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魏月蘅 頁數(shù):227 字數(shù):60000
內容概要
2012年4月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通訊《選擇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報道了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qū)管理站27名年輕的大學生扎根深山、堅持理想、熱愛環(huán)保事業(yè)的感人事跡。報道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本書充分挖掘該通訊背后的故事,詳細記錄了這27名大學生在當今嚴峻的就業(yè)環(huán)境下的擇業(yè)心路歷程,真實再現(xiàn)了大學生們日常工作和學習的場景,展示了他們在風景如畫的鸚哥嶺熱帶雨林區(qū)里默默奉獻的精神風貌。大學生在鸚哥嶺的故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必將激勵更多的人。
作者簡介
魏月蘅,天津人,光明日報社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歷任天津師范??茖W校教師、天津日報記者,現(xiàn)任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站長。曾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全國百佳記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女職工”、“天津市模范共產黨員”、天津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
作者心語:走基層,寫人!——魏月蘅
序言
我的鸚哥嶺情結——關進平
第一章 鸚哥嶺上找鸚哥——自然保護區(qū)的秀美風光
第二章 我的價值就在這座山里——27名大學生的就業(yè)選擇
鸚哥嶺有了歌聲
鸚哥嶺有了“檔案館”
鸚哥嶺有了護林員
鸚哥嶺有了農業(yè)示范田
關愛把我們留在鸚哥嶺
第三章 鸚哥嶺的快樂生活——大學生日記里的講述
第四章 練筋骨、量青山、磨意志、度青春——27名大學生群像
周亞東:鸚哥嶺保護區(qū)首任“司令”(范南虹)
李之龍:鸚哥嶺“骨灰級”粉絲與守護者(范南虹)
陳輩樂:鸚哥嶺的香港博士(范南虹)
劉磊:在海南鸚哥嶺深處收獲事業(yè)和愛情
姜祖揚:數(shù)字化保護鸚哥嶺(范南虹)
王合升:無法割舍鸚哥嶺(孫令正)
王云鵬:鸚哥嶺百姓致富的領路人(孫令正)
廖常樂:曾4天4夜冒雨觀察鸚哥嶺樹蛙(符澤亢 李慶芳)
王偉鋒:甘用雙腳量青山(范南虹)
許碧果:深深愛上這片土地(孫令正)
王慧穎:為愛遠走鸚哥嶺(宋國強)
黃娟:對鸚哥嶺植物如數(shù)家珍
李國:離開海南鸚哥嶺就不自在的“食神”
麥嚴:為孩子們編一本鸚哥嶺教材
第五章 何謂“有遠見的生活方式”——光明日報社等報道實錄
青年的選擇就是國家的未來——贊“鸚哥嶺精神”(光明日報編輯部)
大學生怎樣選擇未來(光明日報評論員)
我們應該確立怎樣的“青年觀”
當代青年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教育應該怎樣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大學生來電來信摘編:我們要上鸚哥嶺當志愿者
大學生來電來信摘編:他們的選擇打動了我
大學生來電來信摘編:我們也要上鸚哥嶺
第六章 他們的選擇打動了我——各地學習鸚哥嶺大學生先進事跡活動實錄
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高度評價鸚哥嶺青年團隊
海南省林業(yè)局決定開展學習鸚哥嶺大學生先進事跡活動
海南省委教育工委等部門作出決定:開展向鸚哥嶺優(yōu)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活動
共青團海南省委等號召全省團員青年向鸚哥嶺先進群體學習
“海南青少年綠化寶島教育實踐基地”在鸚哥嶺掛牌
教育部:鸚哥嶺大學生是高校學生的優(yōu)秀榜樣
鸚哥嶺11名大學生赴白沙縣掛職
“牢記總書記五點希望”—訪“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鸚哥嶺自然保護區(qū)工作站副站長劉磊(光明日報記者李海秀 李可)
白沙縣座談學習鸚哥嶺保護站27名大學生先進事跡
光明日報座談會暢談有遠見有價值的生活方式(范南虹)
“鸚哥嶺青年團隊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遍海南高校(張中?。?br />網上網下熱議鸚哥嶺大學生群體事跡(李海秀 王岑予 周志剛)
第七章 “孩子們,鸚哥嶺離不開你們”——領導寄語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院長王慶煌:鸚哥嶺上的大學生,我太喜歡你們了!
