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的生活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澳]巴里·斯通  頁數:256  字數:211000  譯者:秦傳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隱士的生活》中講述了形形色色的隱居者的故事 —— 從最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苦修團體, 到20世紀末的失意人,
包括一百多年人物和十多個相關的教派、修道院。
  這個紅塵俗世總有隱士。他們中有僧有俗,有男有女,有貧有富,有特立獨行之人,也有憤世嫉俗之輩,隱士和那些選擇過獨居生活的人存在于各個時代和各種文化中。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某個時間點上,我們這個星球上幾乎總有某個角落,為冥思和隱居的靈魂提供庇護之所。

作者簡介

  巴里·斯通Barry
Stone,作家、旅行攝影家,畢業(yè)于澳大利亞新聞學院。主要作品包括:《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fā)明》(1001InventionsThatChangedTheWorld),《你死之前要做的1001種逃離》(1001EscapesToMakeBeforeYouDie),《歷史上最轟動的頭條新聞》(History's
Greatest Headlines),《海上兵變》(Mutiny on the High
Seas),以及本書。在撰寫暢銷書之余,許多年來,他還一直給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旅行雜志撰稿,其中包括《夫婦假日》(Holidays
for Couples)、《澳大利亞旅行者》(Australian Traveller)等,他還長期為悉尼的《太陽先驅報》(The
Sun-Herald)撰寫游記文章。如今,他與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生活在澳大利亞一個田園牧歌般的農村地區(qū),過著世外桃源般的平靜生活。
  尼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波許(Hieronymus
Bosch.約1450-約1516)的名作《圣安東尼的誘惑》(1490)。畫中表現(xiàn)的是圣安東尼在獨自一人生活在埃及沙漠的那些年里,多次經受了魔鬼派來的誘惑。

書籍目錄

導言
第1章 開悟:印度和西藏的苦行者
苦行僧/史瓦密·塔坡旺/史瓦密·桑德蘭德/大雄/佛陀/密勒日巴尊者/烏金確吉
第2章 孤獨中的拯救:基督教隱士和苦修
士底比斯的圣保羅/沙漠里的圣安東尼/大阿爾塞尼/埃及的瑪麗/高柱修士/圣庫斯伯特/芬夏爾的戈德里克/米雷的圣史蒂芬/納爾斯伯勒的羅伯特/奧格尼斯的瑪麗和伊普爾的瑪格麗特/圣特雷登的克里斯蒂娜/理查德·羅爾/弗魯的圣尼古拉斯/阿拉斯加的圣赫爾曼/薩羅夫的圣塞拉芬/托馬斯·默頓/達里奧·埃斯科瓦爾/阿布納·阿卜杜勒·麥西哈/理查德·威瑟斯
第3章 閉關:隱居修道者
哈塞爾伯里的伍爾弗里克/威爾頓的夏娃/馬克亞特的克里斯蒂娜/休伊的伊薇特/洛蕾塔和安諾拉德·布勞斯/科尼隆的朱莉安娜/諾里奇的朱利安/瑪格麗特·柯克比/14世紀的女性隱居修道者/托馬斯·帕金森/隱修生活的衰落
第4章
冥思苦想的生活:社群中的隱士西方最早的修道院/斯凱利格·邁克爾島/本篤會/嘉瑪道理會/加爾都西會/克呂尼會/西多會/托缽修道會/大分裂/圣山/邁泰奧拉/基輔洞窟修道院/荒野隱士/作為修道士的隱士
第5章 棄絕社會:中國和日本的隱士詩人
中國的隱士/陶潛/謝靈運/清珙/寒山/日本的隱士/最澄/空海/西行/鴨長明/一遍上人/禪宗/松尾芭蕉/良寬
第6章 尋求庇護所:隱士藝術家和名人
艾米莉·狄金森/愛德華·蒙克/馬塞爾·普魯斯特/亨利·達戈/葛麗泰·嘉寶/J.D.塞林格/喬阿什伍德羅/曼弗雷德·格納丁格/鮑比·菲舍爾/斯萊·斯通
第7章 一個人自己的世界:富貴隱士
亨利·卡文迪許/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二世/哈里特·庫根:麥迪遜大道的隱士/五世波特蘭公爵威廉斯科特一本尼迪克特/小霍華德·羅巴德·休斯
第8章 選擇孤獨:世俗的隱士和遁世者
費爾南·洛佩茲/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威廉·威爾遜/羅伯特·沃里斯/查爾斯·蘭伯特/馬森·沃爾頓/諾亞·龍杜/羅伯特·哈里爾/瓦萊里奧·里塞蒂/湯姆·尼爾/威拉德·麥克唐納/橫井莊一/小野田寬郎/中村輝夫/西奧多·卡欽斯基/克里斯托弗·邁克坎德雷斯/史蒂芬·格倫頓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有一個中世紀英格蘭的故事,說的是兩個隱士在一片森林里出人意外地碰面了。第一個隱士剛剛開始孤身一人的隱居生活,走進這片樹林是為了尋找一個地方,好建造他的隱士棚。正當此時,他看到一個老者正注視著他穿過這片灌木叢。當這位初來乍到者大聲呼喊的時候,老人跑開了,年輕的隱士于是便去追趕,很快就把那位上了年紀的隱士逼到了絕境。年輕的隱士尋思,他只能趕在老人再次跑開之前,才有機會問他一個問題,于是便問:“老先生,請告訴我一句讓我能夠得到拯救的話?!崩先丝戳丝此?,說:“逃離人的友誼,并保持安靜,你將得到拯救。”故事反映了隱士的智慧,這樣的隱士在中世紀大量存在,但隱修士并非一直被視為基督教精神成就的頂峰。直到公元4世紀,這些孤身獨居和恪守清規(guī)戒律的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最早是由諸如摩西和以利沙這樣的舊約先知傳下來的——繼承者們才成為基督教世界杰出的圣武士。因為,在充滿敵意、殘酷無情的羅馬世界,正是殉道者的桂冠,成為基督教信仰的終極表達。但是,當伽勒利(Galerius)皇帝在公元311年頒布“寬容敕令”的時候,情況發(fā)生了改變。幾乎是一夜之間,殉教變得無關緊要了,隱修士取代殉道者成為基督教信仰的終極表達。沒用多長的時間,羽翼未豐的教會便產生了它最優(yōu)秀的隱修士之一。 底比斯的圣保羅 到底比斯的圣保羅去世的時候(大約在公元342年前后),基督教世界并沒有用多長時間便認識到,它不可能無動于衷地袖手旁觀,而讓它的第一個官方隱修士以任何接近傳統(tǒng)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因此,當圣哲羅姆(stJerome)在公元376年撰寫《第一個隱修士圣保羅傳》(The Life of Paul the First Hermit)的時候,他竭盡所能給予保羅以最高的臨終評價,與最受尊敬的舊約先知不相上下。 據圣哲羅姆說(當時他本人也在敘利亞荒野的某個地方過著隱居生活),保羅在埃及的底比斯沙漠一個山坡上隱居的山洞里孤零零地死去。他在那里連續(xù)不斷地生活了將近一百年。保羅最偉大的弟子和門徒圣安東尼發(fā)現(xiàn)了他的遺體,他悲痛不已,哀嘆自己沒有任何工具可以給老師挖一個墳墓。幸運的是,在絕望之中,突然出現(xiàn)了兩頭獅子。獅子接近了保羅的遺體,然后掉過頭去,樣子顯得十分哀傷和悲痛,仰天長嚎,大聲哀鳴。接下來,它們開始在距離尸體不遠的地方挖墓坑。

