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作者:孫卓清 頁數(shù):310 字數(shù):203000
前言
孫卓清同志《共和國不能忘懷》一書即將付梓之際,他來北京請我作序,我欣然應允。 孫卓清同志在第一軍工作過21年,在部隊期間,他長期從事黨的組織建設和宣傳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理論水平、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際工作經(jīng)驗,是一名優(yōu)秀的機關政工干部,多次立功受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部隊始終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離開部隊多年后,仍心系部隊建設,前后花費近3年的時間,繼奉獻出建黨90周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叢書《第一軍政工名將傳奇》后,又完成了《共和國不能忘懷》這本書的撰寫工作,反映了一名受黨和部隊教育多年的共產(chǎn)黨員、政治工作者對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無限敬仰,對在新的歷史時期用中國歷史,特別是用我們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中國革命史來教育廣大干部和人民的重要性的清醒認識,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共和國不能忘懷》一書,以第一軍(前身為紅二軍團)紅軍時期犧牲的8位高級將領為共和國的建立浴血奮戰(zhàn)、忘我犧牲的風雨人生為主線,用史學者的視角去回望他們短暫而精彩的人生經(jīng)歷,以此緬懷這些人民解放軍及新中國的締造者,教育和啟迪后人。他們堅定的信念與崇高的品質值得我們繼承與傳揚,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使命和責任。 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確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是《共和國不能忘懷》這本書著力表現(xiàn)的思想內涵,也是該書值得一讀的一個亮點。中國目前正處于經(jīng)濟、社會全面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物欲的強化讓人們的心靈不再寧靜,特別是年輕一代,因為世界觀還處于形成階段,這個時候社會環(huán)境的紛擾和各種不良風氣的污染,很容易讓他們迷失方向。他們需要怎樣的信仰、他們要怎樣承擔對社會的責任,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甚至成了社會危機,這不能不叫人揪心!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的文明,這充分說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在如今開放的環(huán)境下,它與世界文明共同影響著青年人。我們的民族有許多優(yōu)秀的品質和美德,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中國心”制造的中國金。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大力提倡向革命先烈學習,正確引導和樹立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是非常必要的。 《共和國不能忘懷》一書讓我們回望周逸群、段德昌、賀英、萬濤、孫德清、柳直荀、宋盤銘、葉光吉這一代有知識、有信仰、有勇氣、有智慧的中華優(yōu)秀兒女所走過的戰(zhàn)斗人生,他們在建立新中國的舞臺上用百般真誠,舞蹈出生命的絕唱,雖然那些歲月已久遠,但今天讀著他們的故事仍為之震撼,為之感染,為之崇拜。榜樣就是力量,它是一種能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的力量。我相信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的朋友一定能從《共和國不能忘懷》這本書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yǎng),獲得有益的感悟和啟迪。我更堅信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年輕的朋友們一定能像革命先輩那樣挺身而出,為建設和保衛(wèi)國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內容概要
本書記述了周逸群、段德昌、賀英、萬濤、孫德清、柳直荀、宋盤銘、葉光吉的風雨人生,以緬懷這些為共和國的建立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先烈。
作者簡介
孫卓清,湖北省安陸市人,18歲從中學入伍,在部隊工作過21年,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政工師,業(yè)余作家,曾發(fā)表了一百多萬字各種體裁的作品。
書籍目錄
序
前言
黨之驕子:周逸群
火龍將軍:段德昌
韓英原型:賀英
土家英豪:萬濤
謀略高參:孫德清
湘之忠魂:柳直荀
人民功臣:宋盤銘
