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人民日報 作者:古農(nóng) 頁數(shù):250 字數(shù):24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正如古農(nóng)君所感喟的,“日記,記載著往事,也承載著情感”。而以《日記漫談》《日記序跋》《日記閑話》《日記品讀》四冊選集所構(gòu)成的“書脈日記文叢”,則記載著《日記報》《日記雜志》的成長歷程。 十多年來,我們用一腔鐘愛日記的熱情和干勁,用菲薄的收入和贊助,再加上可貴的恒心和堅持,終于使《日記報》這株幼苗茁壯成長為《日記雜志》這棵樹,同時還贏得了一系列贊譽和褒獎,從而被南京大學徐雁教授認定濟南已成為中國當代日記研究的重鎮(zhèn);被天津南開大學來新夏教授引為知己和“啟發(fā)者”——結(jié)識《日記報》后又忘情地開始了記日記;還有長沙詩人彭國梁也在已出版的《書蟲日記》的序文中公開聲明是《日記雜志》引導他開始記日記,并且一發(fā)而不可收,連續(xù)出版了兩部《書蟲日記》。不可否認,在我們周圍,的確集結(jié)著一大批全國各地的“日記人”,大家以日記為紐帶,集思廣益,協(xié)力同心,圍繞日記學這一新學科展開了相關研究探討,成功舉辦了四屆全國日記及日記文學論壇大會,適時啟動了《中國日記大辭典》的編纂工程,加快推動了創(chuàng)建中國日記博物館的步伐……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認為:目前全國的日記寫作、日記教學、日記出版、日記研究已成為歷史上的最好時期。放眼前瞻,我們信心大增,隨著古農(nóng)君主持創(chuàng)建的中華日記網(wǎng)的開通運行,用不了多久,一批真正能夠代表當代日記研究水平的成果將會陸續(xù)問世。 收入“書脈日記文叢”中的文章,幾乎都在《日記報》《日記雜志》上刊登或轉(zhuǎn)載過,檢點《日記報》和《日記雜志》所設置的欄目,可以因欄目成書的還有《日記情懷》《日記書札》《日記人物》《日記論壇》《日記原版》《日記書林》等。除此之外,還有以《日記雜志》“半月日記系列”專號形式刊印的《半月日譜》《半月日注》《半月日影》《半月日志》《半月日識》等原創(chuàng)日記,都有再刊或再版的必要,殷切希望有膽識、有魄力的出版家慧眼識真貨,及早組織再版與發(fā)行。 著有《清人日記研究》一書的學者孔祥吉先生在其《自序》中曾寫道:“要認識一個歷史人物,最簡潔的辦法,莫過于細讀其日記。因為日記是記載作者見聞以及感悟的文字。日記仿佛是一扇心靈的窗戶,一旦這扇窗戶被打開,一切便都呈在眼前了。許多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并不見諸奏章尺牘,或文書檔案,而只有在日記中才能看到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币浴捌占叭沼泴懽?,促進日記研究”為己任的《日記雜志》同仁,我們有信心也有必要幫助大家推開日記這扇心靈的窗戶,讓大家觀賞到日記百花園中的珍株異木和奇葩秀草——這也正是我們選編刊印這套“書脈日記文叢”的初衷和目的。 自牧 2011年11月21日于歷下東山居之百味齋
內(nèi)容概要
不同作者從多角度談論日記,諸如倡導日記文化、建立日記學等,均有所涉獵,還傳授了許多相關知識,如日記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及其作用?!度沼浡劇吠瑯邮敲宜C萃:陳左高、黃裳、孫梨、葛劍雄、鄧云鄉(xiāng)、鄭逸梅、葉兆言、周國平、李輝、于光遠……
書籍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陳左高
黃裳
孫犁
葛劍雄
鄧云鄉(xiāng)
郁達夫
郁達夫
鄭蟄存
周作人
葉兆言
韋泱
黃波
書友茶
何家干
徐雁
……
章節(jié)摘錄