媒體關注與評論

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真正地生活。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與自己同在。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離上帝更近。    ——保羅·朱斯蒂尼亞尼    坐在你的隱修室里,就像在天堂里一樣……把整個世界置之腦后,徹底忘掉它。    ——《圣羅慕鐸簡要法規(guī)》    作家要么是一個現(xiàn)行的隱士,要么是一個失職的、被負罪感所折磨的隱士,要么二者兼而有之。通常兼而有之。    ——蘇珊·桑塔格(《紐約時報》,1986年1月5日)    我想一個人呆著。    ——葛麗泰·嘉寶    我從未發(fā)現(xiàn)過像獨處這么友善的伙伴。    ——亨利·大衛(wèi)·梭羅:《瓦爾登湖》    每個人都應該每24小時當幾分鐘至個把小時的隱士,以便研究、思考,并與他們的造物主溝通。    ——羅伯特·哈里爾《新漢諾威太陽報》,1968)

編輯推薦

《隱士的生活》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隱士的生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苦修團體一直是我好奇的一群人這本書就解釋了很多名稱的意義但是如果書中能再詳細的介紹一下就好了書里講的比較概括
  •   沒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   殘……
  •     這個題目,是我讀了《隱士的生活》之后生出的疑問。書里講述的“隱士”,從公元前1500年的“苦行者”,到當代的“宅男”,時間跨度達幾千年;近百名隱士各有各的不同,如果說有什么共性,就是喜歡“一個人呆著”。人是一種喜好熱鬧的社會動物,而這些人為什么要遠離這個花花世界呢?
      《隱士的生活》里所敘隱士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信徒,如印度、西藏的苦行者,基督教中的隱士和苦修士。二是詩人、藝術家和名人。三是為環(huán)境所迫或者有病的。
      信徒是最早的一批隱士,尤其在印度,本書第1章即以印度和西藏的苦行者開頭——他們也確實具有典型性?!岸菔廓毦拥目嘈姓咴谟《冉痰脑缙诎l(fā)展中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角色。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前1200年)寫成的梵語經文講到了一群赤身裸體的苦行者,被稱作牟尼(munis),或‘沉默的圣賢’,他們能夠連續(xù)不斷地筆直站立一年多的時間,據說擁有一些超人的能力,比如空中飄浮和心靈感應?!?印度的虔誠信徒認為苦行是精神奉獻的最高形式。他們普遍信奉一種內省和與世隔絕的哲學,追求的是孤獨??嘈猩┲魃拈L袍,象征著棄絕塵世,而畢生致力于實現(xiàn)解脫——放棄享樂,甚至放棄了責任感,一切都服從于解脫的實現(xiàn),一生都在棚屋或洞穴中度過,或者像乞丐一樣云游四方,托缽乞食,傳播精神智慧,過著嚴格的獨身生活。
       西方基督教的隱修士與印度教的苦行僧相彷。早在基督教最早的隱修士在公元4世紀初期出現(xiàn)之前,很多苦修團體就已經存在于埃及世俗社會中,而且是基督徒最早把苦修生活帶入沙漠地區(qū)嚴酷的環(huán)境中。比如書中談到一個名叫阿爾塞尼的隱修士,父親是羅馬元老院的議員,他任皇室家庭教師——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社會地位!他卻決定去亞歷山大城,加入一個修道士團體,后來又只身去了埃及沙漠的深處,追求更孤獨的生活,并成為“沙漠神父”當中最著名的一個。他有一句名言:“上帝已經知道我是多么愛你們所有人,但我發(fā)現(xiàn),我不可能同時既和上帝在一起又和人們在一起,我想,我也不可能丟開上帝去跟人們交談?!?他的一生都在持續(xù)不斷地祈禱和尋求寬恕,苦苦思考獲得拯救的前景,常常為自己意識到的缺點而傷心落淚。他相信,要想實現(xiàn)拯救,必須逃避這個世界。這在信徒隱士中很有典型性。
      在宗教史上大名鼎鼎的基督教圣徒安東尼也是一個隱修士,被認為是“曠野教父”的領袖。他在公元251年出生于下埃及的一個富家。父母在他18歲那年去世后,《馬太福音》第19章第21節(jié)的一段話,改變了他的人生:“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卑矕|尼下決心遵從耶穌的指令,于是賣掉了財產,把妹妹托付給一群基督徒婦女,然后開始了在鹽谷地區(qū)的一個山洞里隱居生活。這一年他35歲。教會神學家和歷史學家達修(Athanasius)在關于圣安東尼生平的記述中說,就連上帝也“念念不忘圣安東尼的艱苦奮斗,總是出手幫助他”。文藝復興時期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大師希羅尼穆斯?波許以他在沙漠里隱居為題材畫了一幅名為《圣安東尼的誘惑》的畫。畫中圣安東尼獨自一人坐在一棵大樹下,四周布滿魔鬼派來誘惑或攻擊他的怪物;這些騷擾伴隨了他的整個修行過程。我想這應是他心理躁動的象征——一個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跑到沙漠里來吃這種苦,心里平靜才怪。
