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胡赳赳 頁數(shù):232 字數(shù):29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序:赳赳,一個后現(xiàn)代和現(xiàn)代連體人展江(著名學者,新聞與傳播學教授)認識胡赳赳,應該是多年前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交往時的事了。當時為了聲援幾位南方媒體人,一群“媒體人”“作家”聯(lián)合起來發(fā)出了聲音。當然我是既不屬于現(xiàn)在的媒體人,也不是作家,而且年齡也老大不小的,只是承蒙大家的認可,和另一個資深記者操持了幾天的事。見面一看,在媒體和網(wǎng)絡上活躍著的胡赳赳,果然是那種長發(fā)飄飄半仙式的年輕人(如今70后不算年輕了)。他一副火柴棍式的身材,眼神有些憂郁和迷茫,說話矜持而不失禮貌,活脫脫一個現(xiàn)代派詩人。然而,當時我們共同關注的是一些現(xiàn)代的,甚至是前現(xiàn)代的問題——生命的價值、媒體的權利、法治的空間……凡此種種,往往是后現(xiàn)代派不承認的概念。而赳赳不但為此樂此不疲地跑龍?zhí)祝l頻通過電話聯(lián)絡各位同道,而且專門設立了網(wǎng)站,在媒體工作之余日夜勞碌著。此后我們就成了忘年朋友,雖然各在京城東西,隔三差五總有些音訊互通。他所在的“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新周刊》北京辦事處,則不斷接收我們這所小學校(*筆者當時所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新聞系學生前去實習。學生們更會講起雜志的資深記者胡赳赳,那種不見熱情的熱情,那種不露痕跡的關照。雜志天生與作家有緣,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文學雜志卻幾乎個個舉步維艱?!缎轮芸酚絮r明的文學和后現(xiàn)代色彩,在市場上卻是那樣如魚得水。緣由何在?在那里實習的同學們總是告訴我,那個雜志是何等后現(xiàn)代:不斷策劃著什么主題,制造著新名詞,設置著都市議題,雖然對我們50后顯得怪怪的,卻緊緊抓住了中產(chǎn)階層和新富階層,也吸引著以大學生和白領為主體的年輕人,“宰制”著他們的話語權。一如“新周刊的BLOG”所自詡的,它“是媒體同行和創(chuàng)意工作者眼中的‘話題發(fā)源地’,‘弱智的中國電視’‘飄一代’‘她世紀’‘第四城’‘無厘頭.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產(chǎn)’‘賤客來了’‘女人生猛’……《新周刊》的眾多經(jīng)典專題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盤點’‘情人節(jié)特輯’等,至今仍在不斷被引用和演繹”。雜志最近又制造了中國“第56個族群:窮忙族”。這種融麥克盧漢的隱喻手法、后現(xiàn)代斑斕色彩、現(xiàn)代性問題為一爐的風格,既是《新周刊》的特征,也是胡赳赳的招牌。請注意,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也是學文學出身,屬于那種“死語族”(即“語不驚人死不休族”),他把“機器”和“新娘”加以組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機器新娘》;他把媒介分為“冷”“熱”兩類,認為廣播和電影是熱媒介,他所鐘愛的電視和報紙雜志則是冷媒介;他制造的“地球村”概念今天甚至成為餐館的名字。