多年來的習慣,臨睡之前,枕側(cè)一定要擺幾本書,好像不翻看幾頁,總不肯安然入夢。有時白天有什么事,當天的報紙有重要的文章來不及看,想在枕上補課,但效果往往不好。不是失眠就是弄得頭腦發(fā)脹,引人人勝的小說也要不得,它會使你不能掩卷,就算下決心熄燈,也還是輾轉(zhuǎn)反側(cè)……我的經(jīng)驗,枕上讀書,最好是短篇的散文、雜文,郁達夫的日記尤佳,簡直是找不到更好代替物的了。 達夫的《日記九種》和后來的《達夫日記集》我都是多次讀過的。說來可笑,二十多年前要寫紀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文章,缺少參考資料,達夫日記就曾幫了大忙。這怕是無論誰也想不到的。 不久前遇見剛從富春江上歸來的苗子,閑談中聽他說起,達夫的日記手稿還安然保存在富陽的老屋里,由他的兒子珍藏著。最近這日記曾整理了一些陸續(xù)發(fā)表在浙江的刊物上,我曾草草翻閱過一點,說不出什么。據(jù)說,這日記的原稿和《日記九種》中所載,頗有不同。原來,達夫在發(fā)表之前,是曾加過工的。我這才恍然大悟,仿佛摸到了從“日記”到“日記文學”的途徑。達夫先生在《再談日記》一文中說起他發(fā)表自己日記的經(jīng)過時,也沒有透露這一節(jié),這就使我非常高興,因為又學到了一點過去所不知道的知識了。 日記,大抵總是寫了給自己看的,不過當然也有例外。有些作者,當下筆之初,就已經(jīng)打定了傳世的主意了。如李慈銘,當寫好了半年或一年日記,就裝訂起來,準備旁人來借抄。不過《越縵堂日記》里常常會遇到大片大片用墨筆涂得一塌糊涂的地方,使人看了氣悶??梢娝舷壬诮璩鲆郧?,曾經(jīng)仔細地檢查過一番。這可不是我心目中日記的正宗。此外,如曾國藩的《求闕齋日記》、翁同鑠的《翁文恭公日記》……大抵都有類似的氣味,不過這些到底都是名人,他們?nèi)沼浀氖舟E,也都早已影印出來,而且研經(jīng)治史,朝章國故,以至封建教條的種種內(nèi)容也各已輯印行世,當然也都有其參考價值的。但這畢竟不是我所向往的讀物。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寫日記竟成了一種危險的惡習。特別是過去十年,不少人弄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往往只不過是在日記里被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把柄。因為是白紙黑字,是定罪的頭等證物,因此也更為某種人物所重視與歡迎。如此這般,我發(fā)現(xiàn),一門嶄新的學問,姑且名之為“日記偵察學”吧,已經(jīng)產(chǎn)生。這確實不是我的聳人聽聞,而是有確鑿的事實根據(jù)的。 我是有寫日記的“惡習”的,而且也已持續(xù)了數(shù)十年之久。解放前寫日記,雖然因為年輕,閱世未深,不知此中利害,但到底心存顧慮。即使如此,今天看來,違礙之處著實還是不少。但上帝保佑,竟平安地保存下來了,沒有出什么亂子。解放以后,放心大膽地記日記了,每年總有一本或幾本。除了日?;顒?,書信往來,也記些讀書筆記,創(chuàng)作意圖,山川風物,文物圖書。在我,是記得津津有味的,自然做夢也想不到有出版或輯錄成書的好運。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奇怪,這些日記,十年前的一天,一股腦兒被拿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英雄”們發(fā)現(xiàn)它們時得意的神色。當時我還奇怪地想,這又不是銀行存折,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呢?可證執(zhí)迷不悟之深。 不久以前,這些日記又回到了我的手中了,足足裝了一麻袋。有趣的是,每本日記中,都有幾十條夾簽,上有紅筆批注;在日記里面,又劃滿了紅杠子,也就是夾簽指出的要害所在。每本日記的封面上,都貼上一張紙,上寫編號、年月、“已抄”等等字樣。這實在不能不使我驚異、佩服,而且感激了。真是做夢也不曾想到,競變成了如此偉大的人物。在“四人幫”的爪牙們看來,我大抵是有被“宣付國史館立傳”的資格的,不知道到底應該放進“黑幫傳”還是什么傳里,反正是一展卷而材料皆備矣,真是不勝其惶悚之至! 至今我還不敢擅自整理,夾簽也一張都不敢抽去,也沒有時間仔細研究?,F(xiàn)在只能舉幾個例在這里。如日記中記與友人吃飯,就被歸人“腐化生活”類;有記買書事就歸入“進書”類(按,這是執(zhí)行那個所謂“理論權威”的“指示”,搜集我“以偽亂真”的“罪證”的);記寫了什么文章,就歸入“炮制毒草”類;記采訪榮德生、郭棣活事,就歸人“吹捧資本家”類;出版了一冊新書分送朋友,就批“從贈書名單看黃的關系人”……我只不過多少翻了一下,就發(fā)現(xiàn)我的平凡生活竟是如此豐富多彩!真使我開了眼界,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 從一個角度看,這正是新興的“日記偵察學”的發(fā)展與實踐的一個好例。那用心之細密,分類之嚴謹,著實使人吃驚;從另一方面看,這又是“四人幫”的道德觀、是非觀……總之是世界觀的極豐富、全面的展覽。我想什么時候稍有閑空,就要加以整理、研究,這是完全有可能成為一篇有分量的學術論文的,這可實在并非什么笑話。P6-9
