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作者:孫科炎,程麗平 著 頁數(shù):192
Tag標簽:無
前言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希望有一本既簡單易懂又系統(tǒng)的人性心理學著作,可以使工作和生活上有需要或者感興趣的朋友,快速地了解關于人之本性的種種解釋。但是,這方面的著作確實太少,幾近于無,只能從各種心理學著作中零星地、粗略地加以了解。所以,我不得不依靠自己淺薄的知識,自己動手寫這樣一本書。我的初衷是希望將人性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通俗,更真實地貼近我們的生活,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但同時也更系統(tǒng)更全面?! ‘斘覍懲赀@本書的時候,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冒險的嘗試?! ∮懻摰饺诵裕憧赡軙匀欢坏叵氲竭@樣的問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人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哲學家苦苦思考的問題,而且從來沒有形成一致的答案。我不是研究人性的哲學家,但我知道:幾乎毫無例外地,人性中的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充滿了復雜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這是哲學觀點?! 【凑堊x者理解,這本書并不打算對那些尚沒有定論的問題強行做出哲學上的人性定義--試圖作出這種定義在我看來是徒勞無益的?! ”M管這些問題很重要,盡管對這些問題確鑿無疑的解答,可能是你感興趣的,可能是你看到這本書時的第一反應。但是,我們也許可以選擇另一種視角來討論人性,這個視角就是:心理學?! ∧撤N程度上,心理學對人性的研究并不是尋找人性的終極答案,它更側重于從人之種種行為出發(fā),對產生這種行為的內在心理活動進行描述;或者反過來,內在心理活動會產生什么樣的特定行為。簡而言之,心理學對人性的研究一直以來就是從“特定行為”與“特定心理”之間的“關系”入手的,本書也是以這種“關系”為主要脈絡加以展開的?! ∩钪谐錆M了這種“關系”。 就在不久前,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老太太被卡在馬路的護欄中動彈不得,竟然無一人施以援手,最終死去。相關評論大都是抨擊馬路過客如何冷漠,社會道德如何敗壞。這些評論正確嗎?只是舉手之勞,并不損害自身的任何利益,人們?yōu)槭裁催€是沒有幫助這位老太太?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人們道德敗壞--至少心理學家不是這樣認為的?! ∫粋€同類的事例發(fā)生在紐約。一位酒吧經理在凌晨遇刺,38位鄰居中的大部分人聽到了他刺耳的求救聲,但無一人施救。當時社會評論一致認為那些鄰居道德敗壞,但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奈和達利正是從這個現(xiàn)象出發(fā)開始探究人們行為的內因--這就是心理學研究史上經典的“旁觀者效應”的起源--人們并非是道德敗壞,也許是沒有注意到,也許是希望別人能夠提供幫助,而不是自己?! ∈聦嵣?,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行為,其背后很可能是深層次的人性因素在驅動。那些看似合理的解釋也可能只是某些想當然的謬論?! ∶恳患露加幸蛴桑恳环N行為都可能是內在人性的反射。本書試圖將各種行為背后的內在因由揭示出來,使讀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各種行為與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行┤丝赡軙枺簩θ诵浴爸淙?,也知其所以然”有什么意義嗎?這是個現(xiàn)實的問題,人們畢竟不想去浪費時間讀一本無關緊要的書。我的解答是這樣的:一個管理者如果不知道員工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某種行為,他就無法進行恰當?shù)墓芾?;一個銷售員如果不知道客戶在什么情況下會采用什么樣的行為或者客戶的行為表明什么樣的心理,他就無法完成成功的銷售;一個家長,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為什么會說謊,那么他也無法教育好孩子……人性是行為產生的根源所在,人們的每一種行為態(tài)度都有人性上的因由,只有知道這些行為的背后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才能選擇更好的行為方略。 最后,祝愿讀者朋友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學識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誠望您提出寶貴的意見?! ∽髡摺 ?011年11月于北京
內容概要
本書以人性心理為研究對象,以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案例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有關人性的各種話題,共分為十章,包括自我認知、社會信念、服從與從眾、利己主義、偏見等十個主題。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條自我了解、自我認知以及發(fā)展良性人際關系的途徑,也可以將本書看成是一部社會心理學研究歷程中關于人性問題的濃縮之作,適合于對人性問題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孫科炎,北京華通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企業(yè)經營管理、項目策劃咨詢實戰(zhàn)派專家,對組織經營管理、企業(yè)群體行為等問題頗有研究,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工業(yè)生產管理、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等多種項目的組織與策劃。作者近十年來潛心研究管理學和心理學,出版相關著作十多部。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他人就是地獄
誰是世界的焦點
自我感覺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的水平都高嗎
自尊者的真實心理
自我服務傾向
虛假的兩種可能性
偽裝的謙遜
小結:來自他人的恐懼
第二章 因無知而堅持
這不是我的錯
混亂不清的邏輯
刻薄的雙重標準
選擇性注意
預先判斷原理
過度自信傾向
在錯誤中堅持
小結:不要愚弄自己
第三章 不道德的世界
煙草商的解釋
道德面具下的表現(xiàn)
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
行為決定態(tài)度定律
不愉快的體驗
道德淪喪的終止
小結:和諧的真諦
第四章 群體癲癇癥
歌劇院的掌聲
合乎情理的軟弱
謝里夫規(guī)范實驗
對自我意志的踐踏
與眾不同的代價
米爾格拉姆實驗
群體的釋放效應
情境的力量
小結:對盲從的抵制
第五章 天真害死貓
被認可的灌輸
說服者的圈套
都是偏好惹的禍
情緒勝于理智
可疑的反對者
大腦的欺騙性
媒體無處不在
小結:記住自己的立場
第六章 多數(shù)派暴力
擁擠現(xiàn)象
活在他人陰影里
群體性懈怠
誰在搭便車
去個體化研究
野蠻的團伙
群體極化實驗
少數(shù)派的影響
小結:洞察一致性陷阱
第七章 敵意的偏見
誰會喜歡異類?
歷史的陣痛
仁慈和敵意
不平等的合理化
無辜的替罪羊
群體的排他性
外群體同質效應
無奈的公正世界
小結:公正有多難
第八章 殘忍背后的獸性
與生俱來的本能
挫折引起攻擊
相對剝奪之感
疼痛—攻擊反應
班杜拉的發(fā)現(xiàn)
攻擊性喚醒
強暴謬論
美好世界的陰影
小結:不安寧的世界
第九章 情感的互換
被排斥的創(chuàng)傷
理想與現(xiàn)實
曝光效應
外表匹配現(xiàn)象
愛是一種回報
親密中的公平
扔掉各自的面具
想象中的不滿足
小結:用心照顧愛情
第十章 善行的背后
正義的榮耀墻
隱蔽的利己主義
互惠的預期
脆弱的共情誘因
參考他人行為
旁觀者效應
相似性偏愛
利他并非無私的
小結:助人者助己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