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殤

出版時間:2012-1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張泉  頁數(shù):341  字數(shù):27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序一寓思于史舒衡哲(Vera Schwarcz)歷史的真實 被面具遮蔽如果 一個人試圖打碎這些面具他會發(fā)現(xiàn)什么—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1980)在這本書中,張泉懷著熱情與洞見駕馭了一個極為宏大的題材,對于一個年輕的作者而言,就算再有天賦,也是十分難得的。誠然,他已經通過在那本擁有驚人之美的雜志《生活月刊》上所發(fā)表的一系列才華橫溢的報道而產生影響,如今,他又為自己的思想和藝術化的寫作找到了一幅更大的畫布——從晚清到20世紀中期的中國,這段被遺忘抑或被忽略的城市化的歷史。這些不僅僅是尋常的城市史,而是像歐洲著名的知識分子史研究者卡爾?休斯克(Carl Schorske)在其著作《世紀末的維也納》中所宣稱的那樣,這些努力意在揭開現(xiàn)代人類的面具,超越那些城市化進程的辯護之聲,真實地為活生生的生活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新視角。這無疑更有創(chuàng)意,也更具意義?!冻菤憽吩诤芏喾矫妾殬湟粠?。近年來研究中國城市個案的歷史書籍很多,相較之下,張泉更加有野心,他探討更多的主題,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些城市的秘密敏銳地提出了新的問題和見解。他有意從上海的霓虹燈中轉過臉去,轉而聚焦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改良者的思想和經歷,其目的是幫助我們回溯和還原曾一度被遺忘的道路,它們關乎歷史的回聲,關乎革新的途徑。有多少人還記得作為水利專家的張謇?他的改革家形象深入人心,但他也曾致力于解決困擾南通乃至中國千年已久的水利問題?,F(xiàn)在中西方城市的天際線都是被高樓大廈分割的,而張泉通過他的研究才能和栩栩如生的寫作,使當代讀者能夠重新思考那些業(yè)已消失的風景。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些富有遠見卓識又極具爭議的軍人?譬如孔繁錦,在甘肅天水的種種舉措;譬如劉文輝,曾以富有創(chuàng)意的措施解決西康的宗教問題??他們打下的基礎,無人能出其右。這些人物和歷史細節(jié),嚴謹?shù)爻尸F(xiàn)在這本書中,就像重新追憶一場失落的夢境。這正是休斯克倡導的“帶著歷史思考”,在這種思考方式中,“過去”的素材常常有助于適應和組織“現(xiàn)在”與“將來”。同時,這不僅僅是利用過去為現(xiàn)在服務,張泉像前輩學者休斯克一樣,讓我們接受挑戰(zhàn)——重新思考一切城市發(fā)展的敘事范式。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在《城市發(fā)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中探討現(xiàn)代西方和古希臘、古羅馬的城市,通過科學勘探,佐以詩意的語言,芒福德認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將權力轉換成形式,將能量轉換成文化,將無趣的事轉換成鮮活的藝術符號,將生物繁殖轉換成社會創(chuàng)造”。如今,一個年輕的中國作者已向這一高度發(fā)出挑戰(zhàn)。張泉的目的和芒福德一樣大膽:當歷史健忘癥的瓦礫已經覆蓋了朱啟鈐、張靜江和盧作孚等城市化先鋒之際,張泉也在尋找機會,試圖從這些瓦礫堆中挖掘文化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的希望。他意識到,革命的颶風曾一再清掃中國的城市,于是,他用書寫創(chuàng)造出一個空間,來安放當下對于歷史與未來的回聲。事實上,這已是罕見的成就。2011年3月,于耶路撒冷序二被淹沒的雄心許知遠“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大約五年前,我問張泉。他剛剛大學畢業(yè),成為《生活》的一名記者。他安靜、羞澀,頭發(fā)亂蓬蓬。他說他仰慕雨果那樣的人,能影響一個時代的氣質。這個回答出乎意料,這是21世紀初的上海,而不是1830年代的巴黎,英雄主義已夠不合時宜,他竟還想成為一名文化英雄,靠文字來塑造時代。在日漸熟悉的日子里,張泉向我展現(xiàn)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他談論《后漢書》,感慨倘若漢代使節(jié)甘英跨過了伊斯坦布爾的海峽,中國與世界的歷史就會從此不同;他說起戰(zhàn)后一代法國知識分子的紛爭,加繆如何比薩特更有道德立場;他還猜想,被擄掠到依寧的兩位北宋皇帝的心境。當然,他最喜歡提及的還是清末到民國的幾代知識分子——他們面對一個舊秩序崩潰的時代,既茫然、焦灼,又釋放出巨大的創(chuàng)造激情。這本《城殤》是這種熱情與好奇的延伸。他談論了天津、上海、香港、哈爾濱、長沙、康定、南通等諸多城市。它們是現(xiàn)代中國演變的縮影,更與一小群杰出人物的努力相關。張泉沉醉于這些燦爛卻往往短命的英雄和他們的理念。這些故事也映射出他這些年的努力方向——如何重新恢復記憶?,F(xiàn)代中國飽受失憶之痛,每一代人似乎都在一片廢墟上重新生長,它既容易令人陷入無根之痛,缺乏足夠的精神與智力資源;又可能引發(fā)盲目的驕傲,以為自己的成就是獨一無二的。這本書當然也有缺陷。有時,他太屈從于自己浪漫化的情緒,一些詞句太過悲情。有時,他放棄了自己更直覺的觀察與判斷,被資料牽引著,倘若他能在歷史敘述中加入更多此刻的感受與思考,行文無疑會更引人遐想。不過,這仍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這些被淹沒與遺忘的雄心與掙扎是人類生活中最燦爛的一刻。2011年6月,于北京

