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托克維爾 頁數(shù):172 字數(shù):200000 譯者:王千石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現(xiàn)在撰寫的這部書絕非一部法國大革命史;之前已有人對這段歷史進行過惟妙惟肖的描述,那么我不想再重復。本書是一部關(guān)于這場大革命的研究著作。1789年,法國人以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民從未嘗試過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歷史分為兩段,用一道鴻溝將過去與將來隔絕開來。為此,他們極為警惕,唯恐他們的新世界中出現(xiàn)過去的舊東西;他們?yōu)樽约褐朴喠朔N種新的限制,力求塑造一個與父輩截然不同的自己;他們竭盡全力想要使自己煥然一新。我自始至終認為,他們在這項極為獨特的事業(yè)中取得的成就,與外界普遍認為的、還有他們自己最初所想象的相比,都要小得多。我確信,他們從舊制度傳承了許許多多的感情、習慣與思想,但他們卻渾然不知,甚至可以說,他們依靠這舊的一切來領(lǐng)導這場消滅舊制度的大革命;盡管他們并不情愿,然而舊制度的許多碎片確實為他們所用,來建造新社會的高樓大廈;因此,如果要充分而深刻地理解大革命及其成就,我們必須暫時忘記這個在我們眼前的法國,而將目光投向那已經(jīng)已經(jīng)消逝的、墳墓中的法國。我在這里試圖做的便是如此。但為了達成目的,我同樣付出了超乎我想象的艱苦努力。關(guān)于君主制的最初幾個世紀、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大量著作已經(jīng)進行了深入研究;那些研究不但要了解當時發(fā)生的種種事件,并且要了解這些不同時期的習慣、法律、政府精神與民族精神。然而到現(xiàn)在為止仍未有人對18世紀進行過同樣仔細的研究。我們自以為對18世紀的法國十分了解,因為我們清楚地看著它那表面上迷人的色彩,因為我們掌握著當時最卓越人物的諸多歷史細節(jié),因為我們在或機智或雄辯的評論家們的指導下已經(jīng)熟悉了18世紀那些顯赫大作家們的著作。但是,事務(wù)處理的方式、各種制度的真實實施情況、各階級確切的地位及相互影響,還有那些被人漠視的階級境遇、感情,乃至輿論導向,我們尚且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甚至常常是錯誤的認識。我試圖深入到舊制度的最深處。從時間上來說,它與我們?nèi)绱私咏?,只是大革命將它與我們隔離開來了。為此,我不僅重讀了18世紀的名著,而且也進一步研究了許多并不知名且本身不值得知名的著作,這些著作不是精雕細琢之作,卻可以更好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真實精神。我仔細閱讀所有的公共告示:大革命到來之前,法國人在這些公共告示中表達了自己的截然不同的見解與好惡取向。省三級會議以及后來的省議會的會議記錄在這方面都提供了大量啟示。除此之外,我特別對1789年三個等級階層起草的請愿書進行了研究。這些請愿書的手稿長達數(shù)卷,它們是法國舊社會的遺囑,是其愿望的最高體現(xiàn),是其終極意志的真實反映。這些請愿書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文獻。然而我覺得只有它們還遠遠不夠。在一個行政機構(gòu)極為強大的國家里,思想、愿望、苦難、利益與激情,按照常理,遲早都會暴露在政府的眼皮底下。通讀政府檔案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其統(tǒng)治手段建立清晰準確的概念,而且能使人一眼看到整個國家的狀況。如果把政府中充斥在內(nèi)務(wù)部和各省案卷中的各項密件統(tǒng)統(tǒng)拿給一個外國人翻閱,他很快便可以了解我們,甚至比我們更了解自己。讀者通過這本書可以發(fā)現(xiàn),18世紀的法國,政府權(quán)力已經(jīng)十分集中與強大,并且表現(xiàn)出讓人吃驚的活躍,它不停地贊助、批準或阻止某項事業(yè)。它許下很多承諾,同時也給予很多。它以各種方式施加影響:不僅主持大政方針,而且干涉每家每戶,甚至每一個人的私生活。同時,由于政務(wù)不公開,因而人們并不恐懼向它訴說自己最私密的缺陷。有鑒于此,我花了很長時間呆在巴黎,與一些省政府留下的檔案共度時光。果真如我所料,我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活靈活現(xiàn)的舊制度,我看到了它的思想與激情,它的偏見與行動。每個人都在隨心所欲地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訴說他們從未對外展示的最私密的想法。我因此獲得了當代人不曾有過的關(guān)于舊社會的許多觀念與想法,因為我見到了他們從未見到的歷史資料。隨著這項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過去的法國處處有今日法國的許多突出特點。