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線裝書局 作者:胡舒立、王爍 頁數:280 字數:25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新局、大局與國運 張劍荊 隨著中共十八大的召開和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一個新的時代展現在國人面前。與過去十年相比,即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景象,將是十分不同的。這種不同不限于個別領域,國際格局的深刻調整、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長、各種新的技術突破以及伴隨人口代際更替自然產生的新的精神風貌等,都將使新的十年迥異于過往。諸多塑造這個國家的新興力量不斷涌現,相互貫通,融合共進,呈現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氣象。這些涌動的力量,常常以難以預料的方式和意想不到的組合,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進而影響著國家事務的各項議程。 中國當下正經歷的,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經濟轉型、制度變遷以及社會和文化的重建。多重轉型的疊加和各種矛盾的累積,使我國的轉型和制度重建,具有前所未有的復雜性,不會有簡單的辦法解決轉型中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一夜之間解決所有問題。在討論、制定改革和發(fā)展戰(zhàn)略的時候,需要警惕那種烏托邦式的思維方式,需要充分考慮中國問題的長期性和系統(tǒng)性。 展望新局,我們有樂觀,也有憂慮在焉。 樂觀者,是因為我們深信,中國社會內外要求變革和前進的動力足夠強大,沒有任何勢力能夠阻擋;而且,積百年曲折得來的教訓和經驗,使我們深信,中國前進的方向是符合人類文明共同發(fā)展方向的,沒有任何勢力能夠阻擋中國前進。 憂慮者,則是因為在中國社會內部,不斷滋生的既得利益者,對于現狀越來越感到自滿,他們陶醉并享受著目前的地位和成就;對于進一步變革,一則認為沒必要,一則深感畏懼。這種對現狀感到自滿的既得利益者,變得和社會越來越脫節(jié),他們由改革的動力,轉變?yōu)楦母锏淖枇?。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在社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具有較強的定義改革的能力,這導致改革的實際進程同改革的目標出現背離。民眾之所以對改革感到不滿,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們在現實中感知到的改革,總是與改革設計者聲稱的改革不一樣。 因此,新局的開創(chuàng),所要正視的首要問題,就是能夠用大局整合各種利益集團,使各種不同的既得利益者都能夠以大局為重。而所謂的大局,就是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能夠順利完成轉型,實現長治久安。這已經成為國運興衰的關鍵。 在過去的一年中,財新傳媒旗下的媒體,《新世紀》周刊、《中國改革》月刊和財新網,以十分現實、理性和負責的態(tài)度看待中國正經歷的大轉型,并以如履薄冰的態(tài)度,描摹和分析未來的走向。支撐我們這樣做的,是一種大局觀。 正是基于這種大局觀,我們匯集了過去一年間國內最主要的思想家對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的思考。單篇看,這些思考都是很完整的:他們陳述了問題,回應了關切,提供了救治之道。但是,當將這些文章匯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發(fā)現,與其把這些思考視作答案,不如視作問題更為貼切。這就是編者將這本書命名為《關鍵問題》的緣由。 這些思考,是供人們進一步思考的階石。當人們展望未來、描摹遠景的時候,本書作者們的思考,像是一條條線索,沿著這些線索,受到各種利益牽絆的人們的眼界或許會變得開闊起來,從而形成有益于開創(chuàng)新局的大局觀。 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對營造以大局謀新局的精神氛圍起到一定的作用。
內容概要
2013年,中國經濟必將面臨重大調整,公眾有理由期待,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領導班子將會銳意改革。在此關鍵時間點上,財新傳媒與線裝書局合作,繼去年的《中國2012:尋找真實的成長》之后,推出《中國2013:關鍵問題》一書。
因應著中國的復雜情況,本書并沒有急于給出結論,而著意于擺事實、講道理,極少空洞的宏大敘事。雖然對國情、改革和“中國模式”等問題有基本的價值判斷,但是這本書仍舊保持了開放的態(tài)度。值得一提的是,吳敬璉、陳志武和許小年等作者,皆是一時之選,進一步保證了文章的品質與權威性。無論精讀還是選讀,不同需求的讀者都會從中找到自己關注的焦點。
作者簡介
