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本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海豚  作者:蘇叔陽  頁數(shù):205  

前言

公元1275年春天,遲到的風終于吹走了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上空殘存的寒氣。鴿子在陽光下得意地盤旋,風把它們的鴿哨聲吹進威嚴的皇宮。皇宮里,元世祖忽必烈正在接見威尼斯富商尼古拉·波羅,他的弟弟瑪竇·波羅和他的兒子,21歲的馬可·波羅(1254~1324年),他們走了整整四年才從故鄉(xiāng)來到大都。忽必烈對從遙遠的意大利趕來覲見他的商人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年輕的馬可·波羅,讓這位蒙古族的中國皇帝分外喜歡。他任命這三個威尼斯商人以客卿身份在元朝供職。馬可·波羅不辱使命,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除了在大都應差,還經(jīng)常奉命巡視各省甚至出使國外。據(jù)說他還曾被任命為揚州總管。揚州是當時的大都會、水陸碼頭。那繁盛的都市生活,給他留下了終生不忘的印象。如今,熱情的揚州人為馬可·波羅在天寧寺里樹立了紀念碑。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在中國度過了17年,1292年,奉命由海道護送元朝公主闊闊真遠嫁宗王波斯汗(即伊爾汗,旭列兀的繼承者),得以輾轉(zhuǎn)西歸。三年后(公元1295年),回到威尼斯。41歲的馬可·波羅憑借從中國帶回的金銀財寶而成了威尼斯盡人皆知的富豪。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和商業(yè)勁敵熱內(nèi)亞的戰(zhàn)爭,兵敗被俘,囚禁在熱內(nèi)亞的監(jiān)牢中。身處禁錮,往日旅途的見聞和崢嶸的歲月又重現(xiàn)在眼前。于是他向同獄的監(jiān)友、盧斯第謙諾口授他的見聞,這便是后來的傳世之作《東方見聞錄》(也譯為《馬可·波羅行紀》)。這本監(jiān)獄里誕生的巨著,一問世就不脛而走,幾個月內(nèi)傳遍了意大利,很快地被譯成各種文字,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特別是中國持久不衰的興趣。哥倫布閱讀了這本書,帶著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的國書于1492年出發(fā)到中國和印度,卻無意中來到了美洲。他簡直不能相信上帝會給自己一個這樣的玩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位固執(zhí)的旅行家還相信他踏上的大陸是印度,他登陸的島嶼(古巴)是日本??蓱z的哥倫布是在馬可·波羅的指引下,誤打誤撞地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馬可·波羅是第一位游歷東方并且留下重要文獻的歐洲人。他第一次輕輕揭開了東方特別是中國的面紗,介紹了13世紀強大的大元帝國的風貌和風情,引起西方探索中國魅力的永恒的熱情。歲月風一樣地流走,如今,一個貧弱的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全世界都聽到了她親切的問候,都看到了她前行的腳步,重又燃起想更加了解她的強烈的欲望,要比馬可·波羅的了解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清晰。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她走過怎樣的道路;她悠久的文明都是些什么。親愛的讀者朋友,這些問題在你讀過了本書之后,就會得出自己的答案。閱讀本書,就是你走進中國,走進新世界的一次發(fā)現(xiàn)之旅。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讀本(青少年版)》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圖書獎·國家圖書獎·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  《中國讀本(青少年版)》一部僅用十幾萬字就寫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讀物;這是一本全國發(fā)行1000萬冊的超級暢銷書;這是一個被譯成英、德、俄等十余種語言文字的國際化文字。  《中國讀本(青少年版)》用優(yōu)美的語言,既系統(tǒng)、又個性化全面介紹中國歷史、自然概貌、民族繁衍、文化形成、生活風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取得翻天覆地巨大成就的讀本。