海南省林業(yè)局森林公安局政委王春東:我女兒也上了鸚哥嶺
海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馬勇霞:“我被鸚哥嶺的大學生深深震撼了”
海南省白沙縣縣委書記嚴正:“好樣的,鸚哥嶺上的大學生”
海南省林業(yè)局局長關進平:“孩子們,鸚哥嶺離不開你們”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管向群:鸚哥嶺青春的禮贊
附錄《光明日報》報道集錦
后記
再次感受鸚哥嶺
章節(jié)摘錄
該怎樣幫助當?shù)乩杳缱灏傩彰撠氈赂?,這群大學生絞盡了腦汁。他們從網上得知貴州山區(qū)有個“稻鴨共育”模式,帶動了一方人致富。于是,王云鵬和幾個大學生專程去取經?;貋砗?,他們選擇白沙縣高峰村委會下屬的一個自然村。這個村有16戶人家,96口人,每人平均0.2畝稻田。王云鵬領著這16家農戶,插秧,澆灌,當秧苗長到一定程度時,教他們在稻田放養(yǎng)鴨子??赊r戶們說,沒錢買鴨苗,也不知道從哪里買。王云鵬和站里一商量,大學生們用自己的工資替農戶們買來了鴨苗。當年,收稻子,賣鴨子,農戶喜獲豐收。黎苗兄弟、阿叔阿嬸敲著鼓來站里答謝。他們用黎語、苗語反復說:“布隆”、“米恭”(謝謝)。從此,“稻鴨共育”在鸚哥嶺大面積推廣。農戶們在稻田里驕傲地插上“農業(yè)示范田”的牌子。接著大學生們又推廣林下經濟,在橡膠樹下種菜、種瓜、養(yǎng)雞,眼見著一年到頭手里都有錢了,靠上山砍樹賣錢的人越來越少了。在下鄉(xiāng)進村巡訪中,大學生們發(fā)現(xiàn),黎苗村寨家家戶戶沒有廁所,不僅如此,家家戶戶的豬也是散養(yǎng),造成道邊、樹叢、甚至房前屋后骯臟不堪,四周惡臭撲鼻。“非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不可!”在保護區(qū)每周的工作碰頭會上,香港大學專攻生態(tài)保育的博士陳輩樂的話擲地有聲。轉天,他請來河北晏陽初鄉(xiāng)村建設學院的專家一起下到黎苗村寨。經過周密的設計,出臺了舒適“旱廁”和“松軟豬圈”兩個方案。“這是廁所嗎?比我家屋子還講究。環(huán)保的材料,合適的蹲坑,里邊鋪墊著雜草,用一次鋪一層,既防止惡臭擴散,又積攢下肥料。”南開鄉(xiāng)高峰村委會道銀村村民符清拉著陳輩樂的手興奮地說。讓他和農戶們感動的是:大學生們用本該發(fā)獎金的錢買了這些材料,原來,這些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不僅有本事,心眼也很好。讓豬進圈,這是鸚哥嶺一帶黎苗同胞沒見過的事。當一個四四方方,實實在在的豬圈立在自己的家門口,又看到自家一只只滾瓜溜圓的小豬乖乖地在歇息時,黎苗族同胞樂了。一位黎族小伙子提議說:在豬圈上做個牌子吧,上面寫上‘鸚哥嶺舒適豬圈’,好讓外來游客看看。令陳輩樂愁眉不展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鸚哥嶺魚類生態(tài)破壞嚴重,以致魚的種類越來越少。為此,陳輩樂一次次地與農戶們溝通。但始終沒有奏效。一次他又去一個黎族阿叔家。沒等他說完,那位大叔就捧出一壇米酒,“來,喝了,小伙子!”陳輩樂哪會喝酒,他剛要推托,那位大叔臉一沉說:“那設禁漁區(qū)的事沒商量。”陳輩樂豁出去了。一口氣把酒倒進肚子里,不一會,他只覺得天旋地轉。轉天那位大叔領著鄉(xiāng)親們來到了保護站。“談妥了,小伙子,我們決定在這里掛上禁漁區(qū)的牌子!”那位大叔邊說邊在一張紙上比劃著。陳輩樂興奮極了,他對這些黎族同胞說:“設禁漁區(qū)不是禁止咱們捕魚,在一些河段,我們會引進多種食用魚品種,保證讓咱們吃個夠!”時間一晃就過去了5年,這27名大學生一直堅守在鸚哥嶺。他們在深山密林生活和勞作,與青山為友,與綠水為伴,他們甘于寂寞,樂于奉獻,他們選擇了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令人高興的是,2010年,他們終于住上了省林業(yè)局為他們籌建的宿舍,同時擁有了工作站的辦公室。特別令他們感到鼓舞的是,海南省人民檢察院將干警的素質拓展訓練基地設在鸚哥嶺,同齡的朋友帶給他們無限的慰藉。檢察院的領導還向工作站贈送了音響設備和照相機。前不久,又傳出好消息:白沙縣委縣政府讓這些大學生們享受縣里“保障性住房”政策。目前,他們之中已有人辦理了買房手續(xù),比如從河南來的王偉峰,買了房準備把媽媽、妹妹一起接來鸚哥嶺定居;許碧果果然和愛人兩地分居,小兩口在事業(yè)上互相砥礪,平均一個月見一次面;王慧穎快當媽媽了,她和愛人廖常樂商量,馬上要出世的孩子,不管男女,在名字上一定要取上“鸚”字;劉磊被提拔為副站長,有了女朋友,也是中南林業(yè)大學的畢業(yè)生,現(xiàn)在也調到鸚哥嶺自然保護區(qū)工作。……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