本書是多人合著,包括吳敬璉、許小年、陳志武、任建濤、于建嶸等華人圈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成長煩惱:中國之瓶頸
中國經濟如何打破減速魔咒 蔡昉
土地流轉與農業(yè)現代化 張曙光
土地流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李昌平
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為何不同步 陳志武
中國經濟為何被拖入今日困境 許小年
中國通貨膨脹的經濟邏輯與治理 劉煜輝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 許小年
是什么讓中國人不滿意 懷默霆
第二章 民生愿景
新醫(yī)改兩面大旗 顧昕
廉租房之弊:西方的與中國的 秦暉
農民工問題的制度根源及應對 盧暉臨
中國的工業(yè)化超前,城市化滯后 周其仁
如何構建全國一體化的社保體系 王春光
戶籍制度改革的誤區(qū)與突破口 陶然
為什么中國政府稅收連年超高速增長 韋森
分稅制的完善在于財權與事權的統(tǒng)一 李煒光
第三章 轉型之維:中國之展望
新“國進民退”風險與改革攻堅戰(zhàn) 吳敬璉
寄望權力不如變革體制 斯偉江
轉型陷阱:中國面臨的制約 孫立平
農民“新命” 趙樹凱
新世紀的倫理綱?!『螒押?br />第四章 改革道路
危險的自我陶醉 張文魁
大擴張后國企何處去 趙曉 史貴存
真假改革的試金石 任劍濤
司法改革的困境與路徑 賀衛(wèi)方
中國司法改革的現實與未來 徐昕
公共事件中的中國律師角色 陳有西
土地制度改革與修法建言 盛洪等
打黑除惡與國家強制力的正當運用 任劍濤
不需要另起爐灶,再造一個頂層設計 吳敬璉
提出“頂層設計”的意義非凡 夏斌
拓展地方改革空間 俞可平
第五章 社會重建
NGO 與治理理念:“分享治理權”的中國經驗 秋風
微博:看客如何實現落地 胡泳
剛性穩(wěn)定:中國社會形勢的一個解釋框架 于建嶸
社會改革“兩頭熱” 王名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為何不同步 陳志武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為什么中國人勤勞不富有,我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關于勞工權益,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不能再像原來一樣去壓制工人的罷工權,或者組織自己工會的權利。如果我們將企業(yè)和員工看作是博弈的兩方,企業(yè)到現在可以通過并購擴大自己的勢力,跨越很多行業(yè)并購,使企業(yè)的地位越來越高,談判的地位也會越來越上升,就像富士康一樣;但是在勞動者層面,并沒有發(fā)生同樣的變化。如果連自己去結社的權利都沒有,那每個勞動者只能作為一個單個的個體存在,沒有權利通過自由的結盟形成一個群體,就是說,企業(yè)可以通過并購來組織一個越來越大的公司,而在職工這一方卻沒有這樣的變化發(fā)生,這種不對稱顯然不利于工人權益的提升。 我們不能為了GDP的增長,為了保持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優(yōu)勢、“低人權的優(yōu)勢”,繼續(xù)限制工人結社的權利,甚至于罷工的權利。結社權利是最核心的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政治權利之一,這是基本的和根本性的,我們不能夠為了保持低勞動力成本而繼續(xù)去做這種限制。 如果繼續(xù)壓低勞工權益,對中國的環(huán)境破壞也只會更多、更久。很多人都希望中國繼續(xù)成為世界工廠,讓中國的出口總量占全球出口總量的比例繼續(xù)提高,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有一天世界一半的或者一多半的制造都是在中國進行的話,特別是在廣東,那必然意味著全球一半以上的污染也在中國發(fā)生,資源的消耗也必然是在中國。 為了結束這樣的局面,我們必須對一些根本性的制度進行改革和調整,這樣不管是對解決農民工的收入問題,還是對經濟增長模式轉型,都可以帶來很多良性的變化。 首先就是大家談得比較多的,要結束城鄉(xiāng)戶口制度,完全放開遷徙權利。不管是在哪里出生,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就可以到其他地方就業(yè)和生活,也包括子女的教育。 第二就是給工人以組織自己工會的權利,甚至是罷工的權利。當然這樣可能帶來一個新的博弈局面,使得經營企業(yè)的成本上升,但從另外一方面講,大家有同樣的基本權利,不能為了一方的權利就必須要將另一方的權利通過法制和行政的手段壓下去,這樣的話就不是市場經濟了。 第三是保護創(chuàng)業(yè)自由。減少行政管制,放寬市場邊界,尤其是對一些壟斷行業(yè),必須進行更多放松管制的改革。 第四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對權力,特別是征稅權,也包括近幾年討論較多的房產稅,必須有更多實質性的制約。