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武峰 頁數:378 字數:42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有人說,誰能將中國近三十年來的發(fā)展奇跡闡釋清楚,誰就能得諾貝爾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浙江人民發(fā)揚了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方面創(chuàng)造了歷史性的輝煌,走出了一條富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浙江特點的發(fā)展道路,使浙江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縣域經濟都十分發(fā)達的省份。當前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浙江社會各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實施“創(chuàng)業(yè)富民、創(chuàng)新強省”總戰(zhàn)略,繼續(x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浙江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生動實踐,是一個理論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富礦”,也是浙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 〗洕鐣陌l(fā)展,與特定地區(qū)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相關,因此,對引領浙江市場經濟大潮的“浙江精神”的研究、對浙江傳統(tǒng)歷史人文的研究,也構成了一個古典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富有深刻內容的研究領域。此外,浙江乃至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也大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視野,因此對馬列理論進行現(xiàn)代闡釋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另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最終是為時代所用,指導社會經濟和生活實踐,并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將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可操作的政策建議,以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述,既是學術研究工作的延續(xù),也是時代賦予我們人文社科研究人員的一項歷史使命。
內容概要
《抱樸子外篇》是葛洪思想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此次著述的完成為更好地了解葛洪以及兩晉時期的思想狀況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作為其時南中國區(qū)域非常突出的一部子書,這一著作也為研究江南學術風尚保存了珍貴的資料。 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對葛洪家世、《抱樸子外篇》的文本、《抱樸子外篇》的思想以及其與時代思潮的關系進行了某些探討,試圖對葛洪其人其書所蘊含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 第一章主要探討了葛洪的家世。葛洪雖自述為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但其先祖卻是在西漢末季、東漢初葉由北方遷入。本文經過考證認為,葛洪其先為梁國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一帶)人,后因反對王莽統(tǒng)治被迫移居瑯邪(今山東諸城東南)。其后,葛氏一支離開政治中心南遷句容,由一武力強宗逐步向文化世族過渡。在前賢時哲研究的基礎上,本章對葛洪的家族世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清理,明晰了葛洪自十世先祖以來的世系情況。對爭論較大的葛洪卒年問題,本章經過對文獻的重新分析,認定葛洪享年八十一歲。通過對葛洪家學、師承、交游等的分析,本章明晰了葛洪生平、時代與其思想的關系。 第二章主要探討了《抱樸子外篇》的文本情況。葛洪撰著《抱樸子外篇》主要源于成一家之言、表達現(xiàn)實關懷、馳騁辭章三方面的考慮,而《抱樸子外篇》的著述前后經過了醞釀、草稿、定稿、訂補、修訂諸階段,主體部分的寫作綿延近十五六年,是葛洪傾盡心力之作,是其思想成熟的集中體現(xiàn)?!侗阕油馄分芍笤诋敃r即引起較大反響。