出人意料的是,其中包括許多我原以為源自大革命的感情,許多我一直認為只可能來自大革命的思想,以及只可能產(chǎn)生于大革命的習慣;我不時觸碰到扎根于那片古舊土壤中的當代社會的根系。越接近1789年,我就越能清晰地看到產(chǎn)生大革命的那種精神是如何誕生、形成和壯大的。這場革命的面目逐漸完整而清楚地展現(xiàn)在我眼前。它已經(jīng)對它的性格和特點作出預告,這就是它本身。在這里,我不僅發(fā)現(xiàn)了革命在其最初階段的努力中那些所作所為的原因,也許更有甚者,發(fā)現(xiàn)了其即將長期建立的目標的某些兆頭;因為大革命有兩個極為不相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過去的一切似乎將被法國人全盤摧毀;而在第二階段,一部分已被丟棄的東西卻又被他們重新?lián)炱饋怼Ef制度中的大量法律和政治習慣在1789年突然消失不見,然而,幾年后它們又重新出現(xiàn),好像是一些河流曾一度沉沒地下,無跡可尋,卻又在不太遙遠的地方重新冒出來,人們會在新的河岸看到那同一水流。我獻給公眾的這本著作的目的是試圖闡明,這場在幾乎整個歐洲同時醞釀的偉大革命緣何最終爆發(fā)于法國而非別處,為什么看上去它似乎是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于那個它即將毀滅的舊社會,最后,舊君主制為何會如此徹底而突然地垮臺。從思想上說,我已著手的這部著作不應至此告終。倘若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我想試著穿過這場漫長革命的高低起伏與興衰榮辱,追蹤這些法國人——就在不久之前我還和這些由舊制度一手造就的人們在舊制度下密切相處——審視著他們隨著種種歷史事件的不斷發(fā)生而不斷變化、發(fā)展,但他們的本質(zhì)卻沒有絲毫改變,他們在我們面前不停地重現(xiàn),盡管面貌稍有差異,但自始至終是可以辨別的。首先,我要和他們共同度過1789年的最初時期,對平等和自由的狂熱追求在那個時候占據(jù)了他們的心靈;他們不僅要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僅要摧毀各種既定的特權(quán),而且要確立各種新興的權(quán)力,使之神圣化;這是一個青春、熱情、驕傲、大方、真誠的時代,盡管它并非完美無缺,它曾出現(xiàn)各種錯誤,人們?nèi)匀粫锶f代地紀念它,并且,在很長時期內(nèi),它還將使所有渴望以及想要腐蝕或奴役他人的那類人不得安睡。在簡要回顧與回溯這場大革命時,我將試圖說明:同樣的這些法國人,究竟是由于哪些事件、錯誤或者是失策,最終放棄了他們的原始目的,把自由拋在腦后,一心只想成為世界霸主的平等仆役;一個比大革命曾推翻的政府更為強大、專制的政府,如何重新攝取并將這所有政治權(quán)力集于一身,它撤銷了曾以如此高昂代價換來的一切自由,只剩下一片空虛的自由外表;這個政府如何將選舉人的選舉權(quán)鼓吹為人民主權(quán),而選舉人既對真相一無所知,無法共同商議,又不能進行忠實于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它又如何將議會的默認、屈從和無行動鼓吹為表決捐稅權(quán);除此之外,它甚至是取消了國民自治權(quán),乃至于取消了權(quán)利的種種主要保障,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寫作自由一去不復返——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貴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還用這個大革命的名義標榜自己。我一直寫到大革命貌似幾乎完成了它的功業(yè)、新社會已誕生時,然后,我將對這個社會進行考察,想要努力辨別出它與以前的舊社會在哪些地方有相似點,在哪些方面又有所不同,我們在這場天地翻覆的變化中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最后,我將對我們的未來進行預測。第二部著作已經(jīng)有一部分完成了草稿,但尚不成熟,無法公之于世。我是否有精力完成它?誰又能說得準呢?與民族的命運相比較,個人命運更為晦暗不定。我希望不帶偏見地寫作此書,但是我不敢確定我寫作時毫無激情。一個法國人在談及他的祖國、回憶他的時代時,竟然無動于衷,缺乏發(fā)自內(nèi)心的激情,這簡直是無法容忍的。我承認在對舊社會的每個部分進行研究時,我從未將新社會完全放在一邊。我不僅要把病人死于何病弄清楚,而且要將當初他如何可以免于一死弄清楚。我如同一個醫(yī)生,試圖在每個已經(jīng)壞死的器官內(nèi)發(fā)現(xiàn)生命的規(guī)律。我的目的是要繪制一幅極其準確而又具有教育作用的圖畫。因此,每當我在先輩身上察覺到那些我們幾乎喪失卻又十分必要的剛強品質(zhì)——對偉大事物的熱愛、真正的獨立精神、對我們自身及事業(yè)的不朽信仰——時,我便使其突出;同樣,當我在那個時代的法律、思想、風氣中遇見侵蝕過舊社會,如今還沒有消失甚至仍在折磨我們的某些弊病的苗頭時,我也會特地將它們揭露出來,以便讓人們能夠把這些東西在我們身上產(chǎn)生的惡劣結(jié)果看個仔細,從而懂得它們繼續(xù)在我們身上作惡的可能性。