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楊平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如果從16世紀末利瑪竇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算起,《論語》外譯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紤]到1691年根據(jù)《中國哲學家孔子》拉丁文轉(zhuǎn)譯的《論語》英譯本,《論語》英譯也有300多年的歷史。鑒于孔子在中國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儒學在世界各國的重大影響,《論語》外譯自然成了一項長期熱門的活動,《論語》英譯研究也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事件。
西方傳教士的《論語》翻譯是在明清時期東西文化首次較大規(guī)模的碰撞和交流的背景下進行的。明清之際中西文化關(guān)系史主要是以天主教傳教士為媒介、以禮儀之爭為動力而展開的。耶穌會士們出于傳教的目的,采取了容忍中國禮儀習俗的“文化適應(yīng)”策略,同時向西方報道了一個正面、積極的中國形象。中國物質(zhì)文化風靡歐洲,營造了一個“中國熱”的氛圍。而“禮儀之爭”又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外傳,更使中國知識尤其是孔子哲學在歐洲廣為傳播。晚清時期中西文化關(guān)系史主要是以新教傳教士為媒介、在政治、外交、軍事和文化多個領(lǐng)域里展開的。此時西方國家日益強大,利用武力對外擴張更加囂張;而中國國力逐漸衰敗,遭到西方列強多面夾擊。作為西方又一場基督化中國運動的先驅(qū),新教傳教士們是在堅船利炮的護送下進入中國的。他們更加相信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優(yōu)越,更加顯示出對中國文化的輕視。
西方傳教士們翻譯《論語》的動機是要從該典籍中找到基督教是真理的證據(jù),同時證明在中國典籍中早已存在基督教的成分,進而用基督教來代替儒教,以耶穌代替孔子。他們極力突出原儒文化的宗教性質(zhì),強調(diào)基督教與儒家思想的相通之處。傳教士們翻譯《論語》的策略是對儒學作神學化詮釋,用基督教神學附會儒學。他們一方面改造孔子思想的內(nèi)涵,以加入基督教內(nèi)容和神學意義,另一方面用基督教術(shù)語和歐洲思想術(shù)語來翻譯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思想和文化概念。如把“天”譯成Heaven,“道”譯成the
Way,“命”譯成fate,“上帝”譯成God,就把“造物主、靈魂、原罪、天國、來世”等基督――耶穌意象強加到中國文化里。無論是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如利瑪竇、殷鐸澤、柏應(yīng)理,還是后期新教傳教士如理雅各、蘇慧廉、衛(wèi)禮賢等人都在其《論語》翻譯中表示出強烈的宗教傾向。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傳播福音和歸化中國,但同時他們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知識,輸出了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起到了東西文化溝通者的作用。傳教士翻譯的《論語》和介紹的儒學也有著重要和積極的意義,不僅對歐洲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乃至美國革命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對歐美思想家、哲學家甚至文學家?guī)砹撕艽蟮膯⒌稀?br /> 《論語》英譯的另一重要勢力是西方漢學家。西方漢學始于歐洲,而在早期歐洲漢學的發(fā)展中,傳教士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傳教士們?yōu)榱藗鹘痰哪康膶W習中文,研究中國文化和翻譯中國典籍,不少人成了漢學家。1814年12月法國法蘭西學院正式開設(shè)漢學課程并設(shè)立漢學教授席位,標志著“專業(yè)漢學時期”的到來。隨著西方經(jīng)院式漢學研究的開始,西方各國的大學紛紛設(shè)立有關(guān)中國文化或語言的課程,西方漢學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漢學真正形成系統(tǒng)和規(guī)模是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漢學的發(fā)展軌跡與西方對中國的殖民掠奪歷史大體上是相吻合的。漢學成了西方“東方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西方中心主義的一個表達形式,也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進行文化利用的工具。