內容概要

  晚清民國,神州陸沉。國人意識中的“天下”,已經從九州、五湖、四海,變成張之洞的“亞歐”、袁世凱的“東西兩洋,歐亞兩洲”、梁啟超的“環(huán)球”乃至胡適的“繞太陽的地球”。按照傳統(tǒng)邏輯,當人們在現(xiàn)世找不到出路,往往會從上古的案例中尋求啟迪。晚清以降,這一邏輯卻被無情顛覆——從向過去尋找答案,到向外界尋找答案;從反求諸己,到問道于人——從中心滑向邊緣的過程,最終摧毀了帝國,卻造就了城市。
  變局來臨之際,城市首當其沖。由長安、洛陽、汴梁、杭州、金陵、北京歷經千年構架起來的城市參照系統(tǒng),終究土崩瓦解;由班固、張衡、左思和張擇瑞、仇英、徐揚們用歌賦與筆畫為中國的傳奇都會編織起來的綿密意象,同樣不堪一擊。與此同時,國人以城市想象為支點,從市政、民主、金融、失業(yè)、軍事、文化、宗教等角度所做的諸多探索,卻撬動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關于晚清民國的歷史敘事中,城市的意義并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本書富于獨創(chuàng)性地從城市群視野出發(fā),全面尋找它們在歷史中的基因突變,藉此考察現(xiàn)代中國的歷程。安慶、馬尾、天津、香港、澳門、哈爾濱、長沙、上海、北京、南通、杭州、漢口、北碚、天水南寧、康定……它們曾是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終究化為理想年代的塵埃。

作者簡介

  張泉
  1982年生于青島,復旦大學文學碩士?,F(xiàn)任《生活》雜志副主編,曾為《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筆。主持或參與的專題報道曾獲得由亞洲出版業(yè)協(xié)會(SOPA)頒發(fā)的“2008年度卓越新聞獎”和“2010年度卓越新聞獎”。