我聲言,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不畏懼得罪任何一個人,不管是個人或者是階級,還是輿論或是回憶,也不理會他們是多么令人敬畏。雖然我從不感到內(nèi)疚,但我這樣做時確實常常帶著歉意。但愿那些由于我而覺得不愉快的人,能夠考慮到我那正直無私的出發(fā)點而寬恕我。不少人可能會責怪我在本書中表達了一種完全不合時宜的對自由的酷愛,他們試圖使我相信,在法國,已經(jīng)沒有人還在關(guān)心自由是什么。我只是懇切地希望那些如此責怪我的人不妨想想,我對自由的熱愛并非無中生有,也并非自今日始,相反的是,它已經(jīng)存在許久。20多年以前,當談?wù)摰搅硪粋€社會時,我就已經(jīng)可以說是逐字逐句地寫下這些人們現(xiàn)在即將讀到的內(nèi)容。在未來的黑暗中,人們已經(jīng)能夠洞察三條已經(jīng)確定而明顯的真理。第一條是,今天,全世界人都被一種無可名狀的力量所役使,人們可能控制或減緩它的速度,但無法打敗它,它時而猛烈、時而輕巧地推動人們?nèi)ゴ輾Ъ榷ǖ馁F族制度;第二條是,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中,貴族制已經(jīng)不復存在和無法繼續(xù)存在的社會,卻往往正是那些最難擺脫專制政府的社會;最后,第三條是,專制制度產(chǎn)生在任何地方的后果都要比在上述社會中的害處更大,因為專制制度最能助長這種社會本身就特有的種種弊端,進而促使它們隨著原來的自然趨勢,朝著那個方向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在這種社會中,人們之間不再有家庭、行會、種姓、階級的種種聯(lián)系,他們內(nèi)心只有個人利益,他們所考慮的也只有自己,隱藏在狹隘的個人主義之中,連公共道德也完全禁錮于極端個人主義中。專制制度非但沒有與這種傾向作斗爭,反而使之暢行無阻,更加猖獗;因為專制制度將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相互的需求、和睦相處的必要,還有一切共同行動的機會全部剝奪;專制制度用一堵墻將人們禁閉在極狹窄的私人生活中。人們原本就傾向于各掃門前雪,專制制度現(xiàn)在使他們更加不管他人瓦上霜;人與人之間原本就非常冷漠,專制制度現(xiàn)在將他們的關(guān)系凍結(jié)成冰。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苦心謀劃,焦慮非常,害怕地位下降,并拼命不斷向上爬。金錢成為了區(qū)分人們尊卑貴賤的主要標志,并且具有一種獨特的流動性,金錢不斷轉(zhuǎn)換它的主人,它改變著個人的處境,使家庭的社會地位升高或降低,所以幾乎無人不拼命地賺錢或攢錢。不計代價發(fā)家致富的欲望、對商業(yè)的偏執(zhí)嗜好、對物質(zhì)利益和享受的不懈追求,反而成為最容易被接受的感情。這種感情輕而易舉地在所有階級中散布傳遞,乃至于深入到一向與之沒有關(guān)系的其他階級中,如果不使用人力對它加以阻止,它很快便會使整個民族墮落消沉,沉淪在物質(zhì)與個人的深溝里。然而,專制制度卻在本質(zhì)上支持甚至于助長了這種感情: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對專制制度充滿益處;它將人們的思想聚焦從公共事務(wù)上轉(zhuǎn)移,使他們一想到革命,就渾身發(fā)抖,只有專制制度能給這種感情提供壯大的秘訣和強大的保護,使貪婪之心肆無忌憚地膨脹,聽任人們以不義之行獲取不義之財。如果缺乏專制制度,這類感情或許也會日漸強烈;然而一旦有了專制制度,它們便牢牢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反之,除了自由之外,別無他物能在這樣的社會中與社會固有的種種弊病進行頑強的斗爭,使社會不至于沿著一條斜坡滑行到毫無退路。事實上,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擺脫孤立無援,促使他們接近彼此從而更加親密,因為獨立的公民地位使他們不得不生活在孤立狀態(tài)中。能使他們感到溫暖的僅有自由,他們可以一天天逐漸走向聯(lián)合,因為在公共事務(wù)中,人們必須相互理解,說服對方,友善相處??梢允顾麄償[脫金錢崇拜的只有自由,自由能夠讓他們得以擺脫日常生活中那些私人瑣事的煩惱,使他們每時每刻都感受和意識到祖國不僅高于一切而且近在身邊。沒有什么比自由更能隨時以更加強烈而高尚的激情取代人類對幸福無限的追求;使人們擁有比發(fā)財致富更偉大的事業(yè)心,并且不斷創(chuàng)造知識;使人們能夠?qū)θ祟愔嫔泼兰賽撼筮M行識別和判斷。缺乏自由的民主社會有變得富麗堂皇、雅致乃至輝煌的可能,也會因其普通百姓的地位同樣舉足輕重而顯得強大;高尚的個人、家庭的嚴父、真誠商人與值得尊敬的產(chǎn)業(yè)所有者是同時存在的;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優(yōu)秀的基督徒,因為他們的祖國不在人間,然而宗教的光芒即使在最腐朽的時代風氣中,在最惡劣的政府體制下,同樣能締造出優(yōu)秀的基督徒:優(yōu)秀的基督徒曾遍布在羅馬帝國最腐朽的時代;然而我敢說,在此類社會中絕對見不到偉大公民,并且我敢肯定,一旦平等與專制相結(jié)合,心靈與精神的普遍水準肯定會持續(xù)下降。20多年前我所想所說的就是這些。