      大概因作者的文化背景之故,書中的八章中有七章談的是西方以及印度、埃及,只有一章說到了中國和日本。中國的隱士只提到了陶潛、 謝靈運、清珙、寒山四人,而且很簡略。說起來,中國的隱士文化一點也不比印度等國晚。比如最早有記載的許由(公元前2155年生),堯帝因他有賢德,要把君位禪讓給他,他堅辭不就,還到穎水洗了耳朵,之后隱居于山林,一直到死。接著的名隱要數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西)的伯夷、叔齊了。孤竹國君去世,兄弟倆誰也不想繼位,就一起隱居于渤海之濱。后來周武王起兵滅商,兄弟倆反對這種以暴易暴的做法,因此在周武王滅商之后,隱居首陽山,不食周黍而死。春秋時唱歌諷刺孔子的楚狂接輿、漢初高祖劉邦時幫助太子的“商山四皓”、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嚴子陵等,都是大名鼎鼎的隱士。嚴子陵尤其不同尋?!馕涞鄞蛳绿煜轮?,多次征召他任諫議大臣,但他婉拒了,隱居富春江,終老于林泉間。
      以上幾位古代中國隱士,沒有一個信徒,這說明隱居是一種生活方式,超越了宗教的、世俗的和社會的界限。不過在中國士大夫那里,情況還有些特殊。中國士大夫身上雜有儒道兩種成分:一為進取,一為恬退。即“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所謂“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上面提到的伯夷兄弟和楚狂接輿就屬于“無道則隱”一類?!半[”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但有意思的是,有些人越“隱”名聲越大。因此有些隱士為了隱名,就越來越深入地走進茫?;囊?;而對有的隱士來說,這恰是所求的。中國有句成語——“終南捷徑”,典出唐朝:進士盧藏用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朝廷聽到他的名聲,就征召他出來做官。當官比隱居舒服多了,他也從中悟出了點門道,因此當同僚司馬承禎想退隱天臺山時,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建議對方隱居終南山。司馬承禎不無諷刺地道:“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彪[居的風氣在東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這和當時崇尚道家思想影響有關,也和戰(zhàn)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曾任宰相的謝安初時隱居東山,結果名聲越來越大,朝廷屢下詔書征聘,于是他出山到權臣桓溫手下當司馬。有人送藥草給桓溫,桓溫問謝安:“這藥草名叫遠志,又叫小草,為什么一物有兩名?”參軍郝隆在旁應聲答道:“這很容易明白:處則稱遠志,出則稱小草。”謝安聽了滿臉愧色。從郝隆的回答中,可知時人是以隱為上的;或者郝隆以為謝安也是以退為進因而加以譏諷。謝安在當時很有影響力,處、出自有資格,而且出仕之后也干了一番大事,如淝水之戰(zhàn)。另一個大臣殷浩可就有點徒有虛名了。父親去世,他住在墓所守喪,同僚王蒙、謝尚、劉惔等人去探望他,發(fā)現(xiàn)他隱居的決心不移?;貋碇?,王蒙、謝尚說:“殷浩不出仕,那老百姓們怎么辦?”不免發(fā)愁嘆息;可見他的名聲有多大。劉惔卻說:“你們不必擔心他不出?!惫徊痪镁捅徽鞒鋈味级綋P、豫、徐、兗、青五州軍事。在其位總得干事,于是他以定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結果大敗,被廢為庶人。后來桓溫打算任他為尚書令,寫信透露給他。他回信,擔心有誤,信箱開、封了數十回,到底還是送去了個空信箱,結果大忤溫意,尚書令泡了湯。這說明他骨子里還是個官迷,隱居不過是“終南捷徑”而已。
      不過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隱居又是另一番意味。
       孔子說“食色性也”,意思是人很容易為物所累。早在幾千年前的老子洞察到人性的這種弱點,就曾不厭其煩地號召“絕圣棄智”,回到“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因為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較少物的引誘,會少生不少事,也就免去了不少煩惱和憂慮。他沒說“隱居”這個詞,但話意近之。想想也是,如陶淵明那樣,在“小國寡民”式的田園里,心如止水地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也其樂融融嗎?但世事往往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畢竟還是架不住物的誘惑,乃至得隴望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在欲望的推動下,科技發(fā)展花樣翻新得讓人眼花繚亂。
