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泰自選集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王學泰  頁數(shù):344  字數(shù):23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里濃縮了中國社會近六十年的風雨變遷,描繪了那個激情年代的人生百態(tài);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細細品讀這些珍貴的獨家資料,在流金歲月中慢慢感悟人生,接受時代洗禮!

作者簡介

  王學泰,原籍山西清源(現(xiàn)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chǎn)》編輯,1988年轉(zhuǎn)到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工作,關注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員,后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作包括《中國人的飲食世界》《中國游民》《華夏飲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態(tài)》《中國人的幽默》《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等,還有多種學術隨筆集出版,其中包括《燕談集》《多夢樓隨筆》《偷閑雜說》《重讀江湖》《發(fā)現(xiàn)另一個中國》《平人閑話》《王學泰讀史》《采菊東籬下》等。

書籍目錄

第一輯 少年游
少年舊事憶城南
關帝廟記事
我與“第一本書”
天 橋 雜 憶
附中小記
生活的第一課
野驢顧惟喬
讀書生活的轉(zhuǎn)折點
坎坷半生唯嗜書
特殊年代的琉璃廠
那個連陰雨的秋天
由酷暑而想到……
困難時期與解散食堂
開心齋與赤心齋
鮮為人知的“反動學生”案
老去文章渾漫與
我和《推背圖》
永難忘卻的那一個陰云密布的下午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二輯 京華憶舊
看電影的記憶
大墻里面看電影
娛樂記往錄
續(xù)“洗澡”
我的“北京的符號”
老北京胡同的最后留影
再說“東富西貴北賤南貧”
遠去百年的貢院
建一座古舊書業(yè)的博物館
無可奈何花落去
從朱雀橋說到天橋
“恢復玉河北段河道”獻疑
“最美”的什剎海,生活也要最舒適
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也說老北京的“夢華錄”
關于“懷舊”這個主題
第三輯 往哲昔賢
齊如山
哲人其萎
雨橫風狂三月暮
  ——懷念李慎之先生
國家、民族進步的“反面資源”
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敬悼王元化先生
平生風義兼師友
雜文作家的歷史視角
遲到的悼念
  ——悼柏楊先生
讀《聶紺弩舊體詩全編》
高樓風雨感斯文
  ——追念陳樂民先生
落紅不是無情物
  ——讀陳樂民先生最后兩本書
老北京的幽默
敬業(yè)的出版人郭強

