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較視域下的劉若愚及其研究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作者:邱霞  頁數(shù):304  字數(shù):231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劉若愚是著名海外漢學家,留學于英國,后任教于美國,其學術與人品深為他人稱道。邱霞編著的《中西比較視域下的劉若愚及其研究》基于劉若愚的著作與思想歷程,從中國詩學言語論、中國文學鑒賞論、詩學體系論、
“悖論詩學”四個方面,指出劉若愚在“西方中心”的大環(huán)境下,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竭盡全力使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真實客觀地呈現(xiàn)于異邦,使西方人能理解中國語言文化、中國詩學和中國文學理論,從而開辟中西文化平等對話和交流的途徑。
《中西比較視域下的劉若愚及其研究》適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及研究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邱霞,1976年生,重慶市城口縣人,四川大學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博士,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后。主要從事歐美文學、比較文學的研究,曾參與教育部重點項目“關于歷史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與改編中的重大問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主持廣東省嘉應學院雙語教學重點立項項目“英語文學原典賞析”,研究課題“‘新批評’及其在北美漢學界、中國大陸、臺灣的接受研究”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第四十九批面上資助二等資助金,在相關領域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劉若愚中國詩學語言論 12
第一節(jié) 在英語世界為“漢語”辯護
一、漢語——是否“自然天成”?
二、漢語——是否“發(fā)育不全”?
三、漢語——“語音中心主義”還是“文字中心主義”?
第二節(jié) 劉若愚詩學語言論評析
第二章 劉若愚中國文學鑒賞論
第一節(jié) 內容——在中西并舉中凸顯中國文學精華
一、中西詩歌之“自然”主題
二、中西詩歌之“愛情”主題
三、中國詩歌中某些獨特主題
四、“俠”——中國文學主題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
第二節(jié) 方法——尋求跨越中西歷史文化差異的鑒賞論
一、翻譯——“歸化”或是 “異化”?
二、闡釋——“象征解讀”或是“諷喻解讀”?
第三節(jié) 評價——嘗試建構“世界性詩論”的劉若愚詩論
一、萌芽期的劉若愚詩論
二、發(fā)展期的劉若愚詩論
三、成熟期的劉若愚詩論
第三章 劉若愚中國詩學體系論
第一節(jié) 牛刀小試——中國古代四種詩歌觀念
第二節(jié) 大刀闊斧——中國古代文論六大類別
一、背景
二、內容
三、爭議
第四章 最后的探索—— 中國古代文論之“悖論詩學”
第一節(jié) 《語言與詩》簡介
一、語言悖論
二、詩學的元悖論
三、悖論詩學
四、闡釋的悖論
五、非個人的個性
第二節(jié) 《語言與詩》評析
一、宏觀——悖論詩學產(chǎn)生的哲學文化語境
二、微觀——悖論詩學的表現(xiàn)及實質
三、比較與互證——中西詩學的三個共通點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海外有關劉若愚著述的書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然而幸運的是,在那個多數(shù)中國人國破家亡的時代,劉若愚就讀的新式小學所開設的課程和當時的美國小學幾乎一樣。放學回家后,他又應慈母要求背誦古代詩詞,這些當時他幾乎不能理解的詩詞后來成為他終生的喜愛,而由此培養(yǎng)出來的古代詩詞素養(yǎng)也令他受益終生。他7歲時就已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絕句。而繼承了父親的對英語文學的愛好,讓他順理成章地考入輔仁大學西語系,主攻西方語言和文學。輔仁大學是一所天主教大學,也是北京被日寇占領期間惟一保持正常行課的大學。在輔仁大學任教的不但有學識淵博的中國傳統(tǒng)學者,還有幾位來自歐洲各地的外籍教授。因此,學校課程不但包括傳統(tǒng)國學,還涉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正如劉若愚后來回憶的那樣:“我跟隨中國和美國教授們學習英美文學,兩個中國教授學習法語……跟一個德國神父學拉丁語,他用英語教我們意大利腔的教堂拉丁語……跟著法國漢學家學習法國文學,跟隨德國教授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1896-1971)學習英譯的希臘羅馬文學,他是西方著名的中國藝術專家?!眲⑷粲拊谶@里不但進一步提高了自己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閱讀、賞析能力,同時還廣泛涉獵西方文化典籍,接受外籍教授們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分析問題的視點,為其后來的學術走向奠定了基礎。1948年,他以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為題完成了自己的學士論文。 隨后,劉若愚進入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學習英法文學。當時,“新批評”的重要成員之一燕卜蓀(William Empson)正在中國講學,他同時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處任教。劉若愚既是燕卜蓀的學生,又是其助教,跟隨他學習莎士比亞和現(xiàn)代英語詩歌。在此期間,他閱讀了燕卜蓀的《復義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盡管燕卜蓀本人警告他不要讀它??梢韵胍姵鰢?,劉若愚已受到“新批評”觀點、方法的洗禮。但他在清華大學只學習了一個學期,就因為一份來自英國國會的獎學金于1948年前往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求學,師從貝綽?約瑟夫(Bertram L.Joseph)。在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習期間,劉若愚得到導師推薦,前往牛津大學沃德姆學院跟隨出生于中國的比較文學家莫里斯?鮑勒(Maurice Bowar,1897~1971)學習。

編輯推薦

劉若愚是著名漢學家,留學于英國,后任教于美國,其學術與人品深為他人稱道。《中西比較視域下的劉若愚及其研究》適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及研究人員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西比較視域下的劉若愚及其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