      科技進步了,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于是物質越來越豐富,吃穿用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方便,總之是肉體、精神都皆大歡喜。但是人的幸福感是否隨之增加了?從以各種不同標準來計算的幸福指數來看,好像沒有。2012年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首份《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丹麥排在首位,美國排在第11名,中國香港第67名,中國內地第112——這似乎與GDP的關系不是很緊密。有學者解釋說:“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xiàn)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也就是說,人的肉體與精神有時候的感覺不一樣?!肚f子?秋水》里用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與賴大看到林黛玉的“鼎食鳴鐘”之享,卻不明白她為什么還會煩惱一樣。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心——人心大得哪可揣摩?可揣摩的是,人汲汲于物的追求,至死方休。
      在商品社會里,一切都商品化,人性也被格式化,甚至“異化”。比如眼下的“房奴”——本來有一個窩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樂事,卻在高房價之下,為了還貸,白天拼命干活,夜里睡不安席。追求了半天,卻被所求奴役。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里的那個主人公最典型,人被大機器所“挾持”,個性扭曲甚至畸形。 隨著科技的更新?lián)Q代越來越快,生活的節(jié)奏也是越來越快,看看男男女女們換老公、老婆的頻率,就知道快到什么地步了。以致彼此見了面,聽到最多的是一疊聲的“忙啊”“累啊”之類慨嘆。人人都為了生存或者生存得更好,但在奔忙的路上相隨的是焦慮,緊張,煩躁,恐懼,乃至鉤心斗角、爭風吃醋、挑撥離間,甚至攔路搶劫、謀財害命……安全感不見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景成了別一世界的幻影——這就是人們上天入地所追求的生活嗎?
      有些人明白了追求永無止境,有些人感覺追求得太累,于是主動或被迫地遠離了這個喧囂的社會,回歸到大自然之中——如《隱士的生活》中的一些隱士那樣。書中有兩段話說得好:
      “這個紅塵俗世總有它的隱士。有僧有俗,有男有女,有貧有富,有特立獨行之人,也有憤世嫉俗之輩,隱士和那些選擇過獨居生活的人存在于各個時代和各種文化中。”
       “這個世界有很多十分普通的人,選擇生活在與世隔絕中,他們想要的,不過是讓他們一個人呆著,在社會那窺探性的目光之外,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生活。”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如何面對“隱居”現(xiàn)象。比如“宅男”——大多是男性,足不出戶,脫離社會幾個月到幾十年。在日本,有人估計,這種狀況影響了多達100萬。其原因據稱是被社會強加的壓力所苦,再加上等級制度和過多的社會期望,等等。因此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離開,生活在一個管制不那么嚴格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他們可以放松,做真正的自己,并重新發(fā)現(xiàn)一種目標感。在香港,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對中學生所作的一項調查估計,有近兩萬年輕人,或者說2%的香港年輕人,患有極其嚴重的社交恐懼癥。他們在家里過著幾乎是隱士般的生活,沒有能力應對萬花筒般的社會。對他們來說,法國著名散文家蓋茲?德?巴爾扎克(1597—1654)的話很管用:“獨處很美好,但你需要有人來告訴你:獨處很美好?!?br />   前不久,《新京報》上報道了一個現(xiàn)代“隱士”:
      有屬于自己一個人的海島,帶上親愛的Ta,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遠離俗世喧囂,靜觀潮起潮落,是多少人對生活的一種遐想。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堡礁一座小島,就有過著這般生活的現(xiàn)代“魯賓遜”。
      ……
        島上的老人是60多歲的大衛(wèi)?格拉欣。他原本是悉尼的一個商人,1987年遭遇股市崩盤后,損失了650萬英鎊的財富,婚姻也失敗了。
      心灰意冷的他1993年租下澳東北部海濱名為復原島的小島,每年向政府繳納1.3萬英鎊。這一住就是近20年……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如果社會把更多的人逼得“隱居”起來,那么這個社會就肯定出了問題。
      
