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原來這樣說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姜正成  頁數(shù):243  字數(shù):228000  

前言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鄭國人。列子著書有舊本二十篇,多寓言。劉向去其重復,存者八篇,號日道家。道家者,秉要執(zhí)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于六經(jīng)元號列子書日沖虛至德真經(jīng)。唐玄宗天寶年間詔封為“沖虛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號為沖虛觀妙真君。    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虛無縹緲,被稱作“有道之士”。古書中有他御風而行的記載,這是他瀟灑的一面。然而現(xiàn)實中的列子則時常處于困頓之中?!肚f子》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但他窮得非常有骨氣。當鄭國大官員派人給他送來糧食時,他堅決辭而不受。列子之學,本以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guān)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后來又先后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zhèn)?,而友伯昏瞀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風而行?!妒霎愑洝分姓f,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秴问洗呵铩氛f:“子列子貴虛?!彼J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認為應擺脫人世問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他的思想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論說。    第一,列子這樣說大道:順從自然之道。人類的社會習俗以外的那個世界,是深奧不可測的,是充滿活力的,這個自然的深奧。自然的活力,遠遠超過人的智力和理解力,道家思想家一個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的指示,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文化的規(guī)范,特別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謙卑,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第二,列子這樣說巧術(shù):內(nèi)外相應。所謂巧術(shù)是人為的,是自主意識的產(chǎn)物,不是人生下來順著自然成長所具備的。在列子看來必須要得之以外,內(nèi)心與事物吻合是應之以內(nèi)。只要內(nèi)外相合,發(fā)生共鳴,也就是人的主觀與外界事物融合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    第三,列子這樣說修身:物我兩忘。它是指順依人之自然本性,放縱心之所思所想、體之所欲所求,實現(xiàn)與生俱來的物質(zhì)和精神欲望,盡情享受人生所獲得、所擁有的一切。  《列子·楊朱》中管夷吾說:縱欲就是不要阻礙遏制身心欲望,放任耳朵所想聽的,放任眼睛所想看的,放任鼻子所想聞的,放任嘴巴所想說的,放任身體所想處的,放任意愿所想做的。    第四,列子這樣說生死:淡然生死。列子認為人之所以戀生懼死,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沒能真正地認清生與死,一旦人們正確地認識了生與死的本質(zhì),他們自然就能克服對生命的貪戀和對死亡的恐懼,從容做到達生樂死,于是對生與死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正確認識生與死的本質(zhì),首先要確保人們用來認識生與死的思維方式是能夠用來把握生與死的本質(zhì)。    第五,列子這樣說智愚:觀行聞聲。道家否定前識,但并不否定分析和判斷事物發(fā)展的未來。在它看來,前識是沒有根據(jù)、謊托神意的虛構(gòu),分析和判斷事物發(fā)展則需要依據(jù)事物目前存在的狀態(tài)及其發(fā)展的趨勢。    第六,列子這樣說口才:至言無言。列子說:“至為為不為,至言為不言,至射為不射,不射之射。”《列子·湯問》中的《紀昌學射》講述的是:無為而無不為,即通過不為,達到最終的為,紀昌得之,所以成了知名射手。而《不射之射》中,則講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有在最終的放棄后,才最終得道。    第七,列子這樣說立命:安時順命。列子認為,人無法改變命運,想要改變也是徒勞無益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順從它,也就是認命。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順其自然,道家說:“順其自然是一種與天地萬物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境界”,故而,安時順命,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被動性,卻具有潛意識狀態(tài)下的主動性。    第八,列子這樣說真假:虛虛實實。哲人們總愛說真假,既有智慧與通達,也多少有點騙人的意思。哲人們自己看透了,卻很難用語言表達,勉強去湊合一般人的口氣,便說:那是假的。要是說得有點深奧,那便是:境由心造。    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的生命觀其實是告訴我們不要太執(zhí)著于當下“我”的生命,而要從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體驗個體生命的永恒,這樣你就能達到齊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理論結(jié)合實際,闡述了列子的重要思想以及對后人的啟發(fā)與借鑒意義。主要論述了荀子對大道、巧術(shù)、修身、生死、智愚、口才等方面的理論。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的生命觀其實是告訴我們不要太執(zhí)著于當下“我”的生命,而要從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體驗個體生命的永恒,這樣你就能達到齊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自然而然——列子原來這樣說大道