我以為,從那時候到現(xiàn)在,世界上還沒有發(fā)生任何事能使我改變當時的想法和說法。當自由受歡迎時,我表達了對自由的熱切贊美;當自由遭拋棄時,我卻仍舊矢志不渝,對此人們不會無動于衷。此外,請大家仔細思考,即便在這個問題上,我與我的大多數(shù)反對者的分歧,可能也要比他們所認為的要小。一個人,如若其民族擁有善于享受自由所必需的品質(zhì),卻在一開始便諂媚地依賴某個同類的喜惡,而不去遵循他親身參與制定的法律,試問這樣的人算是什么?我認為這種人并不存在。就連專制者自己也并不否認自由的美好,只不過唯獨他擁有享受自由的資格;對此大家并沒有不認同,分歧在于對人的尊重程度;因而嚴格說來,人們對專制政府的喜愛一直與他們對國家的蔑視是完全一致的。如若試圖使我順應風潮,恐怕尚須時日。毫不夸張地說,現(xiàn)在我發(fā)表的這本書是過去一段時間的繁雜工作的成果。部分章節(jié)不長,卻花費了我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究。
內(nèi)容概要
《舊制度與大革命》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大量史實的分析,揭示了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法國大革命似乎要摧毀一切舊制度,然而大革命卻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情感、習慣、思想,一些原以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實是舊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
在本書中,作者除了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后果提出了一種開創(chuàng)性的解釋之外,還提出了許多引發(fā)后來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思考與探索的現(xiàn)象與問題,例如,何以封建特權(quán)對法國人民比在其他地方變得更為可憎?何以法國人寧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等等。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不是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jié)論。作者閱讀和利用了大量前人從未接觸過的檔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地方與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間的通信、三級會議記錄和1789年的陳情書等。根據(jù)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體描繪舊制度下的土地、財產(chǎn)、教會、三級會議、中央與地方行政、農(nóng)民生活、貴族地位、第三等級狀況等,并闡發(fā)自己的論點。
作者簡介
托克維爾(Tocqueville,1805-1859),法國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出身貴族世家,一生經(jīng)歷過五個“朝代”(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1838年出任眾議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后參與制訂第二共和國憲法,1849年出任立憲大會副主席何外交部長。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托克維爾對政治日益失望,從政治舞臺上逐漸淡出,主要從事歷史研究和著述。
托克維爾的成名作是1835年問世的《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于1840年,次年他就榮膺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后15年他沒有發(fā)表什么重要著作,只在從政之余思索新著的主題。在1956年出版《舊制度與大革命》后,托克維爾計劃續(xù)寫第二卷,然而1959年因病去世未能完成。
書籍目錄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fā)之際,人們對大革命的認識五花八門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與最終目的并不是要摧毀宗教權(quán)力和削弱政治權(quán)力,這與過去人們認為的有差別
第三章 作為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大革命的原因何在
第四章 為什么全歐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為什么它們又都處于崩潰的邊緣
第五章 法國大革命有哪些特有的成就
第二編