      
      
       《隱士的生活》作者: [澳]巴里?斯通 譯者: 秦傳安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7定價:38.00元
      
  •      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真正地生活。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與自己同在。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離上帝更近。
      ——保羅·朱斯蒂尼亞尼
        
       坐在你的隱修室里,就像在天堂里一樣……把整個世界置之腦后,徹底忘掉它。
        ——《圣羅慕鐸簡要法規(guī)》
        
       作家要么是一個現(xiàn)行的隱士,要么是一個失職的、被負罪感所折磨的隱士,要么二者兼而有之。通常兼而有之?!K珊·桑塔格(《紐約時報》,1986年1月5日)我想一個人呆著。
        ——葛麗泰·嘉寶
        
      我從未發(fā)現(xiàn)過像獨處這么友善的伙伴。
        ——亨利·大衛(wèi)·梭羅:《瓦爾登湖》
        
      每個人都應該每24小時當幾分鐘至個把小時的隱士,以便研究、思考,并與他們的造物主溝通。
        ——羅伯特·哈里爾《新漢諾威太陽報》,1968)
      
  •      理查德·威瑟斯盡管曾經給4世紀的隱修士們提供庇護的洞穴和峽谷今天還在那里為隱修士們提供庇護,但21世紀的非正統(tǒng)隱修士所擁有的選擇機會,他的前輩們恐怕做夢也想不到,比如在150萬人的包圍下忠實地過著隱修士的生活。
        像一個在羅馬天主教會被封圣的隱修士那樣生活,要不是采用了“教會法典603號”的話,在今天是不可能的事。這部法典是1983年引入的,它使得主教允許隱修士居住在他們的教區(qū)之內。這是一項值得注意的教會立法,它一舉復活了早期教會偉大的宗教傳統(tǒng)。隱修士和隱居修道者——全都是古老的職業(yè)——又回來了,在現(xiàn)代世界里活得很好。理查德·威瑟斯(Richard Withers)便是一個這樣的隱修士。
        威瑟斯完全生活在天主教修道傳統(tǒng)之外,生活在美國東海岸費城一個貧民區(qū)里,住在一間很小的聯(lián)排式住宅里,那是他在1991年花1美元買下的。他是第一個被費城主教區(qū)認可的隱修士,他很感謝“教會法典603號”的制定者,讓他能夠通過獨居、祈禱和苦行來侍奉上帝。盡管四面八方都是人、污染和嘈雜,但他堅持認為,這并沒有影響他作為一個隱修士的生活,并承認自己有一種幾乎“不間斷的渴望”:想獨自一人與上帝在一起。
        威瑟斯每個禮拜為一家制造科學儀器的公司工作一天,以便掙到足夠的錢來維持他的隱修生活方式,他把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完全用于制作他所說的“修士陶器”。每個禮拜天,他都給費城北部圣瑪拉基教區(qū)的會眾烘烤圣餐面包。盡管并沒有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他還是要遵循某些隱修傳統(tǒng),并被認為是教會的組成部分。他每天凌晨5點鐘起床祈禱,定下用餐、研讀《圣經》和冥思的時間,人們還期望他把本教區(qū)的居民包括在他的祈禱中。
        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僅僅因為他生活在21世紀的一座現(xiàn)代都市,他的隱修生活無論如何都會被稀釋了,這個看法也是一種誤解。只允許他一年探訪他的直系家人兩次,根本不允許他拜訪其他任何人,盡管沒有任何強制命令阻止別人拜訪他。他被禁止擁有汽車,不許在世俗工作場所每個禮拜工作一天以上。他沒有電視,通過與周圍人的交流獲得新聞。
        然而,奉獻正是威瑟斯長期以來所習慣的東西。自1984年以來,他就獨自一人生活,發(fā)誓要過一種圣潔、窮苦和服從的生活。甚至還在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夢想在荒野里建造一間小屋。1990年代,他曾兩度向教會申請當隱修士,但兩次都遭到拒絕。盡管這多半是由于隱修士生活的默默無聞,以及那些已經城市化的主教們不愿意管理一種他們不再熟悉的生活方式。但是,被封圣的隱修士數量一直在增長。在今天的美國,大約有600個神職人員遵照“教會法典603號”,過著隱修士生活。世界各地有很多天主教徒過著隱修生活,卻并不屬于任何具體的宗教團體。
        ……
  •       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真正地生活。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與自己同在。只有當我孤身一人,我才離上帝更近。
        ——保羅·朱斯蒂尼亞尼
        坐在你的隱修室里,就像在天堂里一樣……把整個世界置之腦后,徹底忘掉它。
        ——《圣羅慕鐸簡要法規(guī)》
        作家要么是一個現(xiàn)行的隱士,要么是一個失職的、被負罪感所折磨的隱士,要么二者兼而有之。通常兼而有之?!K珊·桑塔格(《紐約時報》,1986年1月5日)我想一個人呆著。
        ——葛麗泰·嘉寶
        我從未發(fā)現(xiàn)過像獨處這么友善的伙伴。
        ——亨利·大衛(wèi)·梭羅:《瓦爾登湖》
        每個人都應該每24小時當幾分鐘至個把小時的隱士,以便研究、思考,并與他們的造物主溝通。
        ——羅伯特·哈里爾《新漢諾威太陽報》,1968)
      
  •     這個題目,是我讀了《隱士的生活》之后生出的疑問。書里講述的“隱士”,從公元前1500年的“苦行者”,到當代的“宅男”,時間跨度達幾千年;近百名隱士各有各的不同,如果說有什么共性,就是喜歡“一個人呆著”。人是一種喜好熱鬧的社會動物,而這些人為什么要遠離這個花花世界呢?
      