盜與非盜
呂梁之游
天意難測
杞人憂天
列子驚心
劍不殺人
養(yǎng)養(yǎng)之義
第二章 內(nèi)外相應——列子原來這樣說巧術(shù)
伯牙鼓琴
偃師造人
幻化之術(shù)
歌遏行云
不恃智巧
造父學馭
梁鴦馴獸
楊朱治國
紀昌學射
第三章 物我兩忘——列子原來這樣說修身
列寇射箭
九方皋相馬
呆若木雞
列子拜師
仲尼適楚
薛譚學藝
黃帝夢游
第四章 淡然生死——列子原來這樣說生死
理無不死
季梁問醫(yī)
死生皆道
吾嘗無子
拾遺于野
子貢倦學
名而不實
景公憂死
第五章 觀行聞聲——列子原來這樣說智愚
勝有憂色
一毫利物
列子觀影
列子好游
理無常是
簡子放生
清貞誤善
子列子窮
人有亡鐵
第六章 至言無言——列子原來這樣說口才
至言無言
列子適衛(wèi)
萬物皆一
物職所宜
得聃之道
子牟好游
至為無為
第七章 安時順命——列子原來這樣說力命
至人若死
知命安時
管鮑之交
友不相交
季梁賞醫(yī)
西門之榮
誰知其故
力命之辯
第八章 虛虛實實——列子原來這樣說真假
夢中得鹿
換心醫(yī)之
逢氏醫(yī)迷
萬物化生
苦逸之復
幻化之人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事實上,道家并非對政治這一人類重要的活動視而不見、有意回避,如同談論天地、生死、智慧之類的話題一樣,道家也把政治作為一個話題。只是按照道家特有的風格,他們不把一般人十分看重的政治當作什么神圣的東西,而是經(jīng)常把它當作調(diào)侃的對象。莊子就曾經(jīng)說,生活中一個小偷兒去偷人家一個衣帶鉤是要受到懲罰的,可是那些上層的政治人物偷得國家政權(quán)卻變成了堂堂諸侯。之所以有這樣的反差,就在于小偷兒的行徑是處于法律的監(jiān)控之下,而法律又是政治的一個組件,無論政治體系多么復雜精密,它總是人造的而非自然產(chǎn)物。因此,本質(zhì)上說,凡是將東西易主都可以算得上偷,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不要忘了,法律也是人造的,唯獨管不了它自己的主人。法律的主人,當然就是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的所謂諸侯。對偷兒來說,誰是國君并不重要,因為無論誰當國君都要懲罰偷兒;對國君來說,誰是國君很重要,因為如果別人做了國君那自己不是去世了便是失敗了。所以,歷來取而代之的篡位者竊取的就是權(quán)力,至于能夠保障權(quán)力有效實施的制度,那都是現(xiàn)成的,就像對偷兒的懲罰條款一般總是不會大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篡位者盡管是大盜巨偷,但唯其買賣做得夠大,大到連懲罰偷盜的法律執(zhí)行權(quán)和執(zhí)行方式一并收歸己有,那當然是不用擔心受到制裁的。這就是著名的“竊國者諸侯,竊鉤者誅”。莊子提出這樣的觀點,當然充滿了諷刺,雖說很有道理,但多少有點情緒因素在起作用。在道家的高人中,平靜理智地談論政治也是很尋常的,老子就有不少論政之語,比如“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钡鹊?,姑不論我們能否接受、是否贊同,至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有思想深度的治國建言。道家喜歡寓言,《列子》這一則也是以寓言的手法戲說政治的,看上去是兩撥人在斗嘴,但其中卻蘊含了對政治的理解。政治究竟是什么,這不是能夠一言以蔽之的,但可以肯定政治是人造品。雙方爭論的問題實際上是孰貴孰賤。鄧析以支配權(quán)為貴,別人聽從你,別人為你服務,那你就是貴的。這樣的人,當然就是執(zhí)政者。這個觀念很有點世俗化,至今很多人還是認同的,古人稱州的地方長官為“州牧”大概也是這個用意。伯豐子一方并沒有正面與此觀念交火,這也是辯論術(shù)中的一個技巧,通過一個實例他們繞到了鄧析的背后,反過來把鄧析套了進去。我們撇開辯論術(shù)不談,這話中就有兩個要點:一是實例中所指齊魯之國豐富的專門人才和缺稀的“相”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二是“執(zhí)政者,乃吾之所使”究竟作何理解。先說第一個問題。用今天的話說,這涉及管理學的一些原理,專門的人才和自然資源一樣,如果調(diào)配、使用不合理,不僅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有時甚至會造成不小的麻煩。這個問題在今人并不難理解,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深度感受,因為遠非所有人都對管理工作有親身的接觸。然而由此卻不難想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社會要求人們對管理者必須服從,而管理者事實上也總是面臨著復雜艱苦的工作。通常人們不了解這種工作的全部內(nèi)涵,所以片面地艷羨為官者的威儀與財富便成了世情常態(tài)。在道家眼里,管理確實和放牧牛羊是同—個道理,但他們所取的并不是人比畜牲高貴這樣一個意義,而是說牛羊也是自然之物,它們有其自身的特性,能不能依據(jù)這些特性使之更快更好地成長是做一個好牧人的關(guān)鍵。管理百姓,就要把百姓也視作自然之物,總是和他們的天性相齟齬,那就不是好官了——當然,好牧人也不是萬事由著牛羊、百依百順的意思。只有合理地把握百姓的天性,使之順利成長,才是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道。另一個問題,說執(zhí)政者是“吾之所使”,是受我支使的——這個我是誰?當然,在文中是指伯豐子一班人,問題是這班人以什么身份自居呢?一種可能,以賢者自居,道家說的賢者自然是指“有道者”。齊魯之國有的是好木匠,有的是好鐵匠,有的是好軍人,不過是精通一門技藝。你們這樣的執(zhí)政者也不過是精通律法制度,所以忝居其位,充其量只是個特種工匠罷了。但是很不幸,執(zhí)政者真正需要的技藝是“道”,你們不懂,終究要向我們這些賢者討教,這不是受我支使嗎?另一種可能,以平民自居。民是自然萬物之一,他們也按照大道繁衍生息,像要求有人耕地、有人打鐵一樣,他們要求有人出來把他們管理起來,以期能夠更好地生活。這樣看來,執(zhí)政者不過都是被民眾支使的奴仆罷了。從文義來看,第二種理解或許有些偏離,而且,道家的性格也不是動輒要說“民貴君輕”的。但無論從哪個理解看,道家對人群中的官與民、對政治的本質(zhì)都有著其獨立的理解,他們斷不都是看到政治就避之唯恐不及的。而把政治也納入“自然”的范疇,將其平等地視為萬物之一,這也正是道家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吧!

編輯推薦

《列子原來這樣說》編輯推薦:了解圣賢,讓我們不斷提升自我!走近圣賢,讓我們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但愿《列子原來這樣說》能使你通過自己的領悟而成為充滿智慧的人。在傳世文化經(jīng)典的熏陶下,你可以到達通向成功人生的彼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列子原來這樣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