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故宮出版社 作者:高伯雨 頁數(shù):111
Tag標簽:無
前言
經(jīng)過二三十年時間的考驗,我的朋友們在學(xué)術(shù)上卓然成家的已經(jīng)有不少人。 但是,就掌故學(xué)而論,我的新交舊識中還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和高伯雨先生抗衡。他的成就簡直可以和《中華二千年史》的作者鄧之誠先生相媲美。 原來掌故學(xué)主要的是研究典章文物。要精通典章文物,必須對政治、經(jīng)濟、社會、教育等制度,以及各部門的文學(xué)和人情風俗下工夫,這才談得中肯。不過有些人,往往以耳代目,道聽途說,摭拾人家的唾余,然后加上一些推測,說得口沫橫飛,仿佛只有他們懂得內(nèi)幕,這真是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的事情。 伯雨先生之所以精通掌故學(xué),并不是沒有原因。 第一,他有廣泛的興趣。他出身于潮州的富裕的家庭,幼時曾留學(xué)日本和英國。因為他不急急于獵取學(xué)位,所以他可以憑個人的興趣從事博覽。從文學(xué)、史學(xué)、政治、經(jīng)濟、社會、教育,到繪畫、書法、金石,他都有濃厚的興趣。他走遍名山大川,廣交當代風流人物。因此,無論談什么問題,他都能夠原原本本地和盤托出。 第二,他專精近代中國史實。做學(xué)問的秘訣,不外“由博返約,執(zhí)簡馭繁”八個大字。上句指歸納,下旬指演繹,歸納和演繹交互為用,這才有所成就。伯雨先生在學(xué)問上奠定廣泛的基礎(chǔ)后,近二十年來便致力于近代中國的史實。他的方法是以《清史稿》做底子,然后參閱各家文集、傳記、年譜、小說、筆記、日記以及碑板。經(jīng)過排比、互證、對校之后,一切來龍去脈,完全了然于胸中。換句話說,從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zhàn)爭起,到一九五五年中國參加萬隆會議止,那六十年間的史實,他差不多是點滴不漏地盡量搜集,切實研究過。 具備這兩個大條件,伯雨先生不談?wù)乒时懔T,一談就能夠道出真相。專門治近代中國史的學(xué)者們,如能跟伯雨先生時常接近,絕對不至走入迷津,而質(zhì)疑問難的樂趣更不必說。 年來伯雨先生已經(jīng)刊行兩三種專著,現(xiàn)在又把近三年間所發(fā)表的有關(guān)于歷史文物的文章,搜集了二十五篇,輯為一集,題為《中國歷史文物趣談》。其中如《談》、《蘇東坡真跡》、《三希堂法帖》、《宋高宗的字》,都是討論中國著名的字畫的力作,他如《(四庫全書>與七閣》、《范氏天一閣》,正是現(xiàn)代學(xué)者最重視的國家圖書館的前身。至于甲骨文、買地券,這些本來是再枯燥不過的材料,可是經(jīng)過作者一點綴,卻成為很有趣味的故事。文字的妙用,全在于化腐朽為神奇。把雜亂無章的故紙堆,整理成有條不紊的系統(tǒng);把味同嚼蠟的東西,變成津津有味。伯雨先生可以說是洞悉這道理。 我和伯雨先生結(jié)交二十年。自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家散處天南地北,但他的研究近代中國史實的辛勤,實在使我欽佩。 現(xiàn)值他的新著出版的前夕,我特地寫了這篇短文。這算不得什么“序”,僅表示我的一點敬慕的意思罷了。 連士升 一九五八年一月四日志于新加坡
內(nèi)容概要
《大家史說:歷史文物趣談》主要內(nèi)容包括:毛公鼎、甲骨趣談、宋高宗的字、三老忌日碑、有趣的買地券、寒山寺鐘與詩碑等。
作者簡介
高伯雨
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林熙。出生于廣東澄海。青年時期,
曾游學(xué)日本,1926年游學(xué)歐洲,主修英國文學(xué)?;貒?,
