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八十五華誕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二冊)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 故宮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 編  頁數:63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故宮博物院八十五華誕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套裝上下冊)》遴選了14件明代仿宋官窯及27件清代仿宋官窯瓷器一同展出,以反映宋代官窯對后世的影響。同時,還向浙江省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及杭州市歷史博物館等兄弟單位借來窯址和遺址出土的南宋官窯瓷器標本一同展出。在古器物部陶瓷組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對院藏40件原定為宋代官窯的瓷器、6件明代仿宋官窯瓷器、12件清代仿宋官窯瓷器及向上述單位借來的20件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80件老虎洞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及26件杭州卷煙廠出土的瓷片標本進行了無損檢測分析研究。應該說,舉辦這樣的展覽和開展這樣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書籍目錄

《故宮博物院八十五華誕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目錄: 在“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再議宋官窯青瓷 “官窯”試論 北宋官窯的譜系——關于汝州張公巷窯的諸多問題 宋代官窯瓷器研究思路 北宋官窯的思考 傳世宋代官窯瓷器特征——兼談北宋官窯 官窯相關問題再議 “官窯”三題 略談宋代官窯瓷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北宋官窯與“京師”及“惟用汝器”——北宋官窯研究序說 關于汝窯性質問題的探討 汝窯與南宋官窯——燒造技術和器種的比較 “澄泥為范”說汝窯 汝窯和老虎洞窯瓷器的比較研究 汝窯、張公巷窯與南宋官窯的比較研究——兼論張公巷窯的時代及性質 放大鏡下汝窯與南宋官窯青瓷新視野——由鴻禧美術館藏青瓷標本談起 試論“青瓷與素燒” 官窯所燒造的瓷器內容 官窯青瓷開片中的審美價值 考古隨筆:南宋修內司官窯的考古發(fā)現 曾被認定為修內司窯作品的青瓷瓶 靜嘉堂收藏的修內司官窯青瓷鼎形香爐 南宋官窯“寶用”銘瓷及相關問題 杭州中河南段出土南宋官窯型器物及其相關問題 近年發(fā)現南宋官窯陶質祭器的初步整理 內窯、續(xù)窯和哥哥洞窯續(xù)論 試論宋代龍泉窯和官府的關系 英國所藏的宋代官窯瓷器 談明御廠遺址出土的仿宋官窯瓷器及相關問題 故宮博物院藏明清仿官釉瓷器的比較研究 明代仿官釉瓷器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中心 清代仿官釉瓷器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中心 清代御窯廠的仿汝瓷器 仿古與創(chuàng)新——雍正時期仿南宋官窯瓷器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析記載宋官窯的古文獻 清代宮廷對宋官窯瓷器的收集及影響 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特征 EDXRF對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官窯瓷器的無損分析 對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官窯青瓷的拉曼光譜無損分析 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官窯瓷器釉的顏色無損測定 南宋官窯瓷器標本的無損研究 故宮博物院藏明清仿官窯青瓷的初步研究 “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 《故宮博物院八十五華誕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6.汝州張公巷窯和高麗青瓷的關聯(lián) 高麗青瓷自10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歷時400余年,其藝術鼎盛時期之一為12世紀前半期。這一點,僅從以下兩點即可得以證明: 第一,1123年,中國使節(jié)團奉命出使高麗都城開城,使節(jié)團成員之一的徐兢歸國后著錄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1124年),其中有關于高麗青瓷的記錄。 第二,1147年,高麗第17代仁宗駕崩,其陵墓長陵出土有高麗青瓷,其質量水平相當高。 至于高麗青瓷最鼎盛時期的作品深受汝窯影響的問題,目前已有眾多考證和論述,不再贅言。在此,值得關注的是,汝州張公巷窯對12世紀前半期的高麗青瓷是否與汝窯一樣也產生了影響。至少基于筆者的調查,盡管尚未發(fā)現可以完全斷定的決定性物證,但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的例證卻一直存在。2004年以來,對張公巷窯的發(fā)掘調查未有新的進展,因此,很難發(fā)現新資料。在此,列舉以下3例。特別是前兩個例子,以傳為高麗第17代仁宗(1123~1146年)長陵出土物為例,其制作年代的下限為1146年。靖康之變(1127年)之后,至12世紀中葉左右,假設由于汝州政治、社會混亂導致官窯不復存在,那么有可能對12世紀前半期的高麗青瓷產生影響的便是靖康之變之前的北宋官窯。假設產生影響的中國青瓷就是汝州張公巷窯的話,就等于認同了汝州張公巷窯即為北宋官窯。在此意義上,抓住高麗青瓷的制作下限為1146年這一點,就顯得尤其重要。 (1)高麗青瓷四方委角套盒 四方委角套盒起源于五代越窯,汝窯和張公巷窯均有制作(除四方委角式外,還有圓形、花形,南宋官窯至今尚未發(fā)現四方委角式套盒)。汝窯四方委角套盒,其上板和側壁均各自獨立燒造成型,之后再黏結而成,即分離式陶范成型,側壁施以印花花紋,與高麗套盒有很大不同。而張公巷窯四方委角套盒,其上板和側壁為一體陶范成型,側壁無印紋,與高麗四方委角套盒在技法上很相似,這也許是受到了張公巷窯的影響。 (2)高麗青瓷碟 仁宗長陵出土了五個瓷碟。汝窯和張公巷窯也出土了器形和尺寸類似的瓷碟,但是汝窯碟器底支釘痕的數量僅有三個,而張公巷窯則有三個或者四個,高麗青瓷器底支釘痕三個、四個均有,這一點,二者近似。這也許也是受到了張公巷窯的影響。 (3)高麗青瓷鼎形香爐 有一據考為12世紀前半期的高麗青瓷鼎形香爐,腹部側面可見扉棱及印花龍紋。汝窯瓷片中,也見有印花龍紋的器物,但其表現內容與高麗香爐完全不同,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鑒定,推斷其為金元時代汝窯制品。張公巷窯中,有兩片已知的鼎形香爐瓷片,其腹部同樣可見扉棱及龍紋,其表現內容和方法酷似高麗香爐。

編輯推薦

《故宮博物院八十五華誕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套裝共2冊)》由故宮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故宮博物院八十五華誕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二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