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法律 作者:休·柯林斯 頁數:170 譯者:邱昭繼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經典譯叢:馬克思主義與法律》是一本很好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導讀性著作。該書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和政治學洞見運用于法律。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一種統(tǒng)一融貫的馬克思主義觀,他用這種馬克思主義觀檢討了法律制度,規(guī)則和理念的特殊屬性。該書著重探討了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在法律中,的地位、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法律在未來社會的命運以及階級斗爭與法治等問題。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休·柯林斯(Hugh Collins) 譯者:邱昭繼 休·柯林斯(Hugh Collins,1953—),現(xiàn)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法教席教授,兼任《現(xiàn)代法評論》主編和《歐洲合同法評論》的編輯,也是歐洲合同法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铝炙乖缒昵髮W于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曾任牛津大學布拉斯諾斯學院講師和研究員,也在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等美國大學做過訪問教授。他的代表作有《馬克思主義與法律》、《解雇的正義》、《勞動法》和《歐洲民法典:前進的方向》。 邱昭繼,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法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譯有《法理學:理論與語境》、《法律、語言與法律的確定性》和《牛津法律理論詞典》。
書籍目錄
總序/1 《馬克思主義與法律》導讀/邱昭繼/13 序言/休·柯林斯/45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者研究法律的方法/1 一馬克思主義是什么?/3 二存在一種馬克思主義者的法律理論嗎?/9 第二章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法律/17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要素/18 二樸素唯物主義和階級工具論/22 三反對階級工具論/30 第三章意識形態(tài)與法律/34 一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35 二階級簡化淪/45 (一)相對自主性/47 (二)階級內部的沖突與殘余/51 三法律思想的自主性/60 四對意識形態(tài)霸權的批判/74 第四章基礎與上層建筑/77 一物質基礎中的法律/77 二科恩的辯護/82 三生產關系中的規(guī)則/85 四法律的概念/90 第五章對法律的預測/94 一法律拜物教/95 二法律的消亡/101 (一)科學社會主義/102 (二)帕舒卡尼斯/108 (三)疏遠/112 三人性/116 第六章階級斗爭與法治/124 一激進分子的困境/124 二法律形式/128 三合法性與自由/141 參考文獻/147 索引/157 譯后記/169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第二,法律人彼此之間通過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溝 通,雖然法律推理的精確性質仍有爭議。第三,法律體系不同于一個群體對另外一個群體的武力行使,因為法律規(guī)則對行為起到規(guī)范性指引的功能,個體遵守這種指引,而不管在沒有遵守法律的情況下是否存在官員強加制裁的威脅。法律的這三個特征,它的制度框架,它的方法論及其規(guī)范性,使得法律成為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它們構成了致力于提出一般性法律理論的整個現(xiàn)代法學事業(yè)的背景。而法律拜物教第一個論題鼓勵我們相信,法律包含文明起源問題的答案,從而使得人們對一般性法律理論感興趣。法律拜物教的第二個特征讓我們相信法律的獨特性,認為將法律現(xiàn)象獨立出來進而研究它們的本質是可能的。法律拜物教的最后一個方面使得一般性法律理論不僅有趣和可能,而且對政治理論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個特點是法治的教義。這一觀念的意義是復雜的,最后一章對它的內涵和意蘊給出了相當多的關注。一個籠統(tǒng)的法治含義就足以證明它與法律拜物教的聯(lián)系。法治教義的核心原則是根據事先宣布的規(guī)則行使政治權力。政治體制類似于游戲:只有讓參與者事先知道規(guī)則并讓每個人(即使處于逆境)堅持遵守規(guī)則才是公平的。法治并不要求法律具有特定的內容,只要求他們應該對弱者與強者一視同仁。這樣的政治原則禁止恣意的暴君和專制寡頭毫無緣由地剝奪公民的自由。建構一般性法律理論背后的實質動力在于,渴望證明法治是一種切合實際的理想。因此,必須要證明的是,一個社會的法律是可以識別的,并且能夠不偏不倚地適用。一般性法律理論希望提供將法律從其他現(xiàn)象中區(qū)別開來的標準,然后解釋法官是如何解釋和適用法律規(guī)則的,在這過程中法官不關心他們自己或他們朋友的物質利益。這樣的理論顯然對主要依靠法治理想的政治合法性類型是至關重要的。 馬克思主義者拒絕法律拜物教這三個方面。他們承認,這種想法代表了現(xiàn)代社會中對現(xiàn)實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很少有人懷疑法律在防止社會秩序解體或限制獨裁政府方面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者聲稱,法律拜物教體現(xiàn)了一種必須戳穿的扭曲的現(xiàn)實形象。首先,社會依賴法律的觀念過于簡單。沒有法律,每個人都將損害彼此的利益,或者動用武力優(yōu)勢攫取他人財產,這種想法是不可信的。以互惠為基礎的非正式行為標準將允許一個穩(wěn)定社會存在的基本形式。很明顯,法律功能和非正式習慣建構了一個和平和繁榮的社會的規(guī)范性基礎,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關系,如果法律的必然性和優(yōu)先性的假設被采納了,那么這種微妙的關系就不會被揭露。這種洞見與日俱增,馬克思主義者描述道,作為特殊環(huán)境下歷史關頭的結構,現(xiàn)代社會的權力組織極度依賴法律,并進一步指出,當下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是未來人類文明一成不變的特征。
編輯推薦
《馬克思主義與法律》著重探討了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在法律中的地位、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法律在未來社會的命運以及階級斗爭與法治等問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