曾在北平跟溥儒習(xí)畫,隨楊千里學(xué)篆刻,與當時的文化、學(xué)術(shù)、書畫界名家接觸密切。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賣文為生。因子生喜雨,故號伯雨,在報紙上開設(shè)的專欄和以后結(jié)集的隨筆也多以聽雨樓為名。他精通文學(xué)、歷史、翻澤,也喜歡繪畫、金石、書法:文風生動活潑,又不乏從容氣度,其筆下的掌故隨筆,見解不俗。
書籍目錄
大盂鼎與大克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甲骨趣談
三老忌日碑
王羲之的蘭亭帖
蘇東坡《寒食詩帖》真跡
宋高宗的字
三希堂法帖
唐宋人畫的《蕭翼賺蘭亭圖》
談《八十七神仙卷》
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刻
有趣的買地券
寒山寺鐘與詩碑
最古的版本書一一石經(jīng)
《永樂大典》的過去與現(xiàn)在
《四庫全書》與七閣
范氏天一閣
《會試錄》與《登科錄》
趙飛燕玉印
李廷珪程君房方于魯制墨
葉小鸞眉子硯
刻絲
嘉定竹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毛公鼎毛公鼎是中國三千年前所鑄的一件銅器,在我們的文化史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它的發(fā)現(xiàn)和被人爭奪的一段歷史,是相當有趣的。遠在一百年前,大概是清道光末年,毛公鼎在陜西省的岐山縣被發(fā)現(xiàn),最先為山東濰縣人陳介祺所得(介祺字壽卿,號笸齋,道光廿五年乙巳恩科進士,授編修,大學(xué)士陳官俊之子,為近百年著名金石家。介棋向有富名。咸豐帝即位后,就勒索穆彰阿、崇實等人巨款,以發(fā)放京官薪俸,陳介祺也被派數(shù)萬兩)。介祺得到此鼎,歡喜非常,把它秘藏起來,輕易不肯給人一見。后來他把鼎內(nèi)的銘文精拓出來,供給一班專門研究古史、金石文字的學(xué)者參考。此后,知道有毛公鼎的人就日漸多了。過了不久,不少人就向陳介祺索取拓本,介祺窮于應(yīng)付,索性拓了來公開出賣,但價錢定得很高,以杜絕人們的要求,并省麻煩。陳介祺秘藏毛公鼎不肯隨便給人知道,那是大有原因的。在那個時代,有些達官貴人頗好風雅,不肖者就利用權(quán)勢,知道某人藏有著名的金石書畫,就想弄到手上為快??v觀歷史,有些人因為藏有好東西,往往被累而傾家蕩產(chǎn),甚至失去生命,所以陳介祺有鑒于此,就把毛公鼎深藏起來。在他死去三十年后,一個豪于收藏古物的滿洲大臣端方(字午橋,號陶齋,官至直隸總督,以事罷。辛亥復(fù)起,帶兵入四川,在資州被殺),就垂涎陳家的毛公鼎,果然不出陳介祺生前所料。相傳端方用勢力和金錢把毛公鼎強買過來了。陳氏后人在萬不得已中才答應(yīng)賣給端方的。其中內(nèi)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也許陳氏后人有求于瑞方也說不定。說端方用威迫利誘弄到手,恐怕也未必盡然。端方在光緒廿六年(1900)以后,已經(jīng)不在京里做官(他在京中做的官也微乎其微),后來出任湖北巡撫、湖南巡撫、兩江總督,其勢力皆不及山東,官雖大,但管不著濰縣。所以我不敢隨便說他用勢力把毛公鼎弄到手。陳氏一個親戚曾對人說,當毛公鼎成交之后,將出大門,陳氏一家人都列隊送它,如喪考妣的揮淚再拜而別。此說還有點合理(我說端方不敢用盡勢力去奪此鼎,也有原因的,端方在滿洲大員中,還不失為一個自愛之人,有名士風,頗愛聲名,他在光緒末年前程似錦,斷不敢因一鼎而欲犧牲前程的,那時候清政府離然不綱,但一班御吏遇事敢言,一經(jīng)給人揭發(fā),他就受到攻擊,前途大有影響了。所以我說毛公鼎之歸端方,內(nèi)幕非如此簡單的)。
編輯推薦
《歷史文物趣談》是20世紀50年代著名掌故學(xué)家高伯雨先生的著作。全文由連士升先生作序,以歷史故事為依托,包羅了中國古代部分精品文物,并對其加以詳細介紹和敘述?!稓v史文物趣談》是一本針對大眾的歷史讀物,對于有志于了解歷史文物的讀者,可謂是不可不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