書籍目錄

前言 城市想象與現(xiàn)代中國
第一章 將軍令
安慶:曇花摧城
馬尾:向海而生
天津:復興的幻象
第二章 水月?鏡花
香港:劫墨重生
澳門:上帝與誰同在
哈爾濱:永夜的極光
第三章 風暴之眼
長沙:歲在庚戌
上海:暗戰(zhàn)四馬路
北京:游園·驚夢
第四章 專家治國
南通:千里涉江
杭州:破繭之城
漢口:民主的邊緣
第五章 槍炮與矩尺
北碚:“賽先生”的救贖
天水:死水微瀾
南寧:夢斷德鄰路
康定:孔子與佛陀
結語 失控的搖籃
跋 那些旅行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颶風過境 軍械所搬離安慶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座已經創(chuàng)辦4年的軍工廠居然沒能與這座城市產生多少實際的關聯(lián)。關于軍械所的一切人與事都是舶來的——引進的是西方科技和新式艦船;經費主要來自湘軍軍費;雇用的近百名工人,基本都是湘軍士兵或者從湖南招募來的工匠:而安慶軍械所的技術人員,徐壽、徐建寅父子、華蘅芳都是無錫人,吳嘉廉是江西南豐人,主持小火輪制造的負責人蔡國祥則是湘軍的水軍統(tǒng)領。他們都與安慶無關,隨著軍械所的遷移,他們也很快離開這里。他們沒來得及為安慶留下些什么,沒有將它變成一座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風貌和規(guī)模的城市,也沒有來得及為它培養(yǎng)一批本地的人才?,F(xiàn)代化之夢像龍卷風一般席卷過安慶蒼涼的土地,甩在身后的,仍是一片寂寥的荒蕪。 事實上,安慶的過客們并非沒有長遠的計劃,只是在安慶時他們并沒有這樣的機會。到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以后,徐壽才來得及施展他的全部才華:“一為譯書,二為采煤煉鐵,三為自造槍炮,四為操練輪船水師。”他的這些周詳?shù)挠媱澰诎矐c根本無暇實施,造船已經消耗了他的全部精力。何況,安慶也存在先天的問題:這里畢竟地處內陸,信息不暢,專業(yè)人才稀少。在安慶,徐壽連一些基本的文字資料都找不齊,能從朋友們那里得到的幫助更是極為有限。畢竟,安慶只是一座百廢待興的內陸城市,剛剛從硝煙中醒轉,依然氣喘吁吁,自顧不暇,哪里容納得下他的那些恢弘的理想。對于這一點,馮桂芬看得更清楚,曾國藩也曾力邀馮桂芬到安慶,卻被他明智地以路途遙遠為由婉拒了。后來,直到軍隊搬到上海,馮桂芬才終于接受了曾國藩的邀請。 主持制造火輪的總負責人蔡國祥面對過同樣的疑惑。在攻克安慶的戰(zhàn)役中,湘軍修筑大壩,引內湖將安慶東門變成澤國,蔡國祥率領水軍攻城,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奕訴執(zhí)意購買“阿斯本艦隊”時,蔡國祥還被曾國藩提名為統(tǒng)帥。但是,在安慶,蔡國祥看不到多少希望。世界戰(zhàn)爭早已進入海洋時代,他和他的艦船還是只能在江面上顛簸。他的理想要擱置到十年之后,福建馬尾造船廠造出中國第一艘巡洋艦“揚武”,那時,沈葆楨將以它為旗艦,訓練海軍編隊作戰(zhàn),業(yè)已老去的湘軍名將蔡國祥才會被再度想起,直到那時,他才真正獲得舞臺,才有機會直面海洋。而這個舞臺,是安慶永遠都無法提供的。

