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九州 作者:胡衛(wèi)紅 頁數:243 字數:2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后人多稱他王陽明。 自唐朝以來,打破門戶之見,兼學儒、佛、道三家而卓有成就者很多,但融眾美于~爐、自成一家而為“教主”者不多,能將學問轉化為能量、應用于實踐而成就大事者少之又少,王陽明是其中難得的一位。他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明史》贊曰:“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陽明者”;而清代學者則公認他“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縱觀王陽明一生,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作為思想家,開創(chuàng)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正如梁啟超對王陽明的評價:“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勛業(yè)。”遂讓他的一生,坎坷波折,歷經貶謫、受誣、辭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但是他在思想上卻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當時,朱熹和二程“理學”已在學術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取得壟斷地位,明清都規(guī)定:科舉考試不得超越朱熹的注解,思想控制日趨嚴重,而王陽明的“心學”成為對抗“理學”、打破思想禁錮的一股最大力量。 王陽明的“心學”雖然一度被定為“偽學”而禁止流傳,解禁后也一直受到理學擠壓,但仍廣為傳播,對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王陽明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大清第一名臣曾國藩評日:“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迸c曾國藩齊名的左宗棠也評價說:“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yè),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惫鸫髮W教授杜維明則說:“五百年來在東亞,儒家思想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笔Y介石敗退臺灣后,對王陽明的學說非常著迷,他改長期寓居的臺北草山為陽明山,常在此窮研陽明真味,頗有心得。 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上,王陽明的“心學”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他開創(chuàng)的一代學術新風,不僅浸潤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學,在明清之際掀起了一股啟蒙思潮,而且直到現在,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yǎng)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欲”,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肯定了每一個人的感性認識,更貼近現實生活,遠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條更有人情味。 “人欲”戰(zhàn)勝“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陽明“心學”一出,學子蟻聚,風氣大開,迅速成為當時社會上的又一種主流思想。 當今時代,社會變化巨大,市場經濟如火如荼,但是,王陽明的很多思想和對人生的感悟卻并沒有過時,甚至還能給現代被各種欲望和潮流所折磨的人以人生的啟迪。因此,重溫王陽明的學說,對于我們當代人的心靈成長自是別有一番全新的體味,這也正是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之所在。
內容概要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偉人,也是有明一代最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
書籍目錄
第1章 跟陽明學真性情
人人都有圣人潛質
輕輕松松做減法
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良知自在人心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持志如心痛
空想無益
著相與不著相
第2章 跟陽明學真功夫
第3章 跟陽明學真學問
第4章 跟陽明學真境界
第5章 跟陽明學真官道
第6章 跟陽明學真友道
第7章 跟陽明學真勝道
第8章 跟陽明學真事道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孔子曾說:“自從季孫氏送給我優(yōu)厚的俸祿后,朋友們更加親近了;自從南宮頃叔送給我馬車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個人堅持的道,遇上時機才會受到重視,有了權勢然后才能推行。沒有這兩個人的賞賜,我的學說幾乎成了廢物?!币粋€人如果無權無勢無錢,自然“人微言賤”,無人理睬,心里的好想法無法推行,一身的本事無處可用,就像堆在倉庫、直到過期作廢都賣不出去的商品一樣,價值如何體現呢?但是,名利權勢都不是想來的,全靠做功夫,功夫深了,把該做的事做好了,一切都會不求自來。成龍演好了電影,根本用不著去想怎樣出名,反倒要多想想怎樣擺脫“狗仔隊”的追蹤;根本不用去想怎樣賺錢,反倒要推掉一個個別人夢想不到的賺錢機會。反過來,功夫不行,自然是想什么沒有什么。人生就像一場賽跑,“獎牌”和“獎金”全憑各人的功夫定歸屬,你一百米跑二十秒,只能參加小學三年級的比賽,連參加“殘疾人運動會”的機會都不會有;你一百米跑九秒,不用說,你一定是世界“總冠軍”,別人會把你捧到天上去,將“超人”、“外星人”之類的尊號送給你,至于名利之事,甚至不再值得你去想。所以說,一個人只要認真做功夫就行了,別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一定是功夫不行,而不是因為你不夠狡滑,或別人心眼不好、“不給你機會”。你想改變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功夫。當然,功夫不止一種,說話有說話的功夫,辦事有辦事的功夫,持家有持家的功夫,戀愛有戀愛的功夫,功夫自然是多學一點好,但不可能學成萬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功夫人人必修,事業(yè)上的功夫則要依人生志向而定,你立定了什么志向,就去學什么功夫。王陽明說“立志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志自然懶于用功,不用功也談不上立志,只是空想而已。王陽明是一個實干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志,就會采取行動,去做“栽培之功”。他幼年時的志向是成為一個縱橫疆場的將軍,于是他勤練武功,擊劍射箭,無不精通。后來他帶兵時,在校場表演,三箭皆中,令人嘖嘖稱奇。青少年時,他立志修煉“長生久視”之術,于是四處尋訪名師,探討玄理,打坐修煉。成年后他立志做圣賢,走上了儒家“經國濟世”之路,于是他勤學各種切身功夫,提升領導素質。他本是文人,為何能統(tǒng)領大軍、戰(zhàn)無不勝而立下赫赫軍功?那絕對不是天賦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功夫的結果。弘治十二年(1499),28歲的王守仁考中進士,“觀政工部”,即在工部擔任一個實習官員。當時明朝的北部邊疆受到瓦剌的侵擾,而朝廷官員都無進取之志,不敢領軍出征。對這一現狀,心懷報國之志的王陽明很是不滿,于是向皇上上書,提出八項措施,請求革故鼎新,改革經濟、政治和軍事,增強國力。他的上書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八條措施都未施行。王陽明深知空言無益,于是下決心學習兵法,以備將來為國出征。據《王陽明年譜》說:“當時邊報甚急,朝廷舉將才,莫不惶蘧。先生念武舉之設,僅得搏擊之士,而不能收韜略統(tǒng)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币源丝梢?,王陽明學兵法的志向是成為“韜略統(tǒng)御之才”。王陽明讀過多少兵書,不得而知,但從有關文獻的記述看,他至少讀過《孫子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吳子兵法》、《三略》、《唐李問對》,而且他對這些兵書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編輯推薦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儒,他的心學開創(chuàng)的一代學術新風,浸潤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學,更在明清之際掀起了…股啟蒙思潮,直到現在,仍能給我們的生活和事業(yè)帶來莫大的啟示。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偉人,也是有明一代最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在當時,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日本,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