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周質(zhì)平 頁數(shù):396
Tag標簽:無
前言
1901年梁啟超在日本寫《南海康先生傳》,首論“時勢與人物”。他對“人物”一詞的界定是“必其生平言論行事,皆影響于全社會,一舉一動,一筆一舌,而全國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現(xiàn)之前,與既出現(xiàn)之后,而社會之面目為之一變,若是者庶可謂之人物也已?!庇眠@個標準來評量胡適的一生,胡適無疑地是個“人物”?! 『m在1917年回到中國,提倡白話文,批判舊傳統(tǒng),主張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出版《中國古代哲學史》,《紅樓夢考證》等,為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樹立了典范。對孝道,喪禮,婦女解放都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他的影響從學術(shù)研究到日常生活,及于各個層面。真可以說是“社會之面目為之一變?!碧拙洹断笊綄W案》中的話,“天地間有個胡適之便添得些子,無了后,便減得些子?!笔且稽c不夸張的。 梁啟超在《時勢與人物》中,將人物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兩類:“應時而生者,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復尊榮安富,名譽洋溢。”若以這幾句話來描述胡適回國之后10年之間,在中國之際遇,大致是不錯的。論者往往以“暴得大名”四字來刻畫胡適初回國時驟享大名,披靡一時的情況。這和梁啟超所論述“應時之人物”,若合符節(jié)?! τ凇跋葧r之人物”,梁啟超的說法是“其所志無一不拂戾,其所事無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復窮愁潦倒,奇險殊辱,舉國欲殺,千夫唾罵”。用這幾句話來說明1949年到1979年,30年之間,胡適在中國大陸所受到的批判、誣蔑、歪曲和侮辱真是再恰當不過了。“舉國欲殺,千夫唾罵”,不正是上世紀50年代,胡適思想批判的寫照嗎?1955年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8冊《胡適思想批判》,將胡適描畫成了“美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的御用文人”,“中華民族的罪人”,連他的兒子胡思杜都登報指責,胡適是“人民的公敵”。1954年,周揚更為胡適思想批判定調(diào),說胡適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早的,最堅決的,不可調(diào)和的敵人”,“企圖從根本上拆毀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胡適五十年代在紐約的那段日子可以用“窮愁潦倒”概括之,而他在國內(nèi)的際遇則不出“奇險殊辱”?! 《裎覀兓乜?950年代中國大陸對胡適思想的批判,無非只是一個政權(quán)集全國之力,對一個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進行長達數(shù)十年的誣蔑和歪曲。但有趣的是被批判的,不但不曾被打倒,反而浴火重生。胡適思想在上世紀80年代和中國人重見的時候,他的自由,民主,科學,理性,溫和,再度成為中國思想界久旱之后的甘霖。費盡心機要打倒、鏟除胡適的思想,結(jié)果卻把一個在五四時期“應時之人物”,一變而成了“改革開放”初期“先時之人物”了?! ∵@一改變,絕不是胡適思想在那幾十年之中,有了飛躍,有了進步。恰恰相反的是,胡適思想定型的很早,他不像梁啟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胡適四十歲之后,無論在學術(shù)上或政治上都少有新理論的提出。然而胡適由20世紀初期“應時之人物”,到80年代反而成了“先時之人物”,卻又實事俱在,究竟是什么力量延續(xù)并光大了胡適思想? 1949年之后,胡適在中國苦心耕耘了30年的自由與民主,在一夜之間,摧毀殆盡。五四以來,多少知識分子辛辛苦苦培養(yǎng)起來的一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鏟除的對象。換言之,是1949年之后中國的封閉與獨裁使胡適由五四時期“應時之人物”,一變而成了80年代“先時之人物”了。由此推論,不是胡適思想進步了,而是中國社會倒退了。封閉與獨裁是滋生胡適思想最肥沃的土壤,也是胡適思想始終不過時最好的保證?! ∮捎诠ぷ鞯年P系,我經(jīng)常往返于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有機會和美國、大陸、港臺的學生談到胡適的思想。對美國學生來說,胡適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只是常識(commonsense),他們很難理解,這樣的“卑之無甚高論”,何以竟能震動一時,開啟一個新時代。