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鐘贛生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鐘贛生 編  頁數(shù):48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第9版):中藥學》包括總論、附編、各論、附錄幾個部分??傉撓到y(tǒng)地介紹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包括中藥、中藥學等概念,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fā)展,重點闡述各個歷史時期中藥學發(fā)展的特點、本草學代表著作及學術價值;中藥的產地與采集,介紹了產地與療效的關系,道地藥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如何發(fā)展道地藥材,并介紹適時采集與藥效的關系及與采集相關的一般知識;中藥的炮制,介紹炮制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藥的性能是總論的核心,主要闡明中藥藥性理論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重點介紹中藥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毒性等的概念、產生由來、所表示藥物的作用、對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及如何運用藥性理論綜合分析、認識、掌握中藥的效用;中藥的配伍,闡明中藥配伍應用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伍應用規(guī)律;用藥禁忌,著重介紹配伍禁忌、證候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介紹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jù)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

書籍目錄

總論 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 一、原始社會(遠古~公元前21世紀) 二、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三、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年) 五、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 六、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八、清代(公元1644~1911年) 九、民國時期(公元1911~1949年) 十、當代(1949年10月~至今) 第二章中藥的產地、采集與貯藏 第一節(jié)中藥的產地 第二節(jié)中藥的采集 第三節(jié)中藥的貯藏 一、影響中藥變異的常見外界因素 二、貯藏中常見的中藥變異現(xiàn)象 三、常用的中藥貯藏與養(yǎng)護方法 第三章中藥的炮制 第一節(jié)中藥炮制的目的 一、純凈藥材,保證質量,分揀藥物,區(qū)分等級 二、切制飲片,便于調劑制劑 三、干燥藥材,利于貯藏 四、矯味、矯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證安全用藥 六、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七、改變藥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 八、引藥入經(jīng),便于定向用藥 第二節(jié)中藥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他制法 第四章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jié)四氣 第二節(jié)五味 附:芳香藥性 第三節(jié)升降浮沉 第四節(jié)歸經(jīng) 附:引經(jīng)報使與引經(jīng)藥 第五節(jié)毒性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二、現(xiàn)代藥物毒性的概念 三、中藥毒性分級 四、必須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五、產生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 六、掌握藥物毒性強弱對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 附:中藥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 第五章中藥的配伍 第六章中藥的用藥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證候用藥禁忌 三、妊娠用藥禁忌 四、服藥飲食禁忌 第七章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一節(jié)中藥的劑量 一、藥物性質與劑量的關系 二、劑型、配伍、用藥目的與劑量的關系 三、年齡、體質、病情、性別、職業(yè)、生活習慣與劑量的關系 四、地區(qū)、季節(jié)、居處與劑量的關系 第二節(jié)中藥的用法 一、給藥途徑 二、應用形式 三、湯劑煎煮法 四、服藥法 附錄中藥的命名與分類 一、中藥的命名 二、中藥的分類 各論 第八章解表藥 第一節(jié)發(fā)散風寒藥 麻黃 桂枝 紫蘇葉 附藥:紫蘇梗 生姜 附藥:生姜皮生姜汁 香薷 荊芥 附藥:荊芥炭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藁本 蒼耳子 附藥:蒼耳草 辛夷 蔥白 胡荽 西河柳 第二節(jié)發(fā)散風熱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附藥:葛花 淡豆豉 附藥:大豆黃卷 浮萍 木賊 谷精草 第九章清熱藥 第一節(jié)清熱瀉火藥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竹葉 淡竹葉 