紅色管家:葉光吉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一、他是黃埔軍校一顆耀眼的新星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幫助下,孫中山于1924年5月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陸軍軍官學校” (簡稱黃埔軍校)。我黨為了培養(yǎng)軍事干部,建立革命武裝,除派周恩來、葉劍英、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等先后到軍校任職外,還陸續(xù)從全國各地推薦一批優(yōu)秀黨員、團員和進步青年到黃埔軍校學習訓練。周逸群在拒絕了汪精衛(wèi)的介紹和軍校總教官何應欽的邀請后,經(jīng)共產(chǎn)黨員蕭楚女及李俠公介紹,于同年10月進入黃埔軍校第2期學習。登上上海至廣州的輪船,他心潮澎湃,寫下了氣勢磅礴的詩句: 廢書學劍走羊城, 只為黎元苦匪兵; 斬伐相爭廿四史, 豈無白刃可亡秦?! 周逸群到達廣州碼頭時,把這首詩贈給了先期人黃埔軍校任特別官佐、從事教導團秘書工作、前來接他的好友李俠公,表達了他“廢書學劍”、從戎學武的堅定革命信念,反映了他服從革命需要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周逸群到黃埔軍校后,被破格補人第2期輜重隊學習。入校沒幾天,他和李俠公聯(lián)名寫信給孫中山先生,表達求見之情。 1924年初,剛從日本回國的周逸群與惲代英一起,在上海《新建設》刊物上發(fā)表了名為“革命與統(tǒng)一”的文章,贊頌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孫中山先生收到周逸群、李俠公的聯(lián)名信后一周,便在廣州大元帥府召見了他倆。孫中山同他倆握手坐下后,親切地問:“你們中哪位是周逸群?”周逸群馬上站起來,恭敬地鞠了一躬,答:“學生就是?!睂O中山見周逸群一表人才,既有軍人風度,又有文人氣質,不住地微笑點頭。周逸群隨即向孫中山匯報了日本留學界對國民黨改組的種種看法。 孫中山先生誠懇地對周逸群、李俠公說:“你們的信使我意識到:我這個大元帥有點兒脫離民意了。名義上兼你們軍校的總理,可我們卻還不認識,實在抱歉。感謝大家從中國各地投奔廣州的革命行動,感謝大家對廣東革命政府的支持??吹侥銈兊膩硇?,我很高興,你們是有抱負的青年,前途遠大,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你們青年人身上?!?/pre>后記
經(jīng)過前后近3年深入地調查研究、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及到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實地考察,繼《第一軍政工名將傳奇》出版發(fā)行后,我又完成了《共和國不能忘懷》這本書的寫作工作。作為一名曾經(jīng)在第一軍工作過21年的老兵,總算是了卻了一樁心愿。在本書即將與讀者見面時,作者有許多的心酸、有許多的不解和遺憾之言,愿在這里表達出來,以求得廣大讀者和曾經(jīng)關心過第一軍(前身為紅二軍團)歷史的人們的理解和支持。 心酸、不解和遺憾之一:湘鄂西“肅反”擴大化,以致錯殺了成千上萬的中華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一大批黨政軍高級干部被迫害致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讓人痛心和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劇。如果不是1934年10月24日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會師;如果不是時任中央代表的任弼時同志挺身而出,果斷地站出來堅決制止和糾正這一歷史錯誤,并及時建議中央采取組織措施撤銷了夏曦的中央分局書記和分局軍委會主席的職務,恐怕還有更多黨政軍領導干部慘遭不幸,也許紅二軍團也會解體不復存在??墒?,制造這一歷史悲劇的歷史罪人夏曦至今仍掛著“革命烈士”的光環(huán),其遺像與被他迫害致死的116位黨政軍高級干部的英烈忠魂一起樹立在洪湖市南郊湘鄂西蘇區(qū)革命烈士陵園吊唁廳兩側的展室中,真叫人哭笑不得。王明、博古當政時期,夏曦因攀附王明而得勢,成為黨內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 1932年,夏曦任湘鄂西蘇區(qū)中央局書記,兼任肅反委員會書記,在此任上,他以抓所謂改組派、托派、AB團、第三黨、取消派為名,殺害了大批紅軍將士,造成了湘鄂西蘇區(qū)的極大危機。更難以置信的是,夏曦的親信、當時掌握著湘鄂西“肅反”生殺大權的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姜奇,最后竟被查實為國民黨特務! 筆者在撰寫《第一軍政工名將傳奇》和《共和國不能忘懷》這兩本書之前,曾到過湘鄂西蘇區(qū)烈士陵園和紀念館參觀,看到夏曦的遺像被安放在陳列館吊唁大廳的最后一位,可以清晰地看到夏曦的遺像上有不少唾沫的痕跡,據(jù)說這是那些前來吊唁被夏曦殺害的革命烈士的親人們所表達的憤怒。英雄和劊子手的遺像怎么能放在一起呢?別說烈士的親人們憤怒、不答應,恐怕連那些被夏曦殺害、躺在九泉之下的英烈忠魂也會不安的。 關于夏曦的死因,有若干種說法。比較可信的說法是:1936年2月在長征路上,夏曦在前往勸說一支離隊的隊伍的途中落水,有些戰(zhàn)士看見了,本可相救,但因對夏曦的“肅反”和濫殺無辜非常氣憤,所以沒人愿意去救他,夏曦終至溺水身亡。這無疑是夏曦的悲劇,但也是他多行不義的結果。 夏曦所犯的錯誤不是一般性錯誤,是極為嚴重的“犯罪性”(即黨內作檢查時常說的“是對黨和人民的犯罪”)錯誤。薄一波曾經(jīng)寫了一本談黨史人物的書《領袖元帥與戰(zhàn)友》,轉述了賀龍的看法,賀龍說:“為什么黨內會發(fā)生這樣‘左’得出奇的過火斗爭和內耗事件?原因很復雜,有宗派問題,有路線問題,也有個人品質問題。而夏曦在這三個方面都有嚴重問題!”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見解,不僅解釋了夏曦個人犯錯誤的原因,也觸及極左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領導人個人品質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極有啟發(fā)性。 筆者認為,對湘鄂西蘇區(qū)“肅反”擴大化錯誤的主要責任人夏曦應當追究其罪行,對他的功過是非要重新評價,撤銷他的“革命烈士”稱號,把他的遺像和所謂革命烈士事跡介紹從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園和吊唁大廳中撤走,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以告慰那些被錯殺的洪湖優(yōu)秀兒女的在天之靈,撫慰革命烈士家屬幾十年來難以忍受的心痛。 