后記

那些旅行    同花順    五年前,我?guī)е鍙垞淇伺?,在廣州東站的暴雨中跳下火車。    我對這座城市飽含敬畏。    那是第一次一個人長途旅行。不像一次面試,更像一次冒險、一場旅行。并且,用不了多久,我就開始習慣這樣的生活。    那時,我仍陷在長達半年的焦慮里。因為所有的跡象似乎都在表明,一年半載以后,我又將回到本科畢業(yè)時險些被設計好的那條路,進黨報,做新聞。似乎別無選擇。    這導致我在博客上看到令狐磊留言的時候,始終覺得這事聽起來簡直像一場騙局:一個來自《生活》的邀請?一個來自“令狐磊”的邀請?    那個自稱“令狐磊”的人寫道:“很喜歡你的文字?,F(xiàn)在肆無忌彈地使用古文談笑風生的入不多矣。但有才華的人無法順意地找到合適他發(fā)展的地方,這是中國當今的最大問題——不知道你是如何看的,是繼續(xù)在博客上竊竊私語抑或是來到一個優(yōu)勢的媒體,以激昂文字影響更多的人以及這個時代?我是生活雜志令狐磊,有時間的話請加我的MSN……”    五年之后的今天,我重新回到自己荒蕪已久的博客,找出這段留言,依然能聽到當日加速的心跳。    我用了一天從五角場趕到季風書園去買《生活》,又用了一天來問自己是否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第三天,我去買了火車票。    我相信沒有一個年輕人能抵御這本雜志。我讀到的是第3期的《生活》,第一輯“大師”專題,文字的力度,駭人的設計感,以及那一連串顯赫的名字,足以滿足所有年輕人的好奇心,以及虛榮心。    帶一份什么樣的簡歷去見以創(chuàng)意著稱的令狐磊,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我曾打算繼續(xù)使用本科畢業(yè)時設計的那個小開本的簡歷,那份簡歷只用過三次,它幫助我獲得過全部的offer。但終于還是放棄了。    最后帶到廣州的是五張撲克牌,一副同花順。前四張分門別類地羅列著我的過去,最后一張則是未來一一在碩大的《生活》的Logo上方,我既諂媚而又無比真誠地用馬丁·路德·金的語勢寫道:“I have adream that next card in my life would be Life.”    同花順拯救了我的沉默寡言,決定性的瞬間則是半個月后在揚州和無錫的采訪。然后我到了廣州,成為《生活》的一員,從此開始習慣于到各地游蕩、采訪,在各種交通工具上閱讀、寫作。我和那些對當?shù)氐娜饲榕c歷史了如指掌的民間知識分子們聊天,在炕頭,在戰(zhàn)車般巨大、轟鳴的煤爐前,在草垛上,在小酒館,在他們或狹仄或豪華的辦公室。有時,會有狗趴在我腳邊打著沉重的呼嚕;有時,我們會步著對方的韻腳,用古體詩唱和;有時,會有賣唱姑娘堅持要為我們唱兩首歌。然后我再循著他們提供的線索,去尋找更多的人,去開啟更多隱匿于民間、沉埋于歷史的記憶,把自己托付給茫茫人海,仿佛我就是生活在這里一百年一千年的一棵樹。    這是些過于私人化的回憶,卻正是這本書的由來。    十字路口    我在這本書中刻意回避了兩座在中國近代史上同樣影響巨大的城市:我的故鄉(xiāng)青島,以及寓居兩年的廣州。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沒有勇氣敘述它們??傆行〇|西需要暫時收進抽屜,無論是出于敬畏,出于緬懷,或者其實毫無理由。我選擇沉默,但從未放棄追問。    暫別上海的兩年里,我才開始建立起對上海的認同感。在此之前,我用了6年去適應這座城市,卻每每發(fā)現(xiàn)事與愿違。當年填報高考志愿時,好友劉曉光一再告誡我,不去北京你會后悔的。但命運就是如此,沒有人知道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究竟會失去更多還是會收獲更多。    對上海的認同感,與新的城市參照系有關。    我們很難單向地理解一座城市,往往需要通過比較_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較,意識形態(tài)與民間的比較,自我與他者的比較……在大學時代的旅行中,我從未深入地去體驗一座城市,理解那里的人和歷史,并且,我總會下意識地拿故鄉(xiāng)與它們進行對比,而毫無疑問,故鄉(xiāng)永遠會占據情感的高點,這種比較其實尚未開始就已經高下立判。從《生活》開始,我不斷地去不同的城市、小鎮(zhèn)、鄉(xiāng)村甚至荒島,尋找它們的過往與當下。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上海已經變成唯一的參照系。這曾讓我極為惶恐,后來只有習慣。    我們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之間被生活無聲地改變著,被城市重新塑造著。我也時常試圖對比青島和上海這兩座對我而言最為重要的城市,它們曾擁有相似的歷史,面對過相似的機遇,卻走上不同的道路。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城市間的差異?因為南北差異?因為齊魯與江南的文明分野?因為孔孟與基督的沖突?因為德日的軍國統(tǒng)治與英法的商業(yè)邏輯?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緣故?……這個命題大概很適合用來寫我高考那年的那個愚蠢的作文題目——《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它涉及地理、歷史、風俗、信仰、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答案或許千變萬化,其實又萬變不離其宗。    隨著閱讀、采訪和旅行的深入,更多的謎團逐步顯現(xiàn)。