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解碼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支宇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支宇  頁數(shù):301  

內容概要

  《術語解碼:比較美學與藝術批評》以“關鍵詞與術語解碼”方式對美學與藝術諸領域中的30個術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闡釋。其中,“當代美學”部分的術語包括“朦朧”、“仿像”、“符號自指”、“文學性”、“藝術生產”、“反本質主義”、“超美學”?!皷|方美學”部分的術語包括“東方美學”、“內游”、“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失語癥”、“創(chuàng)造性遵從主義”?!氨容^美學”部分的,術語包括“第三次危機”、“雙向闡發(fā)”、“異同比較”、“對話理論”、“話語融匯”、“話語變異”、“仿真敘事”?!八囆g批評”部分的術語包括“災難文學”、“巴金批評史”、“新紀實小說”、“后現(xiàn)代美求批評”、“漫畫美學”、“后古典繪畫”、“詩性空間繪畫”、“超風景繪畫”。

作者簡介

支宇,1969年7月生,四川瀘州人,四川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F(xiàn)任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教授,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文藝學學科帶頭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主要從事文藝美學、比較詩學與當代藝術批評研究,著有《文學批評的批評:韋勒克文學理論研究》、《新批評:中國后現(xiàn)代性批評話語》,負責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三項、省部級課題三項,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當代美學第一節(jié) 朦朧一、詞源學追溯二、文本中心論三、文本語義結構的多重性四、朦朧:從隱喻、張力、悖論、反諷到多層結構第二節(jié) 仿像一、大背景解說二、“仿像”與“表征危機”三、“仿像”對“真實”的逼真再現(xiàn)和精確復制四、“仿像先行”與“超真實”五、“仿像”文化與“超美學”結語第三節(jié) 符號自指一、結構主義與新批評二、語言活動六因素與符號自指三、對“語言學帝國主義”的反抗第四節(jié) 文學性一、概說二、形象性三、情感性四、審美性五、符號性結語第五節(jié) 藝術生產一、背景解說二、藝術性質的變化及其表現(xiàn)三、藝術性質變化之因——后現(xiàn)代境遇第六節(jié) 反本質主義一、關于“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建構還是解構?二、關于中國文藝學知識生產的根本問題:“本質主義”還是“威權主義”?三、關于“知識社會學”方法:知識還是碎片?第二章 東方美學第一節(jié) 東方美學一、東方美學的概念及其文化學背景二、東西方文論與文化的根本差異三、東方美學話語的異質性特征與東方美學話語的重建第二節(jié) 內游一、概說二、“內游”作為審美體驗的實質三、“內游”說的理論淵源及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第三節(jié) 神韻一、“含蓄蘊藉”的意境論二、“清遠簡淡”的風格論三、“佇興而就”的創(chuàng)作論第四節(jié) 格調一、“溫柔敦厚,斯為極則”的政教觀二、氣勢恢宏、雄健渾厚的風格觀三、注重格律聲調的文學技巧觀第五節(jié) 性靈一、“詩由情生”的抒情表現(xiàn)論二、“詩成于天”的天才與靈感的創(chuàng)作論第六節(jié) 肌理一、“言之有物”的義理內容二、“言有序”的詩歌文理方法第七節(jié) 失語癥一、“失語癥”的提出及其理論前提與兩重內涵二、“失語癥”的展開及其相關爭論三、“失語癥”理論背景及其所切中的深層次理論問題第八節(jié) 創(chuàng)造性遵從主義一、馬克思主義文論經典文獻的熟悉度:創(chuàng)造性遵從主義之一二、知識結構的體系性與系統(tǒng)化:創(chuàng)造性遵從主義之二三、文藝學知識生產的民族化:創(chuàng)造性遵從主義之三四、文藝學知識生產的世界感:創(chuàng)造性遵從主義之四第三章 比較美學第一節(jié) 第三次危機一、對比較文學進行的“系統(tǒng)性”限制二、對比較文學的“文學性”限制三、“跨文化”限制和“西方中心主義”、“新殖民主義”傾向第二節(jié) 