如果說今天的電視很難歸入“冷媒”類(而麥克盧漢活著的話會把網(wǎng)絡放進“熱媒”類),那么赳赳他們則在標準的“冷媒”——雜志上不斷制造新詞。這種探索和風格已經(jīng)脫離了現(xiàn)代性語境下的傳統(tǒng)新聞學,不再遵循記錄和紀實的舊規(guī),新詞(話語)——新概念(非學院派的)——新選題構(gòu)成了《新周刊》的生態(tài)鏈,顯得創(chuàng)造力無限,喂養(yǎng)了都市中希冀通過知識和運氣改變命運、厭倦了傳統(tǒng)媒體敘事和詞匯的“窮忙族”。赳赳要我為他的這本新作寫序,我心里就犯了難:如何理解這位現(xiàn)代性關注者、現(xiàn)代派詩人、后現(xiàn)代雜志寫手?于是請一位“美眉”研究生閱讀赳赳的書稿,她雖然承認“它太亂,形似文集,卻偏偏弄了幾個略有牽強的大標題來支撐”,但她很快就剝開了赳赳的“三層皮”:媒體人、準學者和文學青年;她又揭露了赳赳的“三分骨”:傳媒與誰共謀、無法返鄉(xiāng)的一代、符號與家園。我想,80后美眉對70后赳赳的解讀是細膩而不失準確的。我沒有系統(tǒng)讀過《新周刊》,但是幾乎可以肯定,《新周刊》與其寫手中的靈魂人物赳赳存在著一種互構(gòu)關系:與網(wǎng)絡同時代的《新周刊》成就了赳赳們,赳赳們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周刊》的風格——從文體到文本。他是天生的作家,與網(wǎng)絡和雜志結(jié)緣的寫手,出書對于他而言只是一種文本的匯集和整合,而我所謂整合,在后現(xiàn)代派眼中可能根本不存在,沒準是赳赳故意讓書稿顯得“太亂”。自序:道德的荒誕不經(jīng)紀伯倫言:“最偉大的兩樁事體:一為創(chuàng)造,一為傳播?!边@也是我投身傳媒界的動力。寫作,是為創(chuàng)造;發(fā)表,是為傳播。少年時,人總想成為偉大的人,及至心智成熟,發(fā)現(xiàn)所謂“偉大”,不過是“尾大不掉”的諷喻。“偉大”與“渺小”,本只是觀念。釋家言:“佛家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在和尚看來,一粒米也自成世界,不比須彌山小,所以要珍惜?!疤椤迸c“龍種”原無高下之分:第一都要生存下來;第二如何生存得更好、更久;第三無論是跳蚤還是龍種,都傾向于搞清楚自己為何是這一種屬及與其他種屬、萬物的關系。新聞的“排序”方式,大抵與此原則相通:第一、關乎生存的消息,舉凡命運、人命、災難是要上頭條和要聞的;第二、如何生存得更好、更久的問題,則是健康、文藝、體育、生活方式板塊要關心的事;第三、至于形而上學的問題,借由科學、哲學、心理學乃至信仰方面的板塊解決。“道德”也是個觀念。你重視它,它便存在;你忽視它,它便消失。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道德。前朝之人,男女拉手,即為逾矩;前輩之人,男女抱吻,即為流氓;當下之人,男為干爹,女穿超短裙,也見怪不怪。嘻!媒體人見多人性的膨脹、奇倨、怪誕,最終,指認出人性的如常。一旦指認,媒體人便面臨失業(yè)的危險,他領悟到“太陽底下,并無新事”。他戲稱自己為“裝修工”,把去年的今日重新粉刷一遍,僅此而已??档滤缘摹邦^上的星空與內(nèi)心的道德”放之當下,實乃荒蕪。頭上的星空荒蕪:因為城市的夜空有光污染、粉塵污染;內(nèi)心的道德荒蕪:每個人都有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因為從新聞上喜聞樂見,原來總有人比自己更卑鄙無恥卻又讓人羨慕。沒錯,報道要講究平衡,但又整天在報道不平衡的事。傳播,既可以減振、降壓、維穩(wěn),但同時也可以共振、增壓、失衡。加上廣告,更加歇斯底里,用強制方式奪人耳目。身處這樣一個浸泡式的傳播空間內(nèi),我真想開一門學科,叫“不傳播學”。讓那些討厭受影響的人,不愿意受惑的人,怎樣抱元守一,不為心動??