作者簡介

蘇叔陽(1938-),筆名舒揚、余平夫。河北保定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顧問,國家一級編劇。為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有:小說《故土》、《老舍之死》等,話劇《丹心譜》、《左鄰右舍》等十余部,電影《夕照街》等十五部。其《中國讀本》被譯成英、德、俄等十余種文字,海內(nèi)外發(fā)行已達1000萬冊以上。2007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shù)家”稱號。

書籍目錄

引子第1章 幅員遼闊的家園/1創(chuàng)世神話/2現(xiàn)代中國的疆域和風貌/6和諧相處的民族大家庭/13第2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17中國人的先祖哪里來/18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21中華民族的人文先祖——炎帝、黃帝、蚩尤/29第3章 悠久的歷史/33上古的原始社會/34歷史沿革與概況/37中國歷史的幾個特點/76第4章 古老而義現(xiàn)代的文字/81方塊漢字的發(fā)展史/82漢字的優(yōu)點和歷史功績/87第5章 傳統(tǒng)的宇宙觀、倫理與道德/95傳統(tǒng)的宇宙觀/96關(guān)于理想社會的學說/101傳統(tǒng)的倫理和道德價值觀/105第6章 古老獨特的生活方式/111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核心——家庭/112獨特的飲食與保健文化/116生活方式的內(nèi)涵與情趣/119第7章 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文化及其影響/131漫長的商品經(jīng)濟傳統(tǒng)/132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文化/137第8章 璀璨的文學藝術(shù)成就/143璀璨的文學藝術(shù)成就/144中國獨特的美學觀/166第9章 優(yōu)秀的軍事文化/173獨特的戰(zhàn)爭哲學/174軍事文化中的謀略思想/179第10章 對人類的卓越貢獻/183古代的四大發(fā)明/184中國歷史上其他的發(fā)明與貢獻/188中國古代的科技思維及其影響/195結(jié)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黃河文化舊石器時代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000年左右,延續(xù)了千年以上。從青海、甘肅一直到陜西、山西、河南都有仰韶文化的遺址。1953年在陜西西安發(fā)現(xiàn)的半坡村遺址,更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半坡人已經(jīng)種谷養(yǎng)畜,紡線織造麻葛,創(chuàng)造大型的草泥土木結(jié)構(gòu)的茅屋,挖掘儲藏糧食的窖穴。制陶工藝相當發(fā)達,彩陶器皿上有生動的動物圖案,還有一些線刻的符號,很可能是早期的文字。新石器時代黃河文化的代表是大汶口文化。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發(fā)現(xiàn),其年份相當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后期延續(xù)得更晚一些。大汶口先民使用的石器都是用硬度極高的石料制成,有穿孔石斧、扁薄的石鏟,工藝水平很高。想象一下那些手指如同樹枝的先人們打磨出這么精美石器,你在驚訝之余,一定會產(chǎn)生由衷的感佩。那幽遠的過去曾經(jīng)有怎樣火紅的生活喲。發(fā)掘的墓葬中,有隨葬的玉制品、飲酒器和精致的象牙雕刻。一號墓中還有一支孔雀綠色的骨鑿,據(jù)測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銅,說明他們已經(jīng)懂得使用銅了。大汶口還有男女合葬的墓穴,證明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夫一妻的婚姻。隨葬物多寡懸殊,說明他們已進入父系為中心的時代,貧富的差距也越來越大。2.長江文化長江文化是同黃河文化并行的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江文化泛指長江流域史前時期的人類活動。從考古發(fā)掘來看,長江文化在史前時期對中華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首先,長江流域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稻谷,距今大約有9000年。這還不是中國史前時期稻作的開始,或許將來新的考古成就會告訴我們?nèi)祟惙N稻起于多么遙遠的遠古。不過,長江流域至今仍是世界稻谷生產(chǎn)最多的地區(qū)。