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姚思廉、張傳璽、 劉蓉 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譯者:劉蓉  

前言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是東晉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而自立,建立了宋朝,此后在南方先后出現(xiàn)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總稱北朝)并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朝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合稱為南北朝。    南朝的四個政權存在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最長的劉宋不過59年,最短的蕭齊僅有23年,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南朝繼承了東晉的領土,其范圍為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qū)。四個政權中,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tǒng)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于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1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其疆域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最終喪亡于隋朝之手。    記載南朝歷史的史料是比較貧乏和紊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極為興盛繁榮,但史書雖多,卻大都散佚不存,以致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主要只能從現(xiàn)存的有限的正史資料中去求索。就正史而言,今存二十四史中,南朝時期占有四書(即《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一史(即《南史》)、一志(即《五代史志》,亦即《隋書》諸志),數(shù)量似乎不少,但論內(nèi)容,卻遠遠不如其他朝代正史的內(nèi)容豐富,且又多重復處。像《陳書》僅有三十六卷,《宋書》之諸志,則將宋之前諸代之制重復一遍(當然這些重復中不排除有新增內(nèi)容)。至于《南史》,卷數(shù)雖多,卻與南朝諸史重復至多。    我們這次選譯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就是想刪去蕪雜、重復,幫助讀者梳理南朝史的脈絡,使其清晰簡明,易于讀者去了解南朝看似紛繁無序的歷史。    《宋書》一百卷,是由梁朝沈約修纂的,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開始,何承天、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都曾參預編撰,著作郎徐爰曾修成《宋書》六十五卷,這些著作都為沈約修《宋書》時所依據(jù)?!端螘分械耐怀鰞?nèi)容,就是頌揚豪門士族,維護門閥制度,體現(xiàn)了士族門閥制度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充分發(fā)展。除此之外,《宋書》記述保存了不少的歷史資料,尤其是當時人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使我們得以了解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具體情況?!端螘ぶ菘ぶ尽分袑τ谀戏降貐^(qū)自三國以來的地理沿革,以及東晉以來的僑置州郡分布情況,都有較為詳細的講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南齊書》原有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計有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是由梁朝蕭子顯修纂的?!赌淆R書》成書時原名《齊書》,后亦稱《齊史》,至北宋,為區(qū)別于唐代李百藥所撰的《齊書》,始改稱為《南齊書》,而稱后者為《北齊書》?!赌淆R書》亦有志,其中以《州郡志》與《百官志》尤具史學價值。在列傳人物的寫法上,蕭子顯能夠“于序事中寓論斷”(顧炎武語),因此被后人譽為“良史”(趙翼)。    《梁書》五十六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是由唐朝姚思廉修撰的,不過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日”,說明這些卷是出于其父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shù)。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在內(nèi)容方面,除政治、軍事等問題外,《梁書》在哲學史、文學史、宗教史、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資料,《梁書·諸夷傳》還比較系統(tǒng)地敘述了海南一些國家的歷史,記載了它們的傳說、風俗、物產(chǎn),以及我國人民和海南各地人民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情況,極有價值。    