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鄭繼江 著 頁數(shù):267 字數(shù):280000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提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問題,并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框架,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視野。本書考察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的生成和演變過程,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問題。
作者簡介
鄭繼江,男,山東聊城人,1963年生。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1989年在聊城師范學院獲哲學學士學位,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在陜西師范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作者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曾在《中州學刊》《社會科學戰(zhàn)線》《晉陽學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0篇,合作著述5部,主持各類項目3項。
書籍目錄
緒 論
一、選題的理由或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問題的說明
(三)選題的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一)“情結”問題的研究概況
(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研究現(xiàn)狀
三、寫作思路
(一)研究的目標和著力點
(二)研究方法和框架
(三)研究工作積累
第一章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概念界說
一、破題
二、“情結”的本原探析
(一)情結溯源
(二)情結的結構和特點
(三)情結的功能和爆發(fā)
(四)情結分析的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情結”的含義
(一)情結的泛化
(二)馬克思主義情結
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
(一)中國具有馬克思主義情結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情結的形式及其來源
第二章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馬克思主義情結的邏輯起點
一、邏輯起點的證明
(一)中華民族的“大國情結”--研究的邏輯起點
(二)理論與實踐--邏輯起點的內(nèi)在矛盾
二、中華民族的“強國富民情結”
(一)“中國”與“中華民族”的由來――“中國情結”
(二)中華文明的強盛與衰落
(三)解析“反中國情結”
(四)中華民族的“強國富民情結”
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力量
(一)馬克思主義的精神
(二)馬克思主義精神的歷史證明
(三)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特殊魅力
(四)科學理性: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核和靈魂
四、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特點符合中國的“特殊需要”
第三章 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一、中華民族的馬克思主義選擇的時代背景
(一)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
(二)救國實踐的挫折
(三)馬克思主義的選擇
(四)十月革命勝利的啟示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確立
(一)先進知識階層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確立
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情結: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的中國背景
(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背景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形成
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
(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契合
(二)中國傳統(tǒng)均平思想與共產(chǎn)主義社會構想契合
(三)中國傳統(tǒng)人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契合
(四)經(jīng)世致用、敢于斗爭的傳統(tǒng)與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特點和階級斗爭思想契合
(五)中國重“道”傳統(tǒng)與馬克思主義重視規(guī)律的思想契合
(六)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觀點契合
五、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提升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轉型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提升
第四章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的生成和變異
一、中國的獨立:馬克思主義情結的形成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勝利的理論證明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勝利的實踐證明
二、強國富民情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情結
(一)近代以來“社會主義”與“現(xiàn)代化”兩大追求的張力及統(tǒng)一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的確立
三、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情結的生長和變異
(一)社會主義情結的根源
(二)毛澤東社會主義情結的生長和變異
(三)毛澤東烏托邦情結的理論背景
四、“文化大革命”:馬克思主義情結的非理性顯現(xiàn)
(一)理性和非理性釋義
(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
(三)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主體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四)非理性因素對毛澤東人生事業(yè)的影響
第五章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的理性回歸
一、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理性回歸的起點
(一)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實質(zhì)及意義
(二)“實踐、生活之樹常青”
二、科學評價毛澤東:理性回歸的完成
(一)科學評價毛澤東,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
(二)科學評價毛澤東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繼往開來提供了歷史契機
(三)科學評價毛澤東展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遠見卓識的政治智慧
(四)科學評價毛澤東檢驗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三、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理性回歸的邏輯發(fā)展
(一)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要求,實踐的需要
(二)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不能丟”
(三)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
(四)鄧小平詮釋馬克思主義
四、蘇東劇變與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
(一)中國共產(chǎn)黨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陣地
(二)蘇東劇變的終極原因探析
(三)蘇東劇變后西方掀起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一)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認識
(二)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認識論證明
(三)“馬克思主義生命力”釋義
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確立了觀察世界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馬克思所構建的“意義世界”是當代人的指路明燈
(三)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的研究視角
(四)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價值
三、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問題的解決
