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孟樹鋒 頁數(shù):236
Tag標簽:無
前言
21世紀初,社會公眾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參與保護的熱情,以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推進,成為中國文化界乃至中國社會的重要事件。從大多數(shù)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內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匯,人們普遍對它的具象呈現(xiàn)形態(tài)有了一定的認知,并支持或主動參與保護工作,說明人們在現(xiàn)代化進程的背景下,已經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作為傳統(tǒng)社會生存環(huán)境下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急劇消失的現(xiàn)實,而這種現(xiàn)實,一定會對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景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之,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時代性的課題應當怎樣正確解答,人們的答案并不一致。這種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動經濟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成單純的經濟資源,在保護的名義下扭曲其本質特性過度開發(fā),如把民族民間的原生態(tài)歌舞改變?yōu)槟w淺時尚的刻板表演服務于旅游場所,或把傳統(tǒng)手工技藝視作不具經濟潛力的項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來,我們還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是在城市特別是農村建設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環(huán)境形態(tài)將承載某個特定區(qū)域人們世代相傳文化技藝的物質載體(如某些文化空間)徹底改變。這種不能正確把握和處理社會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系的情況,已經并還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傷害。我們應該正視并改變這種現(xiàn)象。毫無疑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正確的保護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發(fā)展。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qū)和群體適應周圍環(huán)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chuàng)造,為這些社區(qū)和群體提供持續(xù)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狈俏镔|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保證其按照自身內在規(guī)律去自然衍變,在自然的衍變中與人類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相并行,我們既不要人為地去中斷它自然衍變的進程,也不要人為地去使它突變。我想,這應是保護工作最根本的意義,也是保護工作最艱難、最核心的用力點。
內容概要
21世紀初,社會公眾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參與保護的熱情,以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推進,成為中國文化界乃至中國社會的重要事件。從大多數(shù)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內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匯,人們普遍對它的具象呈現(xiàn)形態(tài)有了一定的認知,并支持或主動參與保護工作,說明人們在現(xiàn)代化進程的背景下,已經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作為傳統(tǒng)社會生存環(huán)境下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急劇消失的現(xiàn)實,而這種現(xiàn)實,一定會對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景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之,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作者簡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東壽光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副部長,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l(fā)表60余萬字藝術理論、評論文章,主編《中國學者眼中的科學與人文》、《京劇大師程硯秋》、《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非物質文