對臺灣學生而言,胡適只是一個過氣的白話作家和政論家,他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直言、敢言,衡之以今日的言論尺度,都不免失之“溫吞”,很難激動臺灣少年人的心。至于五四時期胡適意氣風發(fā)的言論,對80后、90后的臺灣青年來說,都已是遙遠的“中國上古史”。他們兩手一攤,肩膀一聳,來一句,“這和我們臺灣人有什么關系呢?”無論是美國學生也好,港臺的學生也好,胡適,毫無疑問的已是一個過去的人物?! 〉椭袊箨憣W生談胡適,他們還有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鮮感。讀到胡適1919年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中的這幾句話:因為愚昧不明,故容易被人用幾個抽象的名詞騙去赴湯蹈火,牽去為牛為馬,為魚為肉。歷史上許多奸雄政客,懂得人類有這一種劣根性,故往往用一些好聽的抽象名詞,來哄騙大多數(shù)的人民,去替他們爭權(quán)奪利,去做他們的犧牲?! ∥蚁嘈?,只要是經(jīng)過“反右”和“文革”那一代的中國人,看到這樣的文字,不能不在心中激起深沉而恒久的震撼?!爸髁x”和“革命”這兩個字,不知害死了多少中國人!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說,“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苯裉旎乜催@幾句話,依舊是光焰常新。
內(nèi)容概要
《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占有不可動搖的領袖地位。20世紀上半葉,胡適與魯迅、馮友蘭、林語堂、吳稚暉、趙元任、梁漱溟、錢玄同等學人,在學術(shù)路徑的取舍上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與融合,為新文化運動開拓了廣闊的學術(shù)領域。胡適作為當時“暴得大名”的學者,他的政治思想、學術(shù)觀點與魯迅、馮友蘭、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異同,一直是學界普遍關注但至今未有定論的問題。周質(zhì)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多年來致力于胡適思想的研究及胡適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內(nèi)外公認的研究胡適的權(quán)威學者。在《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中,作者通過考證相關史料,對以上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于現(xiàn)代中國背景下的胡適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闡述與總結(jié)。
作者簡介
周質(zhì)平,1947年生于上海,1970年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yè),1974年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xiàn)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晚明文學與思想。著有Yu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fā)展》,《胡適的情緣與晚境》、《胡適叢論》、《現(xiàn)代人物與思潮》、《儒林新志》等;主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胡適早年文存》、《胡適未刊英文遺稿》、《胡適英文文存》等。
書籍目錄
增訂版自序:光焰不熄 2002年版原序 胡適與魯迅 序論:捧魯與批胡 交誼:由合作到分歧 從白話文到新詩 結(jié)語 胡適與馮友蘭 前言 中國哲學史 歷史?傳統(tǒng)?西化 結(jié)語 胡適與林語堂 前言 從白話文到整理國故 信仰,宗教與科學 政治:熱腸與冷眼 海外的聲望及影響 結(jié)語:還其本來面目 胡適與吳敬恒 胡適筆下的吳敬恒 評價的改變和提高 吳敬恒是個過渡性的人物 吳敬恒筆下的胡適 胡適何所取于吳敬恒 同中有異 最后的敬禮 胡適與趙元任 胡適筆下的趙元任 白話文 政治?社會?文化 婚姻?