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文若愚 頁數(shù):46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參悟《道德經(jīng)》的真義,參透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追尋人生的終極意義,編者文若愚編寫了這本《道德經(jīng)大全集》?!兜赖陆?jīng)大全集》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jīng)》,下篇為《德經(jīng)》?!兜澜?jīng)》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jīng)》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shù),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本書在忠于原著的基礎(chǔ)上,詳細注解并翻譯原文,并針對每章內(nèi)容分別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jīng)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舉了大量妙趣橫生的古今中外案例,無論是從內(nèi)容上還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現(xiàn)出多方位的立體化效果,使讀者能夠更好體會和感悟兩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書籍目錄
上篇 道經(jīng)
第一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門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不爭無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長而不宰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圣人為腹
第十三章 寵辱兩忘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第十五章 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歿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亡有義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第二十章 獨異于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道亦樂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痕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圣人無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處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
第三十五章 執(zhí)道樂往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張
第三十七章 道恒無為
下篇 德經(jīng)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下為高基
第四十章 無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物損而益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盜竿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嗇
第六十章 以道治國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無為無敗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與爭
第六十七章 我有之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愛不貴
第七十三章 天網(wǎng)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無以生為
第七十六章 強大處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柔之勝剛
第七十九章 道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認識問題的辯證法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边@句話中提到的兩對重要的概念是美與惡、善與不善,或者按照當代語言的習慣,將其叫做美與丑、善與惡。美、丑、善、惡是什么呢?它們與桌子、板凳、石頭、玻璃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就是一種客觀的指認,一種用具,它是桌子,就不能管它叫做床;它是一塊石頭,就不能管它叫做木頭,也就是說,這些概念是很分明的,有著明確的定義。但是對美、丑、善、惡這一類的概念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的,一個人,你說他長得美還是不美,有什么標準可供評論呢?是找不到這樣的標準的,而說他美或不美,只能憑借自身的感受來講,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老子說:人們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丑的概念也就產(chǎn)生了;人們都知道什么是善了,不善的概念也就產(chǎn)生了。這意味著,人們是在有了認知的基礎(chǔ)上才生成了價值判斷。人類是萬物的靈長,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夠?qū)ψ匀唤邕M行極大程度的改造,但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警告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fù)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yù)期的結(jié)果,后來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yù)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jié)果又消除了?!倍鞲袼沟倪@段話是有現(xiàn)實所指的,就比如工業(yè)的發(fā)展來說吧,工業(yè)的發(fā)展給人類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這種財富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但是與此同時,工業(yè)生產(chǎn)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問題又嚴重地困擾著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們反過來又需要將創(chuàng)造出來的財富用于修復(fù)環(huán)境、維持生態(tài),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fù)”。