后記
我真正熱愛上日記并付諸實踐,天天記日記,是從1993年冬天開始的。當時的語文老師在作文課上,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人生品錄——百味齋日記》。語文老師介紹說,這是一本作家寫的日記,所記全是文人雅事。我立即被那雅致的透著書卷氣的封面所吸引,表現(xiàn)得有些迫不及待,第一個要求借看這本書。那天下午和整個夜晚,我都沉浸在這本書中不能自拔。我仿佛頓悟一般:原來日記可以這么寫!多么有趣,而又多么有價值?。〉诙?,語文老師告訴我,那本書可以送給我。我當時的心情,如獲至寶,感激、感動、振奮。此后這本書有好幾年跟隨著我,一直放在枕邊,我時不時地翻看,讀了足有七八遍。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作家自牧。1994年夏天我到濟南上大學,那年的冬天有幸見到了自牧先生。 1999年,我與自牧先生商議,創(chuàng)辦一份日記內(nèi)容的報紙或雜志。提了幾次,他均未置可否。但因為喜愛,我沒有放棄。利用手頭僅有的一點材料,把《日記報》創(chuàng)刊號編了出來。山東諸城市的民辦教師管炳圣也提供了一些稿件,并出了一些主意,自牧先生題寫了報名。不管怎樣,創(chuàng)刊號出來了。現(xiàn)在看來,那張四開四版黑白印刷的小報是何等幼稚和粗糙,但畢竟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盡管幼稚,可是真誠;盡管粗糙,但卻用心。此后的幾年里,我節(jié)衣縮食,四處籌款,侍弄著這張小報。從約稿、編輯、畫版、排版、校對、跑印刷廠、通聯(lián)寄贈,整個辦報的流程,都是我一個人在張羅,雖然苦累,但極其充實。那些烈日炎炎的夏日,我鋪張草席,打著赤膊,一邊聞著報紙的油墨芳香,一邊裝信封、寫信封、粘信封,報紙、信封鋪滿了小小的居室,滿屋子飄滿了紙墨的味道。那些寒風呼號的凜凜冬日,我裹緊單薄的大衣,手提報紙,一捆一捆搬運到狹窄的居室。裝好封好以后,再一包一包地搬運到離住所有四五里地的郵局寄給全國各地的朋友們。年復一年,顧不上尋思賺錢的營生,顧不上考慮如何給女友一個穩(wěn)定的住所——所謂成家立業(yè),也顧不上遠在鄉(xiāng)下的父母雙親。在一家企業(yè)打工賺的工資全部花在了印刷、郵寄和房租上。當然遠遠不夠,便找家人借,從銀行貸款,就像著了魔,生活的全部,仿佛只是《日記報》了。在物質(zhì)生活上,當時不是一般的清貧,簡直可謂一無所有;但在精神上,卻是充滿了陽光,充實、快樂且欣慰。我想,即便一個真正的富翁,也難有我那樣的精神愉悅吧。 這張小小的報紙,因為其獨特性和可讀性,受到了幾乎所有讀者的喜愛和好評。上到九十多歲的老人,下到不足十歲的孩童;上到學富五車的學者教授,下到偏僻農(nóng)村的村夫村婦;上到國內(nèi)外著名的鴻儒名流,下到默默無聞的凡夫俗子。但凡所見《日記報》,無不贊嘆驚奇,嘉言勉勵。而我,就像一個老農(nóng),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大家肯定,對大家有益,是何其幸福復叉充滿動力!每天讀到朋友們的來信,我是那么歡欣鼓舞,那么感動和振奮,于是抖擻精神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期報紙的編校工作中。有了這樣的生命支撐,生活的清貧和坎坷實在微不足道了。那幾年我一直居無定所,但內(nèi)心卻是深有所依的。 除了這些紙面的關譽之詞,我實實在在從來稿中受益匪淺。就像一個富礦,越往下深挖,收獲就越大。我沒有想到,不起眼的日記,背后竟然掩藏著如許動人的故事——不,是學問。