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健康不平等研究

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劉慧俠  頁數:300  

內容概要

  本書用經濟學方法研究轉型期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背景下人口健康不平等問題。全書分五個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簡要介紹研究背景、思路及國內外有關健康不平等的研究文獻。第二部分系統(tǒng)介紹健康不平等的理論和經驗研究方法,包括健康概念界定、健康與社會經濟指標的關系、健康的影響因素、健康不平等概念內涵、健康不平等的社會經濟效應、健康不平等的測度指標與方法。第三部分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口健康水平分布的不平等狀況研究分析,研究整體人口健康水平變化,城鄉(xiāng)、東中西部地區(qū)居民健康水平的空間差異以及收入差距與居民健康空間分布不平等的關系,還從教育、收入、職業(yè)、性別等視角比較分析居民健康水平的階層差異以及健康不平等的新趨向,從醫(yī)療服務可及性的公平性方面進行原因探究。第四部分探討居民獲得健康機會的不平等性,分別從醫(yī)療保障制度變遷、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和衛(wèi)生籌資公平性變化方面進行實證分析。第五部分從人類發(fā)展視角分析、評價前改革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中人口健康不平等問題,提出后改革時期改善健康不平等的路徑和政策選擇。

作者簡介

  劉慧俠,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民盟陜西省委經濟委員會委員,本北大學西安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女經濟學者聯誼會理事,陜西省醫(yī)療保險協會理事,西北社會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理事。2006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9-2000年在荷蘭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經濟學院做訪問學者。2003-2004年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訪學進修。2006-2007年赴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at Urbana-Champaign
(UIUC)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健康經濟學和社會保障。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省部級相關科研項目6項,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保險學原理》主持人,先后在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I001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思路與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內容與特點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特點
第二章 文獻回顧I013
 2.1 為什么研究健康不平等
 2.2 收入與健康不平等相關研究
  2.2.1 收入與健康不平等關系的理論假說和影響機理
  2.2.2 收入對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
 2.3 社會經濟地位與健康不平等相關研究
  2.3.1 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健康的途徑
  2.3.2 國際相關研究
  2.3.3 國內相關研究
 2.4 醫(yī)療可及性與健康不平等相關研究
  2.4.1 醫(yī)療可及性影響健康的機理
  2.4.2 國際相關研究
  2.4.3 國內相關研究
 2.5 健康不平等的度量方法研究
 2.6 健康不平等研究的新進展
 2.7 對現有研究的評述
第三章 健康與社會經濟指標的關系l033
 3.1 健康的概念內涵
  3.1.1 狹義的健康
  3.1.2 健康定義的擴展
  3.1.3 健康是人們最基本的可行能力,也是發(fā)展的首要目的之一
  3.1.4 經濟學的健康內涵
  3.1.5 個體健康與人群健康
 3.2 健康的度量指標
 3.3 健康與社會經濟指標的關系
  3.3.1 健康: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
  3.3.2 健康與經濟增長
  3.3.3 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繁榮的主要機理
 3.4 健康的生產函數
 3.5 健康的影響因素
  3.5.1 生活方式與健康
  3.5.2 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健康
  3.5.3 教育與健康
  3.5.4 收入與健康
  3.5.5 職業(yè)與健康
  3.5.6 環(huán)境衛(wèi)生與健康
  3.5.7 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與健康
 ……
第四章 健康不平等及其經濟效應
第五章 健康不平等的測度指標與方法
第六章 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居民健康狀況空間分布
第七章 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居民健康狀況階層分布
第八章 中國醫(y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從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變遷視角分析
第九章 中國衛(wèi)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
第十章 中國衛(wèi)生籌資的公平性研究

章節(jié)摘錄

  首先,健康通過對教育的影響間接地促進生產率的提高。例如,兒童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必要前提條件是其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兒童能夠保持較高的上學出勤率,在學習上也能更加集中精力;而因疾病缺課將降低教育投資的效率。此外,健康狀況的改善還能提高成人接受再教育的能力,間接地促進生產技能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加教育投入的回報。  其次,健康促進教育投資。更高的教育水平會導致更高的收入,這已成為不爭的結論和事實。對勞動者而言,健康對教育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健康狀況不但降低教育投資的風險,而且擴大了其邊際效應,使勞動者的教育投資產生更大的價值,因而會激勵人們更多地向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這種投資,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刺激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健康水平的提高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20世紀人類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健康狀況的改善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即健康可以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增長。有數據表明,在過去的50年中,世界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應歸于健康狀況的改善。如全球大約8%~10%的經濟增長應歸于健康人群,大約30%-45%的亞洲經濟奇跡也源于健康人群。全球很多證據都證明,許鄉(xiāng)國家的人口健康水平、期望壽命等,對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固定資產投入率以及經濟增長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健康是這些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宏觀經濟與健康委員會主席杰弗里·沙什發(fā)表了《宏觀經濟與健康:投資衛(wèi)生領域以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報告。該報告認為:國民平均壽命每延長10%,該國經濟增長就相應提速0.3%-0.4%。因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這份報告中建議發(fā)展中國家就“宏觀經濟和健康”成立臨時委員會,由衛(wèi)生部和財政部共同主持,共同協調在該領域日益增長的投入?!  ?/pre>

編輯推薦

  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是使得令人類受惠,增進全人類的福利,促進全人類欲望的滿足和身心健康的良性發(fā)展。國民健康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有著強大的工具性價值。實踐研究表明,健康的平等性問題始終是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性問題。關注健康不平等,體現以人為本宗旨,是經濟學家義不容辭的職責。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健康不平等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