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張國慶 頁數(shù):293
前言
《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是我的第一部論文集,于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出版不久,即已售罄?,F(xiàn)在,中央編譯出版社愿意再版此書,令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這次再版,有幾點改動和重要的增補?!な菍Τ醢嬷械纳贁?shù)標點符號、極個別的字詞作了修改,增加了四條注釋;二是對初版中論述《二十四詩品》中《雄渾》《沖淡》的兩篇文章作了較多的增改并更換了題目(原題《司空圖(詩品·雄渾)新探》改為《雄闊無限、渾淪整一的雄渾之美——(二十四詩品)“雄渾”析》;原題《司空圖(詩品·沖淡)新探》改為《沖和柔淡、輕逸靈動的醇美——(二十四詩品·沖淡)的美學特征與意義》);三是增加了兩篇較長的文字和兩篇附錄。關(guān)于新增的文字,這里稍作介紹。新增的一篇文字是“《文心雕龍·原道》集校、集注集釋(部分)、直譯、篇旨述要”。2008年,我和遼寧大學涂光社教授合作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心雕龍》集注集釋、直譯”獲得立項。目前此項工作進展順利,預(yù)計2011年全部完成。這里將關(guān)于《文心雕龍》開首第一篇也是全書中極重要的一篇文章《原道》的集校、集注集釋(部分)、直譯和篇旨述要收入本書,以先期向?qū)W界同仁匯報并征詢意見。這一篇文字雖然不是完整的論文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入作者近加多年來所撰寫的14篇論文和關(guān)于《文心雕龍·原道》的一篇重要學術(shù)論文。所論中和之美、時中、儒家詩教、莊子樂論、曠達、意境、《文心雕龍》之原道、神思、通變、《二十四詩品》之雄渾、沖淡等等,都是中國古代美學史、文藝理論史上的重要議題,作者對此具有獨到的體會和見解。
作者簡介
張國慶 男,漢族,1950年生于云南昆明。1983年考為云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師從張文勛、趙仲牧教授。畢業(yè)后即留系任教。1998年至1999年,先后在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做訪問學者?,F(xiàn)為云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個人著作有:《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中和之美》,巴蜀書社,1995年;《云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中華書局,2001年;《儒道美學與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論語》(譯注),浙江少兒出版社,2007年。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學評論叢刊》、《社會科學戰(zhàn)線》、《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文史知識》和《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內(nèi)外著名刊物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再版前言序前言論中和之美的哲學基礎(chǔ)論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幾種常見表現(xiàn)形式古代和諧觀與中國詩歌近體格律的歷史發(fā)展儒家的時中精神及其在古代文藝理論中的意義論儒家詩教的思想性質(zhì)儒家詩教的理論特征、歷史遭際和古今意義試論莊子樂論的美學意義《文心雕龍·原道》集校、集注集釋(部分)、直譯、篇旨述要《文賦》與《神思》的藝術(shù)想象論略談《文心雕龍》中的“通變”雄闊無限、渾淪整一的雄渾之美——《二十四詩品》“雄渾”析沖和柔淡、輕逸靈動的醇美——《二十四詩品·沖淡》的美學特征與意義論意境說的源流超越憂困 自由悅適 自由審美——中國古代人生論和文學史中的“曠達”附錄:曠達精神與當代和諧人生、和諧社會建構(gòu)跋后記附錄:剔抉發(fā)微與宏觀審視的結(jié)合——讀《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
章節(jié)摘錄
在這段話里,周氏分明是在打著“古者圣王”的旗號來兜售自己類似詩教的貨色。例如關(guān)于藝術(shù)的目的,周氏十分贊賞用音樂藝術(shù)去“平天下之情”,亦即使天下人的情感經(jīng)音樂的風(教)化平抑而趨向化一整齊。他的這一觀點,與詩教要用詩歌藝術(shù)去教化人民,使民心民情一歸于溫柔敦厚十分相近。而周氏改造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說法之后提出的“淡而不傷,和而不淫”的說法(此即周氏著名的“淡和”說),以及他的“優(yōu)柔平中”等說法,也都與溫柔敦厚極為相似。至于周氏大談的“禮法”、“教化”等等,不也與詩教的精神完全一致嗎?所以周氏此論,確切是體現(xiàn)著儒家詩教的精神的。周敦頤是宋初大儒,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而宋明理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被奉為官方哲學,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正統(tǒng)思想。因此,周氏的這一“淡和”說也產(chǎn)生了不小影響。例如清人汪炬在《樂經(jīng)律呂通解》中這樣說道:“樂,和而已,而周子加以淡之一言,猶先進野人云也。然而節(jié)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則誠淡也。至淡之旨,其旨愈長,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先王知聲色之迭感為無窮也,于是定淡和中正之聲容,以養(yǎng)人之耳目而感其心”。又如清人汪紱在《立雪齋琴譜》的“小引”中亦有云:“先王之樂,惟淡以和?!迸c這樣的宣揚相符應(yīng),我們看到,宋以后的音樂風格確曾有向淡和一路靠擾的趨向。且以中國古代重要的樂器古琴的演奏風格為例。例如明代著名琴派虞山派即以“清微淡遠”為其風格特征,而清代另一著名琴派廣陵派的風格特征則是“淳古淡泊”,都明顯與“淡和”相近。而在宋代以前,例如在魏晉時人嵇康的《琴賦》里,我們看到的琴風則全然是另外一派景象:“爾乃理正聲,奏妙曲,……狀若高山,又象流波,浩兮湯湯,郁兮峨峨”;“改韻易調(diào),奇弄乃發(fā),……闥爾奮逸,風駭云亂,……英聲發(fā)越,采采燦燦?!边@顯然與明清時期的琴風大異其趣。
后記
1983年,我畢業(yè)于云南大學中文系,并考為本系張文勛先生、趙仲牧先生的研究生,攻讀中國古代文藝美學。從那時起,就開始了持久而艱難的學術(shù)跋涉。近來我正因病小憩,北京的出版社愿意出版這本集子的消息,猶如清風遠至,給我送來了涼爽和欣慰。短暫而愉快的休息之后,我將重新上路。我的導(dǎo)師、著名文藝理論家張文勛教授,曾給予我多方面的教育幫助。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指導(dǎo)論文,也不僅僅是引導(dǎo)治學啟迪人生,多年來,他的人品精神、師德學風以及學術(shù)造詣,產(chǎn)生出良好的綜合效應(yīng),時時都在影響著我,激勵著我。這次他又欣然為本書作序,熱情鼓勵,并寄以更大的希望。的確,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浸透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我永遠感謝張文勛老師。我的另一位導(dǎo)師、美學家趙仲牧教授,也以他淵博的知識和深而密的思維給我以幫助。他曾告訴我,就做學問而言,在別人已經(jīng)止步的地方,常常應(yīng)當用思維的利刃再作一些解剖,這樣或可有所新見,或則所見更深,退一步說,也可使思維能力得到更多的鍛煉。謹遵斯言,獲益匪淺。在此,我謹向趙仲牧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是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