梢?,我并不是在反對道德,鼓吹傳播。還有,傳播牽涉語言。細究語言沿革,可分三類:一是白話文傳統(tǒng),始于民國,上接傳統(tǒng)古文體系,言簡意賅;一是翻譯體傳統(tǒng),仍始于民國,西學東漸,重邏輯、套句式;一是革命傳統(tǒng),始于民國,馬恩列毛,革命文學,語言的暴力革命,宣言體、口號體、公文體。三類語言一攪拌,就成為我們每日的精神食糧、新聞大餐。逃不過,逃不脫。避無可避。廣告公司和編輯們喜歡口號體,才子們喜歡翻譯腔,文豪們爾雅好古。搬弄是非、搬運字句、搬換陣地,便是媒體從業(yè)者日常功課與所討的生活。總有什么不對頭,總有什么地方不對勁。我感到失望,也感到?jīng)]有方向。每個人都很獨立,但似乎又在共謀,用網(wǎng)絡語說:下一盤很大的棋……共謀的是一個良局也罷,但隱隱感覺,共謀的乃是一個困局。人人皆為棋手,又為棋子。這正是玄妙莫測之處。棋越鋪越滿,于是,變?yōu)榧t海;再鋪一面,于是,形成藍海。而從媒體到新媒體到全媒體到自媒體,可憐的人,不發(fā)微博便感覺自我被社會淘汰了。自我是誰?一個被他人意念控制與擠占的軀殼。從媒體煉金士的催眠術中醒來吧,額滴神!胡赳赳
內(nèi)容概要
資深媒體人.新周刊主筆胡赳赳將媒體圈里的大事小情、自媒體時代大眾營銷的特點、趨勢及方法等內(nèi)容融合為一體,在揭示新聞背后真實性的同時,對媒體話語權缺失下的行業(yè)生存現(xiàn)狀與當下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進行了全方位的精細剖析,是一部能讓人徹底讀懂中國媒體的通俗作品,也是創(chuàng)意、廣告、營銷及大眾文化諸階層人士所需要了解的、來自中國傳媒內(nèi)部的權威報告。
作者簡介
胡赳赳,湖北孝感人,中國當代詩人、著名媒體人,《新周刊》主筆。著作暢銷作品《北京的腔調(diào)》《北京的腔調(diào)Ⅱ》《北京的味道》及詩集《玄的弦》《我不愿被祖國視為英雄》等多種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沒有不道德的傳播
引 言
第一章 閱讀終端的選擇
第二章 淺閱讀現(xiàn)象學
第三章 被網(wǎng)絡顛覆的紙質(zhì)傳統(tǒng)
第四章 網(wǎng)絡表情
第五章 博客的重大隱情
第六章 微博是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新景觀
第七章 誰創(chuàng)造了“汗”語
第八章 新媒體宣言
第九章 傳播律
第十章 鄙視工作間
第十一章 媒體為什么需要精神領袖
第十二章 弱智的電影臺詞
第十三章 文學的假high時代
第十四章 MSN的隱身理論
第十五章 數(shù)碼馴化人類
第二篇 傳媒學的技藝
引 言
第一章 你必須選擇成為記者還是非虛構(gòu)作家
第二章 為一些記者而羞恥
第三章 給實習生的忠告
第四章 沉默如謎的呼吸
第五章 王小波的遺產(chǎn)
第六章 作為新聞放射源的黃健翔
第七章 讀書類雜志色相報告
第八章 先鋒戲子、古典辣妹
第九章 流行報紙點點評
第十章 蟑螂在頭條
第十一章 我也成了喪家的狗
第十二章 10分鐘的專訪時間如何寫一個8P的報道?
第十三章 新聞報道中的核實系統(tǒng)
第十四章 一本雜志的暴力美學
第三篇 大國之媒
第一章 職業(yè)新聞人的潰敗
第二章 報紙的下半身
第三章 都市報的今天和明天
第四章 與傳媒業(yè)有關的三個謊言
第五章 新聞的程序正義
第六章 不靠譜傳媒
第七章 怕打不是中國記者
第八章 沒有新聞倫理的新聞
第九章 通過劫持他人而為自己松綁
第四篇 你們這些文化人
引 言
第一章 反對一種戲劇及批評觀
第二章 和鄭鈞的音樂在一起多美好
第三章 與黃健翔一起戰(zhàn)斗
第四章 徐靜蕾:晚年幸福才是最大的幸?!?br />第五章 誰在圍剿張藝謀?
