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之夜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董橋  頁數(shù):148  字數(shù):6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景泰藍之夜》是作者談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隨筆,作者與沈尹默、張充和、沈從文、臺靜農(nóng)、朱家溍、王世襄……
那些風華絕代的人們的交往,那典雅無比的乾隆掐絲琺瑯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細致的工尺譜,那余香裊裊的香爐,
無不充滿意趣和韻味。

作者簡介

  董橋:福建晉江人,1942年生,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yè),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歷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制作人及時事評論、《明報月刊》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蘋果日報》社長。他的文筆雄深雅健,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為當代中文書寫另辟蹊徑。出版文集《雙城雜筆》《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種,深受讀者歡迎。

書籍目錄

景泰藍之夜
冬夜札記四帖
詠史:感事
墨梅枝譚
蘆塘鴛鴦
黃溶書扇小注
毛姆書錄與藏畫
蓋斯凱爾夫人
沉香鉤沉
沉尹默蜀中小品
吉慶棧遺聞
沉尹默的小手卷
尋找吳老師
胡適的字
想起老舍
念記劉教授
馬婭來電話
灶邊風情
玉堂清玩
工尺譜歸我珍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臺先生這幅墨梅畫得蒼古,一筆倪元璐體行書鎮(zhèn)在左上角尤其典重。寫的是一首舊作:“皂帽西來鬢有絲,天崩地坼此何時。為憐冰雪盈懷抱,來寫荒山絕世姿。”注明“昔年避地蜀中之作,題奉充和大家教之。辛酉秋靜農(nóng)于臺北”。鈐“靜農(nóng)”朱文印及“臺靜農(nóng)”白文印,右方梅邊鈐“酉年”,右下角再鈐朱文閑章“壯不稱臣老抱孫”,寥寥七字道盡臺先生一生風骨。辛酉是一九八一年。皂帽是黑色帽子,《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說管寧愛著皂帽,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于是說“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虛兼似管寧”。張翰是西晉文學家,吳人,齊王執(zhí)政任為大司馬東曹掾,看出齊王將敗,又逢秋風乍起,思念故鄉(xiāng)菰菜、莼羹、鱸魚膾,歸吳,轉(zhuǎn)眼齊王果然罹難。詩作只存六首。管寧是三國北海山東人,東漢末期避居遼東三十多年,魏文帝征他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就,明帝征他為光祿勛,又固辭不就,所著《氏姓論》散佚了。皂帽入詩,寫得順當?shù)氖莿⒊韶逗閼椉o事詩》里那句“清明一片龍泉水,皂帽青衫發(fā)古情”,而此中星鳳當數(shù)臺先生這首了:古情不是空說,有亂世荒山中的絕世梅姿襯托。 書法不算,臺先生這幅梅花是我珍藏的第三幅了,都有上款,一幅寫給莊嚴先生,一幅紅梅寫給媽利小姐,如今多了張充和這幅,文人筆墨,書卷氣濃得化不開。也許是臺先生寫字多,畫梅少,看到他的畫我總是忍不住想買來收存,幅幅寒梅我依然貪心想要。多年前沈茵給了我一張臺先生試筆畫在信箋上的一枝梅,無署款,說是臺大門生給她的,絕真。老穆看了喜歡,沈茵命我轉(zhuǎn)送老穆,至今還掛在他的山居書齋里。