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裊裊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作者:伊增塤  頁數(shù):257  
Tag標簽:無  

前言

我與伊增塤同志曾在總政文化部共事,那是“文革”過后,他作為熟悉部隊情況的同志,調(diào)到了文化部理論處,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溫文的舉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聚散無常,后來我們各自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又過多年,我們住進了同一個干休所。雖然時常見面,互相招呼問候,卻不知各自離休后都忙些什么。2005年,他把自己編著的《古調(diào)今譚——北京八角鼓岔曲集》送給我看;后來還邀我去觀看他組織的“瀕危鼓曲演唱會”;今年,他送來了《余音裊裊——曲藝評論雜文集》的文稿,這是他利用離休后的余暇,在北京民間鼓曲的研究和保護活動中,辛苦耕耘的實錄。我也是一個曲藝愛好者。戰(zhàn)爭年代也曾利用曲藝形式進行宣傳,編寫快板、鼓詞,用民間小調(diào)填詞編短劇,還套用過屬于北京鼓曲的太平歌詞那時十分沉迷于把北京口音的說白與曲調(diào)融為一體的感受。但我一直只是個愛好者,因為從事的業(yè)務不同,從未對某一曲種進行過深入研究。這部《余音裊裊——曲藝評論雜文集》中,就北京鼓曲的歷史淵源、社會基礎、風格特色、發(fā)展軌跡、代表曲目、代表人物等,進行了具有學術和史料價值的研究,使我開闊了眼界,受益良多。增塤同志對北京鼓曲的考察,基于“八角鼓票房是北京曲藝的搖籃”這一認識,不僅重祝各種資料的廣泛收集,而且深入鼓曲愛好者群眾(包括鼓曲傳人和不同年齡段的票友)之中,對幾種鼓曲的歷史發(fā)展、生存背景,藝術影響,以及傳承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等,反復調(diào)查研究,進行了理論的和實際的探索。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匯集了作者對北京鼓曲文化現(xiàn)象所做的評論,就北京鼓曲的歷史淵源、社會基礎、風格特色、發(fā)展前途等,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關于鼓曲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改進民間鼓曲生存和傳播方式的許多倡議,對關心鼓曲事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及愛好者均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伊增塤,1931年5月生于北京。滿族正藍旗人。1947年10月在北京育英中學讀書時參加革命。1949年3月入伍。先后任解放軍師宣傳隊員、軍文工團員、宣傳處十事,軍區(qū)政治部宣傳(文化)部干事、副科長,總政治部文化部千事。從事過文藝創(chuàng)作、編輯和評論工作。1983年任總政治部干部部百科編審室編輯、副主任。曾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軍事人物大辭典》等部分條目的撰寫、編審、修訂;合作編寫、編審了《解放戰(zhàn)爭紀事》、《三十三位軍事家傳略》等。1988年離休。2000年起從事通俗鼓曲的研究,是北京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參與創(chuàng)辦“北京曲藝票友聯(lián)誼會”活動。編著《古調(diào)今譚——北京八角鼓岔曲集》(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初版·2004;學苑出版社增訂版·2010)。