在今天財政不透明、財政預算不透明,財政稅收按照30%的速度在增長,征稅權幾乎沒有實質性制約的情況下,不能因為一時房地產價格調控的需要就推出這么一個根本性的稅種。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或者是其他國家,稅種往往只增不減,一旦今天因為房地產價格調控的需要推出了一個新的稅種,以后很難取消掉,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需要推出這樣的東西。在我看來,宏觀經濟調控需要的優(yōu)先級遠遠低于私人產權保護的優(yōu)先級,這是兩個不同級別、不同層面的東西。 第五是將各地土地權分給農民,放開農村民間金融,允許土地資本化,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議價的地位,特別是讓他們在本地也能夠通過自由創(chuàng)業(yè)來改善自己的收入和致富空間。最近幾年我在建議推進民有化的改革,把中央和省市國資委轉變成32個國民權益基金,央企國民權益基金的股權均分給近14億公民,各個省成立自己的國民權益基金,將各個省剩下的國有資產都注入國民權益基金里,將這些基金的股份按照本地公民多分、外省公民少分的原則均分下去,從根本上增加老百姓的資產性收入。一旦老百姓的資產性收入增加了,在勞工議價的過程中工人的談判地位也會上升,大家為了活下去而接受一個低收入工作的可能性就會下降。因此,民有化改革對許多方面都會產生正面影響,包括提高一般性收入、資產性收入、勞動收入以及增加就業(yè)機會、創(chuàng)業(yè)空間、致富空間等。民有化改革是改變中國增長方式的必要之路。
編輯推薦
《中國2013:關鍵問題》是中國國家智庫十八大之后國勢前瞻、中國最有話語權經濟學家、學者,思考當下問題,預測中國未來五年走向、揭露增長受阻、民生告急、轉型維艱、改革停滯不前的真相……;關鍵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將以失敗告終,中國人再也過不上好日子!本書話題敏感,建言犀利見血,編者、編輯幾易其稿,反復推敲作者觀點和表述方式,使本書終于面世!《中國2013:關鍵問題》一書中有吳敬璉、許小年、陳志武、周其仁、夏斌、劉煜輝、韋森、俞可平、斯偉江、孫立平、何懷宏、賀衛(wèi)方、陳有西、于建嶸……眾多一流的、最有話語權的學者,都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做出了判斷和預測,覆蓋經濟整體、國民收入、司法改革、土地流轉、稅收體制等關系國計民生和每一個人命運的重大命題。其中,有憂思,有警告,有期待——面對當下新的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我們也應該有所期待。
名人推薦
隨著改革的深入,改革與反改革的力量交鋒日益激烈。從某種意義上講,此后的改革比改革初期更為艱難。改革初期的阻力主要來自意識形態(tài),而此時則主要來自既得利益;改革初期的措施有帕累托改進的特性,而此時國有壟斷企業(yè)和政府部門已經享受改革的成果,進一步改革會損害它們的利益。推動國有壟斷企業(yè)和政治體制改革,意味著政府要對自身進行改革,改革由此進入更為艱難的攻堅戰(zhàn),進度明顯放慢。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敬璉 在當前這種改革開放的狀態(tài)下,無論采取怎樣的宏觀政策,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都將無可挽回地繼續(xù)下降。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回到小平同志所確立的改革開放狀態(tài),而是一味空談,拖延時間,經濟和社會的問題不斷積累,有可能超過我們脆弱的社會結構所能承受的范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 如果以農民的純收入作為基數,2009年的財政稅收約為6萬億元,等于13.8億農民一年的純收入。整個中國的農民數量還沒有那么多,這更說明政府得到的錢是多得多么離譜。 如果征稅權力不受限制的話,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會繼續(xù)下降,這個局面將無法改變。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陳志武 政府本身,到底是服務還是管理,也是一個核心的問題。服務型的政府,是以“管理”為主,還是以“服務”為主?是代表部門利益,還是代表利益集團的利益,還是代表地方的利益,還是代表全社會的利益?現在,改革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利益集團的問題,而且存在著國家利益被部門化、政府化、政黨化的情況。這些下一步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在地方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實踐中已經開始觸及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教授王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