長江流域還是世界蠶絲業(yè)的起源地。中國是蠶絲生產(chǎn)的起源地已為舉世公認。在河姆渡遺址曾發(fā)現(xiàn)一個牙雕小盅,上面刻有蠶紋圖案,一般認為這是野蠶人工馴化之始,距今約6500年。至于距今5000年前以上的崧澤文化,從出土的花粉中發(fā)現(xiàn)桑屬禾本科花松非常多,說明那時的古人已經(jīng)在山坡上植桑養(yǎng)蠶。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遺址,曾出土一副陶壺,在它腹部刻有五條頭朝向一致的蠶紋。那蠶的模樣與今日的家蠶極其相似,說明5000年前的良渚已經(jīng)養(yǎng)蠶了。長江流域還是苧麻織品的中心。在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三塊苧麻布是平紋織品,每平方厘米經(jīng)線2431根,緯線1620根。5000年以前的古人能織出如此精密的麻布,這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余姚的洞姆渡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7000多年的干欄式房屋建筑。這種房屋以木樁構(gòu)成框架,建成高出地面的樣式,以適應長江流域沼澤、湖泊、雨多的潮濕地帶。那時還沒有金屬,木框均為榫卯結(jié)構(gòu),這種建筑式樣一直傳播到東南亞一帶,至今還能看到它的身影。長江流域還最早種植漆樹,使用生漆也是長江文化的一大貢獻。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質(zhì)漆碗,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歷史。到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時,生漆的使用已經(jīng)普遍,連出土的棺板上都發(fā)現(xiàn)有紅色漆的遺跡。長江文化還是玉文化的中心。玉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同重視黃金的西方文明不同,這也是二者的重大區(qū)別之一。中國人自古至今崇尚玉石,認為是天降祥瑞的神物,賦予它人世間一切美好的特性。上至鎮(zhèn)國之寶、宗教禮器,下至凡夫俗子的配飾,玉石都是代表神圣高潔的首選之物,是為“君子”之物也。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成為中國人重視玉石的生動注解:大約是希臘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興起以后不久,中國的一個諸侯國楚國(今湖北一帶),有個平民叫做卞和的人,在荊山發(fā)現(xiàn)了一塊被礪石包裹的璞玉.便去獻給楚王。楚王請玉匠鑒定,玉匠說這是一塊石頭。楚王大怒,就砍去了卞和的左腳。楚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把璞玉獻給武王,又被說成是用普通石頭偽稱玉石。武王又砍去了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在荊山大哭,三天三夜,淚水變成了血水,他說:“失去雙腳固然可悲,但無人識得真玉,才更令人悲傷。文王聽說,就叫人鑿去璞玉外面的礪石,里面果然是價值連城、晶瑩剔透的玉。文王便命人制作成一面玉璧(圓形,扁而?。?,成為國寶。這便是“和氏璧”。后來許多諸侯為爭奪此璧,征戰(zhàn)不休,以后淪落何方就杳無消息了。這個悲愴、凄美的故事如今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以荊山玉石和金、銀、銅配伍制成獎牌,讓這令人動情的故事更具有了勇氣和毅力的精神,鼓舞人們“更快、更高、更強”。三星堆文化也屬于長江文化。四川三星堆發(fā)現(xiàn)的文物,已是殷商時代進入文明時期的遺存。那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物,獸形、人形的銅像或巨大的青銅面具。這些器物造型奇特、夸張。其中一個寬138厘米重80多公斤的青銅面具,寬耳縱目,兩個眼球突出于眼外,神秘而恐怖。更有大量的玉器,精美絕倫。一個青銅神樹高384厘米,上有九枝,立鳥棲息,枝下是低垂的碩果,一條龍沿樹而下,仿佛再現(xiàn)中國古代關(guān)于扶桑的神話。三星堆文化所呈現(xiàn)的怪異和眾多的文化遺存,引起了世人許多議論和猜想。其中大量文物與中原的龍山文化、長江的良渚文化具有強烈的共性,說明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而那些三星堆文化外來說都不過是學者過于聰明的猜想。由于三星堆文化中唯獨沒有文字符號出土,因此也為多種奇特的猜想添加了想象空間。在成都附近發(fā)掘的金沙文化,稍晚于三星堆文化,也有大量的玉器出土,與良渚文化極其相似,證明了古蜀國文化與長江文化的聯(lián)系。金沙文化中有個太陽神鳥的精美圖形,四只神鳥繞日飛行,成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標志。