        《隱士的生活》里所敘隱士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信徒,如印度、西藏的苦行者,基督教中的隱士和苦修士。二是詩人、藝術家和名人。三是為環(huán)境所迫或者有病的。
      
      
      
        信徒是最早的一批隱士,尤其在印度,即以印度和西藏的苦行者開頭——他們也確實具有典型性。“遁世獨居的苦行者在印度教的早期發(fā)展中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角色。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前1200年)寫成的梵語經文講到了一群赤身裸體的苦行者,被稱作牟尼(munis),或‘沉默的圣賢’,他們能夠連續(xù)不斷地筆直站立一年多的時間,據說擁有一些超人的能力,比如空中飄浮和心靈感應?!?印度的虔誠信徒認為苦行是精神奉獻的最高形式。他們普遍信奉一種內省和與世隔絕的哲學,追求的是孤獨??嘈猩┲魃拈L袍,象征著棄絕塵世,而畢生致力于實現(xiàn)解脫——放棄享樂,甚至放棄了責任感,一切都服從于解脫的實現(xiàn),一生都在棚屋或洞穴中度過,或者像乞丐一樣云游四方,托缽乞食,傳播精神智慧,過著嚴格的獨身生活。
      
        西方基督教的隱修士與印度教的苦行僧相彷。早在基督教最早的隱修士在公元4世紀初期出現(xiàn)之前,很多苦修團體就已經存在于埃及世俗社會中,而且是基督徒最早把苦修生活帶入沙漠地區(qū)嚴酷的環(huán)境中。比如書中談到一個名叫阿爾塞尼的隱修士,父親是羅馬元老院的議員,他任皇室家庭教師——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社會地位!他卻決定去亞歷山大城,加入一個修道士團體,后來又只身去了埃及沙漠的深處,追求更孤獨的生活,并成為“沙漠神父”當中最著名的一個。他有一句名言:“上帝已經知道我是多么愛你們所有人,但我發(fā)現(xiàn),我不可能同時既和上帝在一起又和人們在一起,我想,我也不可能丟開上帝去跟人們交談?!?他的一生都在持續(xù)不斷地祈禱和尋求寬恕,苦苦思考獲得拯救的前景,常常為自己意識到的缺點而傷心落淚。他相信,要想實現(xiàn)拯救,必須逃避這個世界。這在信徒隱士中很有典型性。
      
        在宗教史上大名鼎鼎的基督教圣徒安東尼也是一個隱修士,被認為是“曠野教父”的領袖。他在公元251年出生于下埃及的一個富家。父母在他18歲那年去世后,《馬太福音》第19章第21節(jié)的一段話,改變了他的人生:“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安東尼下決心遵從耶穌的指令,于是賣掉了財產,把妹妹托付給一群基督徒婦女,然后開始了在鹽谷地區(qū)的一個山洞里隱居生活。這一年他35歲。教會神學家和歷史學家達修(Athanasius)在關于圣安東尼生平的記述中說,就連上帝也“念念不忘圣安東尼的艱苦奮斗,總是出手幫助他”。文藝復興時期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大師希羅尼穆斯·波許以他在沙漠里隱居為題材畫了一幅名為《圣安東尼的誘惑》的畫。畫中圣安東尼獨自一人坐在一棵大樹下,四周布滿魔鬼派來誘惑或攻擊他的怪物;這些騷擾伴隨了他的整個修行過程。我想這應是他心理躁動的象征——一個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跑到沙漠里來吃這種苦,心里平靜才怪。
      
      
      大概因作者的文化背景之故,書中的八章中有七章談的是西方以及印度、埃及,只有一章說到了中國和日本。中國的隱士只提到了陶潛、 謝靈運、清珙、寒山四人,而且很簡略。說起來,中國的隱士文化一點也不比印度等國晚。比如最早有記載的許由(公元前2155年生),堯帝因他有賢德,要把君位禪讓給他,他堅辭不就,還到穎水洗了耳朵,之后隱居于山林,一直到死。接著的名隱要數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西)的伯夷、叔齊了。孤竹國君去世,兄弟倆誰也不想繼位,就一起隱居于渤海之濱。后來周武王起兵滅商,兄弟倆反對這種以暴易暴的做法,因此在周武王滅商之后,隱居首陽山,不食周黍而死。春秋時唱歌諷刺孔子的楚狂接輿、漢初高祖劉邦時幫助太子的“商山四皓”、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嚴子陵等,都是大名鼎鼎的隱士。嚴子陵尤其不同尋?!馕涞鄞蛳绿煜轮?,多次征召他任諫議大臣,但他婉拒了,隱居富春江,終老于林泉間。
      
