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作者:張光明,羅傳芳 頁數(shù):385
Tag標簽:無
前言
筆者是以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歷史為專業(yè)的,馬克思自然是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1998年,馬克思誕生180年之際,筆者曾寫過一本《馬克思傳》,按照出版社的要求,這本傳記應當盡可能通俗、生動、活潑,面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而不是搞成一部專供學者們?nèi)テ吩u的“思想和政治傳記”。為了趕上紀念《共產(chǎn)黨宣言》150周年,當時不得不和時間賽跑,晝夜兼用,爭分奪秒,最后總算勉力完工,按時交上了稿子,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書面世后受到了讀者的熱情肯定和歡迎,不久又重印了一次(但作者終未見到)。多年來從學術(shù)界到“民間”,對這本書都有不少積極反響,直到不久前,還有讀者來信,頗多贊語。所有這些,對于作者都是很大的鼓勵和鞭策。但“急就篇”總難免留下遺憾。當時拿到書后,細一檢查,文字標點之間,舛誤遺漏隨處可見,甚至還冒出多處語病,不禁令人汗顏。如果整個過程能夠更從容一些,如果手寫稿(當時尚未使用電腦,全靠爬格子)交付打印之后能返回作者校對一遍,當不會有如此之多的毛病吧。抱著這種遺憾,此后多年中,每提及此書,心中常懷惴惴??傁肴绻袡C會,能夠予以補救。正因此,當人民日報出版社楊忠誠先生建議新出一本帶有豐富插圖的《馬克思傳》時,筆者欣然從命,并借此機會與妻子羅傳芳一起對全書作了反復核實和修訂,對一些地方作了較大的改動或補充,算是彌補了先前的遺憾。此外,我們還根據(jù)出版社的要求,從各種中外文書刊及網(wǎng)絡中搜集、篩選,增加了大量圖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圖片是以往各種中文馬克思傳記中未曾使用過的,它們應該具有文字描寫所不能提供的長處,即能更直觀地展現(xiàn)馬克思及他的時代的特點和風貌。經(jīng)過這番補救充實工作,先前的錯漏大約減少了一些,新增的內(nèi)容相信也較前《傳》有新意。
內(nèi)容概要
馬克思的學說集嚴整細密的論證和宏偉的社會理想于一身堪稱古往今來最為豐富深邃的思想體系他以自己的頭腦對國際工人運動和世界范圍內(nèi)的社會主義運動產(chǎn)生了深遠影口自他既是學識瓣博的學者又是激情澎湃的革命家既是投身于政治斗爭的戰(zhàn)士又是富于愛心和藹可親的朋友丈夫和父親…… 本書以生動細致的筆觸和嚴謹?shù)臄⑹嘛L格講述了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動和生活,同時透過對這位偉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現(xiàn)出一個時代激蕩的社會變革與政治風云夾敘夾議,融思想性與可讀性于一體是本書不同于其他此類傳記的獨特之處,書中的百多幅圖片為讀者深八了解馬克思和他的時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也使本書囤文并茂具有很強的閱讀性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張光明,1955年生,1996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獲博士學位?,F(xiàn)任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兼職教授,長期從事世界社會主義史和馬克思主義史的研究與教學。主要著作有:《布爾什維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分野》、《社會主義由西方到東方的演進》及《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與東方社會主義并無聯(lián)系》、《略論馬克思與列寧的理論差別》、《重瀆普列漢諾夫(在祖國的一年)》等論文數(shù)十篇,另主編及合著著作多種。羅傳芳,女,1959年生,1988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哲學研究》編審,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東方哲學的編輯、研究。在《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儒家傳統(tǒng)與新加坡發(fā)展模式》、《新加坡、馬來西亞近現(xiàn)代哲學思潮論析》、《老子生存論哲學辯證發(fā)微》、《批判與反思:東漢社會批判思潮的理論意義》等論文二十余篇,另主編《道教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沈陽出版社2001年)等著作多種。