后記

真的,《中國讀本》能有今天的成績,遠超乎我的預想。當初,只是想寫得好一些,沒有硬傷,立論中肯,敘述平實卻也頗有些文采,能讓讀者擺在書架上,當一本文學讀物時常翻翻。沒想到十多年后竟然發(fā)行了千萬冊以上,而且走出了國門,以十幾種文字在國外行走。這讓我興奮又忐忑,總覺得應當再修訂一番,將未說得透徹的,說得曉暢些;說而未盡的,說透些;加些新材料,刪些重復處。其實,修訂的事一直在做,現(xiàn)在流行的版本就經(jīng)過了十幾次的修訂,個別章節(jié)甚至重新寫過。然而,仍舊有不盡人意處。主要的問題在于不夠簡明。以18萬字寫出中國地理、歷史、民族構(gòu)成,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本來就令我如坐針氈。浩瀚大海,取哪朵浪花道盡汪洋的奧妙,且風姿綽約,有排天巨浪,有溫柔細語,當初真的令我神魂顛倒,晝夜難安。當你真的沉醉于中華文明和歷史長卷中時,你會難以取舍,刪減哪一處都如同摘去你一片心肝臟器,有時會為不得不少說幾句而痛苦得淚水潺潺。仿佛對可敬的先賢犯下了不可輕饒的罪過。但為了讀者——特別是目前的版本主要是為了青少年的讀者——不得不做大量的割愛,僅僅保留那些我以為非說不可的話。我得老實承認“取其精華”是種大本領(lǐng)。我的本領(lǐng)不大,所以說起歷史、哲學,不能“一言以蔽之”,醒人且醒己。簡明而又準確,需要老實的態(tài)度、精深的學養(yǎng)、過硬的文字功底,難乎哉!難,卻又非簡明不可,我又給自己戴上了枷鎖、鐐銬。這本書的寫作讓我改變了寫作的軌跡,讓我始終處在一種探索的迷惘與喜悅交雜的心態(tài)中。我常悔自己“少年不努力,老來才知讀書少。”說到無論哪一泓知識的湖水,我都不知深淺,想蒙事都無處下嘴。這痛苦隨著年歲遞增,早失去了當年無知帶來的勇氣。這次的改版,讓我有了次鍛煉的機會,想盡量做到簡而明,說不清楚的,就閉嘴。原先為了讓國外的讀者明了中國歷史的哪個朝代對應的世界史的哪個時光,就擇其要者寫出來。這也表現(xiàn)了我的一個想法: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框架下的不同國家,必也有似與不似、同與不同。這想法起源于1992年底,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時受到的啟發(fā)。臺北博物院大廳有一面墻,鐫刻著中外歷史年表,讓我們一看便知,中國在何時開始滯后于西方,同樣,也讓人知道中國曾經(jīng)領(lǐng)先于別人多少歲月。我一直認為,歷史的進程不是鏈條式的銜接,而是江河般的順流,無論是戰(zhàn)爭、災變、朝代的更迭都是歷史本身內(nèi)部因素的發(fā)展的必然。前朝是后代的鋪墊,后朝是前代的賡續(xù),二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是史家研究的重點之一。這才可以看出歷史的規(guī)律,得出中國史的特色,與外國的異同,從而更全面地研究和認識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未來的走向。我的這一觀念在這次修訂中沒有多少刪節(jié),至于準確與否,亟待大家和讀者教正。那些有代表性又為讀者感興趣的歷史事件,我都放在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下敘述,盡量讓讀者有種感覺,仿佛他們站在高峰俯察歷史之河,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有興味的帆片短檣或是一朵雪浪花,飛身而下,掬而察之。這或許有些浪漫的色彩,但我是以作家的身份寫歷史,這點小浪漫應當是允許的吧。何況,我一向以為歷史應當有寬容合理的想象和激情。歷史有兩種,一種是真實而不可復制的歷史;一種是以文本或口頭傳說復述的歷史。后者永遠不可能道盡或“克隆”前者,即令是歷史事件的親歷者的回憶,也因為他個人在歷史事件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不同,乃至個人立場、觀點以及素養(yǎng)的不同,而將真實的歷史個人化,不復客觀的真實。所有偉大的史學著作,都是真實歷史的近似值。史家想象力的合理性決定著對歷史復述的真實性的高低。所謂想象力的合理性,竊以為最主要的是對特定歷史時代潮流、氛圍、歷史人物個性、歷史事件的因果,盡可能逼近當時的認知。這離開汪洋肆意的想象力是不可能的??纯此抉R遷的《史記》就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科學的歷史論斷離不開他飛越時空的合理的想象,也得益于他無與倫比的優(yōu)美文字。每次修訂本書,都引起我對先賢,特別是我們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大師的敬畏之情。無論是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及春秋戰(zhàn)國時的諸子百家,還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先賢,我都奉上虔誠的景仰。我以為能夠正確地復述他們,就是一步步接近光芒四射的真理和崇高的品格。在他們的時代(就是德國學者雅斯貝斯指出的“文明軸心時代”),他們就對哲學與倫理的核心問題做出了超越時空的思考和回答,對人類的理想世界描繪出美好的藍圖。他們道出了真理,他們是不可超越的。那種急于批判甚至顛覆他們的言行,只是種功利主義的短見。我以為孔子的“述而不作”,含有復述先賢而不自創(chuàng)言說的意思,而不是主張光說不練的“嘴把式”。這自然是我的淺見,但我是以此要求自己能簡明復述先賢的。實踐告訴我,這是很難很難的。修訂稿將完時,新的黎明正緩緩走來,我凝視淡青色的微熹,清涼的晨風讓我醒悟:在無盡的歷史中,個人是多么的渺小。假如沒有孔子這樣偉大的先哲為我們指明道路,我們會在暗夜中長久地行走。人類的偉大哲學家,包括那些神圣的教主:佛陀、穆罕默德、基督,都將思想的力量播撒在后人的心中。我們在如目如月如星辰般燦爛的人類偉大哲學家的真理面前,低下年輕年老的頭。我們當然需要創(chuàng)新,但這必須在準確復述先賢的思想,進行科學的梳理的基礎(chǔ)上。這是歷史的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責任。愿我不再年輕的心,能支撐我為此努力做下去。

