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作者:王文全 編 頁數(shù):281 字數(shù):41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中藥資源學》以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為核心,以培養(yǎng)適應中藥現(xiàn)代化和國際化發(fā)展人才為目標,在吸收相關教材和專著精華的基礎上,融匯近年來中藥資源及其相關學科領域新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成果,構建了中藥資源學的框架,分模塊編寫了基本理論和生產技術內容。全書分為10章和附篇及附錄,其內容主要涵蓋了資源與中藥資源的基礎知識,中藥資源的構成、自然分布和調查方法,中藥資源的化學成分、開發(fā)利用和質量評價,中藥資源保護、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代表性藥用生物資源分種各論,以及中藥資源學教學實習指導和國內外重點保護的具有藥用價值的野生動植物名錄。本書借鑒了中藥學、資源學、農學和現(xiàn)代生物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完善了中藥資源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強化了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應用技術,介紹了學科領域的發(fā)展前沿,重在學生系統(tǒng)性知識的學習和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資源概述
一、資源及其分類
二、自然資源的概念和類型
三、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
四、自然資源的價值與價格
五、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中藥資源的屬性和作用
一、中藥與中藥資源
二、中藥資源的屬性
三、中藥資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jié) 中藥資源學及其學科任務
一、中藥資源學
二、中藥資源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中藥資源學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四、中藥資源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第二章 中藥資源的構成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的物質構成及分類
一、中藥資源的自然物質構成
二、中藥資源的社會屬性類別
三、按生產特點和來源劃分的類別
四、本草典籍中藥物的分類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中藥資源的基原植物構成
一、低等植物中的藥用植物類群
二、苔蘚和蕨類植物中的藥用植物類群
三、藥用裸子植物類群
四、藥用被子植物類群
第三節(jié) 中藥資源的基原動物與礦物構成
一、動物類中藥資源
二、礦物類中藥資源
第三章 我國的中藥資源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
一、我國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我國的氣候和土壤
三、我國的動植物資源和植被
第二節(jié) 中藥資源的自然分布與中藥區(qū)劃
一、我國中藥資源的自然分布
二、中藥區(qū)劃的基本方法和分區(qū)系統(tǒng)
三、中藥區(qū)劃分區(qū)的資源特征
第三節(jié)我國的道地藥材資源
一、道地藥材的概念及特征
二、道地藥材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道地藥材資源的分布
第四章 中藥資源調查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野外調查方法
一、中藥資源調查的分類
二、野外調查工作技術方法
三、野外調查工作基本內容
四、藥用植物資源野外調查
五、藥用動物資源野外調查
第二節(jié) 中藥資源調查的資料分析和報告撰寫
一、調查資料的標準化與歸類處理
二、調查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與保存
三、撰寫調查報告
第三節(jié) “3S技術”在中藥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一、“3s技術”的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及應用簡介
三、遙感技術原理及應用簡介
四、全球定位系統(tǒng)原理及應用簡介
五、“3S”技術集成及應用簡介
第五章 中藥資源的化學成分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活性物質的生物合成
一、生物代謝與藥用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
二、乙酸途徑形成脂肪酸和芳香類化合物
三、莽草酸途徑形成的芳香族氨基酸和苯丙素類
四、甲羥戊酸途徑和脫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徑形成的萜類和甾體
五、生物堿
六、肽和蛋白質及其他氨基酸類衍生物
七、糖
第二節(jié) 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一、糖類和苷類
二、苯丙素類
三、酚類及醌類和黃酮類
四、萜類和揮發(fā)油
五、甾體化合物
六、生物堿和鞣質
第三節(jié) 藥用動物的化學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一、膽酸和脂肪酸類
二、黏多糖類
三、蛋白質及肽類和非肽含氮類化合物
四、酶類和甾體激素
五、其他化合物
第四節(jié)礦質元素與藥用礦物
一、礦質元素對人體的作用
二、礦質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分布
三、藥用礦物的組成
第六章 中藥資源評價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質量的基本特征
一、中藥資源質量的概念
二、藥用生物資源質量的特征
三、藥用礦物資源的品質特征
第二節(jié) 藥用生物資源質量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
一、生物生長發(fā)育與藥用部分或器官的形成
二、生物的代謝活動與藥材質量的形成
三、影響藥用生物資源質量的因素分析
第三節(jié) 中藥資源評價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一、中藥資源評價工作的分類及方法
二、中藥資源的數(shù)量和品質評價
三、中藥資源的經濟性和生態(tài)價值評價
第七章 中藥資源開發(fā)利用
第一節(jié) 中藥新資源的探尋開發(fā)
一、利用信息資源尋找新資源
二、利用植物的親緣關系開發(fā)新資源
三、利用活性成分化學結構的相似性尋找新資源
第二節(jié) 中藥新資源的現(xiàn)代開發(fā)技術
一、中藥新資源——替代品開發(fā)使用的古今觀
二、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開發(fā)藥用植物新資源
三、藥用動物資源替代品的開發(fā)
第三節(jié) 中藥資源的綜合利用
一、中藥資源為原料的非中藥產品開發(fā)
二、非傳統(tǒng)入藥部位的綜合開發(fā)利用
三、中藥藥渣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第八章 中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