中國曾經擁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城市傳統(tǒng)與城市評判標準,西安、洛陽、開封以及南京的傳統(tǒng)都會格局何以一蹶不振?蘇州與杭州代表的“天堂”理想又是怎樣瓦解的?時至今日,中國的城市又何以如此頻繁而尷尬地“撞衫”?    當我試圖尋找答案時,所有的謎底都在指向晚清民國一一中國的十字路口,這個國家從未面對過如此龐雜激蕩的思想沖擊,如此眾多而迥異的選擇。那時的每一步不經意間的進退得朱,都構成了我們今日生活的起因。倘若不理解那段剛剛逝去的歷史,我們如何理解今日的中國?    那段歷史我們極為陌生又很是熟悉。就像一塊絕美的絹繡,褪了色,失去了原本的光澤,逐漸難以辨識,甚至被蟲蛀出了洞,留下難以彌合的傷痕;后來,又被縫補上一些詭異的花邊,俗艷的圖案。這塊絹繡,就是這個時代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們在大多數(shù)城市或鄉(xiāng)村的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因為它們看起來實在大同小異。有一次我在北京遇到一個美國記者,他漫不經心地評說中國的城市,他說它們都是一樣的,就像一個發(fā)育不良的紐約。我告訴他,你真的了解中國嗎?你只去過北京、上海和廣州。或許等你到過西安、洛陽或者杭州、南京,以及中國更為廣大的地域之后,再下結論也不遲。    我這樣說,顯然不是捍衛(wèi)所謂的民族自尊心。我承認自己對西安、洛陽或者杭州、南京的樣貌,也很是失望。但是,城市間的千篇一律,不應全部歸咎于時代。有時,觀察者同樣難辭其咎。總有諸多微妙的差別、變遷的隱秘,藏匿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如果一個觀察者拱手讓出了自己的好奇心和獨立發(fā)現(xiàn)的權利,如果一個寫作者只懂得抱怨、人云亦云而放棄思考,那么,旅行是沒有意義的,旅行已經被傲慢的態(tài)度和遲鈍的感官謀殺。    我不知道他后來有沒有去驗證他的好奇心,或者他仍在酒吧里依靠那些道聽途說的信息拼湊著他的中國想象。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現(xiàn)實就在他面前,他卻沒有興趣去發(fā)現(xiàn)它們。    當然,在另外一些時刻,我們也未嘗不是如此。    刻碑人    我依然記得四年前在云南和北京采訪西南聯(lián)大的老人們。那個夏天顛覆了我對云南的想象。我從瓢潑大雨中推開出租車門,便一眼看見黑色石柱上的白字——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它那么近的矗立在我面前,我卻一步也邁不出去。    讓我悲哀的,不是那個巨人時代的退場,而是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態(tài)度。    雨中的云南師范大學,石階上四處積水,從每個方向都映出昆明的天空,藍得像不瞑的眼睛。在面積并不大的校園里,我花了些時間才找到西南聯(lián)大紀念館,因為連續(xù)有5個學生都對我的問路感到困惑:“我們學校有個紀念館?”西南聯(lián)大紀念館是云南師范大學斥重金所造,它的開放時間,藏在樹陰掩映下的石碑上:每周一三五,除去午休,每次開放六小時。在絞索勒緊的紀念館門前,工作人員解釋說,學校已經放暑假,紀念館在暑假期間不開放。然而,顯然人們都知道,寒暑假會有大量游客擁人云南,尤其對外地的大中學生而言,這是一年中為數(shù)不多的機會。    在北京,我遇到了相似的迷惘的眼神。西南聯(lián)大北京校友會辦公室在北大的一座大樓里,二樓的大教室正在舉辦一家企業(yè)的宣講會。一個負責接待的女生熱情地迎向我,北大的?;樟恋迷邸!笆裁次髂下?lián)大?”她的眼神中帶著些嘲諷式的傲慢,似乎我在問的是一個民辦院校或者大專?!拔覀冞@里是北大。”她說。    同樣在那些天里,在一個又一個昏暗逼仄的房間里,我握緊西南聯(lián)大校友們的手。那些手依然在堅定地把力量傳遞給我,七十年的光陰,傾覆如指間的流沙。當年文化大師們的結局、尚健在的西南聯(lián)大人對現(xiàn)實的批評,尤其是年青一代出于種種原因對那段歷史的漠視,迫使我不斷地追問:為什么會遺忘?誰在遺忘?遺忘如何發(fā)生?未來又會怎樣?……    許多問題,只能欲言又止。    去年3月在重慶,酷熱難當,我總也等不到那輛發(fā)往北碚的大巴。后來,便和幾個人一起擠進一輛空氣污濁的小車。半個多小時后,我被卸在北碚的街心公園里,后面的旅程,只能不斷問路,并求助于手機里的Google Earth。時至今日,我們只能依靠這樣的方式來理解自己正生活著的國家和它已被忘懷的歷史。    當?shù)厝瞬恢牢乙业哪切┑胤蕉荚谀睦?,似乎盧作孚從未在這地方存在過——盡管在一個世紀以前,正是他一手締造了北碚,締造了北碚人現(xiàn)在正心安理得享受著的生活。后來我見到了一個做墓碑雕刻生意的門面,師傅回老家了,門前卻留著尚未雕完的幾座墓碑。在《北碚:“賽先生”的救贖》里,我寫道:“他習慣于把那些與自己毫不相關的逝者雕刻在石碑上使他們不朽。”其實我同樣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刻碑人,在時光的殘骸上,重新喚醒那些沉睡的記憶。    一本書的誕生    每—本書的誕生之路,都不是作者孤身——人可以走完的。    這本書符合我的期待:不是零散的文章的結集,相對的具有系統(tǒng)性;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寫作計劃,滿足一個年輕作者書寫的野心;一個有意義的題目,在適當?shù)哪挲g,經過相對充裕的積累把它完成;由一家杰出并且富于性格的出版社將它變成書籍;由我非常尊重的學者、作家作序。    