《陳書》三十六卷,其中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也是由姚思廉修纂的,其中有兩卷本紀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日”,說明姚察在陳史撰述方面遺留給姚思廉的舊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陳書》,主要是參考了陳朝史官陸瓊、顧野王、傅縛等人有關陳史的撰述?!蛾悤穬?nèi)容不如《梁書》那樣充實,較為簡略,或許與陳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建樹有關。    《南史》八十卷,包括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唐朝李延壽撰。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赌鲜贰放c《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這種家傳的形式是《南史》的顯著特點,突出了門閥士族的地位,反映了南朝的社會現(xiàn)實。另外《南史》也增補了南朝各史中所沒有的史料,與南朝各史可以互相補充,不可偏廢。最后,《南史》全書的編纂,顯示了李延壽父子歷史觀方面的進步。李延壽的父親李大師“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有鑒于此,于是發(fā)奮成就《南史》與《北史》?!赌鲜贰分写蚱屏顺臄嘞蓿〝⒛铣瘹v史,又在書中刪改了一些不利于統(tǒng)一的提法,反映了當時歷史的要求,具有積極意義。    南朝170年的歷史,自有其特點。    一、南朝綜合實力不斷削弱,最終形成北強南弱局勢。    劉裕的兩次北伐都曾取得了輝煌成績,一度收復了關中地區(qū),對北方諸少數(shù)族政權都形成了一定威懾。此后,隨著北魏統(tǒng)一北方,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拓跋燾親率大軍南下,進攻宋朝,對宋朝形成了巨大的破壞,當時人說“虜之殘害,古今未有,屠剝之苦,眾所共見”(《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端螘に魈攤鳌贩Q:“喋喋黔首,……強者為轉(zhuǎn)尸,弱者為系虜,自江、淮至于清、濟,戶口數(shù)十萬,自免湖澤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跻釉?,覆敗之至于此也?!蹦铣?jīng)此空前浩劫,國力大為削弱。此后宋齊梁陳政權更替頻繁、門閥士族日益腐敗僵化,兵士身份不斷低落,自耕小農(nóng)經(jīng)濟持續(xù)衰頹,加上侯景之亂對南朝的再次毀滅性破壞,以及陳朝政治的極端腐敗,都一步步削弱著南朝的力量,形成了北強南弱的局勢而一蹶不振,最后統(tǒng)一于北方實則為勢所必然。    二、門閥士族的勢力臻于極盛,但同時也開始趨于僵化并走向衰落,寒門庶族的勢力不斷崛起。    南朝的世家大族憑借世資,“坐至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王僧達(王導五世孫)在宋孝武帝時為尚書右仆射后,“自負才地,三年間便望宰相”(《南史·王弘傳子僧達附傳》),僧達的孫子王融,在齊武帝蕭賾時期,“自恃人地,三十[歲]內(nèi)望為公輔”(《南史·王弘傳曾孫融附傳》),這些都可以說明他們有著非常優(yōu)越的政治地位。同時世家大族還擁有雄厚的莊園經(jīng)濟基礎,陳郡謝混,“仍世宰輔,一門兩封,田業(yè)十余處,僮仆千人”(《宋書·謝弘微傳》。瑯邪王騫(王導六世孫)“有良田八十余頃”(《梁書·太宗王皇后傳》)。會稽孔靈符“家本豐,產(chǎn)業(yè)甚廣,又于永興(今浙江蕭山縣)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陸地二百六十五頃,含帶二山,又有果園九處”(《宋書·孔季恭傳》)。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更是顯赫,他們與寒門庶族的界線也越來越嚴格,兩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文苑英華》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論》)。為了保持其高貴身份,士族講究在門第內(nèi)通婚,瑯邪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袁氏等大族之間相互聯(lián)姻,范圍始終限制在很有限的圈子里。土族標榜門第,“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連帝王之家也以與士族聯(lián)姻為莫大之幸事。    然而高門大族的顯赫中已經(jīng)開始醞釀其衰微的必然。士族普遍鄙薄武事,不肯“屈志戎旅”(《宋書·王曇首傳》),結果使得寒門庶族逐漸掌握了軍權。此外,由于高官清要都由士族把持充任,君主的用人之權只及于卑官寒吏,加上士族官員們不屑于留心吏治,因此許多機要實權和實際吏治都逐漸由寒人掌控了。寒門庶族的勢力不斷抬頭,預示著門閥時代的必將終結。    三、南朝社會經(jīng)濟獲得了長足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重心逐漸南移。    