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周家貴
前言
國務院2008年6月發(fā)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將知識產權的能力建設分為創(chuàng)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四個方面。就四個方面的關聯(lián)性而言,創(chuàng)造是前提,運用是目的,保護是手段,管理是基礎。學界和實務界一般認為,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應堅持“激勵創(chuàng)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十六字方針。保護是手段,是實現(xiàn)知識產權價值目的的保障性手段。保護得好,企業(yè)可以大膽地增加創(chuàng)新投入,放心地去創(chuàng)造和運用知識產權,實現(xiàn)知識產權應有的價值;保護得不好,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就會泛濫,企業(yè)就會對知識產權失去興趣,更不會增加對知識產權的投資。保護得好,境外企業(yè)會放心地將知識產權放在中國運營,并增加對知識產權的研發(fā)投入;保護得不好,境外企業(yè)不敢再中國投資,更不敢將最先進的知識產權引入到中國??梢姡婪ūWo既是國內企業(yè)創(chuàng)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必要保障,也是吸引境外投資的有效手段。保護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講。宏觀上的保護可以理解為一種保護制度,包括法制建設、機制與體制、執(zhí)法環(huán)境、保護體系等,微觀上的保護可以理解為對侵犯具體知識產權的個案處理。為制止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而對個案的處理,首先要解決的是侵權構成問題,即什么樣的知識產權使用行為構成法律所禁止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主要有三種,即商標、專利、版權,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具有不同的個性,因而具有不同的侵權構成要件。商標表現(xiàn)為一種商業(yè)標記,以混淆為理論基礎;專利表現(xiàn)為一種技術方案,以技術特征等同為理論基礎;版權表現(xiàn)為一種表達,以實質相似為理論基礎。
內容概要
本書通過對商標侵權構成的系統(tǒng)研究,從國際法和國別法兩個層面、外國法和中國法兩個角度、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闡述了商標侵權的原理、構成要件以及侵權抗辯。共分為四篇七章。 第一篇為商標侵權原理,為本書核心和重點部分,共五章。第一章介紹和分析了商標權的發(fā)展歷史及權利范圍、商標侵權的種類及性質,第二章論述商標侵權的行為要件——商標的使用,第三章論及混淆性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混淆可能性,第四章論及淡化性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淡化,第五章論及商標侵權的抗辯事由。 第二篇為商標侵權立法建議,為第六章本章首先總結了商標侵權應該具備的構成要件,其次分析了我國現(xiàn)行商標法在商標侵權構成及抗辯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結合新近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對我國的商標法修改提出了若于建議。 第三篇為商標侵極典型案例。筆者從自己在長達十幾年的商標行政執(zhí)法實踐中親手處理或者指等的數(shù)百個案例中選取了十二個具有典型意義、處理時頗具爭議的商標侵權案例,加以剖析,希冀對商標實務界人士有所幫助。 第四篇為商標侵權核心法律法規(guī)。選取國內有關商標侵權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司法解釋,以及國際商標法中有關商標權及商標侵權的規(guī)定。
作者簡介
周家貴,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比較知識產權法和國際投資法的研究。90年代初曾擔任上市公司專職法律顧問,后到政府部門長期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現(xiàn)供職于深圳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曾到世界貿易組織總部系統(tǒng)學習WTO規(guī)則,并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考察學習美國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曾在《法學評論》、《法律科學》、《知識產權》等法學核心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多篇,并與人合著《國際投資法成案評析》等著作。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篇 商標侵權原理 第一章 商標侵權概述 第一節(jié) 商標權及其范圍 第三節(jié) 商標侵權的性質 第四節(jié) 商標侵權構成 第二章 商標的使用 第一節(jié) 商標使用概述 第二節(jié) 未經(jīng)許可的使用 第三節(jié) 商業(yè)性使用 第四節(jié) 商標意義上的使用——阿森納訴瑞德案的啟示 第三章 商標的混淆 第一節(jié) 混淆概述 第二節(jié) 混淆的種類 第三節(jié) 混淆可能性的認定 第四節(jié) 商標近似性的認定 第五節(jié) 商品或服務類似性的認定 第六節(jié) 混淆可能性的證明 第四章 商標的淡化 第一節(jié) 混淆理論的不足及淡化理論的產生 第二節(jié) 淡化與商標侵權構成 第三節(jié) 反淡化法保護的商品或服務范圍 第四節(jié) 反淡化法保護的商標范圍 第五節(jié) 淡化的證明 第五章 商標侵權的抗辯 第一節(jié) 商標侵權抗辯概述 第二節(jié) 商標的合理使用 第三節(jié) 商標的不使用或象征性使用 第四節(jié) 在先權利 第五節(jié) 平行進口第二篇 商標侵權立法建議 第六章 對我國立法的建議 第一節(jié) 商標侵權構成要件小結 第二節(jié) 我國商標法中的商標侵權構成及抗辯 第三節(jié) 侵權責任法與商標侵權 第四節(jié) 修改我國商標法的若干建議第三篇 商標侵權典型案例第四篇 商標侵權核心法律法規(guī)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一、商標權的歷史發(fā)展知識產權起源于歐洲封建社會的“特權”。這種特權,或由君主個人授予,或由封建國家授予,或由代表君主的地方官授予。商標權也起源于特權,一種為行會所擁有、為行會控制會內成員服務的特權。13世紀的歐洲,行會組織迅速發(fā)展,并逐漸控制了各種不同的行業(yè)。不同的行會要求人會成員在其生產、制作的商品上使用該行會的標記,一是對產品質量進行監(jiān)督,二是保持行會對外壟斷和競爭優(yōu)勢。這些行會標記及其背后的行會控制,被封建君主或其代表作為“特權”加以確認。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行會標記雖然還算不上現(xiàn)代法律意義上的商標,但在商標的發(fā)展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隨著行業(yè)標記的盛行,國家對這些標記的管理不可避免,商標終于從封建特權逐漸走上法律的舞臺。1226年英國曾頒布過面包師強制標志法,規(guī)定面包師必須在制作和出售的面包上標上適當?shù)臉擞洠⒈WC面包的質量和分量。在14世紀,歐洲的一位國王曾頒布過對偽造酒標記的行為人處以絞刑的法律。1518年德國一家印刷出版商在自己出版的書籍上使用的“海豚與鐵錨”裝飾被其他印刷出版商假冒,引起早期西方的商標糾紛。第一個經(jīng)法院判決、保護商品提供者專用標識的案例,是英國法院在1618年受理的Southern v.How一案,被告將原告享有盛譽的布料標記使用在其制售的布料上,以圖魚目混珠。
編輯推薦
《商標侵權原理與實務》是作者十幾年商標行政管理工作的總結,也是作者對自己長期研習知識產權的匯報和交代。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