家庭 結(jié)語 胡適與梁漱溟 學術(shù)與事功 “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 異中有同 結(jié)語 胡適與錢玄同 序論 個性的異同 白話文運動 文字改革 古史考辨 胡適論辛亥革命與孫中山 前言 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對孫中山的評價 胡適的反共產(chǎn)思想 前言 胡適反共產(chǎn)思想的哲學基礎 對共產(chǎn)勢力的錯估與低估 從思想史上反共產(chǎn) 對現(xiàn)實的直接批評 結(jié)語 “以文為史”與“文史兼容”:胡適與林語堂的傳記文學 前言 胡適筆下的傳記文學 比較胡適與林語堂的傳記文學 胡適文學理論探源 讀胡適的《嘗試集》——新詩的回顧與展望 胡適的游記 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 胡適所說的科學 科學方法與整理國故 科學與自然 為科學尋中國的根 結(jié)語 胡適對民主的闡釋 前言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民主在中國的歷史基礎 民主政治是幼稚政治 結(jié)語 胡適英文筆下的中國文化 前言 從邏輯到科學 民主與自由 婦女問題 中國在進步 結(jié)論 冷眼與熱腸——胡適對政治的兩種態(tài)度 國界與是非——胡適早期思想中的“愛國” 前言 《競業(yè)旬報》時期(1906—1910) 留學時期(1910—1917) 結(jié)語 超越不了“國界”的“是非”——胡適對中國婚俗的態(tài)度 胡適筆下的日本 在鄙夷和敬畏之間 中、日現(xiàn)代化的比較 日本的民族性 不念舊惡 胡適的暗淡歲月 前言 葛思德圖書館 維持學術(shù)紀律 結(jié)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胡適和林語堂對政治都沒有野心,也不熱衷追逐權(quán)力。但不熱衷政治并不意味著不關心國事。胡適的權(quán)力欲不大,卻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在這一點上,他和梁漱溟有相似的地方,“吾曹不出如蒼生何?”梁漱溟的這個呼吁是可以得到胡適同情的,胡適倡議“好人政治”,其用心無非是“吾曹當出”。林語堂是清流,當屬“吾曹”之一員,但在“當出”這一點上,他是全無興趣的。林語堂終其一生,除了1927年曾短期任職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以外,沒有參與過其他政府工作。至于所謂“使命感”,對林語堂來說,是個太過沉重的話題。他提倡幽默閑適和胡適發(fā)動新文化運動,改造社會風氣,無論就范圍還是層次來說,都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1933年4月8日,胡適有信給汪精衛(wèi),推辭加入政府的邀約,他說,“只有夜深人靜伏案治學之時,始感覺人生最愉快的境界。以此種厭惡行政的心理,即使我勉強加入政府,也不過添一個身在魏闕而心存江湖的廢物,于政事無補,而于學問大有損失?!逼鋵?,胡適始終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改革,以致有學術(shù)和政治所謂《我的歧路》上的掙扎。林語堂是沒有這種掙扎的。他能興之所至,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林語堂在《追悼胡適之先生》一文中說,“在人格上,適之是淡泊名利的一個人,有孔子最可愛的‘溫溫無所試’可以仕、可以不仕的風度。魯迅政治氣味甚濃,脫不了領袖欲。適之不在乎青年之崇拜,魯迅卻非做得給青年崇拜不可?!薄安辉诤酢比齻€字說得很好,能“不在乎”,才能不媚俗,不嘩眾取寵。更何況胡適深知,“青年人多數(shù)不站在我這一邊,因為我不肯學時髦,不能說假話,又不能供給他們低級趣味,當然不能抓住他們。”“不在乎”這一點,林語堂和胡適有共通處。胡適的領袖欲雖沒有魯迅強,但胡適從五四以來,至少有20年的時間是中國學界的領袖,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胡適的“領袖欲”雖不強,但“領袖意識”是很清楚的。林語堂在學界的影響遠遠不及胡適,少了許多舉足輕重的負擔。
媒體關注與評論
1901年梁啟超在日本寫《南??迪壬鷤鳌罚渍摗皶r勢與人物”。他對“人物”一詞的界定是“必其生平言論行事,皆影響于全社會,一舉一動,一筆一舌,而全國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現(xiàn)之前,與既出現(xiàn)之后,而社會之面目為之一變,若是者庶可謂之人物也已?!?用這個標準來評量胡適的一生,胡適無疑地是個“人物”。 胡適在1917年回到中國,提倡白話文,批判舊傳統(tǒng),主張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出版《中國古代哲學史》,《紅樓夢考證》等,為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樹立了典范。對孝道,喪禮,婦女解放都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他的影響從學術(shù)研究到日常生活,及于各個層面。真可以說是“社會之面目為之一變?!碧拙洹断笊綄W案》中的話,“天地間有個胡適之便添得些子,無了后,便減得些子?!?是一點不夸張的。 