書籍目錄
總序
序·寫在前面的話
當一件帶著歷史印記的精美的古陶瓷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應該由表及里,看到它所蘊含的更多的東西:它的造型、釉色、結構、合理性、視覺上的舒服感、藝術上的美感,再到它的工藝過程,它是怎樣由一捧泥土經過水與火的礪練,經過若干道工序,經過若干雙手,最終成為一件完美的瓷器……
口述人孟樹鋒簡介
孟樹鋒,出生于陶瓷世家,自幼生活在陳爐這樣一個制陶燒瓷的天然環(huán)境里,從小便跟陶瓷發(fā)生聯(lián)系;后來考上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奠定了他今后從事陶瓷事業(yè)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又回到家鄉(xiāng),在陳爐陶瓷廠一干就是十二年……
第一章 生在陳爐——與陶瓷的不解之緣
1955年1月,他出生于陜西省銅川市陳爐鎮(zhèn),這里的人世代以做陶瓷為生,孟老師的祖輩也不例外,從小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身邊的一切人和物皆與陶瓷有關。
第二章 我的大學生涯——奠定了將來做陶瓷的基礎和信念
1976年11月,孟老師終于如愿以償進入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開始了他的四年大學生涯。由于上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孟老師又天生愛讀書,因此在求學的過程中,他格外刻苦,格外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
第三章 七年廠長心酸路__對陳爐民間瓷的全面開發(fā)和出口創(chuàng)新
大學畢業(yè)后曾想離開陳爐、走出大山的孟老師,在無奈的情況下,回到了陳爐陶瓷廠技術科,很快將自己在陶院所學的那一套東西轉化到了實際工作中。
第四章 我家陳爐鎮(zhèn)之瓷——陳爐鎮(zhèn)做陶瓷的歷史及現(xiàn)狀
陳爐鎮(zhèn)在陜西省銅川市東南20公里處的山中,位于關中平原與陜北高原接壤的臺沿上,以陶爐陳列或者爐渣遍陳而得其名。陳爐在長達近千年的瓷業(yè)發(fā)展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業(yè)分工、行業(yè)規(guī)范和行業(yè)信仰。
第五章 土與火的交融——陳爐鎮(zhèn)的窯爐文化和制瓷技藝
“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生,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水火木金協(xié)調,宮商角徵交響,匯成陶海嘆汪洋,真是森羅萬象?!惫舻倪@首《西江月·頌陶》,形象地贊頌了陶瓷與土、與火、與天地陰陽的交融。從原料的開采、加工,到最終一件完美瓷器的誕生,這其中要經歷若干道工序才能實現(xiàn)。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而窯爐正是完成這一礪練過程的載體,因此,窯爐文化是陳爐陶瓷文化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
第六章 青瓷是練出來的——對耀瓷的認識和創(chuàng)作心得
隨著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耀州窯的研究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在這樣的新環(huán)境下,孟老師作為項目負責人,對耀州窯的研究有著自己的看法:除卻對考古的研究、對工藝技術的研究,我們現(xiàn)在欠缺的是從文化、藝術、美學、人文等方面來解讀耀瓷,挖掘出它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第七章 古窯新生——對耀瓷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的項目負責人,孟老師又開始承擔起了新的工作,他系統(tǒng)策劃了對陳爐老藝人的個案調查分析,用文字、圖片、影像等手段把耀州瓷的整個工藝流程記錄下來。接下來,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活態(tài)景觀,復原宋代工藝流程,把傳承和教學結合起來,培養(yǎng)新型的陶瓷藝術人才,并希望這個心愿能早日實現(xiàn)。
附:孟樹鋒其他作品
附:名家題詞
附:孟樹鋒大事年表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劉:孟老師,您好!早就聽說您了,這次總算是見面了!我跟您一樣,也是陶院畢業(yè)的,學的也是陶瓷藝術設計。孟:小師妹,你好!我們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專業(yè),現(xiàn)在又一起合作這本書,真是緣分?。∫莞G是個非常不錯的選題,現(xiàn)在它的歷史地位正逐漸被恢復,逐漸開始被人們重視,應該說,它的可挖掘潛力和它的學術價值都是巨大的,如果你能堅持做下去,從美學方面、文化方面研究它,那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這個領域的研究目前還非常少。劉:多謝孟老師!我的碩土畢業(yè)論文做的也是耀州窯這個課題,我想我會堅持下去的?,F(xiàn)在說說您吧。聽說您出生于陶瓷世家,那么您的手藝是家傳的嗎?我也注意到,您的作品落款大都是用“三代陶人”這個稱謂,“三代”是指哪三代呢?