感謝美國威斯理安大學(Welsleyan University)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舒衡哲教授(Vera Schwartz),一直給予一個年輕人以亦師亦友的誠摯的關愛,她的充滿詩性的學術研究,她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思考與論證,—直給我以靈感和啟迪。    感謝許知遠,總是在我寫作迷惘的時候,給予慰藉與力量。他第一次見到比他更年輕的年輕人時總喜歡問:你的理想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雨果”,我還記得他當年毫不猶豫的回復:“雨果好,他有98個女朋友。”好吧……祝他健康。    這本書的視覺呈現(xiàn),要特別感謝3位好朋友的幫助。    感謝馮鵬,慷慨地分享著他的才華。這本書的封面和內文設計都由他操刀完成。曾在《生活》雜志合作4年的默契,讓我們幾乎無須過多交流便可彼此領會,我只需像從前那樣將一組文章交給他,就可以等候超出期待的版面。盡管他已經離開《生活》,卻始終是《生活》的一員。從廣州到上海,希望他也能在這座城中,找到精神的歸宿。    感謝馬嶺,封面的照片由馬嶺拍攝。他記錄的是陜西韓城黨家村的一座廢棄的城堡,它曾在清代盛極一時。在2010年1月的某個下午,我們像兩個游魂一樣百無聊賴地在那座空曠的城堡中游蕩,從傾屺的圍墻邊尋找舊日的痕跡,被一群野狗追趕。盡管關于黨家村的故事并沒有在這本書中出現(xiàn),但它無疑也正是“城殤”的余燼。    感謝黃玉瓊,為這本書的開篇精心繪制了地圖,她像8年前我剛認識她時一樣,聰慧靠譜,并且多才多藝。    這本書中的大部分文章,曾刊登在《生活》上。感謝《生活》的出版人邵忠先生,讓我們的時代依然留存著理想主義的光亮。    感謝令狐磊,當然我們更習慣于叫他“令狐”,就像是“二戰(zhàn)”時的某個神秘的行動代號。感謝5年前在我博客上的留言,更要感謝從我進入《生活》之后一直留給我的極大的空間、寬容、激勵與幫助。簡單純粹的工作環(huán)境、矢志不移的美學理想與人文關懷、不時進發(fā)出的靈感刺激,都是這份工作的迷人之處,而這也大多來自令狐磊的影響。    感謝所有正在《生活》、曾在《生活》的同事們與我分享的所有發(fā)現(xiàn)、思考、靈感與喜悅。    這本書中還有一部分文章曾刊登在《錦繡:國家商業(yè)地理》雜志上,感謝仲偉志先生、孟雷先生、陳海先生;感謝劉君,我們對人生的困惑,以及對寫作的熱忱,使我們總是能在交流中獲得意外的靈感與啟發(fā)。    這本書的誕生,還要感謝許多師長學者。    感謝我的導師陳引馳教授,我的碩士畢業(yè)論文《魏晉文學中心的遷移》,與城市史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陳老師總是循循善誘,給予我許多思路上的引導和研究方法上的幫助。我在這本書中的點滴進步,都應歸功于陳老師當初的教導。如果這本書存在一些瑕疵,那也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勤奮。    感謝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主任白杰明教授(Geremie R. Barme),他總是與我們慷慨地分享著他的思想,分享著他對中國長達30多年的關愛與憂慮。    感謝日本京都大學的夫馬進教授(Susumu Fuma),他對中國早期慈善制度尤其是士紳階層的研究,給予我極大的啟示。他的謙和與嚴謹,同樣令人難以忘懷,我依然記得他在談起學術新發(fā)現(xiàn)時那些發(fā)自肺腑的孩子般的朗朗笑聲。    感謝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歐立德教授(Mark C. Elliott),在滿族軍事、城市制度方面,他給予我許多有益的提示與幫助。    感謝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馬利楚教授(Maurizio Marinelli),他多年以來對天津的研究成果對我啟發(fā)很大,他的專注與謙遜,都讓我深感敬佩。    在我為《生活》操作這些選題的過程中,還曾分別向張隆溪教授、許紀霖教授、李天綱教授、胡曉明教授、沈弘教授、周秋光教授、黃德海教授、錢念孫先生、張人鳳先生、李述笑先生、許水蘭女士、林冠珍女士等前輩請教過相關問題,或者獲得過重要的幫助,同樣受益匪淺,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還要感謝我的朋友們,賀林、戴振華、張利、吳比,他們都曾不厭其煩地為我提出過許多寶貴的建議,或是為我的書的出版煞費苦心。    去年夏天,我在西湖音樂節(jié)上第一次遇到張向東,我們坐在草地上喝啤酒,聽“重塑”那鬼魅般攝人魂魄的歌聲。張向東創(chuàng)辦的3G門戶網早已成為我們時代的風尚,他卻依然是個阿里巴巴式的“快樂的青年”,懷著騎車環(huán)游世界的夢想。如果沒有他對新星出版社的那些“芝麻開門”般的慷慨推薦,我很難想象這本書最終會以何種形式誕生。    當然,非常感謝新星出版社副社長劉剛,他以同樣的慷慨給予我認可與鼓勵。    感謝雨川,針對這些書稿,她總是能一語中的,命中要害,以至于每次與她聊天,我?guī)缀醵紩`了返回上海的飛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謝父母和親人。特別要感謝孫敏,我的愛人。她是這本書所有文章的第一位讀者。它們總是會遭到她不遺余力的批評,我的獨特的語感或者過于跳躍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爭吵的焦點。為了這些文章,我們爭執(zhí)不休又言歸于好,重歸于好又爭執(zhí)不休。這本書正是這樣打磨成型。于我而言,這些往事始終擁有更為恒久的溫度。    2011年8月20日