第一章 封建權(quán)利為什么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家更讓人民感到憎惡
第二章 中央集權(quán)制并不是像人們說的那樣是大革命和帝國的產(chǎn)物,它其實是舊制度的一種表現(xiàn)
第三章 現(xiàn)在的政府管理監(jiān)督乃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和官員負責制是舊制度的體制
第五章 中央集權(quán)制如何進入舊政治權(quán)力并取而代之,而不被摧毀
第六章 行政風格在舊制度下的體現(xiàn)
第七章 法國如何成為在歐洲各國中,其首都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國的精華的國家的
第八章 在法國人們彼此變得極為相似
第九章 彼此極為相似的人為什么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并互相漠不關(guān)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以怎樣的弊病導致了幾乎所有舊制度的滅亡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自由的分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在文明各方面的進步中,為何18世紀法國農(nóng)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世紀還差勁
第三編
第一章 18世紀中期,文人為何變?yōu)閲业氖滓渭?,其后果如?br />第二章 非宗教傾向為什么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成為流行時尚的激情,它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
第三章 法國人為什么先要求改革,后要求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tǒng)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那為何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第五章 減輕人民負擔卻成了激怒了人民的緣由
第六章 政府對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幾條措施
第七章 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的成因及結(jié)果
第八章 大革命從既在事物中自動產(chǎn)生的原因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fā)之際,人們對大革命的認識五花八門 法國大革命比世界歷史上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提醒哲學家、政治家們要謙虛謹慎;它比歷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更偉大、影響力更深遠、更醞釀成熟卻無法讓人提前明了。 就連偉大的天才弗里德里希,也沒能提前感知到這場即將到來的革命。他之前雖然接觸到了,但卻視而不見。不僅如此,他在沒有預感到大革命時,就是遵照大革命精神行事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是大革命的先行者,甚至已經(jīng)成為大革命的代言人;在大革命迫近時,他依然沒有看出任何蛛絲馬跡;而當大革命終于爆發(fā)的時候,人們才發(fā)現(xiàn)它與歷史上其他的所有革命完全不同,它表現(xiàn)出了嶄新而獨特的面目,人們在此之前幾乎沒有察覺。 在國外,大革命成為了舉世矚目的事件:它使得各國人民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模糊的“新時代處處存在并且即將來臨”的觀念,一種改良與變革的朦朧希望,只是誰也預測不出大革命究竟是什么樣子。各國君主和大臣也缺乏這種使人民一見到大革命就騷動不安的模糊預感。最初,君主和大臣認為革命只不過像是一場周期性發(fā)作的疾病,每個民族都不具備抵御它的體質(zhì),它唯一的作用是能夠為鄰國的政治開辟出新的領(lǐng)域,再沒有其他后果。如果他們偶然不小心說出了大革命的真諦,那也不是刻意那樣做的。 1791年,德意志各國君主聚集在匹爾尼茨,公開宣稱法國君主制面臨的威脅確實是歐洲所有舊政權(quán)的共同威脅,它們與法國同樣面臨著危機。但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卻絲毫不相信這番話,根據(jù)當時的秘密文件:他們這么說只不過是巧立名目以遮掩他們的意圖或者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粉飾自己而已。 對于他們來說,法國大革命不過是一次刻意從中漁利的地方性事件罷了。因而基于這種思想,他們?nèi)鏈蕚?,密謀策劃,以至于結(jié)成秘密聯(lián)盟。