        以上幾位古代中國隱士,沒有一個信徒,這說明隱居是一種生活方式,超越了宗教的、世俗的和社會的界限。不過在中國士大夫那里,情況還有些特殊。中國士大夫身上雜有儒道兩種成分:一為進取,一為恬退。即“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所謂“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上面提到的伯夷兄弟和楚狂接輿就屬于“無道則隱”一類?!半[”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但有意思的是,有些人越“隱”名聲越大。因此有些隱士為了隱名,就越來越深入地走進茫茫荒野;而對有的隱士來說,這恰是所求的。中國有句成語——“終南捷徑”,典出唐朝:進士盧藏用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朝廷聽到他的名聲,就征召他出來做官。當官比隱居舒服多了,他也從中悟出了點門道,因此當同僚司馬承禎想退隱天臺山時,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建議對方隱居終南山。司馬承禎不無諷刺地道:“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彪[居的風氣在東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這和當時崇尚道家思想影響有關,也和戰(zhàn)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曾任宰相的謝安初時隱居東山,結果名聲越來越大,朝廷屢下詔書征聘,于是他出山到權臣桓溫手下當司馬。有人送藥草給桓溫,桓溫問謝安:“這藥草名叫遠志,又叫小草,為什么一物有兩名?”參軍郝隆在旁應聲答道:“這很容易明白:處則稱遠志,出則稱小草?!敝x安聽了滿臉愧色。從郝隆的回答中,可知時人是以隱為上的;或者郝隆以為謝安也是以退為進因而加以譏諷。謝安在當時很有影響力,處、出自有資格,而且出仕之后也干了一番大事,如淝水之戰(zhàn)。另一個大臣殷浩可就有點徒有虛名了。父親去世,他住在墓所守喪,同僚王蒙、謝尚、劉惔等人去探望他,發(fā)現(xiàn)他隱居的決心不移?;貋碇螅趺?、謝尚說:“殷浩不出仕,那老百姓們怎么辦?”不免發(fā)愁嘆息;可見他的名聲有多大。劉惔卻說:“你們不必擔心他不出?!惫徊痪镁捅徽鞒鋈味级綋P、豫、徐、兗、青五州軍事。在其位總得干事,于是他以定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結果大敗,被廢為庶人。后來桓溫打算任他為尚書令,寫信透露給他。他回信,擔心有誤,信箱開、封了數十回,到底還是送去了個空信箱,結果大忤溫意,尚書令泡了湯。這說明他骨子里還是個官迷,隱居不過是“終南捷徑”而已。
      
        不過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隱居又是另一番意味。(書評人:曲建文)
      
      
      
  •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揮之不去的隱士情結,但迫于現(xiàn)實的壓力,我們沒有勇氣像古代隱士那樣,拋棄現(xiàn)有的一切過自己想過的生活?,F(xiàn)代人所能做到的,只能是讓自己的生活簡單一些,多關注自己內心的寧靜,而不是過分地追逐功名利祿。
        
        讀了這本澳大利亞人寫的《隱士的生活》,越來越想過一種隱士的生活,憧憬那種閑云野鶴、恣意遨游的境界!不必再去應付那些俗不可耐的人和事,忍受各種人性的弱點,不必受那些聒噪的影響,每天只需讀書寫作,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我現(xiàn)在最最渴望的就是能夠過上隱士一樣的生活?。?
      
  •     歸隱,獨處,享受自由,叩問心靈。這樣一種意境是許多人所向往的,也是不少游客之所以刻意選擇那些偏遠行程的原因。但研究人類歷史上的隱居傳統(tǒng),卻會讓人發(fā)現(xiàn),“隱居容易獨處難”的事實。原因是,隱士在過隱居生活上越是成功,其名聲就會傳播得越遠,他們吸引到的關注也就越大;很快,大量的追隨者就會趕來聆聽“偶像”的教誨……隱士可以選擇兩個選擇,一是躲避“粉絲”,步入難見其蹤的茫?;囊埃欢菍ⅰ胺劢z”發(fā)展為隱修教派、小組的門徒或成員,開始集體化的隱修秩序。
      
      在漫長的古代,不同文明、宗教背景下都出現(xiàn)了苦修、隱修的潮流。公元前800-前400年間,在印度和我國西藏交界的高山地區(qū),一些已經長大成年、結婚生子的人試圖“退居山林”,找尋一個冥思默想的環(huán)境,一個人回顧自己的生活和經歷,認識到生活的意義。這些人隨即有機會進入一種遁世階段,也就是精神上完成了覺悟,從一切世俗事物中解放出來。這些苦修方式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文化一種內省和與世隔絕的哲學,因其神秘性和傳說中的超能力意義,吸引著后世一代又一代追隨者來到印度,嘗試按照先賢的方式苦修、隱修——眾所周知,蘋果公司創(chuàng)建人史蒂夫·喬布斯在開始“改變世界”之前,也曾是上述印度文化、苦修哲學的追隨者。
      
      同樣發(fā)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很重視苦修。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印度教的信條,但添加了佛陀(悉達多·喬達摩)對遁世的強調??梢哉f,佛陀喬達摩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隱士,在長達50年的時間里云游印度各地,教導人們要將對塵世生活的依戀看作是一切不幸的來源——包括貪婪,憤怒、欲望、焦慮——因而唯一能超脫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與周圍的人分離。佛陀之后,佛教形成了多個流派,藏傳佛教同樣如此。公元11世紀出現(xiàn)了一個被譽為“亞洲的蘇格拉底”、整合了藏傳佛教各流派主張的佛教隱士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的詩歌被其弟子匯編為《十萬歌集》,成為了大乘佛教經文的組成部分,強調超脫于一切塵世事物之外、斷絕個人和家庭紐帶,提醒人們要記住肉身是短暫的。
      