章節(jié)摘錄

少年舊事憶城南也許人老了都愛憶舊,我也不例外。一個夜晚與我太太在街上散步,看到燈光相映的店鋪和熙來攘往的人群,不禁想起小時候在大柵欄、觀音寺購物和游玩的情景?,F(xiàn)在我居住在東三環(huán)外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其熱鬧繁華程度足以與20世紀40年代北平購物中心相比,可見北京變化之大。從少及壯,我都住在北京城南,對城南有著一份特殊情感。所謂“北京城南”,從地理上說是指“前三門”以南,可是從文化上說,多指宣武門之南,也即通常說的宣南,因為清代以來,這里多居住漢族的文人士大夫,遺傳到民初仍未有多大改變。林海音先生的《城南舊事》所寫的“城南”也是指椿樹胡同、西草廠一帶。我小時候的居所比林先生所寫的還靠北一些,地名叫西西河沿。所謂“河沿”是指“前三門”南面的護城河(現(xiàn)在的一號地鐵線),本來前門以西的河沿都叫西河沿,民初開通了和平門,打通了南新華街,那么南新華街以西的“西河沿”就叫“西西河沿”了。西西河沿舊事1942年我生在和平門大街以西的西西河沿160號,那是我們租的一個小四合院,北屋三間半,南屋三間,半間門道,東西屋各兩間,有個十四五平米的院子,這是北京典型的微型四合院。1.后街的日本人我生在日本占領北平時期,而且后街(也稱后河沿)住的都是日本人,但不是占領軍,而是一些小商人、小職員之類。后河沿的房子顯然比西河沿的差,一律極小的院子,大約五六間房,低矮潮濕。有些人是在“七七事變”之前就在這里住了,多是朝出晚歸,很少與中國人來往。唯有雙方的孩子有點交往,但多是打架。中國小孩多,往往占上風,但日本孩子吃了虧好像很少向家長哭訴,也不見日本大人拉著他們孩子來找中國家長的;偶爾中國小孩被日本小孩打了,中國家長也不敢找日本家長說理,這使得中國人很憤懣。雖然日本投降時我才三歲,但對日本占領還是留下些恐怖印象的。自生下來就有一種怪病,年年(主要是1943—1945)一到夏秋之際就瀉肚,這是“虎列拉”(霍亂)的典型癥狀。而日本鬼子是“談‘虎’色變”,搞了一個“活埋‘虎列拉’”的政策,這使父母一直惴惴不安,唯恐大禍臨頭,害怕我的病被日本人知道了,為此不敢讓我出門,好容易等到日本投降了,病也好了。日本統(tǒng)治的后幾年里,太平洋戰(zhàn)爭越打越糟,許多物質(zhì)被日本人征用,北平缺吃少喝,山西老家寄來點兒大棗、葡萄,一進北平火車站(站在前門),日本人就打“六六六”消毒,噴得全白了,弄得誰也不敢吃了,只好扔掉。另一件震動北平的大事是“逮麻子”,有位中國“地工”人員暗殺了日本一個軍政大員,傳說這個“地工”是個“麻子”,于是北平的“麻子”倒霉了,都不敢上街,弄得人人自危,恐怖陰云籠罩全城。西西河沿一帶居民最反感的是后街日本人的生活習慣。上面說過后街日本人住的院子極狹小,日本男人特別愛洗身子,不論冬夏他們脫得赤條條的,只用一根布條子兜襠,在街上大洗特洗,這讓中國人很不習慣,甚至是痛心疾首。街坊聚在一起就愛罵日本人“洗澡”這件事。“日本人真不是個東西,光天化日,竟敢赤身露體!”“誰家沒有大姑娘小媳婦,真是禽獸!”所以中國人很少走后街,即使從街口過,也是目不斜視。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街的日本人悄無聲息地搬走了,前街的居民去了一塊心病。日本人走了,我們家也起了點變化,買了164號院,成了有房一族。這房子的原主人是東北人,姓司,夫婦兩人帶著一個小姑娘過活,是日本翻譯官,似乎沒有什么劣跡,只是日本人走了,他失業(yè)了,要回老家,住房出售。那時北京房子便宜得讓今人難以想象(近百年來北京房價六起六落),164號是個三合院,北屋三間半,東、西屋各兩間,沒有南屋,但院子大,約有二十多平米,北房與東、西房之間各有夾道,可蓋小房。就這樣一個院子售價僅為一百匹本色粗白布(最便宜的布)。當時一匹為十丈,按現(xiàn)在價格也就是二三百元,那么,一百匹合現(xiàn)在的兩三萬元。