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作者:章開沅  頁數(shù):211  
Tag標簽:無  

前言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統(tǒng)治的時代,爆發(fā)了一場對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fā)動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比較完全意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華民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步的新紀元。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八年后,五四運動爆發(fā);十年后,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辛亥革命開啟的革新開放之門,對于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開啟思想閘門、傳播先進思想、點燃革命火種、推動歷史進步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站在時代前列,為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動勢力宣戰(zhàn);他們不惜流血犧牲,站在斗爭一線浴血奮戰(zhàn);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愈挫愈奮,在失敗中不斷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們適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和斗爭的目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革命先驅(qū)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也才有了以此為開端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斷發(fā)展和最終勝利。當然,我們在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有超越時代的進步性,又要看到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客觀條件影響而具有的局限性與片面性,這是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應當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態(tài)度,也就是既不文過飾非,也不苛求前人。幾十年來,關于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也陸續(xù)出版了大量的圖書、畫冊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統(tǒng)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時代因素和其它客觀條件的影響,難免有失偏頗和疏漏。在即將迎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刻,團結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并得到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于辛亥革命歷史研究的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既可以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補空白和補充資料的作用,同時也是對立下豐功偉績的仁人志士的紀念與緬懷。為了保證本套叢書的編輯質(zhì)量,編輯委員會在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組織工作,特別是邀請了著名專家金沖及先生、章開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擔任顧問,他們在百忙之中分別對本套叢書的編輯思想、人物范圍、框架體例、寫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本套叢書能夠高質(zhì)量出版的重要保證。此外,參與本套叢書寫作的。都是在近代歷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他們既有對辛亥革命歷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功底,又有較豐富的寫作經(jīng)驗和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寄希望于本套叢書的出版,會對推動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對弘揚愛國主義,提高民族凝聚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內(nèi)容概要

  張謇不是革命家,然而卻與辛亥革命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張謇選擇了實業(yè)與教育,欲以實業(yè)與教育救國,把實業(yè)和教育稱為“富強之大本”。在南通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等多家企業(yè),并創(chuàng)辦通州師范學校、南通博物苑、女紅傳習所等。他的所有與政治有關的活動,都從實業(yè)和教育救國的前提出發(fā)。辛亥革命前,他參與發(fā)起立憲運動,1906年成立預備立憲公會,1909年被推為江蘇諮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后,他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yè)總長,1913年出任袁世凱政府農(nóng)商總長,袁世凱稱帝后辭職南歸。1926年病逝,給世人留下一個號稱全國模范縣的南通。張謇并不在意身后名,他曾自擬生壙墓門聯(lián)語:“即此粗完一生事,會須身伴五山靈”。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章 年少凌風霜第一節(jié) 游幕生涯一 少年時代二 冒籍風波三 客幕之始四 投入慶軍第二節(jié) 經(jīng)營鄉(xiāng)里一 場屋蹉跌二 社會活動三 教書與著述第三節(jié) 奪魁幕后一 狀元及第二 帝后黨爭第二章 言商仍向儒第一節(jié) 狀元辦廠一 轉變的契機二 艱難的起步三 大生和它的廠主第二節(jié) 兩個世紀之間一 辦理“認捐”二 維新變法三 政變前后四 “東南互保”第三節(jié) 實業(yè)與教育一 《變法平議》二 宏圖初展三 興辦學校第三章 更張瑟改弦第一節(jié) 倡導立憲一 《東游日記》二 投身立憲三 預備立憲公會第二節(jié) 咨議局與請愿一 江蘇咨議局二 國會請愿第三節(jié) 地方自治一 “村落主義”二 蘇省鐵路三 勸業(yè)會與國民外交第四章 人海戰(zhàn)風雷第一節(jié) 辛亥前后一 “最后之忠告”二 轉向共和三 滬鄂之爭四 調(diào)和南北五 結束革命第二節(jié) 農(nóng)商總長一 調(diào)停宋案二 調(diào)虎離山三 總長政績四 最后的決裂第五章 既死愁不休第一節(jié) 大生集團的興衰一 鼎盛春秋二 好景不長第二節(jié) 艱難的晚年一 在夾縫中奮斗二 開拓者的足跡張謇年譜簡編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清朝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張謇出生于江蘇海門常樂鎮(zhèn)一個富裕農(nóng)民兼小商人的家庭。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窮鄉(xiāng)僻壤的農(nóng)家子弟,以后竟會中了狀元,并且投身實業(yè)、教育,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拓者之一。張謇的祖上是江蘇通州(今南通)人,原來是個比較富有的地主家庭。到祖父輩因為“不治生計”和縱情賭博,才把家產(chǎn)敗盡。張謇的祖父名朝彥,在窮困潦倒之余人贅于吳圣揆家。吳圣揆原在通州金沙開一爿小瓷貨店,后來遷到海門常樂鎮(zhèn)。朝彥除租種幾畝田以外,也兼了瓷器販運。據(jù)說,生意最好的時候,經(jīng)常雇來挑運叫賣瓷器的工人有十幾個之多,可見逐漸富裕起來。張謇出生的時候,已經(jīng)是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十多年以后;而在此不過三個多月以前,太平軍剛剛定都于金陵。由于僻處江北,通州、海門一帶,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十多年當中,既未受到戰(zhàn)爭烽火的直接損害,也未受到外國商品傾銷的直接侵襲,基本上保持著千百年來的古老滯緩狀態(tài)。但是,自從太平軍進逼江南以后,大批江浙、皖南的地主和商人,把鄰近上海的通海地區(qū)看作世外桃源,他們的紛紛到來,增進了這個偏僻地區(qū)與外界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父親張彭年的家庭經(jīng)濟正是在這些年月里獲得明顯的改善,據(jù)說他已能借些錢經(jīng)由上海到寧波做生意了。幾個孩子當中以老四比較聰明,所以張謇自幼至長便得到讀書的機會。起初是人鄰塾從邱畏之先生學習,到十歲已經(jīng)讀完《三字經(jīng)》、《百家姓》、《神童詩》、《酒詩》、《鑒略》、《千家詩》、《孝經(jīng)》、《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jīng)》等書。鄉(xiāng)村塾師無非是令學生死記硬背,教屬對不特不講究四聲,連平仄聲也不區(qū)分,可見相當平庸。彭年深知自己這樣的小戶人家若想提高社會地位,只有命子弟走科舉入仕這條道路,所以在張謇十一歲時那年,他咬緊牙關,另請宋蓬山先生來家授讀。這位宋先生已五十多歲,是個屢試不中的老秀才。他檢查張謇弟兄學業(yè),發(fā)現(xiàn)“音訓句讀多誤”,命他們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開始,盡換新課本重讀。有時結合《三字經(jīng)》、《四字鑒》、《千家詩》為學生講歷史故事,教屬對則授以四聲。

編輯推薦

《張謇》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之一,《張謇》遴選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力求客觀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命運,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和人物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功績,揭示其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局限性,總結辛亥革命的經(jīng)驗和教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很不錯,向大家推薦~
  •   字大得象小學一年級課本。
  •   感覺還好~書的質(zhì)量可以~不過對內(nèi)容有點失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