編輯推薦

《中國讀本(青少年版)》: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她走過什么樣的歷史道路?她擁有哪些獨特的文明?她的國民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她對人類做出了哪些貢獻?親愛的讀者朋友,這些問題在你讀過了《中國讀本(青少年版)》之后,就會得出自己的答案。閱讀《中國讀本(青少年版)》,就是您走進中國,走進新世界的一次發(fā)現(xiàn)之旅。蘇叔陽先生最新力作,《中國讀本》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圖書獎,國家圖書獎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曾發(fā)行10,000,000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讀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除了發(fā)貨速度慢之外,別的倒沒有什么不滿
  •   幫弟弟買的,這本書告訴了他許多歷史知識,學習歷史的好讀本。
  •   給小學的孩子看的,增長課外知識
  •   買給孩子看的,卻先給老公普及常識了。書的材質(zhì)很好,內(nèi)容也好。
  •   本人很喜歡這本書,希望孩子也多看看,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對中國的文化有所了解。
  •   包裝就是一塑料袋,記得以前還用硬紙盒包裝的,現(xiàn)在就這樣了?一般郵寄用10天,雖然是自提貨,但第9天就能接到電話取貨,現(xiàn)在快遞要足10天才送貨。對書本身很滿意。
  •   圖文并茂,送書速度快,很滿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