二十世紀是西方漢學家翻譯《論語》的高潮時期,首先是上半期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出現(xiàn)了混亂迷茫和精神危機,一些學者試圖從儒家思想中尋找寄托和藥方;再就是八、九十年代儒學熱的興起,引發(fā)了孔子研究和《論語》翻譯的復(fù)興。這些世俗取向的學者的新近翻譯中,基督教思想成分表面上消失了,但歐洲思想背景的假設(shè)觀念或預(yù)設(shè)卻還常常存在,漢學家們的“東方學”角色和西方中心主義傾向?qū)е铝恕墩撜Z》翻譯中的西方哲學化的特點。他們不加分析地套用滲透西方思想內(nèi)涵的語言,使他們所翻譯的中國哲學思想充滿了不屬于中國世界觀本身的內(nèi)容?,F(xiàn)有那些對中國哲學核心詞匯的生硬直譯,附加了一種原文中沒有的形而上學。讓我們來反思一下如下翻譯:有無Being/Nonbeing;性human
nature;仁benevolence;理principle;氣primal
substance;實reality;宇宙universe;知knowledge;太極Supreme
Ultimate;禮ritual;志will;一unity, the
One;義righteousness;善good;罪sin。
韋利的《論語》翻譯雖然流暢優(yōu)美,但是帶有西方哲學和宗教化的性質(zhì),其通順、透明的翻譯策略是東方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龐德要通過儒家經(jīng)典和理想化的孔子來寄托自己的思想并為腐朽的西方社會找到一劑藥方,因此他的翻譯中改寫和創(chuàng)造的成分很多,也表明對中國文化不夠尊重的西方中心主義立場。利斯強調(diào)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性和普世性,他要利用儒學來批判當今社會的道德紊亂現(xiàn)象和極權(quán)統(tǒng)治,其古為今用、中為西用的價值取向也遭到置疑。安樂哲、羅思文是西方中心主義和文化化約主義的強烈批評者,他們致力于從中國哲學本原的角度來詮釋《論語》,反對用西方哲學來剪裁中國思想的流行翻譯方法。他們提倡不譯即用音譯來表示中國哲學術(shù)語,如將“仁”、“天”、“道”分別對應(yīng)為ren、tian、dao。總之,西方漢學家在研究和傳播儒家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他們從操縱、利用儒學逐漸到理解和尊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演變過程的一個縮影。
海內(nèi)外華人的《論語》翻譯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人加入《論語》外譯的行列有助于抵制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掌握典籍翻譯的主動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糾正中西文化交往中的不平衡現(xiàn)象、忠實準確地傳播中國文化、回歸儒家思想的本原。辜鴻銘的《論語》翻譯動機是要糾正西方漢學家的誤解和歪曲,忠實傳達儒家文化的精髓。他在翻譯和注釋中引用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語來注釋有關(guān)經(jīng)文并且套用西方宗教、哲學、文學術(shù)語來解釋或替代儒家術(shù)語和其它中國特色詞匯,這種類似歸化的翻譯方法主要是為了吸引西方讀者,但是也被指責為丟掉了中國文化特色。林語堂的《論語》編譯同樣強調(diào)傳達儒家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其翻譯準確、流暢、優(yōu)美、活潑,把孔子塑造成了一位富有人性、機智幽默、愛憎分明的紳士形象。但是他的西方漢學心態(tài)導(dǎo)致他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進行寫作和翻譯。劉殿爵的《論語》翻譯周密、嚴謹,力求使用精確的語言,表達清晰的觀念。他重視經(jīng)典文本的語言研究,注重從語言學的角度翻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許淵沖翻譯《論語》的初衷是要宣揚孔子的禮樂治國。他強調(diào)中國的譯者從事典籍外譯的意義,并指出華人譯者的翻譯質(zhì)量優(yōu)于西方譯者。但是許淵沖追求文學效果的意譯傾向?qū)е铝嗽牡囊饬x變形和文化走失。海內(nèi)外華人譯者都帶著堅決捍衛(wèi)和忠實傳達中國文化的神圣使命感和責任感來從事《論語》翻譯,但是他們在翻譯中占主流的意譯傾向有著迎合西方讀者之嫌,其翻譯動機和翻譯策略之間存在矛盾。海內(nèi)外華人在典籍外譯中應(yīng)該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應(yīng)該更加重視翻譯的學術(shù)性、研究性和獻身精神。
通過考察《論語》在海外傳播的歷程,可以看出《論語》翻譯不僅傳播了中華文化,而且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進而影響了西方文化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和后殖民主義理論為我們研究《論語》翻譯提供了文化指導(dǎo),一部《論語》翻譯的歷史,就是中西文化間進行碰撞、交流、融合和利用的歷史。古今中外的《論語》譯者和詮釋者,不管其翻譯動機和翻譯策略如何,都存在著有意或無意的為我所用的傾向?!墩撜Z》翻譯中的文化利用至少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以西方哲學和宗教文化概念來詮釋或代替中國思想,二是從中國經(jīng)典中尋找《圣經(jīng)》的痕跡,三是利用翻譯表達譯者自己的思想觀念,四是借助翻譯塑造原語文化形象?!墩撜Z》翻譯和研究中的文化利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要反對那種背離原文精神實質(zhì)的濫用。