一、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概念
二、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體系及其構成要素
三、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策略
第二節(jié) 中藥資源保護
一、珍稀瀕危藥用生物及其評價
二、藥用生物資源保護的技術途徑
三、中藥資源保護策略
第三節(jié) 藥用生物資源的撫育更新
一、藥用生物資源的再生性
二、藥用生物資源的更新與恢復
三、影響種群更新和恢復的主要因素及技術措施
第四節(jié) 中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
一、中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法規(guī)及實施情況
二、中藥材規(guī)范化生產的主要內容和關鍵技術
三、中藥材生產質量控制與質量標準
第九章 中藥資源管理
第一節(jié) 中藥資源的市場和信息資源
一、中藥材交易市場資源
二、中藥文獻資料信息資源
三、中藥資源的信息收集及數(shù)據(jù)庫資源
四、中藥資源調查及其數(shù)據(jù)庫
第二節(jié) 中藥資源相關的知識產權
一、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作用
二、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
三、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形式
第三節(jié) 中藥資源管理的基本內容
一、中藥資源的管理
二、中藥資源產品及信息管理
三、中藥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政策與法規(guī)
第十章 中藥資源分種各論舉要
第一節(jié) 藥用地下器官的植物資源
一、人參
二、大黃
三、丹參
四、甘草
五、板藍根
六、當歸
七、巴戟天
八、葛根
九、地黃
十、麥冬
十一、郁金
十二、知母
十三、黃連
十四、重樓
十五、半夏
十六、天麻
十七、川貝母
第二節(jié) 藥用地上器官的植物資源
一、金銀花
二、西紅花
三、山茱萸
四、枸杞子
五、薏苡仁
六、枇杷葉
七、石韋
八、石斛
九、肉蓯蓉
十、青蒿
十一、廣藿香
十二、厚樸
十三、沉香
十四、阿魏
第三節(jié) 藥用動物和真菌資源
一、茯苓
二、冬蟲夏草
三、鹿茸
四、牛黃
附篇:中藥資源學教學實習指導
一、區(qū)域環(huán)境條件調查
二、藥用植物的種類分布調查
三、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調查
四、調查資料處理和報告撰寫
附錄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
附錄二 我國進出口監(jiān)管的部分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名錄
附錄三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附錄
附錄四 中藥資源及其生產和商貿活動圖片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1.道地藥材品種的發(fā)展 道地藥材初期形成時,是以產地論優(yōu)劣,因受當時政治、地理、文化、交通、科學技術、臨床應用及植物分類水平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它真實的性質。因而,在歷代本草等醫(yī)藥書籍中,對某些道地藥材的記載常出現(xiàn)名稱較為混亂甚至誤傳的現(xiàn)象。經過反復的臨床驗證和本草傳播,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原本草記載的不足和錯誤,并加以更正、更新。有些道地藥材最初僅有一大品種名稱,而后伴隨時代的變遷,道地藥材的品種也會不斷分化或更新。如藥材貝母,在明代以前僅言貝母而無川、浙之分,僅有少量產地和臨床療效的不全面記載,《本經逢原》即有“貝母川產味甘,最佳;西產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之說。至《滇南本草》苦馬菜條附案中首次出現(xiàn)川貝母名。當人們逐漸認識到川、浙所產貝母在功效上的明顯區(qū)別后,貝母即被分化為川、浙兩大類?!侗静菡肥紫葘⒋ㄘ惸概c浙貝母分條論述,《本草綱目拾遺》也將浙貝母單列一條。目前,貝母品種又進一步分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主產于四川等地的川貝母、主產于浙江的浙貝母、主產于新疆的伊貝母、主產于東北的平貝母進一步分條記述,這是由于功效不同所致品種分化。藥材菊花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神農本草經集注》記有兩種,《本草衍義》記有20余種,《本草綱目》記有百種,反映了對菊花較全面的認識。時至近代,因產地不同和加工方法有別,菊花出現(xiàn)了主產于安徽亳州的亳菊、主產于安徽歙縣的貢菊、主產于安徽滁州的滁菊、主產于浙江桐鄉(xiāng)的杭菊等各具特色的道地藥材。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對道地藥材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在品種來源上有了更為科學的鑒別和評判,這對新資源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良好條件。紫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歷代本草所記載的原植物均為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經多年的研究和臨床驗證,現(xiàn)今紫草商品分為硬紫草和軟紫草,前者為歷代本草記載之物種,后者為同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而軟紫草是20世紀以后才在新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并大量利用的中藥材,其根條肥大,松軟易碎,氣味特殊,色素含量為硬紫草的3.5倍,其抑菌種類和強度也大于硬紫草,因而現(xiàn)代人認為軟紫草品質更佳。 2.道地藥材產區(qū)的變遷 道地藥材與其主要產區(qū)密切相關。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和人類生產活動等多種因素的變化,有些道地藥材的產區(qū)也會發(fā)生變遷。目前人參的道地產區(qū)在東北吉林等地,而乾隆皇帝曾在為人參所寫頌詩的自注中說:“昔陶弘景稱人參上黨者佳,今惟遼陽、吉林、寧古塔諸山中所產者神效,上黨之參直同凡卉矣。”可以認為,人參的主要產區(qū)在清代由早期的上黨、遼東并立,而變遷為東北了,直至今日。地黃原出陜西咸陽,《名醫(yī)別錄》載“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為佳”。而后來河南懷慶(今河南溫縣沁陽等縣)栽培的地黃發(fā)展為道地產品,稱懷地黃?!侗静菥V目》載:“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pre>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中藥資源學》以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為核心,以培養(yǎng)適應中藥現(xiàn)代化和國際化發(fā)展人才為目標,在吸收相關教材和專著精華的基礎上,融匯近年來中藥資源及其相關學科領域新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成果,構建了中藥資源學的框架,分模塊編寫了基本理論和生產技術內容。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