書籍目錄

第一輯 搖旗吶喊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為北京鼓曲的生存延續(xù)呼吁 《曲苑大觀》獲獎的啟示——在天津電臺曲藝廣播創(chuàng)新座談會上的書面發(fā)言 前景、歷史與現(xiàn)實——關于北京民間鼓曲的對話 白云鵬的無奈與鼓曲改革 鼓曲前途的思考之一:服務對象是關鍵 鼓曲前途的思考之二:擴大服務增強動力 鼓曲問題的思考之三:曲目建設是中心 淺議“北京不能沒有弦兒”’——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訪談節(jié)目 保護岔曲,只欠東風!——既評為國家級“非遺”期待出臺保護措施 認定代表性傳承人邁開保護傳承一大步——翹望北京非遺鼓曲項目的新啟動第二輯 聚精會神第三輯 呼朋引伴第四輯 溫故知新第五輯 哪兒說哪兒了第六輯 敬惜字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天津電臺曲藝廣播創(chuàng)新座談會上的書面發(fā)言天津廣播電臺文藝臺長期以來,堅持以群眾喜聞樂見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編排播放曲藝節(jié)目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去年榮獲首屆中國廣播文藝政府獎十佳欄目第一名,值得慶賀。天津新聞界、曲藝界同志和有關專家從各個角度總結的經(jīng)驗,值得學習。我們是來自北京的鼓曲愛好者,也是天津文藝臺《曲苑大觀》的熱心聽眾,我們一致認為,這個欄目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做出了很大貢獻。盡管各地實際情況有許多不同,但天津文藝臺的成就,對于探討曲藝事業(yè)的發(fā)展,更富于普遍的意義。這里談一點個受到的啟示:《曲苑大觀》這個品牌欄目的開創(chuàng)和建設,獨具特色地體現(xiàn)出文藝要滿足群眾需要的原則。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是我們時代的特征,在這三“多”之中,堅持把占人口多數(shù)的普通勞動者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這本來是理所當然、邏輯必然的事情,卻由于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和工作的失衡,做起來變成難能可貴。城鄉(xiāng)的普通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者,或稱大眾,他們是人口的多數(shù),也是勞動者的多數(shù);他們的經(jīng)濟收入和文化消費目前多處于低水平,因此在某些社會現(xiàn)象中呈現(xiàn)弱勢;他們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和享用者。曲藝說唱從來都在他們中間植根,始終緊密地聯(lián)系著民風民俗,因而也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和建設新文化的通途和利器。從這些基本情況出發(fā),天津電臺把《曲苑大觀》當做重點欄目來抓,當做強勢品牌來下打造,其意義決不僅限于抓住了地域文化的優(yōu)勢,從根本上說,這是在市場經(jīng)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的綜合背景下,探索民間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文化權力平等的實踐,是當今文化潮流中值得關注的動向。

后記

鼓曲,我只是有興趣,根底是淺薄的,老來參加曲藝票房活動,應了那句話“八十歲學吹打”,邊干邊學。面對浩瀚厚重的鼓曲學問,悠久深邃的票房傳統(tǒng),專業(yè)和業(yè)余的眾多師友,學習交流常感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寫的文字,缺陷謬誤都與先天不足有關;而偶得稱道,多是跟著前驅(qū)智者的搖旗吶喊,時機方法也未必得當,論效果則大抵是自己鼓氣。置身曲藝活動的年月,正是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各項事業(yè)面臨空前機遇和挑戰(zhàn)的重要時期,大業(yè)宏圖,我衷心擁護,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曲藝文化中一些利益格局的調(diào)整,常有不解、困惑之處;我所關注的北京鼓曲,是曲藝中長期地發(fā)展滯后的部分;喜愛鼓曲的底層群眾,在經(jīng)濟上社會地位上屬于弱勢群體,他們的文化需求和話語權往往被漠視。這個問題,在人大、政協(xié)未能列為議案可以理解,但曲藝文化的專門機構、專門家,則理應多給予一點關照。自度若在群眾中調(diào)查實踐,做一點有針對性建設性的事情,或有促進作用。出于此,我用了四五年時間,參加民間鼓曲組織,致力于群眾性鼓曲演唱活動。對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持反對意見的朋友(其實也是非常愛護我的知交)說,體制機制問題多多,民間鼓曲不能與時俱進,衰亡已是定局,偌大年紀何苦淌這道水?他的話不無道理,我感謝他的關心,但沒有聽勸。對我的固執(zhí),自然也是毀譽參半。在這個冷清、薄弱、少被權力關注的鼓曲領域,在體制、專業(yè)之外為群眾性活動辦事,艱辛難免。有辦對了辦成了的,也有沒辦對沒辦成或沒持續(xù)辦下去的,無論哪種,成敗利鈍都已過去,不足道矣;但其間,我的老年中年和青年的朋友們,對于保護“非遺”的關注與期盼、在鼓曲傳承中的良知和道義,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對真善美的追求,給我以激勵和信心;他們對自我中心、利益驅(qū)動的排斥和憎惡,令我在疲乏失望中振作釋懷。

編輯推薦

《余音裊裊:曲藝評論雜文集》:在民間文藝的志愿者中,這種嚴肅認真的探討精神難能可貴……我驚異于一種老人的毅力和執(zhí)著,感受到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及其部隊養(yǎng)成的勤奮作風(胡可序言)他的“余音”引人傾聽,他的文字值得回味,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閱讀的快樂與收獲(干萬海序言)。斟酌受眾的文化,關注“非遺”的傳承,實踐“三貼近”的創(chuàng)新,探索鼓曲的前途與機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余音裊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非常滿意?。。。。。。。。。。。?/li>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