您這個家族做陶瓷的歷史是怎么樣的呢?孟:嚴格來講,家傳有一點點,但不是很多,我是一直在這個環(huán)境中長大的。我記得小時候冬天天冷,在作坊門口盤一個火爐,整個窯洞里面被煙熏得全是黑的,那時候窯洞里的磚不粉,砌的拱圈磚就露在外邊,不像現(xiàn)在都刷成白色,所以附著物很容易附著上去,煙一熏全是黑的,練泥的時候,那時候沒有什么練泥機粗練細練,全是憑手工摔泥,通過一砸一擠,就是一個揉合的過程。這用力一摔,泥點就濺到墻上去了,就是一個個白色的泥點,時間久了,黑墻上就布滿了泥點,那是很難出現(xiàn)的一個景觀,這幅畫面一直在我的記憶里面,我就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個與陶瓷有關的環(huán)境里。我祖輩上幾代都是做陶瓷的,但是我父親沒有教過我怎么做陶瓷,因為年齡差距比較大,我爺爺就更沒法教我了,所以在嚴格意義上講我這也不算是家傳,正兒八經只能說成長與那個環(huán)境有關。另外,我們陳爐的陶瓷啊,到我們能記事的時候,甚至我祖父我父親他們能記事的時候,和耀州青瓷已經完全是兩回事了,耀州青瓷人家那是宋代的事,我曾祖那也才是清朝的人,明朝人跟耀州青瓷都沒關系了,更別說清朝的人。耀州瓷的斷代太嚴重,太長,差別很大,陳爐陶瓷跟宋代的耀州青瓷可以說是兩個概念,所以我們根本不可能從這里學到耀州青瓷,只能說小的時候在這個氛圍里生長過。我們家做陶瓷不止三代,“三代陶人”只是一個慣用的說法。我們沒有家譜,當?shù)丶漓胱嫦扔幸环N家堂軸子,就是祖先像,逢年過節(jié)、結婚等大典的時候,把它掛出來拜祭。我們老孟家的家堂軸子還在,現(xiàn)在在我一個侄子手里,我把軸子上面的名字全部抄下來了。我們祖先叫孟憲印,我們老孟家和孔家、曾家、顏家都有排字,我們用的就是人家孔家的排字,我應該是“慶”字輩。孟憲印應該是元代的時候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到陜西富平縣最東邊的美原鎮(zhèn)。
后記
耀州窯的傳統(tǒng)工藝主要體現(xiàn)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釉藥的選配、制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制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一件制品要經過采料、精選、風化、配比、耙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制、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⒏G具制作、裝窯、燒窯等17道工序,經過無數(shù)雙陶工的手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若是燒窯這一關沒把握好,就有可能功虧一簣,這便是陶瓷藝術的獨特之處。孟老師說:“我們做陶瓷的實際上是很苦的,辛辛苦苦努力了半天,就看最后一把火,如果沒燒好那就白費了,就沒收成了?!钡蛟S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使得這門藝術具有了無可替代的藝術魅力,正因如此,自瓷器誕生的近2000年來,無數(shù)代陶工們前赴后繼,才鍛造出了歷史上那么多美輪美奐的瓷器珍品,成為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今天,我們能看到更新更先進的制瓷技術得以應用,更時尚更現(xiàn)代的陶瓷作品新鮮出爐。我們無法忘記,正是因為有了諸如耀州窯這樣的民間窯場里默默無聞的陶工們,他們通過口傳身授將這門古老的技藝一代一代沿襲傳承下來,并在實踐中日臻發(fā)展完善,才有了今天這樣一個異彩紛呈的局面。但是,我們不容樂觀,我們更應該知道:中國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和影響遠不及曾經的輝煌,讓世人津津樂道的仍然是宋代的五大名窯和六大窯系出產的古陶瓷。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也許中國的陶瓷藝術正在經歷一場變革,一次跨越,中國陶瓷能否再獲得像宋、元、明、清那樣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地位,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期待看到那一天。而在當前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記錄、傳承、挽救像耀州窯這些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制瓷技藝。其瀕危的原因跟其他民間藝術門類一樣,是多方面的。在現(xiàn)代化工業(yè)產品的沖擊下,陳爐的陶瓷業(yè)一度蕭條,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使得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后繼乏人,失傳在即。但這一切卻似乎不可抗拒,因為社會要向前發(fā)展,機械不斷吞噬著手工。而太多沉痛的經驗告知我們,不能再弄丟了它們,否則我們又如何去談超越?如何去超越歷史、超越經典?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如何抉擇,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式,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我在想,孟老師這個建立耀州窯活態(tài)景觀,集旅游、教學、傳承于一體的構想或許倒是一個合理的方案和出路。
編輯推薦
《世代陶人:陶瓷大師孟樹鋒口述史》: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