但是,現(xiàn)存《抱樸子外篇》的文本缺佚情況是大量存在的,這從歷代史志對《抱樸子外篇》的著錄情況可以考見,也能從為唐、宋類書所征引卻不見于今本《抱樸子外篇》的文字得知,其佚亡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梁、隋之際與唐、宋之間,戰(zhàn)火頻仍或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現(xiàn)存可知最早的《抱樸子外篇》版本是明本,其與原始形態(tài)已有較大差異。根據葛洪的自述和歷代史志以及目錄書的記載,六朝本《抱樸子外篇》當有手寫本五十卷。宋本《抱樸子外篇》出現(xiàn)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五十卷本等多種版本,主要以刻本的形式流傳。明本《抱樸子外篇》以四卷本與五十卷本為多。而清本《抱樸子外篇》也主要以四卷本與五十卷本的形式流傳,其版本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頗為可觀的。特別是清代學人對《抱樸子外篇》的校勘成就突出,為后來學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章還探討了《抱樸子外篇》在當時以及其后所產生的影響,從中可以略窺其價值之一斑。 第三章探討了《抱樸子外篇》的政治和社會思想。葛洪的政治思想有很強的法家意味。葛洪強調嚴格的君臣之分以及君臣關系,認為兩者各負其責、不可逾越,如此方能有效地維護政治秩序。他對廢立君主的行為抨擊有力,并不惜借批評伊尹、周公、霍光等圣賢名臣來強化這一批評。顯然,葛洪如此看重君臣關系的措置有其現(xiàn)實背景的刺激,是與魏晉之際篡弒嚴重的社會歷史實際相聯(lián)系的。同樣,葛洪也異??粗匦谭ǖ淖饔?,強調嚴刑重法,認為刑法從積極作用上可以懲奸除惡,從消極作用上可以預防犯罪的發(fā)生,他也指出了人君賞罰不當的惡果,強調了執(zhí)法者的素質。葛洪在選舉上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他指出,漢晉之際選舉弊端叢生,主要表現(xiàn)在名實不副、徇私舞弊、大族壟斷三個方面,為了矯正這一不良狀況,葛洪建議應該擴大察舉策試的廣度、加大懲治選舉不法行為的力度、注重基層吏治建設與人才選拔來改善選舉的弄虛作假情形。葛洪對選舉的設想頗與以后的科舉制度相契合。在仁明思想上葛洪主張明先仁后、舍仁用明,這種思想與儒家大異其趣,實受魏晉之際才性論以及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甚深,也是魏晉之際知識發(fā)展水平的一種體現(xiàn)?!侗阕油馄返纳鐣枷刖轻槍ξ簳x之際的社會、風教、禮俗有感而發(fā),對其時的社會狀況多有批評,并多憤激之辭。葛洪批評了放達之風、婚喪無禮、酗酒無度等諸種恣意妄為、不遵禮法的行為,認為這些行為敗壞了社會風氣,削弱了政治統(tǒng)治力,十分有害而危險。通過這些批評,葛洪希望社會能夠做到遵禮守法、節(jié)制私情、穩(wěn)定有序。通過葛洪的論述,我們也能了解魏晉之際個人與社會、禮法與情感、名教與自然等沖撞與協(xié)調的歷史面貌。 第四章主要探討了《抱樸子外篇》的士人精神、學術思想以及歷史人物評價問題。葛洪的人生觀表現(xiàn)出很大的內傾趨勢,即對外物的追求欲望極少,甚至不屑一顧,而對內心的自我調適、自我滿足非常在意,有一種高揚精神的氣度。重內輕外、抱樸自守是其表現(xiàn)。這種思想傾向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是輕物重生,非常看重個體生命如何安頓、不因外物的掠取而損害生命等問題。葛洪強調士人氣節(jié)對于士人人格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不能屈服權力與富貴,而要以學識與道德為修養(yǎng)、為富貴,從而力圖超越傳統(tǒng)的富貴觀點,重塑士人人格。葛洪議政救世、不計成敗的政治態(tài)度,也為士人的批判性、獨立性人格樹立了榜樣。葛洪的學術思想主要包括歷史觀、文章觀、禮制觀等。葛洪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是發(fā)展變化的,同時認為當代歷史并不比古代歷史差。葛洪的禮制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他指出禮制在社會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闡明禮制之必要及不可或缺;另外一方面他又指出對待禮制不能采取一成不變的方針,主張禮制應該切于實用,所以提倡刪禮省煩,刪減禮制繁冗浮雜之處,并分門別類排列以便于指導現(xiàn)實。葛洪提出前者是為了反對兩晉之際不遵禮法、群趨放誕的社會風氣;提出后者主要是反對禮學家的繁瑣之弊,使禮制切實可行。葛洪的文章觀主張文行并重、尊崇子書、注重實用、今不弱古。葛洪在歷史人物評價上,表現(xiàn)出與常人不一樣的眼光,他視伊、周為亂臣賊子,視呂尚為無仁屠夫,葛洪之所以如此評論,前者是為了維護君臣關系,后者是為了替隱士辯護。因此不難看出,葛洪的歷史人物評價往往是為了以古刺今,有其現(xiàn)實的考慮在內。 第五章主要探討了《抱樸子外篇》與《抱樸子內篇》的關系。《抱樸子》內、外篇,基本完成于東晉初年,時當葛洪三十五六歲,代表了葛洪成熟的思想。