媒體關注與評論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認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將權力轉換成形式,將能量轉換成文化,將無趣的事轉換成鮮活的藝術符號,將生物繁殖轉換成社會刨造?!比缃瘢粋€年輕的中國作者已向這一高度發(fā)出挑戰(zhàn)。    張泉的日的和芒福德一樣大膽:當歷史健忘癥的瓦礫已經覆蓋了朱啟鈐、張靜江和盧作孚等城市化先鋒之際,張泉也在尋找機會,試圖從這些瓦礫堆中挖掘文化和社會刨造力的希望。他意識到,革命的颶風曾一再清掃中國的城市,于是,他用體寫創(chuàng)造出一個空間,來安放當下對于歷史與未來的同聲。事實上,這已是罕見的成就。    ——[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    《城殤》談論了天津、上海、香港、哈爾濱、長沙、康定、南通等諸多城市。它們是現(xiàn)代中國演變的縮影,更與一小群杰出人物的努力相關。張泉沉醉于這些燦爛卻往往短命的英雄和他們的理念。這些故事也映射出他這些年的努力方向——如何重新恢復記憶?,F(xiàn)代中國飽受失憶之痛,每一代人似乎都在一片廢墟上重新生長,它既容易令人陷入無根之痛,缺乏足夠的精神與智力資源;又可能引發(fā)盲目的驕傲,以為自己的成就是獨一無二的。    從清末到民國的幾代知識分子——面對一個舊秩序崩潰的時代,既茫然、焦灼,義釋放出巨大的刨造激情。這些被淹沒與遺忘的雄心與掙扎是人類生活中最燦爛的一刻。    ——許知遠