《中國日記史略》的出版,“日記學”的提出,“日記代替作文訓練”的主張,都是空前的,也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無論“我與日記”的現(xiàn)身說法,還是“日記論壇”的各抒己見;無論“日記原版”的軼事鉤沉,還是“日記品讀”的精彩點評;無論“日記書影”的書香流韻,還是“日記序跋”的畫龍點睛……無不令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如飲甘泉。 就這樣,一晃就是五年,直到我離開濟南。 2004年,我回到淄博故里。實在沒有能力繼續(xù)維持這張小報了,心里充滿了矛盾和痛苦。我心有不甘,而且倍覺惋惜;而繼續(xù)下去,資金從哪里來?正躊躇之間,自牧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把這一工作接了過去。實際上,自從這張小報創(chuàng)刊后,他一直在關注著它的成長,而且身體力行,多次給與力所能及的幫助。著名老報人車輻先生曾開玩笑說,《日記報》是“一個半人”在辦??吹綀蠹埖木?jīng)r,自牧先生毫不猶豫地接了過去,由顧問而為主編,從幕后走到前臺。從第三十一期開始,變報紙為雜志開本,容量有所增加,工作量也大大增加。 一晃,又是五年過去了?!度沼涬s志》已經(jīng)整整出滿了五十卷(期)。前五年的三十期裝訂起來是薄薄的一冊,后五年的二十本,則是非常厚重的一排。在這二十卷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厚厚的五卷“日記接力”的《日記雜志》專號,分別是:《半月日譜》(收錄四十八人的2005年1月1日~1月15日的同期日記,每人半月)、《半月日。影》(收錄二十四人的2005年1月1~12月31日的日記,每人半月接力而成)、《半月日注》(收錄二十四人的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日記,每人半月接力而成)、《半月日志》(收錄二十四人的2006年12月16日~12月31日的同期日記,每人半月)、《半月日識》(收錄二十四人的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日記,每人半月接力而成)。總起來看,是七十二組“同期”半月日記,七十二組“接力”半月日記,其一百二十多萬字,并配有數(shù)百幅插圖。一百多位作者,來自全國各地,既有名家,也有普通人,其職業(yè)、風格、情趣各不相同。更有何滿子、徐北文、鐘叔河、來新夏、王稼句、止庵、徐雁、龔明德、徐明祥等書話名家的序跋文章,和峻青、黃裳、流沙河、王學仲、谷林、陳忠實、侯井天等名作家的題簽,可謂錦上添花。每期卷末,主編自牧均撰有萬言長跋,對入選作者一一作散點式介紹。作家徐明祥說,“半月日記”系列可以看做是當今愛書人、日記人之“聯(lián)絡圖”。“但范圍更廣、人數(shù)更多,且內(nèi)容原汁原味,全是自己寫自己。這樣一卷長長的原生態(tài)的當代讀書生活圖,色彩斑斕,五味雜陳,讀起來別有意趣。如果從史的角度看,其價值也不可小覷。在當代日記史上,應該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了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乃至當代社會,也提供了別致而真實的個人視角。對未來的研究者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挖掘的民間富礦?!闭\哉斯言。 辦過雜志的人或許都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組稿、編校、通聯(lián)等工作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還要自籌經(jīng)費,其困難可想而知。盤點目下國內(nèi)所謂的“民間報刊”,世紀之初曾雨后春筍般一個一個冒出來,但沒有幾年,便又一家一家偃旗息鼓了無聲息。這當中除了體制因素外,更多的恐怕還是經(jīng)費不足的掣肘。因為辦這些雜志的人,大多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也就是說都是業(yè)余時間憑一己喜好而侍弄。他們都不是很有錢的人,而是靠個人影響力張羅經(jīng)費,所以就注定了民刊的不穩(wěn)定性和良莠不齊。