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知識產權 作者:王義軍 編 頁數:183
內容概要
王義軍主編的《讀經解典(人文卷)》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十數位人文社會學科專業(yè)教師“讀經解典”的文字結集。《讀經解典(人文卷)》中各篇文字,或析哲學之奧(如:蘇格拉底、韋伯、弗洛姆、波恩、拉茲諾、弗羅洛夫斯基、賽義德、麥克盧漢、波斯特),或探歷史之真(如:《大革命與烏托邦》、《歷史是什么》、《萬歷十五年》),或言文學之美(如:希臘神話、《堂吉柯德》、《日瓦格醫(yī)生》、《紅樓夢》、《管錐編》),縱貫古今,廣涉中外,涵蓋了文、史、哲多個領域。作者術業(yè)既有專攻,撰述亦力戒浮言,爝火之明,實愿與讀者共之。
書籍目錄
人文經典、人文學科與人文教育(代序)
I 文學篇
封建主義“現(xiàn)代化”的畸形兒
資本主義:從精神氣質到物質消費
由“抄檢大觀園”看《紅樓夢》中的閨閣政治
近現(xiàn)代學術脈絡中的讀書人
讀小說筆記
經典不是時光的奴隸
Ⅱ 史學篇
回望法國大革命
走進歷史學家的世界
重讀玻恩:人類的希望何在
“巨變”前的憂思
無聲的歷史及其言說
Ⅲ 哲學篇
我們究竟怎樣對待經典?
愛的升華與沖突
蘇格拉底的生與死
多元匯聚的信息技術決定論
我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這種文化意義表現(xiàn)于各個方面:它不僅給我們提供實際的用途,例如聽音樂,而且給我們提供談資,我們可以談論它、思考它、想象它,甚至炫耀它;它與我們特有的文化或生活方式的社會實踐有關,例如可以邊乘地鐵邊聽音樂,可以一邊看畫展一邊聽音樂;它與某類人群密切相關,比如年輕人,或者音樂迷;它和某些地方密切相關,比如都市、戶外、漫步于博物館;它的精巧、高技術、多功能設計、微型化的形象,已經成為一種象征,代表著或者表征著一種獨特的技術文化或生活方式。作者指出,隨身聽實際上是現(xiàn)代“流浪者”——自給自足的城市旅行者“在一個自我保衛(wèi)、自我設計的聲音起跑中穿過城市所必需的裝備”。換言之,它不僅是年輕人生存裝具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已經成為一個人的本身形象或自身風格的一部分,是現(xiàn)代晚期文化賦予流動性一種高價值的體現(xiàn)。隨身聽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個人選擇和便于攜帶的需要,能夠適應一個他或者她所屬的社會群體的流動性亦已增加的世界。正是從這個角度,作者進一步指出,流動性既是隨身聽的實質,也是它的象征。更為重要的是,霍爾等人指出,隨身聽的社會生命或者文化意義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既不能由生產廠家簡單地“送出”,也不是由消費者被動地“接收”,而是通過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產品的使用,使產品在消費過程中“主動地產生意義”。這種“主動產生意義”的過程大概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參照我們頭腦中的“真實世界”,通過我們熟悉的圖像、概念和話語,我們賦予隨身聽某種基本的意義(比如,“便攜式設備”)。第二個階段,被建構起來的“隨身聽”的意義在不斷的發(fā)展中逐漸涵蓋到了不同的語義網絡,通過話語關系中的聯(lián)想、區(qū)別與差異賦予其自身的、特殊的文化意義,并不斷獲得越來越豐富的內涵和新的意義的表征(比如,高科技、現(xiàn)代化、典型的“日本化”,年輕人的娛樂等)。第三個階段,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從而在生活中被賦予了重要性、意義和價值(比如,時尚、個性、品味、流動性、高價值等)。作者特別指出,對“隨身聽”的表征而言,廣告是一種主要的、也是最具成效的建立意義的實踐活動。廣告通過語言和圖像賦予產品某種特定的意義,不僅將文化的表征與商業(yè)利益結合起來,而且將我們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和我們的無言的欲望銜接起來,從而使我們成為典型的“產品的對象”,“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成了典型的‘隨身聽男人’和‘隨身聽女人’”。
編輯推薦
《讀經解典(人文卷)》是第一次完全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師針對本校學生的人文教育展開的全方位的“讀經解典”,它提供了對一系列中西人文經典的較為詳盡的理論分析和批判的視野。是一本把“趣味”隱藏于分析之中的交流之書。人文學科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專屬領地?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問法就是,科學是萬能的嗎?科學能處理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嗎?人文經典的閱讀是否可有可無?人文學科的淪落是應該的嗎?人文經典與人文學科關乎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關乎大學的本質。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不僅為培養(yǎng)健全的個體人格,提升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必需,而且負有引領和改變社會,把握社會前進方向的責任和使命。從現(xiàn)代大學發(fā)展史來看,重視人文學科建設、重視由閱讀經典而形成的人文教育是那些世界名校得以成功的關鍵。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