上個月母校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陳昌明告訴我說,那年臺老師搬家,他替老師收拾書架,撿出一疊老師早年的墨跡,老師說全送給他,陳院長不敢要,說應該歸老師兒女珍藏,他只抽出一張自存。院長是林文月先生的學生,博士論文是林先生指導的,一身儒雅,滿心古風,有緣坐擁頂級書家的一疊墨寶競不動心,不愧是扁舟皂帽人物! 這次跟院長一起出差來港的還有文學院副院長賴俊雄和中文系特聘教授張高評。張先生也當過成大文學院院長,退休后改為特聘。在他之前任院長的是我讀外文系的同班同學任世雍,退休后聽說轉(zhuǎn)去當另一家院校的教授了。我還記得求學時代任世雍最要好的同學是班上的馬善珍,成天在一起玩,都是籃球健將。讀完書回母校執(zhí)教的還有我們班上的老大哥馬忠良,山東人,當了兵才考進成大,一口山東官話,榮任班長處處照顧我們這些師弟師妹,一派老兵不死的硬朗,難怪學成回校不僅當了教授,官也越做越大,比院長還大。接著后浪涌上來了,賴俊雄這樣的留英才俊母??峙虏簧伲和鈬Z文學系終于開了花結(jié)了果,不是我們六十年代的老院系了。校園里的百年老樹也許還在,紅磚老房子的外殼也許無恙,成大的版圖聽說擴大了好幾倍了,連醫(yī)學院都有了,還有成大博物館,蘇雪林老師的遺物藏館供人追思。他們說博物館原是我們那年月的校長辦公大樓,樓前的小噴水池還在嗎?“四十六年了,”他們問我,“學長怎么從來不回母校看看?”回去,筆下寫母校只怕都成了新聞寫作;不回去,憑記憶寫的母校興許還能指望寫出一絲文學。飯桌上,是張高評用閩南話說起成大校訓我才猛然憶起“窮理致知”那四個大字。先是童元方告訴我說這三位成大教授趁來港之便想跟我碰碰頭。等了一段日子他們來了,我請童教授和他們一起到中環(huán)吃午飯。畢竟是初會的“故人”,陌生里透著舊日夢憶,時光錯亂,關(guān)山無限,是歌是哭,茫然無憑,一眼瞥見他們帶來的幾本蘇雪林文集和惻寫,瞬間仿佛回到蘇老師家那扇朱紅木門外,怯怯然不知道該不該按鈴驚醒門內(nèi)那一畦荒園。我的成大是老歲月里的成大:福利社江北胖子刀下的冰鎮(zhèn)西瓜:校門對過老高的排骨飯加兩個荷包蛋:還有老樹下裁縫店老板娘發(fā)髻上待放的那朵玉蘭花。我的臺南也是老歲月里的臺南:南都戲院旁邊“三六九”上海館的小籠包:沙卡里巴小巷里“羊城”粵菜館的蔥油雞:“羊城”邊上“藍鷹冰果室”昏燈下馬尾窄裙的娟秀容顏;還有“度小月”的擔仔面“渝園”的炒鱔糊和舉目慣見的標語“匪諜自首,既往不究”。有一年,我們一批同學發(fā)起樂捐寒衣濟貧運動,漏夜寫大字標語貼滿校園,天一亮標語全不見了,幾個教官聯(lián)手把我們抓去訓斥一頓,說我們抹黑寶島民生,給匪諜制造口實,罪大惡極,連訓導長丁作韶都震怒了!丁作韶老師兼教我們法文,小小個子黑板上寫字寫得特別大,畢業(yè)好多年后拜讀由他口述、師母筆錄的《滇邊游擊史話》,我才曉得四十年代末他帶著國軍第八軍殘部在滇邊度過出生入死的游擊歲月,一九九。年辭世蘇老師寫的悼文贊揚他是大英雄。我這輩子倒忘不了丁老師大三那年差點要我補考法文!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董文如董酒,應該是名產(chǎn)……董橋的散文不僅證明香港有文學,有精致的文學,香港文學不乏上乘之作?!?—— 羅孚  “董橋的文字于陽剛之中時時透漏犀利敏銳之風,有時亦頗饒俏皮幽默之口吻,或甚而不免于憂郁羞澀之致?!?—— 林文月  “董橋的《英華沉浮錄》是行家寫給行家看的小品……珠玉紛陳,文字華夷混雜,仍舊書香撲鼻?!?—— 劉紹銘  “董橋的散文淵源有自,他遠承晚明小品的遺風,近繼五四白話散文的傳統(tǒng),又借接英國十八、十九世紀隨筆的遺緒,在融合貫通的基礎(chǔ)上自造新境,從而迥異時流,獨出機杼?!?——陳子善  “余光中煉字而琢句,董橋琢句而雕章;余光中偏重氣勢,董橋偏重體勢;余光中熱,董橋冷;余光中語速,董橋語緩;余光中把散文譜成了一支樂曲,董橋把散文成了一束瓶花。” “董橋的散文,行文與布局最是考究,他思路開闊而又嚴密,文中征引相當廣博,軼聞、雋語與時事,看似東拉西扯,其實左顧右盼,未嘗稍離主旨半步,收放之際,深具匠心。他的拿手好戲,就在能以片言數(shù)語,貫穿全篇又綜合各節(jié),仿佛是三十輻共一轂,許多輻射的光線總能聚到一個焦點上,文中也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華彩段落。” ——江弱水