梁啟超在《時勢與人物》中,將人物分為“應時之人物”與“先時之人物”兩類:“應時而生者,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復尊榮安富,名譽洋溢?!比粢赃@幾句話來描述胡適回國之后10年之間,在中國之際遇,大致是不錯的。論者往往以“暴得大名”四字來刻畫胡適初回國時驟享大名,披靡一時的情況。這和梁啟超所論述“應時之人物”,若合符節(jié)。 對于“先時之人物”,梁啟超的說法是“其所志無一不拂戾,其所事無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復窮愁潦倒,奇險殊辱,舉國欲殺,千夫唾罵”。用這幾句話來說明1949年到1979年,30年之間,胡適在中國大陸所受到的批判、誣蔑、歪曲和侮辱真是再恰當不過了?!芭e國欲殺,千夫唾罵”,不正是上世紀50年代,胡適思想批判的寫照嗎?1955年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8冊《胡適思想批判》,將胡適描畫成了“美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的御用文人”,“中華民族的罪人”,連他的兒子胡思杜都登報指責,胡適是“人民的公敵”。 1954年,周揚更為胡適思想批判定調(diào),說胡適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早的,最堅決的,不可調(diào)和的敵人”, “企圖從根本上拆毀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胡適五十年代在紐約的那段日子可以用“窮愁潦倒”概括之,而他在國內(nèi)的際遇則不出“奇險殊辱”。 而今我們回看1950年代中國大陸對胡適思想的批判,無非只是一個政權(quán)集全國之力,對一個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進行長達數(shù)十年的誣蔑和歪曲。但有趣的是被批判的,不但不曾被打倒,反而浴火重生。胡適思想在上世紀80年代和中國人重見的時候,他的自由,民主,科學,理性,溫和,再度成為中國思想界久旱之后的甘霖。費盡心機要打倒、鏟除胡適的思想,結(jié)果卻把一個在五四時期“應時之人物”,一變而成了“改革開放”初期“先時之人物”了。 這一改變,絕不是胡適思想在那幾十年之中,有了飛躍,有了進步。恰恰相反的是,胡適思想定型的很早,他不像梁啟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胡適四十歲之后,無論在學術(shù)上或政治上都少有新理論的提出。然而胡適由20世紀初期“應時之人物”,到80年代反而成了“先時之人物”,卻又實事俱在,究竟是什么力量延續(xù)并光大了胡適思想? 1949年之后,胡適在中國苦心耕耘了30年的自由與民主,在一夜之間,摧毀殆盡。五四以來,多少知識分子辛辛苦苦培養(yǎng)起來的一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鏟除的對象。換言之,是1949年之后中國的封閉與獨裁使胡適由五四時期“應時之人物”,一變而成了80年代“先時之人物”了。由此推論,不是胡適思想進步了,而是中國社會倒退了。封閉與獨裁是滋生胡適思想最肥沃的土壤,也是胡適思想始終不過時最好的保證。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經(jīng)常往返于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有機會和美國、大陸、港臺的學生談到胡適的思想。對美國學生來說,胡適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只是常識(common sense),他們很難理解,這樣的“卑之無甚高論”,何以竟能震動一時,開啟一個新時代。對臺灣學生而言,胡適只是一個過氣的白話作家和政論家,他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直言、敢言,衡之以今日的言論尺度,都不免失之“溫吞”,很難激動臺灣少年人的心。至于五四時期胡適意氣風發(fā)的言論,對80后、90后的臺灣青年來說,都已是遙遠的“中國上古史”。他們兩手一攤,肩膀一聳,來一句,“這和我們臺灣人有什么關系呢?”無論是美國學生也好,港臺的學生也好,胡適,毫無疑問的已是一個過去的人物。
編輯推薦
《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是由周質(zhì)平編著的,《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收錄了是作者圍繞胡適,發(fā)表的10幾萬字有關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的研究。胡適一生的工作和努力是和中國前途分不開的。如果我們將“中國”這個成分從“胡適”這個名詞中抽離,“胡適”立即成了一個虛幻。胡適的功也好,過也好,唯有在“中國”這個大前提之下,才有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