第五篇 對話總編
引 言
第一章 對話封新城
第二章 對話楊斌
第三章 對話陳彤
第四章 對話劉長樂
第五章 對話阮次山
第六章 對話郭振璽
第七章 對話吳思
第六篇 特別輯錄:震災敘事
引 言
第一章 綿陽:災時的共產(chǎn)主義
第二章 北川,終點(上)
第三章 北川,終點(下)
第四章 中國孤兒
第五章 志愿者的微力
跋 新媒介之歌
附 本書人物索引
章節(jié)摘錄
韓國影片《老男孩》中有一句不算特別經(jīng)典的臺詞,但被我順手抄了,總想著引用一下,先放在這里再說:“電視既是表,又是臺歷,又是學校,又是房子,又是教會,又是朋友,又是愛人。”雖然說的是電視,我看可以推廣到傳媒,然而,去他媽的電視,去他媽的傳媒——我想說的是,統(tǒng)統(tǒng)是狗娘養(yǎng)的!活在缺少程序正義的新聞里,罵幾句又何妨?對新聞而言,程序正義依然是最大的正義,姑且不探討“刊號法則”的合理性等媒體的出身問題,單僅僅就新聞的采寫、制作與遴選上,就有許多有悖新聞倫理的事發(fā)生,這實際上造成的是另外一種亂倫,跟《老男孩》中的兩個家庭亂倫事件的設局不同,在傳媒歡場上,人為制造的高潮,會引起公眾的精神分裂和集體無意識的亂倫。也許,你不一定能看到這個最終的苦果發(fā)生,或者發(fā)生而不自知,但是,它表現(xiàn)得危機四伏。哪些是新聞要遵守的程序正義?從技術角度來講,任何一個新聞源都要有核實,這便是最基本的程序正義,沒有交叉的新聞源不得采用,這是西方新聞學的核心要義,他們有個直觀的形象的比喻:“即便你媽媽說她愛你,你也應該核實一下?!焙藢?,是程序之一。然而,我不可能在這里寫新聞講義,那是大學新聞學教授才干的事,也許是他們“缺德”,這一點不敢肯定,但稍有懷疑,否則,我們哪來這么多的“缺德”的新聞?說得再寬松一些,即便是他們的學生在制造“缺德”新聞,老師們也逃不了干系,至少是他們在課上未就此問題“作為”。不缺德,便是程序之二。不缺德這個門類則大了:在新聞中,它的分支甚廣,單是一個新聞編輯應該避免的歧視問題,就足夠?qū)懸淮蟊緯?。當一個人的殘疾與事件無關時,是不允許提他的殘疾的,當你在使用民工這個詞時,有沒有考慮到自己其實就是媒體民工?不要以為這個詞只是針對建筑工人而言的,你被歧視蒙住了眼睛——天底下已沒有了奴才,但虛假的主子心態(tài)倒是越來越多。并不是不歧視就不缺德了,還有許多問題跟程序正義有關,正如法院不采信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jù)一樣,媒體也不能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新聞資料,這同樣是一個程序正義,稍為不同的是,在暗訪、偷拍的手段問題上,我有一點不同的認識,因為我們還沒有一部《新聞法》,在新聞法出臺將此手段限定為非法之前,我們無比擁有這種手段的合法性。所以,你不能持機械主義觀點,好的就是好,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半島電視臺的臺長來華,在北京飯店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回答了許多記者踴躍的提問,記者們最好奇的是,當年那盤拉登的錄像帶是從哪里來的?臺長坦率地回答:毫無秘密可言,別的電視臺都收到了這盤錄像,但是他們沒播,而我們播了。在新聞采信這個問題上,也許,別的電視臺還在核實錄像帶的來源以及合法性及真實性,而半島已經(jīng)播了,那么它在播出的過程中是否有違程序正義呢?事后來看,該錄像帶的真實性毋庸置疑,也給半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結(jié)果很美好,一切都掩飾過去。還有掩飾不過去的,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街頭事件。廈門記者蹲點暴雨中,拍攝到了一組騎車人摔跤的場景,人們聲討的是,他不是真正抓拍的,而是有預謀的,拍了好幾組。這讓人聯(lián)想起另一個獲獎圖片《非典時期的婚禮》被指責為假新聞的事,因為是模特擺拍的。前者雖然沒有擺別人,卻擺了自己,把自己擺在那兒,拍別人。這是否是新聞的程序正義的缺失呢?我來告訴你終極答案:如果你回答我你首先是個人,其次再是個記者,那么,你當然缺少程序正義了,因為你沒有做人(類)先應該做的事,提醒同類小心摔跤;除非你對我說,你天生就是個新聞動物(禽獸)。該答案適用于那個大家都會聯(lián)想起來的著名個案:普利策獎得主、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33歲時因精神分裂而自殺身亡,原因就是得獎圖片《饑餓的小女孩》,一只禿鷹盯著小女孩而卡特選擇的是新聞動物的職業(yè)本能。還是引自《老男孩》:“你笑的時候,全世界都陪著你一起笑;哭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哭?!?/pre>后記
