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白兆麟 頁數(shù):288 字數(shù):250000
前言
我國小學向來只有文字、音韻、訓詁三類,到了1898年馬建忠寫的《馬氏文通》出,始有第一部講語法的書。文字、音韻、訓詁、語法齊備,我國也就有了完整的漢語語言文字學?!恶R氏文通》搜集了大量的古漢語例句,大約有七千到八千甸。據張萬起《用例小計》統(tǒng)計,《馬氏文通》共用例句七千三百二十六例,實為其兄馬相伯硎去了三分之二的余數(shù)。馬建忠為什么要用如此之多的例旬呢?他在(《馬氏文通·例言》中說:“此書為古今來特創(chuàng)之書。凡事屬創(chuàng)見者,未可徒托空言,必確有憑證而后能見信于人?!薄 ●R建忠仔細地觀察、品評、比較、分析這七千多例句,探索出前人未能認識到的古漢語遣詞造句的許許多多規(guī)律來。他在《例言》中說:“虛實之字措諸句讀間,凡操筆為文者皆知其當然,而其當然之所以然,雖經師通儒亦有所不知?!彼S即提出了三個問題: 1.《孟子》“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也?!眱删渲小爸?、其”兩字皆指象(人名)言,何以不能相易? 2.《論語》“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悔乎?”兩句之法相似。何為“之、焉”二字變易而不得相通? 3.“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眱删渲ㄒ嗤耙?、也”二字何亦不能互變? 馬氏解答第一例云:“句中‘之’、‘其’兩字,同指一人,而兩字卒不可互易者,則‘之’必賓次,而‘其’必主次之故也。”(《文通》50頁) 而解答第二例云:“忠焉’者忠於君也?!摇癁閮葎幼?,不若‘愛’為外動字也。
內容概要
《綜論》大體依《文通》卷次分為十章:一、導論;二、文通語法體系概論,分字類概說和句子概說、句讀概說,位次概說;三、名字和代字;四、動字;五、坐動和散動;六、靜字和狀字;七、介字;八、連字;九、助字;十、句讀。十章中,依《文通》原有之語法體系及篇章安排,剖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句,或分析失誤的例句。每章必要時作一小結,或加以概括,或予以申說,或突出其價值,或糾正其失誤。是則是之,非則非之。有發(fā)現(xiàn)處,則贊許、弘揚之;有缺失處,則指出、彌補之。
作者簡介
白兆麟,1937年2月生,安徽安慶人。安徽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帖。從事高校教學與科研四十年,共發(fā)表論文近七十篇.主要收集在《文法訓詁論集》中。出版著作十余種,主要有《簡明文言語法》、《簡明訓詁學》、《左傳微點注》、《鹽鐵論注譯》等。
書籍目錄
上編 《文通研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通》語法體系概說 第三章 名字和代名 第四章 動字 第五章 坐動和散動 第六章 靜字和狀字 第七章 介字 第八章 連字 第九章 助字 第十章 句讀下編《文通》專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人類的思維具有共同的規(guī)律,這就決定了與思維密切相關的各種語言的語法有其相通性,這是語法體系之共性的一面,即所謂普世語法的存在?! 〉?,語言畢竟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不是思維本身。各種類型的語言又有其自身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各種語言的語法體系又必然含有其個性的一面,即所謂民族語法的存在。這就是說,各種語言都有自身的一套語法手段,各民族語言所采取的表達形式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多地方不同。史存直先生在其《漢語語法史綱要》里曾經明確指出:就漢語與西方語言相比,在語法方面至少有三項差異: 一是分析與綜合的差異。西方語言的實詞,如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等,除本身概念之外,還附帶表示一些附隨概念,即所謂“附加意義”。如名詞、代詞有“性、數(shù)、格”等,動詞有“人稱、數(shù)、時制、體、態(tài)”等,形容詞有“性、數(shù)、格、比較”等。這些附隨概念通常都是用所謂“屈折”或“詞形變化”來表示的,所以就和詞的本身概念糾纏在一起,不可分析。這樣的語言被稱為綜合型語言;而漢語不存在這些情況,故被稱為分析型語言?! 《窃~語結合上的差異。詞與詞在句中的結合,總起來說有三種辦法:用詞形變化來表示“支配”和“照應一致”;按詞序排列表示關系;借助虛詞表示語法意義。在印歐語中,“詞形變化”不僅是表示附隨概念的語法手段,同時也是表示詞與詞結合關系的語法手段。譬如:名詞、代詞的“格”表示名、代在句中所處的地位;動詞有“人稱、數(shù)”等的變形,是為了表示它和某一名詞或代詞之間有主謂關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