(一)馬克思主義的跨越理論與社會主義實踐
(二)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化思想的啟示
第七章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的凸現(xiàn)
一、“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歷史證明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理論證明
(三)世界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的慘痛教訓
(四)實踐證明--“2008”詮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一)“馬克思主義工程”:中國共產(chǎn)黨人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體現(xiàn)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的中興工程
三、“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般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解讀
(三)“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的關系
(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培養(yǎng)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
五、“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主題和當代視野
一、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與科學發(fā)展
(一)和平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二)科學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選擇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現(xiàn)代化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從憧憬到現(xiàn)實的不懈追求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現(xiàn)代化過程的互動關系
三、社會沖突與社會和諧
(一)摒棄曲解和誤讀和諧的庸俗觀點
(二)和諧是一種最利于發(fā)展的矛盾狀態(tài)
(三)必須正視社會沖突
(四)加強社會控制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
(二)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最高理念的踐行
(三)人的全面發(fā)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辯證統(tǒng)一
五、文化矛盾與先進文化
(一)當今中國的文化矛盾
(二)當前文化矛盾的主要表現(xiàn)
(三)對先進文化的理解
(四)建設先進文化的基本原則
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中國馬克思主義情結的自我關懷
一、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
(一)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客觀依據(jù)
(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內(nèi)在品格
(三)恩格斯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
(一)馬克思主義被中國成功選擇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成功聯(lián)姻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成功創(chuàng)新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情結的最集中表現(xiàn)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使命
三、西方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歸
(一)西方社會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作為學術研究在西方
(三)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熱”評析
(四)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走勢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 謝
章節(jié)摘錄
從情結的本義出發(fā),借鑒其他關于情結的解釋,我們站在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上,可以把“馬克思主義情結”定義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尊重、執(zhí)著、熱愛和依戀之情,表現(xiàn)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關注、宣傳、贊揚、追隨、研究、紀念以及終其一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活動。在情結眾多的表現(xiàn)形式中,信仰是情結的一種最高表現(xiàn)形式。但情結與信仰并不完全等同。有信仰則必有情結,有情結卻未必有信仰,如一個沒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卻仍然可能具有一種“馬克思主義情結”??茖W情結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一種價值信仰,是建立在對社會發(fā)展趨勢理解與把握基礎上的一種倫理覺悟,與一般所謂的情結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是一種科學的信仰,是一種價值理性追求和倫理精神的內(nèi)化。這一定義理所當然地應該包括國外的馬克思主義情結,因為在國外,也存在有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思潮,無論他們的理論學說是否真的能夠歸屬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但他們都以馬克思主義自居,說明在他們心靈深處有一種“馬克思主義情結”。在國外也有許多馬克思主義學家,他們畢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教學,甚至連室內(nèi)的布置都顯示出其對馬克思主義“情有獨鐘”,特別是近年來,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在西方國家連續(xù)召開,“千年偉人”的評選多次舉行,而馬克思卻能脫穎而出成為“千年第一思想家”。這些舉動和結果都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價值力量以及在西方國家的巨大影響力。當前,由國際金融危機所引發(fā)的西方“《資本論》熱”將業(yè)已持續(xù)多年的“馬克思熱”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范圍也由專家學者擴展到普通民眾,可以說,西方國家人們的馬克思主義情結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在國際金融危機這一“扳機”的觸發(fā)下重新被激活了。英國《衛(wèi)報》2012年7月4日發(fā)表斯圖爾特·杰弗里斯的文章: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再次興起?指出:“人們重新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感興趣。馬克思最杰出的政治經(jīng)濟學著作《資本論》的銷量自2008年以來一直激增,《共產(chǎn)黨宣言》和《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也是如此?!薄翱枴ゑR克思這位留著漂亮胡須的革命理論家的也許是最惹人喜愛的時來運轉是,他最近被開姆尼茨的德國儲蓄銀行的顧客從一份10位競爭者的名單中選中,出現(xiàn)在新發(fā)行的萬事達信用卡上面。……雖然卡爾·馬克思已經(jīng)死去并葬在海格特公墓,但在渴望獲得信貸的德國人當中,他卻活著,而且活得很好?!薄坝绕涫菍δ贻p人來說,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的復興之所以到來,是因為它提供了分析資本主義,尤其是像我們目前陷入的這種資本主義危機的工具。”①實際上,自從“馬克思的幽靈”出現(xiàn)以來,西方社會就已經(jīng)被其所籠罩,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反馬克思主義者,其心中都已存有一種“馬克思主義情結”,只不過在反馬克思主義者們的心中,這種“馬克思主義情結”是以對馬克思主義的恐懼、憤恨的形式出現(xiàn)的,即以否定的形式存在的。這一點既無法從邏輯上否定,也不能在現(xiàn)實中否定,即是說,“馬克思主義情結”對于站在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包括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立場上的人來說,都是存在的,只是其內(nèi)涵正好相反。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以來,不斷地遭到反馬克思主義者的詆毀、污蔑和攻擊,正是其“馬克思主義情結”存在的表現(xiàn),“馬克思的幽靈”在他們的心底揮之不去。
編輯推薦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接受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思想、背景是怎樣產(chǎn)生契合點并最終成中國的指導思想。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