再有,核能的開發(fā)為人類提供了新的能量來源,可是核武器卻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安全,人類能夠利用一個小小的原子核來為自身服務(wù),同時也制造出了足以將整個世界毀滅的武器,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雙刃劍”。老子接著舉出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并且指出了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guān)系,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xiàn),相對應(yīng)而依存。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音”和“聲”這對概念。另外幾對概念,顯然都是相互對立的關(guān)系,而“音”和“聲”之間似乎并不是對立的。這涉及到古今語言的演變問題,現(xiàn)代漢語中有“聲音”一詞中包含兩個詞素,“聲”和“音”,這兩者沒有明顯的差別,可在古代漢語中情況是不同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單獨地說“聲”或“音”,而在古代漢語中它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詞,“音”指的是樂音,是優(yōu)美悅耳的聲音;“聲”指的是普通的、不那么動聽的聲音,所以,“聲”和“音”也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老子說,不論有無、難易,還是長短、高下等等,它們的區(qū)分都是相對的,都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我們可以具體地來分析一下:什么叫做“有無相生”呢?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生命從孕育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一個生命,在孕育和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無”;而出生之后,有了形體,就成為了“有”,這就是“無”之生“有”。而生命在死亡和朽滅之后,就又不存在了,又成了“無”,這就是“有”之生“無”。因此才說,“有無相生”。什么又叫做“難易相成”呢?面對同一張試卷,有的學生能夠答出很高的分數(shù),有的學生卻只能答出很低的分數(shù)。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來講,這張卷子是容易的;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來說,這張卷子是難的。如此來看,同一張卷子,就具有了“易”和“難”兩種色彩,這就是“難”和“易”的相互轉(zhuǎn)化,即“難易相成”。至于后面的“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也都是一樣,總而言之,這一切的區(qū)分都是相對的。那么,老子指出這一道理的用意何在呢?他決不是說因為全部的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些判斷就都沒有什么意義了,老子是想提示人們:要看到差異之中相同的一面,不要將差異絕對化。另外,老子也深刻地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價值取向都是有著它的對立面存在的。人們在崇尚美的同時,也就承認了丑的存在;在張揚善的同時,也就表明了惡的存在。反過來,如果無所謂美,又哪里來的丑呢;如果無所謂善,又哪里來的惡呢?這也就如同沒有光就不會有影子一樣,而影子的出現(xiàn)也意味著光的存在。老子的這一論述是飽含著精邃的辯證法智慧的。在《韓非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則“自相矛盾”的寓言。楚國有一個做買賣的人,在他售賣的貨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來攻擊的武器,而盾是用來防御的武器,它們的作用是相對立的。這個楚國人在向人們介紹自己的矛是多么的鋒利時說:“我的矛啊,世界上所有的盾都擋不住它?!币粫?,他又向人們炫耀自己的盾是何等的堅固,夸口說:“我的盾啊,世界上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边@時,有個旁觀者就出來問他:“那么,用你的矛去攻擊你的盾,又會怎么樣呢?”這個人一下子就被問住了,啞口無言,直愣愣地呆在那里,真是好不尷尬??!他犯了一個什么錯誤呢?他沒有意識到,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都是相對的,如果說一支矛是很鋒利的,但是對于一支更加堅固的盾來講,它就算不得鋒利了,而這支很堅固的盾如果遇到了一支更加鋒利的矛,恐怕也就算不得堅固了。矛在鋒利的同時,也蘊含著不鋒利的因素;盾在堅固的同時,也蘊含著不堅固的因素。而這個人將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給絕對化了,這就好像只見到了陰影,而忽略了光明一樣。所以,老子提示我們,在說話和做事的時候,要常往事情的對立面去想想,這樣才可以令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變得更為周全、妥善。再舉一個例子,在募捐的時候,大家會對捐款的人產(chǎn)生一種敬意,認為捐款是一種善舉。那么,如果說捐款的人是有善心的,那些沒有捐款的人就沒有善心了嗎?這就不能一概而論了,有的人沒有捐款,可能是因為他一時還沒有得知相關(guān)的消息;有的人可能因為自己的經(jīng)濟條件確實很困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能說他沒有捐款就是缺乏善心的嗎?而問題還不止于此,對于那些捐款的人來說,他們肯定是有捐錢多,有捐錢少的啊,那么,能夠說捐錢多的人善心就更大,而捐錢少的人善心就比較小嗎?當然不能這么說,這其中同樣有著善心之外的因素存在。那些捐款很多的人,他們就全都是大慈善家嗎?也未必,有的人之所以捐出了很多錢,可能是出于面子的關(guān)系,更有甚者還有可能通過捐款來為自己沽名釣譽,在這種情況下,善良的心意反倒退居其次了。這樣看來,善人和不善的人豈不是沒有辦法區(qū)分了嗎?當然也不是這樣,還是有辦法進行區(qū)分的,只是不能全憑捐款的行為來做評判,不能簡單地以某種表面現(xiàn)象做價值判斷的依據(jù)。無為乃是大智慧老子在這一章接下來講:“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币饧?,因此之故,圣人以無為的姿態(tài)來處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什么叫無為的姿態(tài),什么叫做不言的方法呢?“無為”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們對其一定要做出正確的理解。“無為”是老子一貫的主張,而所謂“無為”,按照字面,很容易理解成無所作為,或者是什么都不做,而這決非老子的本意,老子的“無為”講的是無心于為,也就是順其自然,不是自己特別地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同樣,“不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不是為了要別人必須怎么樣來做而自己去說了很多。在老子的語境里,有為的意義近似于“拔苗助長”。