認識到《論語》翻譯在文化傳播和文化利用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后,我們有必要從文化翻譯的戰(zhàn)略高度來探討《論語》及其它中國典籍外譯的幾個重要問題。在譯入與譯出的問題上,中國譯者應(yīng)該充當主要角色,中外譯者的合作翻譯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模式。在對待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上,應(yīng)該重視保留中國文化的特色和原貌,盡量采取直譯或異化的翻譯策略。典籍翻譯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翻譯和研究結(jié)合起來,加強對作者、文本和譯者的各種因素及其背景知識的調(diào)查研究。鑒于《論語》等經(jīng)典文本的重要性、復(fù)雜性和開放性,典籍復(fù)譯也就顯得很有必要。
作者簡介
楊平,男,1964年生,湖北黃岡人,教授,博士。1994年畢業(yè)于北京外交學院英語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浙江外國語學院英文學院翻譯系英語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近年來在《外語與外語教學》、《孔子研究》、《人文雜志》、《東方叢刊》、《中國文化研究》、《湖北社會科學》、《山東外語教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等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和學術(shù)專著六部。主持省部級人文社科項目三項,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典籍英譯的研究以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教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論語》與儒學簡介
1.1.1 孔子生平
1.1.2 《論語》簡介
1.1.3 儒學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
第二節(jié) 《論語》研究概述
1.2.1 中國古代的《論語》學研究
1.2.2 20世紀以來的中國《論語》學研究
第三節(jié) 《論語》外譯的譯本考察
1.3.1 《論語》的非英語譯本
1.3.2 《論語》的英語譯本
1.3.3 《論語》的外譯分析
第四節(jié) 《論語》英譯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
1.4.1 國內(nèi)《論語》英譯研究
1.4.2 國外《論語》英譯研究
1.4.3 目前《論語》英譯研究的突出問題
第五節(jié)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六節(jié) 研究方法
第七節(jié) 研究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1.7.1 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1.7.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第八節(jié) 本書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第二章 西方傳教士的《論語》翻譯
第一節(jié) 耶穌會傳教士與中西文化首次碰撞
2.1.1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
2.1.2 耶穌會士的傳教策略
2.1.3 耶穌會士的儒學觀
2.1.4 耶穌會士的“文化適應(yīng)”和宗教對話
2.1.5 禮儀之爭與中國文化的西傳
第二節(jié) 新教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
2.2.1 晚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
2.2.2 新教傳教士的傳教策略
2.2.3 新教傳教士的儒學觀
2.2.4 新教傳教士的中國文化外傳
2.2.5 耶儒融合之反思
第三節(jié) 耶穌會傳教士的《論語》翻譯
2.3.1 早期耶穌會傳教士的《論語》翻譯
2.3.2 影響重大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譯本
2.3.3 其它重要版本的《論語》翻譯
第四節(jié) 新教傳教士的《論語》翻譯
2.4.1 早期新教傳教士的《論語》翻譯
2.4.2 理雅各的《論語》翻譯
2.4.3 蘇慧廉的《論語》翻譯
2.4.4 衛(wèi)禮賢的《論語》翻譯
第五節(jié) 傳教士的《論語》翻譯評析
2.5.1 傳教士翻譯《論語》的動機
2.5.2 傳教士翻譯《論語》的策略
2.5.3 傳教士翻譯《論語》的意義