買了這個小院后,粗裝修(主要是把室內(nèi)地面改為水泥地,紙窗戶改為玻璃窗,墻壁用可賽銀粉刷)花了20匹布。給我留的印象最深的是司家即將搬走時,給我們留下一副網(wǎng)球拍子,這是我小時唯一的、帶有點洋氣的玩具。2.幼兒園那時幼兒園還很少,我三四歲時,上了永光寺幼兒園,這是北平南城相當不錯的幼兒園。在幼兒園中記得最清楚的有兩件事,一是吳佩孚大帥(北平人簡稱為“吳大帥”)有個孫輩的小孩與我同班;另一件事是分發(fā)美國援華食品及衣物。食品是美國軍用罐頭,外包裝呈綠色,有豬肉、牛肉、奶粉三種,每桶有三四斤,大約每人發(fā)了十幾桶,小孩拿不動,是用洋車拉回家的。衣服是卷成包袱狀,編號攤在地面,同學抓鬮,我希望能抓到一套運動裝,但抓到的卻是一件白底兒細碎綠花、精布連衣裙,十分遺憾。聽說有的同學抓到的衣服兜里還有美元,老師說,衣物都是街頭募捐來的,有人在街上把衣服脫了下來,交給募捐人,所以常常在衣兜里發(fā)現(xiàn)零錢。那時獨門獨院的家里都不愿意孩子到門外去玩,總感到不安全,這是日本統(tǒng)治的后遺癥。母親常常告誡:不要跑出去和“野孩子”玩!在她心目中,凡是常在街上玩的小孩都是“野孩子”,這樣使我與街坊的孩子自然有了隔閡。日本人在時,家里就不許出門,在我心中,大門以外,是個神秘世界,值得去冒一冒險,于是常常偷跑出去。外面還真是有風險,北平圍城時(深秋),氣氛很緊張,到處是麻袋(里面裝黃土)做成的掩體與荷槍實彈的士兵。我和一個小孩,從馬道跑上城墻,瘋跑、瘋玩,在凜冽的秋風中摘取從城墻磚縫中滋長出的酸棗刺上的殘余酸棗。此時一個穿著黑色警察服、背著三八式步槍的人把我們喝住了,舉著槍說要斃了我們。當然,這是他利用那點小小的權(quán)力逞逞威風,嚇一嚇對他毫無危險的孩子,倆小孩都嚇哭了。他滿足了,又去管一個登城的大人,我們倆分兩個方向跑下城墻,不停腳地一直跑回了家,慶幸“死里逃生”,有好幾天不敢出門。老不出門,顯得很不合群,有點孤單。與我們隔三個門有家煤鋪,煤鋪掌柜的孩子最多,有三四個,他們自成一伙,也是街上的孩子王。有時我也想加入他們一伙,被拒絕了。其中老大說:那不成,你拿鉛筆來,我們才跟你玩;你拿饅頭來,我們給你講故事。我曾用鉛筆和饅頭換得這一切,但我總弄不清楚,為什么饅頭的功用如此短暫(講一個故事只五分鐘),而鉛筆卻能維持半天呢?20世紀40年代末,北平僅僅有80萬人,街上行人稀稀疏疏,寬一點兒的街道的兩旁,夏天青草離離,秋天草一黃就顯得很荒涼,到了下午四五點鐘,像西西河沿這樣的街上就沒有行人了。但時時有算命的盲人,或敲著“報君知”的小鑼,或吹著單調(diào)的笛子(1—2—3,3—2—1)從門前走過,更顯得凄涼。四十年代的春節(jié)(上)北京的春節(jié)越來越淡,特別是新式小家庭,一到春節(jié)“新馬泰”旅游了,完全沒有過春節(jié)的意思。春節(jié)的風俗絕大部分都已絕跡,這很令一些迷戀傳統(tǒng)民俗的人士痛心疾首。春節(jié)產(chǎn)生于農(nóng)業(yè)文明和宗法社會,幾千年形成的春節(jié)習俗是以這兩者為背景的,隨著向工商社會轉(zhuǎn)型和社會的小家庭化,春節(jié)民俗賴以存在的背景逐漸消失,春節(jié)日益淡化是個無可奈何的事。20世紀40年代,老北平的社會環(huán)境還為農(nóng)業(yè)文明所包圍,城市里還保留著一些宗法精神,因此,那時過春節(jié)(當時稱“過年”)與現(xiàn)在迥然不同,特別是對于無憂無慮的小孩子來說,過年是一年最大的夢想和歡樂。小時候最盼的就是過年,每到臘月二十九的晚上總是興奮得睡不著覺,于是就面向墻緊閉眼睛,默想:再一醒就是大年三十啦!有時睜開幾次,仍然是床上的幔帳和墻壁。1.祭灶——過年的前奏曲那時過年不是三天五天,而是一個序列,要過完這個序列,大約要一個多月。北平一進臘月就有了過年味兒,無論來客,還是街頭邂逅,都不免要問一句,“年貨準備得怎么樣了”,商店特別是與“年貨”有關的買賣鋪都要披紅掛彩,提醒人們“年就要到了”。這種氛圍日漸濃烈。