編輯推薦

《城殤》編輯推薦:安慶、馬尾、天津、香港、澳門、哈爾濱、長沙、上海、北京、南通、杭州、漢口、北碚、天水、南寧、康定,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理想年度的塵埃。著名漢學家舒衡哲、公共知識分子許知遠作序推薦!

名人推薦

他沉醉于那些燦爛卻往往短命的英雄和他們的理念。這也是他這些年的努力方向——如何重新恢復記憶?——許知遠張泉的目的和芒福德一樣大膽:當歷史健忘癥的瓦碩已經覆蓋了朱啟鈐、張靜江和盧作孚等城市化先鋒之際,張泉也在尋找機會,試圖從這些瓦碩堆中挖掘文化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的希望。他意識到革命的颶風曾一再清掃中國的城市,于是,他用書寫創(chuàng)造出一個空間,來安放當下對于歷史和未來的回聲。事實上,這已是罕見的成就。——著名漢學家 舒衡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城殤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9條)

 
 

  •   變局來臨之際,城市首當其沖。由長安、洛陽、汴梁、杭州、金陵、北京歷經千年構架起來的城市參照系統(tǒng),終究土崩瓦解;由班固、張衡、左思和張擇瑞、仇英、徐揚們用歌賦與筆畫為中國的傳奇都會編織起來的綿密意象,同樣不堪一擊。與此同時,國人以城市想象為支點,從市政、民主、金融、失業(yè)、軍事、文化、宗教等角度所做的諸多探索,卻撬動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
  •   寫民國的書這些年出了不少,多是談事、談政、談人、談史、談外交往之類的具多,而本書的作者則獨辟溪逕,以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從城市群視野出發(fā),全面尋找它們在歷史中的變遷中,來考察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書中所記十六城正是反映晚清民國這一時期的變遷中,正是中國現(xiàn)代的起源。,,,,,,
  •   為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打開另一扇門,城市在中國的起源,它的背后是怎樣的悲歡離合。
  •   雖然值得寫的民國城市很還有很多,但作為一個側面的擷取來看,也是值得的。
  •   過年的時候在家看了這本書,書雖然是寫的城市,實際上也是民國奮斗史吧
  •   在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閱讀此書,車窗外是一個一個閃過的城市,書里確實有關其中某一個城市的變遷和歷史,作者的話語很中肯,以獨特的視角寫了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城市故事,讀來令人深思。
  •   角度很新穎,用城市的歷史斷截面折射大的歷史背景。
  •   晚清不是沒有血腥,也不是和平過渡。
  •   這段時間,中國變化很大,這些事城市亦然!
  •   買來先粗略看了一下,對了解城市人文歷史頗有裨益
  •   是一本不錯的民國時期的歷史好書
  •   城市的興衰
  •   每個城市如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故事。值得一讀的好書。
  •   喜歡這本書,城之殤,有過往的追憶,也有對未來發(fā)展的深度思考,你值得擁有
  •   寫得很好,把影響中國進程的十幾座城統(tǒng)統(tǒng)敘述了一遍
  •   《生活月刊》里最喜歡的作者,非常喜歡他的文筆。書的內容比較高深,呵呵,還是想作為粉絲提升一下自己的內涵,還是推薦的。
  •   很好,值得推薦,包裝很好,物流也很給力。
  •   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而且適合中學生。
  •   很沉重的一本書 讓人反思過去
  •   感受歷史。
  •   但是紙質非常好書很厚實贊一個!
  •   看別人的書目清單時看到的這本書,以前未接觸過這方面的書籍,希望能拓展一下。
  •   很特別的構思,有趣,值得一看
  •   妹子很喜歡 所以還不錯
  •   一直想買,剛好趁5折買下慢慢看
  •   挺好,神速
  •   作者能夠這么年輕駕馭如此厚重的題材,讓人欽佩。非厚積無以薄發(fā),以后還是要多看書啊
  •   很好的書,不要錯過了,你絕對看的下去的
  •   書質量不錯,有空再看。
  •   很吸引人的題目 寒假好好看
  •   記憶和總的古城,故事
  •   速度快,質量好,喜歡當當。
  •   原來,這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城市,都有那么多那么多自己的故事。十六座城,每天一座。慢慢品讀。
  •   挺好的,值得一看,推薦。
  •   民間的歷史視角更可貴
  •   不錯的,語言功底很強大
  •   還沒看多少,挺好的,不過作者 的用詞,有點兒 過于感情化了。
  •   我還沒看呢,剛收到,但看封面就很有歷史感。不會讓人失望就是了?。?/li>
  •   詳實,新穎,很有創(chuàng)見。喜歡。而且,這次附送的春聯(lián)也很不錯。
  •   本書不錯,把晚清民國時期16座城市的規(guī)劃發(fā)展史娓娓道來,但最終的結局總是無果,揭示了背后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   就那樣,還沒看
  •   好幾個城市都沒有去過,所以,沒有共鳴.講袁世凱的那段還有點意思
  •   城殤:晚清民國 十六城記
  •   非常好的一本書,讓人身心愉悅
  •   很好的一本書,需要細細品讀
  •   其實,相逢又何必曾相識、?
  •   非常好 正版
  •   書是正版,質量不錯。。。。
  •   城殤:晚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