雙向闡發(fā)一、雙向闡發(fā)的概念二、雙向闡發(fā)的五種研究范式三、雙向闡發(fā)的研究原則第三節(jié) 異同比較一、異同比較的特征二、異同比較的方法第四節(jié) 對話理論一、對話理論的兩條基本原則二、不同話語與共同話題三、不同話語與共同語境四、話語互譯中的對話五、范疇交錯與雜語共生第五節(jié) 話語融匯一、話語融匯的內涵二、話語融匯的五種途徑與具體方法第六節(jié) 話語變異一、語境變遷與功能變異二、結構本體與作家研究三、具體化與接受美學第七節(jié) 仿真敘事一、仿真敘事與中西語境二、表征危機:中國新時期文學“真實觀”的歷史變動三、“去現(xiàn)實主義”寫作:仿真敘事的基本特征第四章 藝術批評第一節(jié) 災難文學一、災難寫作的危機……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新批評看來,文本由詞構成,每個詞匯都有確定不移的字面義,同時會引發(fā)許多閃爍不定的聯(lián)想義,文學作品的本質就是詞匯多種含義相互交織而形成的“語義結構”。與此同時,詞與詞相互聯(lián)結,形成一種非常復雜的語義關系,這就是“語境”(context)。由于“語境”的存在,詞的含義會產生更為巨大的變化,語言的字面義會被扭曲、擴展、壓縮和變形。這樣,文學作品的“語義結構”就變得更加復雜、更加豐富。新批評認為文學特性就是文本“語義結構”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多義性、豐富性既沖突又統(tǒng)一的獨特性質。與其他文本比較,文本“語義結構”的特征是非常鮮明的。科學性文本的“語義結構”是透明和清晰的。為了避免誤解,科學文本要求語言的意思必須精確,語言與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間具有確定不移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它所傳達的信息與文本字面約定俗成的意義完全吻合。韋勒克有一句簡短的話精彩地論述了這一點。他說:“語言的文學用法和科學用法之間的差別似乎都是顯而易見的:文學語言深深地植根于語言的歷史結構中,強調對符號本身的注意,并且具有表現(xiàn)情意和實用的一面,而科學語言總是盡可能地消除這兩方面的影響?!笨茖W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差異從現(xiàn)代語言學看來最大的不同就在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關系上??茖W語言趨向于使用類似數(shù)學或符號邏輯學那樣的符號系統(tǒng),其特征是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高度合一,能指盡量直接地指向所指。文學語言則完全不同,它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不是如此的“透明”,能指不必與所指完全合一。因此,科學文本和其他實用性文本的語義結構是單一的、清晰的和透明的。而文學文本的“語義結構”則與此截然不同,它是復雜的、多義的和朦朧的。為了進一步分析文學文本的“語義結構”的獨特性質,新批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術語和概念,并采用了“文本細讀”的方法。布魯克斯和沃倫合著的《理解詩歌》是新批評文學文本語義細讀和分析最成功的范例。正如他們在分析艾略特的《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請歌》一詩中所說的:“我們只有細細觀察,才能掌握本詩許多細節(jié)的全部意義并理解全詩的含意?!彼麄儗ξ谋菊Z義的細膩分析表明,文本的文學特性主要就表現(xiàn)為文本語義的多重性和朦朧性。

后記

這本書的文字記錄了10余年間我在比較美學與當代文藝批評領域中所留下的足跡。從成都四川大學錦江河畔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百花潭邊,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到重慶四川外語學院歌樂山麓,本書的寫作得益于我的家人、師長、朋友與同事。特致謝忱!短短5年間,父母相繼病故。謹以此書紀念父親支興前、母親韓忠淑。本書亦是四川外語學院2008年度后期課題的最終成果。

編輯推薦

《術語解碼:比較美學與藝術批評》:光明學術文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術語解碼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