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農(nóng)夫想要莊稼長得更好一些,于是便去每天將莊稼往上拔一點,這樣表面上看是幫助莊稼長得更“高”了,實際上卻是違背了莊稼生長的規(guī)律,反而促使其死亡。而圣人的做法便是不去管莊稼,讓其順遂自然的天性去生長,結(jié)果看似沒有農(nóng)夫“勤勞”,實際上卻使莊稼獲得了最好的生長。由此可知,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無不當?shù)貫椋遣煌秊?,而恰到好處地為。為什么圣人會這樣呢?我們先來說一下什么是“圣人”。所謂“圣人”,簡單地說,就是修養(yǎng)極高而智慧通達的人。老子在這句話的開頭用了“是以”二字,這就表明了前后句子間的因果關(guān)系,正因為一切的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才不需要人力的強為,你想要達到一個好的目的,然而這種好是相對的啊,你在達到了好的一面的同時,不好的一面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故事中老翁的處世態(tài)度就可以稱作“無為”,他面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家里的各種幸運的、不幸的事件都是淡然處之,完全沒有大悲大喜之情,而只是順其自然地、平和地來看待。有了這種心態(tài),就不會對世俗之中的利害得失看得那么重要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薄恫烁T》里講:“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這些話表達的不都是此般境界嘛?而這種境界就是通常所謂的達觀。所以,老子講的“無為”,不是告訴人們什么都不用去做了,如果田不去種了,糧食哪里來呢?沒有了糧食,吃什么呢?不吃飯,人怎么能活得下去呢?這顯然是很荒謬的,老子怎么會講出這樣無知的話呢?老子真正要告訴人們的是,田還是要種的,但是要順應(yīng)莊稼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適時地播種、施肥,合理地耘草、收割,而不要拔苗助長。清王朝最終的覆滅,就是以載津為首的那幫無知的“天潢貴胄”想“有所作為”,而多次拖延君主立憲時機造成的。名噪一時的巨人集團,也是因為在強烈的“大有為”沖動下,盲目擴張而走向崩潰的。老子“無為”的本質(zhì),是希望人類行為做事,要遵循大道,不可違背規(guī)律。另外,他提倡“無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君不見,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打著“有所作為”“造福于民”的口號,推行自己的政策,結(jié)果不但沒有造福于民,反而變相剝奪人民利益,置國家于險境。隋煬帝楊廣,自持才能無人能比,征高句麗,開運河,哪一樣不是打著揚國威、利民生的旗號,但其“有為”的表象下,實質(zhì)上是想一展私欲,要向天下宣示:“我楊廣乃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最最偉大的人物?!逼洹坝袨椤钡慕Y(jié)果,是隋王朝的分崩離析,是天下民眾的生靈涂炭。楊廣有為,圖的是虛名,更有一些人,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為自己謀私利。西漢吳王劉濞,赤裸裸地造反,不也打出“為國清除奸臣”的口號嗎?老子正是看透了這樣的無恥行徑,才提出“無為”的主張,他希望以此來阻止那些野心家禍國殃民的行為。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m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yīng),我自己就是如此?! 终Z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岵僧斎祟惛糸u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兜赖陆?jīng)》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 芽嗣鳌独献印返囊饬x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guān)于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 s翰·高
編輯推薦
《道德經(jīng)大全集(超值白金版)》:與圣賢對話,與經(jīng)典同行,全注全譯,精彩解讀,開啟智慧,砥礪人生,中國智慧第一書,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道德經(jīng)》是道家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佳。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兜赖陆?jīng)》是道家學派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緊密,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兜赖陆?jīng)》的世界意義也日漸凸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jīng)》典籍已有1000多種,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經(jīng)》以外就是《道德經(jīng)》。一代文豪托爾斯泰對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對老子的《道德經(jīng)》很有研究,曾幫助翻譯出版《道德經(jīng)》,還親自編選出版了《中國賢人老子語錄》。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甚至將《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The Inner Light》。面對《道德經(jīng)》,世界在驚奇,在贊嘆,作為炎黃子孫,國人更應(yīng)砥礪自勉,將老子的智慧發(fā)揚光大。在這一精神的感召之下,《道德經(jīng)大全集》問世了?!兜赖陆?jīng)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jīng)》《德經(jīng)》兩篇?!兜澜?jīng)》強調(diào)人類一定要順應(yīng)宇宙的客觀規(guī)律,合乎自然規(guī)律,才能和諧地生存。《德經(jīng)》說的是,只有返璞歸真地復(fù)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上位者卑謙若谷,下位者為而不爭,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道德經(jīng)大全集(超值白金版)》為人們重新認識本真的自我提供了一條良好的途徑,它有助于讀者放下浮躁的心態(tài),認識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達到率性天真、物我兩忘的自然境界。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jīng)商置業(yè)、從政為民;無論是王公貴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道德經(jīng)》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中國智慧第一書,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