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特里爾之子 無憂無慮的童年 一個少年的志向 浪漫大學生的愛情第二章 “黑格爾的學生” 發(fā)現(xiàn)黑格爾 在“博士俱樂部”里 普羅米修斯式的自白 新聞出版自由的捍衛(wèi)者 為貧苦群眾辯護 《萊茵報》的精神領(lǐng)導第三章 在巴黎的15個月 出國前夕 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 “異化”與共產(chǎn)主義 友誼從這里開始 《神圣家族》 接到驅(qū)逐令之后第四章 流亡布魯塞爾 異地重逢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戰(zhàn)友與論敵 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 《共產(chǎn)黨宣言》 再次被逐第五章 在戰(zhàn)斗的年代里第六章 流亡倫敦的最初歲月第七章 冷寂的50年代第八章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第九章 60年代初的馬克思第十章 國際的靈魂第十一章 寫作《資本論》第十二章 巴黎公社前后第十三章 國際最后時期的馬克思第十四章 倫敦老人第十五章 不斷的探索第十六章 走向生命的終點附錄 馬克思年譜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二章“黑格爾的學生”發(fā)現(xiàn)黑格爾初到柏林,馬克思的心情是悵惘的。遠離了父母和心愛的姑娘,來到這樣一座滿是官吏、士兵、小市民的王國首都,灰色的天空和沉悶的街道全都令他不快。他在大學附近租了房子住下來,準備發(fā)奮讀書,完全埋頭于學術(shù)和藝術(shù)。在柏林大學的幾年間,馬克思選的課程不算多,幾個學期總共只有12門課,但他通過自學,廣泛閱讀了法學、藝術(shù)、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積累了大量知識和心得,這些收獲是靠大學教室里的滿堂灌遠遠無法得到的。起初,馬克思不顧一切地遍讀博覽,并著手創(chuàng)作。他寫過各種題材的詩歌,寫過劇本,寫過小說,但都不滿意。不久,他自己把這方面的努力全盤否定了,認為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感情不自然,語言笨拙,修辭過于雕琢,總之是不成功的。他很快把精力轉(zhuǎn)向?qū)W術(shù),并越來越注重哲學和歷史。他遍讀了古代法律典籍,把羅馬法全書的頭兩卷譯成德文,并且想要創(chuàng)立一種總攬法學所有領(lǐng)域的哲學體系;同時,他精研了卷帙浩繁的歷史著作,也就從這時起,他養(yǎng)成了對所有讀過的書做摘要并在頁旁空白處寫批語的習慣;他還根據(jù)語法書開始自學英語和意大利語。在這種似乎漫無界限的廣泛閱讀中,馬克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態(tài)度,那就是,決不允許一知半解,而是要透徹深入地了解研究對象的一切方面,直到把一切有關(guān)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弄清為止。對于自己在研究中所得出的結(jié)論,要以無情的自我批判精神去反復考察,決不能草率了事。這種嚴謹?shù)姆椒?,使馬克思后來的所有著作具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邏輯力量,就像他去世后一家報紙所評論的:“如果你接受了他的第一個前提,那么,那些一個緊接一個的、強有力的、貫穿到底的推理,就會使你無法停下來?!钡硪环矫?,這種研究方法又太苛刻了,它使得馬克思工作起來多么艱難啊!他總是不斷地將寫作停下來,重新閱讀,重新分析,不達盡善盡美,他是決不讓自己的成果與世人見面的。
后記
這里對書后的幾幅作者留影作一交待。2004年暑期,借在德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我們訪問了特里爾馬克思故居以及其他一些與馬克思有關(guān)的地方。特里爾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人,但中國人首先要去的地方通常是馬克思故居。在那里專為參觀者準備的留言簿上,寫下的絕大部分留言也都是中文。據(jù)接待我們的諾伊女士說,由于故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和研究者中無人懂中文,他們想要尋找合適的人選把那些留言譯成德文。聽了這話,嘴上不說,我們內(nèi)心里卻不由得產(chǎn)生出一絲緊張,因為說實話,譯者好找,但一旦翻譯過去,怕是要讓別人大失所望。因為在那些留言里,除了大量贊頌性的空話和標語類的口號,或者一些因?qū)ΜF(xiàn)狀不滿而遷怒于馬克思的情緒化宣泄外,幾乎找不到有思想有見地的評論性文字,這與我們這個標榜以馬克思主義為治國準則、從中學到大學反復開設馬克思主義政治課程的國家,實在是不般配!而這又恰恰是國人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理論分辨能力低下的真實反映??傊?,留言里傳達出的共同信息是:對馬克思的驚人的無知。把這樣空虛貧乏的“內(nèi)囊”在這位思想大師的故居里面抖摟出去,豈不令人汗顏?所以,我們的觀點是,不論你持何種立場,堅持什么主義,都要以尊重知識和歷史為前提,并以探索的、思考的態(tài)度去對待你所要評論的對象,而不是把無知偏見拿來炫耀。馬克思是19世紀的人物,他的思想無論在理論還是在現(xiàn)實中都翻開了新的篇章,他的不少觀點固然已經(jīng)過時或需作重大修正,但他的理論方法迄今仍對愿意并善于進行思想探索的人們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正因此,當今包括資本主義世界在內(nèi)的國際社會和學術(shù)界仍對他保持著極大的尊敬。如在馬克思當年學習過的柏林洪堡大學(原柏林大學)的墻壁上,鐫刻著他的金色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柏林的廣場上,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也以其高大的身軀表明了世人對他們的尊重。
編輯推薦
《馬克思傳》:全面描述真實的馬克思。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