東晉以來的戰(zhàn)亂流離,引發(fā)了北方農(nóng)民的大量南遷,這些流徙的民庶以部曲、佃客等身份依附于世家大族,成為士族莊園土地上的勞動力,江南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因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從劉宋時代起,江南稻米的產(chǎn)量,已經(jīng)壓倒北方,所謂“自淮以北(北朝),萬匹為市;從江以南(南朝),千斛為貨”(《宋書·周朗傳》),家庭紡織業(yè)固然還不如北方,稻米生產(chǎn)量則逐漸要超過北方了,《史記》中所記的那種南貧北富的局面開始根本扭轉(zhuǎn),正如沈約《宋書》孔季恭等傳論中所說:“江南之為國盛矣?!貜V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會土(會稽)帶海傍湖,良疇亦數(shù)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鄯杜之間(關中)不能比也。荊城(荊州)跨南楚之富,揚郡(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韌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到了唐代,“當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韓愈《送陸歙州詩》序),中國的經(jīng)濟重心已經(jīng)由北方移到南方了。    四、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    漢末以來的長期戰(zhàn)亂和儒家學說獨尊地位的動搖,為佛教的流傳提供了良好的時機。佛教宣揚的靈魂不滅、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適合當權者加強思想統(tǒng)治的需要,也為處于苦難中的廣大人民指引了一條精神上的解脫之道,因此南朝時期,佛教得到廣泛傳播,并影響到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不少名僧,他們翻譯和整理佛經(jīng),撰寫佛學著作,發(fā)展了佛教思想,使佛教走上了中國化的歷程?;圻h宣傳因果報應,劉宋初年的竺道生則宣傳涅槃佛性說和頓悟成佛說,這些學說得到了迅速傳播,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佛教的發(fā)展到梁朝時達到頂峰,梁武帝則是南朝帝王中佞佛的典型代表。他不僅敬重僧侶、大造佛寺,還親自講論佛法,注譯佛經(jīng)。他為嚴格戒律,反對肉食,撰寫《斷酒肉文》,強令僧尼一律遵守,從此形成了中國漢族僧尼吃素的傳統(tǒng)習俗。在佛教思想方面,梁武帝倡導三教同源說,認為儒道二教都來源于佛教,治國方面則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主張三教并用。此時的佛教實際上已經(jīng)儒學化和玄學化了。    道教在南朝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劉宋時的道士陸修靜整頓天師道組織,吸收佛教儀式,完善了道教的齋醮儀范。梁朝的陶弘景把某些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制度引入道教,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使道教從雜亂的多神崇拜的宗教逐漸走向一神為首的宗教。梁武帝經(jīng)常向陶弘景咨詢國家大事,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南史·隱逸·陶弘景傳》)。    總之,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對于儒學和玄學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在當時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佛道盛行,對于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產(chǎn)生了全面持久的影響,最終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    本書力圖通過精心的選目和準確生動的翻譯,幫助讀者了解南朝的歷史,了解其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風貌,了解這一時期絢爛多彩的思想文化和哲學宗教、文學、史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成就,從而把握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傳承的脈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力圖通過精心的選目和準確生動的翻譯,幫助讀者了解南朝的歷
史,了解其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風貌,了解這一時期絢爛多彩的思想文化
和哲學宗教、文學、史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成就,從而把握南朝在
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傳承
的脈絡。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南史》的第[一]冊。
《南史》由張傳璽等主持主編。