眼看著獵物近在咫尺,他們便爭奪起來,既分裂,又接近。他們的準備不可謂不全面,卻唯獨沒有料到即將發(fā)生的事。 英國人對本國的歷史記憶十分深刻,他們長期實行自由的政治制度,因而有著豐富的見識和經(jīng)驗,透過厚厚的帷幕,他們的確看到了逼近的偉大革命的面目;然而他們也未能認清它的形勢,不清除法國革命即將對世界的命運以及英國的命運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大革命快要爆發(fā)之時,阿瑟·揚正在法國游歷,他認為這場革命已刻不容緩,對于這場革命的意義卻同樣一無所知,甚至認為大革命的后果會加強某些階級的特權(quán)。他說道:“如果這場革命能夠給予貴族更優(yōu)越的地位,那么我想,它就弊大于利?!?自從法國革命爆發(fā),輝格黨的領(lǐng)袖伯克就開始敵視革命,可是在某些時刻連伯克對大革命也沒有確定的認識。起初他認為,大革命將削弱法國,乃至滅亡。他甚至判定:“可以確信,法蘭西人民那驍勇好戰(zhàn)的能性格長久消失,甚至會永遠消失,隨后而來的一代會像一位古人所說的:‘我們曾聽說,高盧人古時曾以武力著稱?!?/pre>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學者看的是后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踽健 ∵@部小書幾經(jīng)檢驗,自成一家,已成為研究法國18世紀、特別是大革命歷史的必讀著作,稱之為一顆“史學珍珠”亦不為過?! 獜堉ヂ?lián) 這本書分析了舊制度和大革命的關(guān)系,分析了在長期愚昧,實行愚民政策,或者極端制度的國家是如何產(chǎn)生大革命的。它分析了社會公眾心理、大革命的原因以及大革命以后的破壞力?! 拙V 托氏試圖說明,為何大革命沒有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領(lǐng)先的英國爆發(fā),也沒在落后的普魯士(德意志)爆發(fā),而是出現(xiàn)在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半途中的法國。用今天的語言講,若政治、法律、社會的改革不能同步跟進,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變?yōu)橹械仁杖胛C?! S小年編輯推薦
1.《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不可不讀的史學經(jīng)典名著!書中隨處可見精辟的論斷與絕妙的分析。譬如:何以法國人寧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何以革命不是削弱了政府權(quán)力,而是極度加強了政府權(quán)力?2.法國大革命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洞察中國當下的困境,凝聚中國改革共識。每個人都可自行思考:托克維爾所描述的200多年前法國大革命前夜,與今天的中國是否相似?從法國大革命中,我們能夠?qū)W到什么東西?3.《舊制度與大革命》對民主直通獨裁的洞察,與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有異曲同工之妙?!稙鹾现姟方沂玖嗣裰髦蓖í毑玫男睦頇C制,而《舊制度與大革命》則提供了民主直通獨裁的歷史個案。4.繼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之后,又一本由高層發(fā)起的倡導閱讀的西學經(jīng)典?!杜f制度與大革命》話題性更強、時政性更強,大革命的利弊引發(fā)人們思考革命與改革的關(guān)系。關(guān)心中國命運的人必讀。5.易綱、許小年、任志強、雷頤、朱學勤、秦暉、何兵等強烈推薦,微博自發(fā)持續(xù)熱議。中國政、商、學等各界精英熱讀。名人推薦
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學者看的是后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踽竭@部小書幾經(jīng)檢驗,自成一家,已成為研究法國18世紀、特別是大革命歷史的必讀著作,稱之為一顆“史學珍珠”亦不為過。 ——張芝聯(lián)這本書分析了舊制度和大革命的關(guān)系,分析了在長期愚昧,實行愚民政策,或者極端制度的國家是如何產(chǎn)生大革命的。它分析了社會公眾心理、大革命的原因以及大革命以后的破壞力?!拙V托氏試圖說明,為何大革命沒有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領(lǐng)先的英國爆發(fā),也沒在落后的普魯士(德意志)爆發(fā),而是出現(xiàn)在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半途中的法國。用今天的語言講,若政治、法律、社會的改革不能同步跟進,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變?yōu)橹械仁杖胛C?!S小年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