當然,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延續(xù),書香一脈的傳承。 《日記報》(《日記雜志》)走過十年,積累了大量有關“日記”的美文佳作,或夫子自道寫日記的甘苦榮辱,或各抒己見品評某人日記的是非得失,或現(xiàn)身說法議論日記作用于人的種種奇效,或原汁原味展示自己數(shù)十年前的老日記……這些篇什無不精彩紛呈。別有情趣和滋味。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別具一格的文字,我花了半年多時間,分門別類,因循原來的欄目,分別編成《日記閑話》《日記序跋》《日記品讀》《日記漫談》《日記自述》《日記書影》《日記語絲》等卷,人民日報出版社不計市場風險,力促日記叢書出版,顯示了獨到的眼光和魄力;正是這份眼光和魄力,使得這些散珠碎玉得以貫穿起來,更加賞心悅目。 由于時間倉促和學識所限,難免掛一漏萬,瑕瑜互見,敬請讀者方家不吝指正。 古農(nóng) 2011年4月10日干北京大溪地寓所之靜廬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寫日記,有感即發(fā),文不加點,速度極快,從文字上來看,有時難免有披頭散發(fā)之感,卻有一種真情流貫其中,與那種峨冠博帶式的文章迥異其趣。我愛上了這些粗糙但卻自然無雕飾的東西……這一愛不打緊,它動搖了我原來的想法。我原來是想用現(xiàn)在的筆,把清華四年求學的經(jīng)歷,連同感情和牢騷,有頭有尾地,前后一貫地,精雕細琢地,像《留德十年》和《牛棚雜憶》那樣,寫成一本十幾萬字的小冊子,算是我的《自傳》的又一段?,F(xiàn)在我改變了主意,我不想再寫了。我想就把我的日記原文奉獻給讀者,讓讀者看一看我寫文章的另一面。這樣會更能加深讀者對我的了解,對讀者,甚至對我自己都是有好處的。 ——季羨林《〈清華園日記〉引言》 日記是歲月的保險柜。如果你熱愛人生,就一定會無比珍惜自己的經(jīng)歷……如果有日記作為依憑,即使許多年前的細節(jié),也比較容易在記憶中喚醒。在這個意義上,日記使人擁有了一個更豐富的人生?! ∪沼浭庆`魂的密室。人活在世上,不但要過外部生活,比如上學,和同學交往,而且要過內(nèi)心生活。內(nèi)心生活并不神秘,它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與自己進行交談……有的人只習慣于與別人共處,和別人說話,對自己卻無話可說,一旦獨處就難受得要命,這樣的人終究是膚淺的?! ∪沼浭侵覍嵉呐笥?hellip;…別的朋友總有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能關心你的時候,而日記卻隨時聽從你的召喚,永遠不會拒絕傾聽你的訴說。一個人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他仍會有寂寞的時光,但不會無法忍受,因為有日記陪伴他?! ?mdash;—周國平《寫日記的習慣》 我喜歡我這塊家園,我在此散步,我在此沉思,我在此獨語,我在此休憩。每當在大霧彌天的陰冷氣候中迷失了路途,我總要回到我這個溫暖的家園擦試我的雙眼;每當從世俗的戰(zhàn)場廝殺歸來,我便在這塊干凈的家園舔干身上的血跡;我可能從不會在大庭廣眾中皺一絲眉頭,可我完全有可能在自己的家園里失聲痛哭;我假如在人生的旅途中嘗到一盞美酒,我也一定要留下一兩口讓我在自己的家園里獨斟獨酌。因為這是我的家園,是我的,僅僅是屬于我的?! ?mdash;—沙葉新《日記,我的精神家園》
編輯推薦
《日記報》(《日記雜志》)走過十年,積累了大量有關“日記”的美文佳作,或夫子自道寫日記的甘苦榮辱,或各抒己見品評某人日記的是非得失,或現(xiàn)身說法議論日記作用于人的種種奇效,或原汁原味展示自己數(shù)十年前的老日記……這些篇什無不精彩紛呈,別有情趣和滋味。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別具一格的文字,主編古農(nóng)花了半年多時間,分門別類,因循原來的欄目,分別編成《日記閑話》《日記序跋》《日記品讀》《日記漫談》《日記自述》《日記書影》《日記語絲》等卷,本卷為《日記漫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