心酸、不解和遺憾之二:20世紀60年代初,影視劇《洪湖赤衛(wèi)隊》在全國上演后,曾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作為該劇主人公韓英原型的賀英,她所帶領的游擊支隊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隊伍,是紅二軍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為湘鄂西蘇區(qū)和紅軍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壯大傾注了全部心血;她因叛徒告密,在遭敵重兵包圍的情況下,為掩護紅軍中的黨員骨干和部隊安全突圍,在戰(zhàn)斗中不幸壯烈犧牲;她對黨的事業(yè)忠心耿耿,先后4次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然而,直到今天仍未被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這怎能不讓入感到心酸、不解和遺憾呢! 賀英先后4次向時任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的周逸群提出入黨申請時,賀龍、盧冬生等領導同志均在場。因為當時湘鄂西革命斗爭形勢非常嚴峻,周逸群考慮到賀英當時在當?shù)氐穆曂陀绊?,為了有利于對敵斗爭,避免剛組建不久、還很弱小的紅軍和黨員隊伍遭到敵人的斬盡殺絕,要求她暫時不要入黨、繼續(xù)以非黨員身份帶領紅軍的游擊隊與敵人周旋,待形勢好轉后再考慮她的入黨要求。周逸群對賀英說:“香姑,你為黨做了那么多工作,思想上完全符合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相信黨組織不會把你留在黨外太長的時間。”賀英回答道:“逸群,沒關系,我聽黨的?!闭l知天有不測風云,周逸群竟犧牲在賀英的前面,賀英犧牲時紅二軍團主力又不在湘鄂邊。賀龍元帥曾為賀英犧牲后沒有被追認為黨員這件事深感愧疚,可他考慮到自己是賀英的親弟弟,大姐為中國革命連生命都獻出來了,何苦再為她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的事去向黨組織伸手呢!這就是賀英犧牲后沒有被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的主要原因。 實事求是,尊重歷史,這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一貫作風。筆者認為,周逸群同志生前對賀英許下的承諾應該兌現(xiàn),如果連賀英這樣的革命女英雄犧牲后都沒有被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不僅烈士在九泉之下不會瞑目,而且還會給湘鄂西人民留下永久的迷惑和傷痛。 心酸、不解和遺憾之三:在本書敘述的為建立新中國英勇獻身的紅軍高級將領中,有的英烈尸骨至今仍下落不明,有的烈士家屬由于解放前逃荒離開家鄉(xiāng)落戶到外省,至今也未收到親人的“革命烈士”證書,這不能不叫人心寒。如先后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員、軍委主席團成員、湘鄂西共青團省委書記、紅3軍第7師政委、第9師政委、紅3軍代政委的宋盤銘烈士犧牲后,他的家人為了找回親人的遺骨,像愚公移山一樣一代一代不停地尋找了幾十年,至今也沒有找到。宋盤銘的父親宋同甫為尋找兒子的下落,無數(shù)次跑武漢、下洪湖、上北京,可連一件烈士的遺物也沒找到。父親過世后,妹妹宋秀芝接著尋找,她沿著哥哥生前的戰(zhàn)斗足跡,找遍了湘鄂西的山山水水和無數(shù)城鎮(zhèn)、村寨,最后為方便尋找,竟離開家鄉(xiāng)河南漯河市郾城縣,先后在湖北的沔陽、嘉魚落了戶,直到70多歲不能走動,也沒有找到哥哥的尸骨。妹妹過世后,其堂侄宋文禮接著擔起了尋找伯父宋盤銘烈士尸骨的任務。就這樣,從宋盤銘烈士犧牲后至今,他的親人們已尋找了70多年,可至今仍不知烈士的尸骨留落在何方?無奈之下,宋盤銘烈士的親人們只好將縣民政局根據(jù)賀龍元帥1953年“八一”建軍節(jié)來信和朱德元帥題寫的“人民功臣”而制作的一塊牌匾作為烈士遺骨埋在了家鄉(xiāng)的烈士陵園里以寄托哀思。 為此,作者借本書出版發(fā)行之際,呼吁: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是否應該想到為像宋盤銘這樣尸骨至今未還的英烈家庭做點兒什么?不要再讓這些英烈的親人一代一代承受著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原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傅全有上將,以及我的老戰(zhàn)友、全國人大代表、原南京軍區(qū)聯(lián)勤部部長顧守成少將、某集團軍軍長蔣謨祥少將的關心和大力支持。傅全有上將為本書作序,顧守成和蔣謨祥少將對本書的寫作和出版發(fā)行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幫助。此外,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的黨史部門為該書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參考資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孫卓清 2011年12月于深圳編輯推薦
《共和國不能忘懷》編輯推薦:那些出生入死的英雄們,他們?yōu)榻o當時苦難的中國尋覓一條出路而苦苦奮斗,盡管走了不少彎路,但他們堅持在黑暗中尋找曙光。他們創(chuàng)造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成為新中國的奠基人。《共和國不能忘懷》出版時正值清明,謹以此書遙慰先烈英魂。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