      在近代之前的基督教世界,隱士和苦修士取代了殉道者成為信仰的終極表達?;浇淘诒还帕_馬帝國接納之前,曾一直遭到遏制,羅馬皇帝德西烏斯甚至要求所有羅馬公民都要想國家神供奉獻祭。許多基督教徒因而逃進了荒野、沙漠,藏身到山洞等不易被人找尋的角落,開始了最為艱難的苦修,這就出現(xiàn)了“沙漠神父”。基督教不再受國家權力打壓之后,隱修和苦修傳統(tǒng)被延續(xù)了下去,隱修士增加,形成了組織化的隱居隱修秩序,修道院的形成即與此有關。近代以前,英格蘭等地有大片的茂密林地,這給了隱修士在選擇駐地上的很大可選空間,他們(她們)可以過著遠離塵世的生活,在荒涼和隔絕中最深刻的領悟生活、生命的本質。這一潮流終于因17世紀中葉及其后,歐洲各地不斷增長的城市化進程而終止,隱修士的世俗化和區(qū)神秘化開始了,社會要求隱修士要么生活在“大隱隱于市”的修道院,要么就離開城邦、國家勢力范圍去重新找尋隱居棚屋。
      
      《隱士的生活》一書在介紹幾種宗教背景下的隱士和苦修士后,開始敘述另一種非常不同的隱居者:閉關的隱居修道者。隱居修道者不同于宗教、神學意義上的隱修士,將與世隔絕放在首位,盡可能避免與他人的來往(相比之下,雖然隱修士也強調這一點,但為了“拯救”他人,會融入社區(qū)、與他人接觸),一定意義上,其隱修場所成為了他們雙重意義上的墳墓。歷史上,隱居修道者中的女性數量相對突出,這與中世紀黑死病等疾病帶來的高死亡率及社會恐慌有關。到了近代以后,公眾對隱居修道者的生活已經徹底陌生,很多人在讀到雨果《巴黎圣母院》書中的描述時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你偶爾可以遇到一個地窖、一個坑洞、一件被堵死并圍著柵欄的小屋,從它的身處,一個生靈資源致力于某種無休無止的悲嘆……日夜不停地向上帝祈禱?!?br />   
      如前述,修道院從形成到增多,必然經歷“大隱隱于野”到“大隱隱于市”的轉變,近代以來的城市化,以及世俗國家管理秩序的形成,也都助推了這種轉變的加速。這就是《隱士的生活》中談及的“社群中的隱士”。
      
      《隱士的生活》一書也沒有忽略隱居、隱修的東亞背景。書中第五章專門談到了中國和日本的隱士詩人。書作者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鼓勵、贊美和敬佩它的隱士和遁世者,也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把避世獨居的觀念深植于它的藝術中”。當然,中國隱士的動機和目標遠比古歐洲、古印度更為寬泛,后者更像是心甘情愿地棄絕社會、追求自己的怪癖或議程的人,而前者則設法讓自己沉浸于隔絕和思考中,以便獲得更有價值的思考。書中這一章通過對中國古代的陶淵明、謝靈運、王維、李白、白居易、寒山等著名詩人人生歷程、價值追求和相關作品的分析,就中國隱居傳統(tǒng)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在隨后切入到的對日本隱居、隱士傳統(tǒng)的介紹中,書作者指出這一傳統(tǒng)深受中國文化和中國隱士傳統(tǒng)的影響,而后經發(fā)展形成了完整的、獨立的飲食傳統(tǒng)。比如,日本獨有的宗教云游隱士、超自然山林隱士,等等。
      
      近現(xiàn)代以來,工業(yè)化、城市化驅動人們所面臨的生存發(fā)展壓力不斷強化,許多人不得不為此重新找尋獨處、獨思的空間,由此而生的焦慮和痛苦催化出文化藝術領域的諸多璀璨杰作。表現(xiàn)主義先驅愛德華·蒙克1983年創(chuàng)作的畫作《吶喊》,描繪了一個沒有能力應對現(xiàn)代生活的焦慮,雙手抱頭,張開大口,發(fā)出極度痛苦的叫喊?!秴群啊烦蔀榱耸澜缟系玫狡毡檎J可的繪畫之一?,F(xiàn)代長篇小說之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名著《追憶逝水年華》,也是一部寫于長期孤寂獨處生活的作品。鮮為人知的是,20世紀最有名的女演員葛麗泰·嘉寶就是一個現(xiàn)代的隱士,盡管她躋身于好萊塢的一線名單中,卻從未作出任何積極的努力去參與社交生活,把大量的業(yè)余時間用來追求個人興趣,以及獨自思考、散步。《麥田守望者》作者塞林格更是隱居了長達50多年。
      
      當代社會中,選擇宅居,也能視為一種被動的“大隱隱于宅”的隱士生活方式。宅男、宅女,在日本出現(xiàn)的比例最高,《隱士的生活》一書解釋指出,這是因為日本社會強加給年輕人的壓力非常大,“再加上等級制度和過多的社會期望,以及國家模式與一個穩(wěn)定而多產的未來之間那漏洞百出的裂隙”。對此,日本的年輕人寧愿在家里過著隱士般的生活,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應對社會的要求,將時間花在閱讀、聽音樂以及其他室內活動上。“臥室很快就成了他們的城堡,是他們唯一覺得有點自治權的地方?!?鄭渝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