編輯推薦

《景泰藍之夜》編輯推薦:董橋先生提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我要求自己的散文可以進入西方,走出來;再進入中國,再走出來;再入……總之我要叫自己完全掌握得到才停止,這樣我才有自己的風格。”這樣的風格,讀者從《景泰藍之夜》中盡可領(lǐng)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景泰藍之夜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8條)

 
 

  •   八月下旬,我去臺灣金石堂網(wǎng)站預訂張愛玲《雷峰塔》、《易經(jīng)》種種,一并訂了三本牛津版董橋。事實上原擬的書目還不單這樣,可我補來刪去,好些本子已然引進大陸,看看我滿滿又空空的購物車,年載時間就這么流逝了。有簡體本,心里便妥實,反而不急于買。余下不變的,也只有董橋。九月初張愛玲到架,董橋的《景泰藍之夜》卻遲遲缺貨,又等足一周,我才知道,這本紫紅布面精裝,經(jīng)手臺灣的商務印書館代辦,大約自香港施施輾轉(zhuǎn)。臺灣有商務?我大為驚奇,特地留著底簽。某日給小蟲介紹書中印的字畫玩器,還不認得幾個字的她居然想問我討去,還說那底簽真扎眼--的確比不上她那些艷麗的stickers,--竟和梁文道一樣,硬生生把它撕掉了。
      
      《景泰藍》比其余兩本薄,裝幀也偏素,似乎“夜”色合該蕩起空曠帷幕,修飾多了,反而破除寧靜魔咒,那就不叫夜了。錄文二十篇,頗不少我在網(wǎng)上讀過,比如塵煙氣十足的《灶邊風情》,讓人愴然淚下的《想起老舍》。然而董先生的文章,讀過也無妨再來,且最宜“紙讀”,尤其配上文后襯頁,牛津本子質(zhì)地這么挺廓,實在養(yǎng)眼養(yǎng)手,翻來覆去舒貼至極。
      
      我看董橋,常常先揀和西書有關(guān)的,至少偶得切入口;中國雅緣古韻,我氣格不夠,積累不足,僅止于引頸瞻仰。董先生不寫一本正經(jīng)的撲克臉文論,際遇萍風,身世漂泊,一點一滴卻收盡他會心的隨筆。像他寫責編狄更斯批評蓋斯凱爾夫人拖稿子,說,“If I were Mr G.(她丈夫),Oh Heaven how I would beat her!" 眾佳評里忽然冒出這么使氣一句,調(diào)調(diào)可愛得很?!睹窌浥c藏畫》談毛姆藏畫錄譜,都是千難萬苦攢品,好似董橋自己求書的因緣,末了說及雷諾阿,御用胖廚娘模特,“每天畫完畫總是那句話:‘趕緊的,穿上衣服快去做晚飯!’” 口吻暴躁,餓出刻薄味兒了,令人莞爾。董橋的引述,總慢暈暈糅進章句環(huán)境,著墨不深,仿佛畫梅,就那么疏瘦一筆,卻與留白蔚為一體,天地清澈。小而恰宜的幽默,句中人簡直個個熟絡,說出來自然親近,端正深索的評論文開起玩笑,架子總拉不下的,穿西裝扮圓鼻子小丑角,哪怕一秒,也難到位,只怪尷尬的。
      
      《冬夜札記四帖》,文題就暖烘烘,背景是冷的,夜讀的螢燈,才更顯親熱。這四帖,有發(fā)文的后記,勘誤,貼身隨記,很可看出董先生作文作學之認真。他勘誤“牛角壯陽”之后說“戴立克罵我怎么不查一查中文醫(yī)書。是我粗心,寫文章素來多憑筆記本、憑記憶下筆,懶怠之過也!”,筆記本絕對勤快了,總好過我邊讀邊折頁,好似吃書。筆記案底,在其后“向陽煎蛋”小札又露出端倪,他考據(jù)所謂“sunny-side up”煎蛋,翻出阿婆的葬禮之后(After the Funeral),指出第“101頁”證據(jù):“He\'s ***e the breakfast eggs(if we had\'em).Sunny side up!” 此處純雙關(guān),偵探小說,尤其阿婆筆下俏皮順水,讀之極暢,很難關(guān)注個別詞句,董先生太細心。此文之后,我碰巧陪小蟲讀她喜愛的天降肉丸(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內(nèi)中形容早餐,即有這樣的句子:“After a brief shower of orange juice, low clouds of sunny-side up eggs moved in followed by pieces of toast"。“向陽蛋”,不比我們傳統(tǒng)荷包蛋,講究軟嫩,有些輕省不粘鍋,一滴油不必淋,照樣煎得滾圓豐鮮,是烹食常見字,常見反而容易輕忽,筆筆皆是的實例,董先生偏能拎起一則那么“朝陽”的,絕對在字匯下足功夫。
      
      他寫中式戲文,如《牡丹亭》,也一律盈盈娉娉,正像西書,哪怕輕輕點一點,就頗有指引效果。我對這一出,從來沒什么感覺,唯記得那“花花草草生生死死酸酸楚楚”句,尤其惆悶,整個故事是古版“觸不到的戀人”。董先生卻理出文化經(jīng)絡,畫好先須詩詞打底,而文章,“要寫志摩那樣的文字非熟讀元曲不可!” (董引梁實秋語),這可不又攛人讀書嗎:)他評價文玩,也極少長篇大論,有時候貌似膚淺,可對照“月移花影,玉瘦香濃”與張允和做的《牡丹亭》小楷工尺譜,字里膩重的拖筆,胖瘦間夾,有骨有肉,董橋的八字形容是多么準確而精美!
      