跋新媒介之歌蔣原倫(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胡赳赳的職業(yè)是記者,也許不夠準確,他也曾當編輯、主編,也拉廣告、跑發(fā)行,五項全能。所以稱他為媒體人更合適。胡赳赳喜歡詩歌,他的詩集《我不愿被祖國視為英雄》,在小圈子內(nèi)流行,頗有口碑。媒體人又喜歡寫詩,似乎決定了他喜歡麥克盧漢,因為喜歡麥克盧漢,我與他便有了共同的話題。麥克盧漢于我,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也是飯碗,教傳播學,總得講講《媒介即訊息》《理解媒介》《機器新娘》等,但是對于赳赳,麥克盧漢是一種靈感,石火電光,一擦就著。赳赳對麥氏的領會是感悟的、直覺的,麥克盧漢的許多精華就在那些充滿感悟的隱喻話語之中。他告訴我,他想寫一篇大的論文,有關麥克盧漢對中國當代詩人的影響,這個選題有點難度,更有挑戰(zhàn)性,關鍵是要找到樣本,中國當代詩歌受西方詩歌(或者說翻譯的西方詩歌)影響顯而易見,好寫,麥克盧漢,詩人們了解嗎,聽說過嗎?他說自己起碼找到兩個個案,如歐陽江河,如鐘鳴,其實赳赳本人就是最好的樣本,他的詩歌有凝練的觀念和跳躍的思緒,他的論文有出色的隱喻表述和激越的詩情,一切都不那么常規(guī),就像眼前的這本集子,深受麥克盧漢思想的影響。例如他在本書中提出的六條傳播律,從內(nèi)容到表述方式都有麥克盧漢遺風。1.不傳播即意味著沒發(fā)生;2.沉默亦傳播;3.傳播的唯一禁忌是沒有受眾;4.沒有不道德的傳播;5.傳播總是試圖從本意走向反意;6.虛構(gòu)的傳播是真實的傳播。每一條格言都可以寫一大篇論文,但是赳赳不加發(fā)揮,一發(fā)揮就成白開水了,他其實并不喜歡綿密的學術表述,不喜歡那個寫《娛樂至死》的波茲曼,什么都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條分縷析,似乎就少了深邃和洞見,他就是喜歡詩性的麥克盧漢,喜歡詩性的自我,這個詩性的自我,促使他發(fā)布了新媒體宣言:新媒體是“朦朧派”,它依靠直覺和預言往前行進;新媒體是“未來派”,它透支當下的財富、技術和生活結(jié)構(gòu),同時許一個未來;新媒體是“先鋒派”,它顛覆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空間;新媒體是“技術派”,相信方法論,認為技術可以改變一切。赳赳是站在技術派一邊的,即便不聽他的宣言,看他的那些文章就知道,他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一個對新事物新技術充滿向往的新青年,在他眼里新技術就是詩,詩就是新技術,都值得崇拜。他是一個21世紀的未來主義者。我之所以贊同赳赳,乃認為媒體和技術都是文化,媒體和技術既是人們改變周圍環(huán)境的工具,也是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并與之對話的對象,文化不僅僅是觀念和思想,那運載文化的馬車更是文化,即便是觀念的文化也是從媒體和技術中抽繹出來的。赳赳的文章充滿著詩情,也彌漫著智慧和經(jīng)驗,特別是那些扎實的媒體工作經(jīng)驗,可以讓剛?cè)腴T的或準入門的同行有所借鑒。這些經(jīng)驗也能寫到教科書里,例如其中的《蟑螂在頭條》就是胡家獨門絕活,現(xiàn)在他將自己的絕活公之于眾,是天下媒體人的福分,幸甚幸甚!遵赳赳囑咐,寫了以上這些文字,不知能否夠得上做這本文集的小跋。通過褒揚此書,我似乎也成了此書的共謀者。媒體關注與評論