第六節(jié)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西方漢學家的《論語》翻譯
第一節(jié) 東方學與西方中心主義
3.1.1 東方學與西方中心主義
3.1.2 西方漢學家的“東方學”角色
3.1.3 西方漢學家與中國形象的塑造
第二節(jié) 西方漢學家與中西文化交流
3.2.1 漢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3.2.2 西方漢學家對儒學的傳播
3.2.3 西方漢學家與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節(jié) 《論語》翻譯中的西方哲學化
3.3.1 東西哲學的異同
3.3.2 中國哲學的地位
3.3.3 中國哲學的翻譯
第四節(jié) 阿瑟·韋利的《論語》翻譯
3.4.1 一部影響重大的現(xiàn)代譯作
3.4.2 《論語》翻譯中的東方學傾向
3.4.3 西方哲學和宗教化的體現(xiàn)
3.4.4 韋利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第五節(jié) 埃茲拉·龐德的《論語》翻譯
3.5.1 龐德與中國文化——終生的崇拜和推介
3.5.2 龐德的儒學觀——孔子是一劑良藥
3.5.3 創(chuàng)造性翻譯
3.5.4 龐德儒經(jīng)翻譯的東方學解讀
第六節(jié) 西蒙·利斯的《論語》翻譯
3.6.1 強調(diào)儒學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普世價值
3.6.2 為我所用的現(xiàn)代詮釋
3.6.3 古為今用、中為西用
3.6.4 一個中西文化比較的譯本
第七節(jié) 安樂哲、羅思文的《論語》翻譯
3.7.1 反對文化化約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
3.7.2 呼吁確立中國哲學的身份和地位
3.7.3 《論語》的哲學和語言學背景及其翻譯
3.7.4 中國哲學文獻的哲學翻譯法
第八節(jié) 西方漢學家的《論語》翻譯評析
3.8.1 認識到儒學的重要價值
3.8.2 從操縱利用到理解尊重
3.8.3 翻譯與研究結(jié)合
第九節(jié)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海內(nèi)外華人的《論語》翻譯
第一節(jié) 糾正文化失衡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忠實地傳達中國文化
第三節(jié) 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第四節(jié) 辜鴻銘的《論語》翻譯
4.4.1 《論語》翻譯的動機一一介紹真正的中國文明
4.4.2 對理雅各等西方漢學家的批評
4.4.3 獨特的儒經(jīng)翻譯
4.4.4 西化翻譯的誤區(qū)
第五節(jié) 林語堂的《論語》翻譯
4.5.1 再現(xiàn)一個真實鮮明的孔子形象
4.5.2 追求意譯和美譯
4.5.3 站在西方漢學的角度解讀儒經(jīng)
4.5.4 兩腳踏東西文化
第六節(jié) 劉殿爵的《論語》翻譯
4.6.1 恢復(fù)孔子思想的本來面目
4.6.2 重視經(jīng)典文本語言的研究
4.6.3 翻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的見解
4.6.4 跨越文化差異的翻譯
第七節(jié) 許淵沖的《論語》翻譯
4.7.1 《論語》翻譯的目的——宣揚孔子的禮樂治國
4.7.2 以意譯為主追求文學效果
4.7.3 典籍英譯,中國可算世界一流
4.7.4 致力于向外推介中國文化
第八節(jié) 海內(nèi)外華人的《論語》翻譯評析
4.8.1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4.8.2 翻譯動機與翻譯策略之間的尷尬
4.8.3 學術(shù)型和研究型翻譯的缺失
第九節(jié)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文化傳播與文化利用——《論語》翻譯總結(jié)
第一節(jié) 儒學在海外的傳播
第二節(jié) 《論語》翻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三節(jié) 《論語》翻譯與文化利用
5.3.1 以西方哲學和宗教文化概念代替中國思想
5.3.2 從中國經(jīng)典中尋找《圣經(jīng)》的痕跡
5.3.3 利用翻譯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
5.3.4 借助翻譯塑造原語文化形象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論語》及其它中國典籍外譯的文化思考
第一節(jié) 譯入與譯出
第二節(jié) 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和原貌
第三節(jié) 異化的翻譯策略
第四節(jié) 研究型翻譯的重要性
第五節(jié) 典籍復(fù)譯的必要性
第六節(jié) 本章小結(jié)
第七章 結(jié)語
第一節(jié) 《論語》英譯研究的理論總結(jié)
第二節(jié) 《論語》英譯的困難和出路
第三節(jié) 《論語》英譯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