臘月二十三,算是正式進入過年序列,所以這一天又稱“小年”,可以說是正式過年的前奏曲。這一天最重要的節(jié)目是祭灶,俗稱灶王爺上天。灶王爺是一家之主(侯寶林的相聲說:“說是一家之主,可是戶口本上沒他”),平時供在廚房里,簡單的就在爐灶上貼一張灶王爺和灶王奶奶雙人畫像;豪華點的,有個灶王爺龕。灶王爺龕的樣子有點像前些日子新建的“永定城門樓”。龕的兩邊寫著“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上聯(lián)有些虛夸,平常很少有給灶王爺磕頭的,這也有道理,既是一家子,何必那么多禮?下聯(lián)多少有點寫實,灶王爺離灶火近,點香很方便,所以灶王爺像前常常是香煙繚繞。有的還供上一杯清水,平日煙熏火燎的,灶王爺也需要清水潤一潤。進了臘月,灶王爺?shù)拇雒黠@改觀,這時家家都要買些糖瓜(麥芽糖做的,所以只在入冬以后才賣),恭恭敬敬地供在灶王爺面前,勤快點的還要換一副新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臘月二十三的夜晚,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去。匯報內(nèi)容是其所主持的一家子的善惡功過。本家希望灶王爺能在玉皇那里多為自己美言幾句,嘴甜些,所以在其上天之前要上供糖瓜,說穿了也是一種賄賂。國人對待鬼神有些像對待貪官,總認為多上供、實行物質(zhì)鼓勵就會給自己帶來好處的。臘八以后,小年之前,郊區(qū)進城賣芝麻秸兒和柏樹枝兒的農(nóng)民逐漸活躍,基本上是挨著門推銷,這些都是祭灶用的,一般人家多少都要買點。漢族風俗是“男不拜月(中秋節(jié)不參與祭祀),女不祭灶”,因此,恭送灶王爺上天是男人的活。二十三的晚上,天黑如漆,把供桌搬到院子里,上面供著北平月餅的四大樣——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翻毛月餅,自然也少不了粘嘴的糖瓜。父親穿上簇新的長袍馬褂,把一捆芝麻秸兒,分成三腳架狀,立在地上,上覆以柏樹枝,把灶王爺龕放在上面,再撒上些料豆(這是給灶王爺坐騎吃的黑豆),從下面點火,然后三跪九叩。芝麻秸兒含油易燃,燃燒時料豆和秸稈一起發(fā)出劈劈啪啪的響聲,柏樹枝兒放出一陣陣清香。灶王爺上天了。然后演奏國人過年特有的音樂——鞭炮齊鳴,它告訴我們新春就要開始了。這是北平民諺中說的“二十三,糖瓜粘”。……

編輯推薦

人們只有在經(jīng)歷了暴風驟雨之后,才懂得安閑自得的可貴?;厥准で槿紵臍q月,讓我們有太多的懷念和感慨;回顧中國近代文人墨客的一顰一笑,又讓人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生活的睿智。歲月蹉跎,歲月如歌,又承載了多少悲歡離合,驚心動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王學泰自選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寫得很生動、有趣。值得一讀。
  •   我不太熟悉王學泰先生,看了介紹后買的先生的書,很喜歡,一定好好讀一讀。
  •   文筆比較細膩,事情描述清晰,而且更重要的是持有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所以令人覺得比較易于接受和理解
  •   書質(zhì)量好,關鍵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好,有用!很精彩,不枯燥,讀了一篇還想讀下一篇,方法很具體實用。好書!
  •   流民,游民,都是值得雙重社會中的人
  •   一代學人的坎坷之路,讀后令人難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