葛洪同時著有《抱樸子》內、外篇,這絕不是簡單的篇目劃分,也并非是思想的斷裂,而實是葛洪思想一致的貫穿。葛洪在道本儒末的思想基礎上,打通儒、道、墨、法諸家,采取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創(chuàng)立了自身的思想體系。葛洪是通過處理儒家與道家、治身與治國、出世與入世的關系上具體地表現(xiàn)了其以《內》統(tǒng)《外》的思想。所以,《抱樸子》一書分內、外篇,以《內》統(tǒng)《外》、互相貫通,是葛洪思想渾然一體的表現(xiàn),這一思想樣態(tài)的出現(xiàn)與魏晉之際的時代思潮以及葛洪道教理論學者的身份息息相關。只有視《抱樸子》內、外篇為一整體,才能更全面、更具體、更準確地理解葛洪的思想,也才能更好地把握葛洪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作者簡介
武鋒(1978- ),男,漢族,山東泰安入。先后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xiàn)任教于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先后在《江蘇社會科學》、《江淮論壇》、《孔子研究》、《安徽史學》、《宗教學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數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參編著作兩部,主持省級課題一項。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葛洪家世及其生平研究 第一節(jié) 葛洪先世祖籍考實 第二節(jié) 葛洪家世探討 第三節(jié) 葛洪生卒年考辨 第四節(jié) 葛洪生平與思想關系述略第二章 《抱樸子外篇》文本研究 第一節(jié) 《抱樸子外篇》著述動機及其經過 第二節(jié) 《抱樸子外篇》佚亡情況考辨 第三節(jié) 《抱樸子外篇》從古本到今本的變化 第四節(jié) 《抱樸子外篇》在當時及其以后的影響 第五節(jié) 清代學人論《抱樸子》第三章 《抱樸子外篇》思想研究(上) 第一節(jié) 《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研究 第二節(jié) 《抱樸子外篇》社會思想研究第四章 《抱樸子外篇》思想研究(下) 第一節(jié) 《抱樸子外篇》士人精神研究 第二節(jié) 《抱樸子外篇》學術思想研究 第三節(jié) 《抱樸子外篇》歷史人物評價研究第五章 《抱樸子外篇》與《抱樸子內篇》關系研究 第一節(jié) 圍繞《內》、《外》篇關系的諸種爭論 第二節(jié) 以《內》統(tǒng)《外》 第三節(jié) 《內》、《外》關系與時代思潮結語附錄:葛洪年譜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因此,葛洪先世祖籍應為寧陵,即今河南商丘寧陵一帶,此地西漢屬陳留郡,東漢屬梁國,所以葛洪先世祖籍可稱為陳留寧陵或梁國寧陵。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葛洪先世曾有兩次較大的遷移,先是從陳留寧陵遷到瑯邪,再是從瑯邪遷到丹陽句容。 根據史籍著錄《抱樸子外篇》情況,嚴可均判斷: 是書久殘缺,以《隋志》視梁《七錄》,則《外篇》少二十一卷,以《新唐志》視《隋志》,則《內篇》少十一卷,《外篇》少十卷。以《郡齋讀書志》視《新唐志》,則《外篇》復少十卷。今本僅內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稌x書》本傳載洪《自敘》大凡內外一百一十六篇。今本內外七十二篇,往往有短篇僅二三百字,或百數十字,亦篇各為卷。又于洪《自敘》刪去內外一百一十六篇之語,以泯其跡。蓋由官為購募一卷一二縑,遂虛張卷第以取賞耳。即以《外篇》驗之,《意林》從《刺驕》以后《重言》以前連引三十二事,今本皆無,則視馬總所據明少一二十篇,無論梁隋本矣。古書亡者極多,《抱樸》僅存而殘缺如此,甚可惋惜。④
編輯推薦
《當代浙江學術文叢:葛洪《抱樸子外篇》研究》的學者們根據當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既要深入研究、努力傳承和弘揚學術思想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要面向浙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生動實踐,更要促進學術創(chuàng)新和學術繁榮,服務浙江現(xiàn)代化建設。我深信,《當代浙江學術文叢》的出版,對于我們堅持學術標準,扶持學術精品,推進學術創(chuàng)新,打造當代浙江學術品牌,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我們研究、闡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fā)展奇跡,總結、探索科學的發(fā)展道路,并在各方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小康社會建設,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