鴨跖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節(jié)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 秦皮 苦參 白鮮皮 第三節(jié)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附藥:忍冬藤、山銀花 連翹 穿心蓮 大青葉 板藍根 青黛 貫眾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樓 拳參 漏蘆 土茯芩 魚腥草 金蕎麥 大血藤 敗醬草 附藥:墓頭回 射干 山豆根 附藥:北豆根 馬勃 青果 附藥:西青果 木蝴蝶 白頭翁 馬齒莧 鴉膽子 地錦草 半邊蓮 附藥:半枝蓮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熊膽粉 千里光 白蘞 四季青 綠豆 附藥:綠豆衣、赤小豆、黑豆 第四節(jié)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附藥:鮮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附藥:紫草茸 水牛角 第五節(jié)清虛熱藥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第十章瀉下藥 第一節(jié)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第二節(jié)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第三節(jié)峻下逐水藥 甘遂 京大戟 附藥:紅大戟 蕪花 附藥:狼毒 商陸 牽牛子 巴豆霜 附藥:巴豆 千金子 第十一章祛風濕藥 第一節(jié)祛風寒濕藥 獨活 威靈仙 徐長卿 川烏 附藥:草烏 蘄蛇 附藥:金錢白花蛇 烏梢蛇 附藥:蛇蛻 木瓜 蠶沙 伸筋草 油松節(jié) 附藥:松花粉 海風藤 青風藤 丁公藤 昆明山海棠 路路通 穿山龍 第二節(jié)祛風濕熱藥 秦艽 防己 桑枝 稀薟草 臭梧桐 海桐皮 絡石藤 雷公藤 老鸛草 絲瓜絡 第三節(jié)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雪蓮花 附藥:天山雪蓮 …… 第十二章化濕藥 第十三章利水滲濕藥 第十四章溫里藥 第十五章理氣藥 第十六章消食藥 第十七章驅蟲藥 第十八章止血藥 第十九童活血化瘀藥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二十一章安神藥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三章開竅藥 第二十四章補虛藥 第二十五章收澀藥 第二十六章涌吐藥 第二十七章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藥 附錄一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藥簡介 附錄二藥名筆畫索引 附錄三藥名拼音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4.內熱消渴 本品苦甘寒質潤,取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治內熱津傷,口渴引飲之消渴證,可與石膏、葛根等同用,如知母石膏湯(《癥因脈治》);又可與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湯(《醫(yī)學衷巾參兩錄》)。 5.腸燥便秘本品能滋陰潤燥以通便,用治陰虛腸燥便秘,常與生地黃、玄參、麥冬等滋陰潤腸通便藥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2g。本品清熱瀉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水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慎用。 (鑒別用藥)石膏與知母均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作川,用于治療氣分實熱證,癥見身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等,二者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于,石膏重在清臟腑實熱,瀉肺胃火,用于肺熱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斂生肌,用于瘡瘍潰后不斂、濕疹,燒燙傷等;知母甘苦性寒質潤,具有滋陰潤燥作用,既用于肺熱咳嗽,又用于陰虛燥咳、內熱消渴、骨蒸潮熱、腸燥便秘等。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為知母皂苷A—Ⅰ、A—Ⅱ等。尚含知母多糖、芒果苷、異芒果苷、生物堿及有機酸等。 2.藥理作用 知母浸膏有解熱作用,能防止大腸桿菌所致家兔高熱且作用持久。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jié)冏饔?。所含皂苷能明顯降低甲狀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抑制Na+,K+—ATP酶活性。還能調整β-腎上腺受體及M-膽堿能受體的相互關系。

編輯推薦

《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第9版):中藥學》供中醫(yī)藥類專業(yè)、中西醫(yī)臨床學專業(yè)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藥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很詳細 很不錯的一本書 值得參考
  •   很好很不錯,不過好沒看多少,找時間好好研究下
  •   買來自己看的,還可以
  •   挺好的 沒事多學學醫(yī)學知識
  •   自學使用,清晰明確。
  •   我覺得挺好的,點贊哦
  •   不錯啊,真的不的不錯
  •   這本書是教材,希望不要有什么原則性的錯誤,目前讀起來還好
  •   挺好的,就是沒有圖片
  •   一般般,且書太貴了,還不如去實體店也是打8拆,這要9折且不知書里面的內容這么樣。暈現(xiàn)在亞馬孫的書越來越貴了。
  •   不錯,挺好的??!值得入手
  •   便于檢索
  •   如有藥材配圖就更好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