作者簡介

作者:(唐)姚思廉 編者:張傳璽 譯者:劉蓉

書籍目錄

宋書  宋書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上)  宋書卷二 本紀第二    武帝(中)  宋書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宋書卷四 本紀第四    少帝  宋書卷五 本紀第五    文帝  宋書卷六 本紀第六    孝武帝  宋書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宋書卷八 本紀第八    明帝  宋書卷九 本紀第九    后廢帝  宋書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劉穆之    王弘  宋書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徐羨之    傅亮    檀道濟  宋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四    謝晦  宋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王鎮(zhèn)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  宋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王懿    張邵  宋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劉敬宣    檀祗  宋書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朱齡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宋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九    孫處    蒯恩    劉鍾    虞丘進  宋書卷五十 列傳第十    胡藩    劉康祖    垣護之    張興世  宋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袁湛    褚叔度  宋書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庾登之    謝方明  宋書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  宋書卷五十五 列傳第十五    臧燾    徐廣    傅隆  宋書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謝瞻    孔琳之  宋書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蔡廓  宋書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王惠    謝弘微    王球  宋書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殷淳    張暢    何偃    江智淵  宋書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范泰    王準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宋書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羊欣    張敷    王微  宋書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宋書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宋書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吉翰    劉道產(chǎn)    杜驥    申恬  宋書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宋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謝靈運  宋書卷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劉湛    范嘩  宋書卷七十 列傳第三十    袁淑  宋書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  宋書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宋書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臧質(zhì)    魯爽    沈攸之  宋書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王僧達    顏竣  宋書卷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朱修之    宗愨    王玄謨  宋書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柳元景    顏師伯    沈慶之  宋書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蕭思話    劉延孫  宋書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劉秀之    顧琛    顧覬之  宋書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    沈懷文  宋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宗越    吳喜    黃回    彭文子    孫曇瓘    任農(nóng)夫    周寧民    高道慶  宋書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覦    孔覬  宋書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謝莊    王景文  宋書卷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殷孝祖    劉動  宋書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蕭惠開    殷琰  宋書卷八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宋書卷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袁粲  宋書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龔穎    郭世道    嚴世期    吳逵    潘綜    范叔孫    許昭先  宋書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王鎮(zhèn)之    杜慧度    徐豁    阮長之    江秉之南齊書  南齊書卷一 本紀第一    高帝(上)  南齊書卷二 本紀第二    高帝(下)  南齊書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  南齊書卷四 本紀第四    郁林王  南齊書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王  南齊書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卷七 本紀第七    東昏侯  南齊書卷八 本紀第八    和帝  南齊書卷二十三 列傳第四    褚淵    王儉  南齊書卷二十四 列傳第五    柳世隆    張壤  南齊書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垣崇祖    張敬兒  南齊書卷二十六 列傳第七    王敬則    陳顯達  南齊書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劉懷珍    李安民    王玄載  南齊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崔祖思    劉善明    蘇侃    垣榮祖  南齊書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呂安國    周山圖    周盤龍    王廣之  南齊書卷三十 列傳第十一    薛淵    戴僧靜    桓康    焦度    曹虎  南齊書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二    江謐    茍伯玉  南齊書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王琨    張岱    褚炫    何戢    王延之    阮韜  南齊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十四    王僧虔    張緒  南齊書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虞玩之    劉休    沈沖    庾杲之    王諶  南齊書卷三十六 列傳第十七    謝超宗    劉祥  南齊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到■    劉悛    虞驚    胡諧之  南齊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蕭景先    蕭赤斧  南齊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    劉(王獻)    陸澄  南齊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二    張融    周顳  南齊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王晏    蕭諶    蕭坦之    江柘    劉暄  南齊書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江激    何昌寓    謝奫    王思遠  南齊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徐孝嗣    沈文季  南齊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王秀之    王慈    蔡約    陸慧曉    蕭惠基  南齊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胱  南齊書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袁彖    孔稚珪    劉繪  南齊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王奐    張沖

