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階梯(第4輯)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上海市黃浦區(qū)人民法院 編  頁數(shù):489  字數(shù):568000  

內(nèi)容概要

《司法階梯一一審判前沿問題研究(第4輯)》是我院組織編寫的每年一本匯集上一年度優(yōu)秀調(diào)研成果的系列圖書之一。近年來,我院通過完善調(diào)研工作機制,整合調(diào)研力量,.開展調(diào)研培訓,搭建“法研社”調(diào)研平臺等多項措施,每年均有一大批高質量的審判調(diào)研成果涌現(xiàn)。本輯收錄近60篇調(diào)研成果,即是從我院廣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在2009年度撰寫完成的約200余篇各類調(diào)研成果中精選而成。 本輯共分“審判研究”、“精品案件”、“案例精解”和“探索與實踐”四個部分。“審判研究”部分選錄的22篇論文,系作者或課題組針對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進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后所形成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和理論深度的調(diào)研成果。“精品案件”和“案例精解”兩大部分,匯集了我院在2009年審(執(zhí))結的具有典型性的近30個疑難、新穎案件。“精品案件”為讀者們提供了當年度最典型案件的審理(執(zhí)行)情況全貌,每篇均附有概要、法律文書、調(diào)研成果及法宣報道等內(nèi)容。“案例精解”立足于典型個案中的一個或若干個法律疑難點,展開分析和說理,或條分縷析,或答疑釋惑,或剖析案件背后的邏輯.意圖為同類型案件的審理提供參考。“實踐與探索”部分選取的7篇論文系作者立足于審判實踐,在實證調(diào)研分析基礎之上進行深入思考、探索后所形成的經(jīng)驗、成果,反映了作者們富于實踐、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

書籍目錄

審判研究 金融犯罪實證調(diào)研與法律適用分析 審判權運行的內(nèi)部規(guī)制 ——以基層人民法院審判管理為視角  民刑交叉金融案件的困境與出路 ——以惡意透支信用卡案件的實證研究為角度  在“疑罪”事實認定與“從無”價值選擇中尋覓新生 ——疑罪從無原則的尷尬境遇及合理出路 論我國行政訴訟中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的審查適用 民事案件送達難的原因與解決途徑 ——以信用卡案件審理中的送達為視角  論破解“執(zhí)行難”的信息化途徑  信用卡惡意透支行為人罪問題探析  ——以“非法占有目的”主觀要件的認定為核心 信用卡的債權保護與風險防范 金民珍 財產(chǎn)保全實踐中成就保全擔保的程序規(guī)范 審前羈押原因行為與定罪行為不一致時刑期折抵問題研究 刑事訴訟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規(guī)則的構建 “不當出生”侵權訴訟民事審判實證研究 租賃關系終止后承租人返還房屋義務的履行及責任承擔  ——從兩起被二審改判的占有物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談起 物權法定原則下的人文關懷 ——非房屋所有權人基于婚姻家庭關系要求確認居住使用權案件的審理思路 離婚時對婚前購買房屋的認定與分割 股東名實不符法律糾紛的解決思路 析保險費的交付對保險合同效力的影響 對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再思考 我國商業(yè)外觀法律保護問題的探討 ——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為中心 教育管理糾紛之司法審查芻議  關于我國地域管轄制度之反思精品案件 汪某某等四人職務侵占案  王某某訴上海某旅行社有限公司旅游合同糾紛案 紀某訴周某、第三人上海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股權轉讓糾紛案 上海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甲支行訴倪某某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施 佛山某唱片公司訴上海某通信公司、北京某技術公司侵犯著作財產(chǎn)權糾紛案  林某等五人訴陸乙等八人按份共有糾紛案 郁某訴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行政賠償案 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申請執(zhí)行馬元某等金融借款糾紛案案例精解 無刑事責任能力者起主導作用的共同盜竊行為之共犯性探究 ——析艾某某盜竊案  共同銷售偽劣產(chǎn)品中從犯的認定標準 ——析張某甲等銷售偽劣產(chǎn)品 使用他人遺留于ATM機內(nèi)信用卡取財行為之定性 ——析徐某某信用卡詐騙案  ……探索與實踐

章節(jié)摘錄

  3.“非法占有目的”認定的司法實踐  如何認定金融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一直是審判實踐中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其原因是“非法占有目的”是人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它獨立于客觀行為而存在,看不見摸不著。然而,“目的”作為行為人主觀思想中的內(nèi)容,必須通過客觀行為表現(xiàn)出來,所以又并非無法認定。在審判實踐中,通過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行為手段、后續(xù)表現(xiàn)等各方面的證據(jù),對行為人的目的要件進行事實推定,已經(jīng)成為認定金融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要途徑和方法。②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了集資詐騙罪應當認定為“非法占有目的”的四種情形③。這是針對金融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最早的司法推定。2001年,《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又列舉了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7種情形④。以上列舉的種種情形為金融詐騙犯罪的司法推定提供了法律基礎。上述解釋和紀要雖然為司法實踐中“目的”的界定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但也并非簡單對號入座即可,仍然需要大量的證據(jù)來證明和支持推定所需的事實。而這主要是來自于法官的經(jīng)驗與邏輯。因而,在個案中,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仍然是存在分歧的,甚至存在一些錯誤做法。比如同樣是推定,在惡意透支情形的信用卡詐騙案件中,仍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即經(jīng)發(fā)卡銀行催收后仍拒不歸還既是行為的一個客觀方面,又是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據(jù)。經(jīng)發(fā)卡銀行催收后仍拒不歸還這一客觀行為本身就足以表明這種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因而無需推定(證明)。在相應犯罪的認定之中,只要證明相應的客觀犯罪行為以及犯罪故意的存在,原則上就可以推定非法占有的目的的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不需要額外的、單獨的特別證明。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司法階梯(第4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