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史論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  作者:尚琤  頁數(shù):29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將我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分做古代流通經(jīng)濟思想、古代交通運輸管理法制、古代糧食管理法制、古代專賣法制、古代市場管理法制和古代對外貿(mào)易管理法制六個專題,并分階段闡述了中國歷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的發(fā)展脈絡,敘述和總結(jié)了一些涉及流通經(jīng)濟的重要思想成果、重要法律制度和政策,對中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進行了綜合性的開拓性的研究,并得出一些中國古代國家力量和流通經(jīng)濟興衰之關(guān)系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結(jié)論,以期為今天法制如何促進和保護商品流通提供參考。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章  中國歷代流通經(jīng)濟思想綜論 第一節(jié)  以放任主義為特征的流通思想概述 第二節(jié)  以國家干預主義為特征的流通思想概述 第三節(jié)幾個涉及流通問題的討論第二章  中國歷代交通運輸管理法制 第一節(jié)  先秦和秦漢時期的運輸管理法制 第二節(jié) 隋唐運輸管理法制 第三節(jié) 宋代運輸管理法制 第四節(jié) 元代運輸管理法制 第五節(jié) 明代運輸管理法制 第六節(jié) 清代運輸管理法規(guī)第三章  中國歷代糧食管理法制 第一節(jié) 先秦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管理法制 第二節(jié) 隋唐時期的糧食管理法制 第三節(jié) 宋元時期的糧食管理法制 第四節(jié)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法制 第五節(jié)  清代糧食流通管理法制第四章  中國歷代重要商品的專稅和專賣法制 第一節(jié)  先秦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專賣法制 第二節(jié) 隋唐五代時期的專賣制度 第三節(jié) 宋代的國家專賣法制 第四節(jié) 元代的專賣制度 第五節(jié) 明代的專賣制度 第六節(jié) 清代的食鹽專賣制度第五章  中國歷代市場管理法制 第一節(jié) 先秦時期的市場管理法制 第二節(jié)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市場管理法制 第三節(jié) 隋唐五代時期的市場管理法制 第四節(jié) 宋代市場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節(jié) 元代市場管理法制 第六節(jié) 明代市場管理法制 第七節(jié) 清代市場管理法規(guī)第六章  中國歷代對外貿(mào)易管理法制 第一節(jié) 先秦和秦漢魏晉時期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 第二節(jié)  隋唐時期對外貿(mào)易相關(guān)法律制度 第三節(jié) 宋代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 第四節(jié) 元代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 第五節(jié) 明代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 第六節(jié) 清代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6.宋代葉適的理財論葉適(1150—1223年)是南宋時期一個重要的儒家思想家,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功利之學,他的流通經(jīng)濟思想是主張國家應重視理財,但在理財活動中應當區(qū)別于聚斂。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政策,他認為王安石不懂周公理財?shù)恼嬷B,走錯了方向。他主張國家應扶植商賈,鼓勵工商業(yè)發(fā)展。他指出理財是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夫聚天下之人,則不可以無衣食之具,此有而彼亡,或此多而彼寡,或不求則伏而不見,或無節(jié)則散而莫收,或消削而侵微,或少竭而不斷,或以其源雖在而浚導之無法,則其流壅遏而不行,是故以天下之財與天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財而為圣君賢臣者也?!笨梢娙~適主張國家重視理財,但他也指出理財者絕不應當僅僅是國家,他提出“天下之財與天下共理之”的主張。這種理財絕不是為君王聚斂,他將理財和聚斂作了嚴格的區(qū)分,他說:“理財與聚斂異。今之言理財者,聚斂而已矣。非獨今之言理財者也,自周衰而其義失,以為取諸民而供上用,故謂之理財。而其善者,則取之巧而民不知,上有余而下不困,斯其為理財而已矣?!彼€批判了傳統(tǒng)的“抑末”思想,他認為工商流通業(yè)為社會分工所需要,為國家興衰和社會安定所必需,“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他認為古時國家均鼓勵工商流通業(yè)的政策符合古義,他說:“按《書》‘懋遷有無化居’”周‘譏而不征’,《春秋》‘通商惠公’,皆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故子產(chǎn)拒韓宣子一環(huán)不與,今其詞尚存也?!彼磳Υ驌舾蝗?,他一再強調(diào)“抑兼并富人之意可損”,指責封建國家在“抑兼并”的旗號下,對工商業(yè)者的橫征暴斂,他斥責說:“先以破壞富人為事……此非善為治者也。”葉適認為古時國家一般主張理財要探究財用的根本,不能一味地只顧求多。他指出:“財用,今日大事也,必盡究其本末而后可以措于政事。欲盡究今日之本末,必先考古者財用之本末。蓋考古雖若無益,而不能知古則不能知今故也。夫財之多少有無,非古人為國之所患?!彼赋隼碡?shù)母静辉谪斨〉玫亩嗌?,他說:“隋最富而亡,唐最貧而興……致唐之治,有唐之勝,其不待多財而能之也決矣。然而其所以不若唐者,非以財少為患也。故財之多少有無,非古人為國之所患,所患者,謀慮取舍,定計數(shù),必治功之間耳。非今日以一財之不足而百慮盡廢,奉頭竭足以較錙銖,譬若惰夫淺人,劫劫徒知事其口腹而已者也?!币虼?,以此為論,他指責王安石并不懂得周公理財之真諦,如果周公居于現(xiàn)在也不會行當今之法:“當熙寧之大臣,慕周公之理財,為市易之司以奪商賈之贏,分天下以債而取其什二之息”是不合乎時宜的。他說三代之時,“天下號為齊民,未有特富者也。開闔、斂散、輕重之權(quán)一出于上”,而“今天下之民,不齊久矣。

后記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從人類誕生之際,就伴隨著追逐利益的本能。記得有個民間故事講清代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揚州,與一個老和尚有段對話。他問運河上那么多來來往往的船只,到底有多少條船經(jīng)過呢?這個老和尚回答說:“運河上只有兩條船,一條是名船,一條是利船。”康熙皇帝聽了大加贊賞。這個故事與司馬遷的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異曲同工之效。對于這個老生常談的故事,本書關(guān)注的并不在于探討人生的目的或者意義,而是關(guān)注引起康熙皇帝問題的在運河上川流不息從事運輸?shù)暮哟@些河船可能是官府組織的運送糧食的漕船,也可能是從事貿(mào)易的商船,或者是客船。這些河船是本書主題商品流通的重要載體。商品流通正是本書關(guān)注之所在,本書探討和梳理的是調(diào)整流通經(jīng)濟的古代國家的法制。本書時間跨度較長,從先秦到清代的鴉片戰(zhàn)爭以前,綿延幾千年。所以分作六章予以闡述,即古代流通思想概述、古代交通運輸物流管理法制、古代糧食流通管理法制、古代專賣法制、古代市場管理法制、古代對外貿(mào)易法制。每一章都是針對一個專題具體分朝代進行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的概括和闡述,總結(jié)和分析了中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因此最后定名為《中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史論》。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史論》是由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流通經(jīng)濟法制史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