      我并不喜歡過于直白的文章,好比《青燈》,翻翻作罷,早預備處置了。作者感時議事,無可厚非,只是厚厚戾氣迎面噴發(fā),比其已看不慣的北京更加老煙槍,作為讀者的我,覺得兜走那些附帶情緒好不劃算。同樣懷舊,董橋?qū)懠獞c棧,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氤氳著深深的憂傷。他借沈從文非常年代做書帖《讀秦本紀》,抒發(fā)“兩千年時光瞬間倒流”之慨,意詣淡極而深極,豈不比絮絮叨叨深廣包容得多?他引胡適“寫字叫人認不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說他的字“執(zhí)著端正”,引老舍送給韓秀的悲苦四字“吃飽穿暖”,哪一句缺乏個性,反而是這樣的含蓄,更讓人懂得,清醒。
      
      紫封《景泰藍》錄了一幅臺靜農(nóng)為張允和畫的墨梅,董先生自然詩畫同榮,寫了一篇涓涓小識。我邊讀邊賞畫,忽然想起詩佛那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詩中有畫境,有中國山水流長的容度、禮節(jié)、相思、惆悵。董橋的文中亦然。
  •   董橋牛津版的又一部新書的大陸版本,依舊延續(xù)的風格,在文字之中找尋生活的魅力,找尋藝術(shù)的色彩,享受,獲得,充實,精彩。
  •   讀了董橋才知道,玩古玩和寫散文是如此有趣的生活方式。
  •   海豚出的這套董橋,要說不足,便是價格太高,行文風格,還是那么董橋。董橋,不是你說他好他就好,說他不好就不好的。
  •   董橋文筆永遠那么出色那么動人。書好,無以復加。
  •   讀書人都喜歡董橋,屬于粉絲。
  •   董橋的文字我比較喜歡,海豚出這種布面精裝很好,感覺特別有質(zhì)感。就是董橋的書貴了點。
  •   很好看 很喜歡董橋的書。
  •   這是讓你還想再讀的書,很好看。沒有選錯。
  •   紙張質(zhì)地很好。
  •   每一段回憶,都是對過去的紀念
  •   炎熱的天氣,平靜的心境
  •   質(zhì)量好好,紙質(zhì)也很好,很滑,就是封面上不知道為什么有幾個泥土,好像不怎么好擦,不過整體感覺真的很好哦~
  •   很好的書,非常好看
  •   物流很快,期待內(nèi)容
  •   很好的書,遇上海豚出版社,就是完美!
  •   封面好喜歡,內(nèi)容就更不用說了!大愛呀
  •   一直想買的書,終于到手了。
  •   包裝不錯內(nèi)容還沒有靜下心來細看。
  •   裝幀依照牛津版,紙張很好。就是布面印刷似還不過關(guān)……可學學老六印制的NB。
  •   三冊都收了
  •   誰說了董橋沒讀就不算怎么的,這本沒啥意思,雖然很精致的書。這是我第一次打三分
  •   品相一般,裝幀差點,書脊上的書名都沒有居中,比不上牛津版,不過封面設(shè)計還可以,顏色用的也好。
  •   內(nèi)容就不說了。這本書的裝幀特別美:藍色布面硬封,紙張優(yōu)良上乘,印刷整潔清晰。這樣的書,別說讀了,光看著都是種享受!這本和《清白家風》,《橄欖香》都是同一系列的,個人覺得比廣西師大的那幾本好的太多,雖然不能和原版的相比,但就內(nèi)地的出版水準而言,已經(jīng)很不錯了。值得推薦!
  •   文章不如《舊日紅》的多,質(zhì)量也沒有《舊日紅》的好,但這本書里面貴在有各種珍玩的配圖。
  •   這個一般吧,沒有橄欖香好
  •   董橋真的是很厲害的作者 書很棒 物流快 態(tài)度也很好
  •   好書!!好裝幀?。≈档檬詹兀。?!
  •   內(nèi)容閑適的很,有圖片。
  •   文筆不錯,但是內(nèi)容太少了,可能是賞析有價值的歷史文物的關(guān)系吧。
  •   董橋的書一直喜歡!董橋迷
  •   還行,就是封面有幾處壓痕,有瑕疵
  •   可以一讀。買過一本,這套書中的一本,不是這本。雅事,一要有錢,二要有閑,三要有天賦。不能葉公好龍,裝象。買來則不必。大可不必買來。
  •   沒想到還是布面精裝的,配得上董書。特別是內(nèi)頁用紙非常棒,似乎和董橋七十一樣
  •   那些風華絕代的人們
  •   原汁原味的設(shè)計
  •   海豚出的董橋都買了。布面精裝太好了。
  •   制版太奢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