單反團評論文字:(單反團由藝文界的知名人士組成,因熱愛單反攝影而聞名,常常游歷于世界各地。)我喜歡讀點閑書、雜書。赳赳的書就屬這種,很難歸類,散漫中透著理性?!独硐氩凰馈泛芡ㄋ子趾軝C智地就把媒體說透了?!侠牵ǜ枋郑┪医挥押芴籼?,這是我多年的習慣,交有質(zhì)量的友人必須承認是偷著樂的福份。真高興,我這福氣里赳赳必須占據(jù)一角,雖然他是若即若離的出現(xiàn),但好在我需要他的時候總能如約而至,哈哈有點像心靈雞湯。赳赳文筆犀利,為人心大,這個境界我一直很好奇是怎樣調(diào)試而來的。這里一言兩語暫且也不往深處探討了。我一直堅定的認為用文字創(chuàng)作或音樂創(chuàng)作能表達得清楚的人最幸福,因為足不出戶便可以開開心心的捧得快樂。在此我默默的祝福赳赳能一直這樣享受筆尖上的舒適,也好讓我經(jīng)常能有機會得空美美的捧著知己的書貓在家里的沙發(fā)上心有靈犀的分享著。——葉蓓(歌手)無論和赳赳兄聊天還是在他的手里,都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時代蛻變的關注與自省,但不知為何我總是嗅不出在他身上的所謂媒體人的氣息,更多的感受是一位智者所散發(fā)出來的從容但不缺乏立場的堅定。作為傳媒界的一位標桿人物,這本書無論從對行業(yè)的審視、思考、批判、自嘲到分享都給行業(yè)內(nèi)外人士提供了寶貴的思想?yún)⒖純r值,由衷地希望《理想不死》被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和探討,祝新書大賣!——陳楚生(歌手)胡赳赳是我認識的朋友里面一個奇人。他的熱情隱藏在在矜持背后,仿佛有一種冷幽默般的別致。一起外出旅行時,他會故意讓自己走丟,或許他只為享受獨處的時光。胡赳赳是一位大隱于市的現(xiàn)代詩人。他的出世與入世,就像他用的手機電源,可以在100V到240V之間自由切換,不需要轉(zhuǎn)換設備。讀胡赳赳的《理想不死》,可以管窺中國媒體十余年來的變遷。曾經(jīng)熱血沸騰的年代,曾經(jīng)理想不死的追尋,都融匯在赳赳才情四溢的文字里,讓人嗅到熱血靈魂的味道?!趵冢吩u人、網(wǎng)易音樂高級總監(jiān))渴望看到赳赳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融入理想主義的無限浪漫情懷,癡迷般使我忘返。——高源(搖滾攝影師)時代有種引力,吸引你投身其中、往前走。你要對此保持一種斥力,主動落伍,自動邊緣化,這樣才有可能超拔出來,把時代和歷史看清楚?!獎⒀螅ㄒ魳冯娕_主持人)編輯推薦
《理想不死》編輯推薦:誰懂得媒體,誰贏得未來,新周刊主筆胡赳赳權威解讀我們這個時代與他的媒體。《理想不死》既是一部能徹底了解中國媒體的通俗作品,也是中國傳媒內(nèi)部的權威報告。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前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查爾斯?羅福林,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jiān)陳婉瑩,奧美廣告亞太區(qū)策劃總監(jiān)鐘橋軒等知名學者撰文推薦。名人推薦
胡赳赳的劍走偏鋒為中國媒體提供了多個側(cè)面。他若即若離的姿態(tài)又為他本人提供了行業(yè)觀察的多個角度。在中國媒體不斷混沌的今天,該書試圖管中窺豹,看到的卻是萬花筒式的景象?!愀鄞髮W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jiān) 陳婉瑩胡赳赳談媒體的現(xiàn)象、媒體的人,可以說是當前中國傳媒對自己的一種反思。因為涉及到全球市場經(jīng)濟所導致的各種文化與社會現(xiàn)象,《理想不死》對中國當前傳媒形態(tài)和傳播路徑是一個深入的思考,同樣是對今天中國面貌的一個比較全景的素描?!耙敶髮W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現(xiàn)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國際語言中心主任 查爾斯?羅福林當今的科技革命不僅通過媒介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我們想探求的內(nèi)容物。胡赳赳以不凡的視角,通過這個讓人著迷而復雜的新媒體世界,帶領我們開始了一段智慧、引人入勝的旅途,這也是研究消費群體的必經(jīng)之路。——奧美廣告亞太區(qū)策劃總監(jiān) 鐘橋軒胡赳赳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媒體的所謂“不道德”和“共謀”,其實給媒體人打開了一個工作和思想的突破口。這樣事實才能清晰和準確地被呈現(xiàn),這種精神和思想的獨立性才能有生命力。他的新書,準確而有力地做到了這一點?!幕碚摷八囆g評論家,《美國藝術》《雕塑》《藝術批評》專職撰稿人 強納森?古德曼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