章節(jié)摘錄

義熙元年(405年)正月,劉毅等人到達江津,打敗桓謙、桓振,江陵平定,天子重歸帝位。三月晉帝至江陵,詔授高祖使持節(jié)、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并、江九州諸軍事、鎮(zhèn)軍將軍、徐、青二州刺史,這個月,高祖返回鎮(zhèn)守丹徒。改授為都督荊、司、梁、益、寧、雍、涼七州,加上從前為十六州諸軍事,原官照舊不變。    四年正月,召豫章郡公入朝輔政,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照舊。    當初偽燕王鮮卑人慕容德在青州僭號稱帝,慕容德死去,其哥哥的兒子慕容超繼位,前后接連成為邊境的禍患。五年二月,大肆擄掠淮水以北,活捉陽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掠走一千多家。三月,豫章郡公上奏北伐,委任丹陽尹孟昶督察中軍留守府事務。四月,水軍從京城出發(fā),溯淮水入泗水。五月,到達下邳,留下船艦車輛等,率步兵進軍瑯邪。所過之處都筑城留人守衛(wèi)。鮮卑的梁父、莒城兩個城堡的敵人都四散逃跑。    六年二月丁亥,屠滅廣固。慕容超翻過城墻逃跑,被征虜賊曹喬胥擒獲,殺死他的王公以下官員,繳獲人口一萬多,馬二千匹,押送慕容超到京城,在建康市斬首。    豫章郡公北伐時,徐道覆便有窺伺之意,勸盧循乘虛出兵,盧循不聽。道覆就到番禺勸盧循,盧循聽從他的意見,于是率領部眾越過五嶺。當月,侵犯南康、廬陵、豫章,各郡太守都棄官而逃。這時平定齊地的消息沒有送到,就急速派使者征召豫章郡公。豫章郡公最初攻克齊地時,想停下鎮(zhèn)守下邳,肅清黃河、洛水一帶,征召的使者既到,當天就率軍回朝。    鎮(zhèn)南將軍何無忌和徐道覆在豫章交戰(zhàn),大敗,無忌被殺。四月癸未,豫章郡公到達京城,解除戒嚴,休養(yǎng)軍隊。    撫軍將軍劉毅上表南征,豫章郡公給劉毅寫信,又派劉毅的堂弟劉藩前去勸阻。劉毅不聽,率水軍二萬人,從姑孰出發(fā)。五月,劉毅在桑落洲大敗,拋下船艦步行逃去,其余逃不掉的部眾都被賊寇所擒。    劉毅失敗的消息傳到,內(nèi)外動蕩不安。北伐軍隊剛返回,多有創(chuàng)傷疾病。京城的戰(zhàn)士,不過幾千人。賊寇攻下江州、豫州二鎮(zhèn),戰(zhàn)士十多萬,船艦車輛綿延百里。失敗逃回的人都說他們強盛。孟昶、諸葛長民畏懼賊寇逐漸逼近,想保護天子過江,豫章郡公不聽,孟昶再三請求。豫章郡公說:“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說了!”孟昶擔心不能取勝,就上表說:“劉裕北征,眾人都不同意,惟獨臣下贊同,致使賊寇鉆了空子,現(xiàn)在國家危急,是臣下的罪過?,F(xiàn)以一死來向天下道歉?!狈馍献啾恚屯潭舅幎?。    七月庚申,賊眾從蔡洲向南逃跑,返回駐守尋陽。派遣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鐘、河間太守蒯恩追擊他們。豫章郡公回到東府,大力訓練水軍,都是大樓船,高的有十多丈。盧循派遣他的大將荀林侵犯江陵,桓謙原先從江陵投奔羌人,又從羌地進入蜀地,偽主譙縱任命他為荊州刺史?;钢t和譙道福率軍隊二萬人,出兵侵犯江陵,恰好和荀林會合,相距一百多里。荊州刺史道規(guī)在枝江斬殺桓謙,在江津打敗荀林,追趕到竹町殺了他。    當初盧循逃走,豫章郡公知道他必定侵犯江陵,馬上派淮陵內(nèi)史索邈率領騎兵從小路援助荊州。又派建威將軍孫季高率領部眾三千人從海路襲擊番禺。江州刺史庾悅到達五畝嶠,賊寇派遣一千多人占據(jù)要地截斷嶠道,庾悅的前鋒鄱陽太守虞丘進出擊打敗了他們,豫章郡公整兵完畢。十月,率領兗州刺史劉藩、寧朔將軍檀韶等水軍南伐。任命后將軍劉毅統(tǒng)領太尉留守府,后方事務都委托給他。    盧循收集失散的兵士,還有幾千人,徑直返回廣州。道覆退回始興據(jù)守。豫章郡公從左里凱旋。天子派遣侍中、黃門到所在慰問軍隊。P4-5

編輯推薦

一部《二十四史》涵蓋了中國古代清以前的全部歷史,是中國古籍中最有價值的圖書,讀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來;用之,可以經(jīng)緯天地,縱橫捭闔;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書香有繼,蓬蓽增輝。但二十四史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又有著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是讀不懂,二是讀不完,三是買不起。張傳璽教授主持主編的《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上述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讓我們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之中,去尋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智慧,讓你學會不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還可以洞悉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南史》的第[一]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南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