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呂思勉 頁數(shù):406 字數(shù):30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歷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么用處?從前的人,常說歷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yún)s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后來的事情,決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惟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又有人說:歷史是“據(jù)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表面;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jù)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了,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歷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qū)別。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歷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么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么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決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家庭中?受過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這都與我有關系。合這各方面的總和,才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家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于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決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須追溯到既往;現(xiàn)在是決不能解釋現(xiàn)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歷史。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了。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千萬分之一。現(xiàn)在的歷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千萬分之一。然則歷史能記著什么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系的;從前和我有關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只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xiàn)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了。然則從前的歷史,所記的事,能否盡合這個標準呢?怕不能罷?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歷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于不知社會的重要。惟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zhàn)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fā)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才發(fā)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fā)生之后,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會,察其對于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了。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于是尋常的人就發(fā)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yè)不同,而其所根據(jù)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臺則總是相同。于是以為現(xiàn)在艱難的時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來,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zhí)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臺是死的,社會是活物。所以現(xiàn)在的研究歷史,方法和前人不同?,F(xiàn)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里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風化,則山崩只是當然的結果。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歷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睔v史的定義既明,歷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內容概要
《中國大歷史》用簡捷流暢的文字敘述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fā)展,終篇則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依歸,不僅條理清晰、記述準確,而且處處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研究方法以及綜合或具體的識見,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為一種優(yōu)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作者簡介
呂思勉,字誠之,江蘇武進人。中國歷史學家,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蘇常州,1957年10月9日卒于上海。幼年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歲,自學古史典籍成才。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等。
書籍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業(yè)
第十章 戰(zhàn)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戰(zhàn)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戰(zhàn)國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tǒng)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漢的政治
第六章 兩漢的制度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晉的統(tǒng)一和內亂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九章 隋之統(tǒng)一與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
第三十章 宋的統(tǒng)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chuàng)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yè)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
第八章 鴉片戰(zhàn)爭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聯(lián)軍之役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戰(zhàn)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戰(zhàn)爭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十八章 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
第二十章 日俄戰(zhàn)爭和東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
第五編 現(xiàn)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第六章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zhàn)
第九章 參戰(zhàn)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zhàn)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現(xiàn)代的經濟和社會
第二十二章 現(xiàn)代的教育和學術
第六編 結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fā)展的回顧
第二章 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到新莽時,才起一個晴天霹靂。新莽的政策,是: 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日私屬。皆不得賣買。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的,分余田與九族鄉(xiāng)黨。 立五均司市泉府。百姓以采礦、漁獵、畜牧、紡織、補縫為業(yè)和工匠、巫醫(yī)、卜祝、商賈等,都自占所為,除其本,計其利,以十一分之一為貢。司市以四時仲月,定物平價。周于民用而不售的東西,均宜照本價買進。物價騰貴,超過平價一錢時,即照平價賣出。百姓喪祭之費無所出的,泉府把工商之貢借給他,不取利息。如借以治產業(yè)的,則計其贏利,取息一分。 立六管之制。把鹽、酒、鐵、山澤、賒貸、錢布銅冶六種事業(yè),收歸官辦。 新莽的制度:(一)平均地權。(二)把事業(yè)之大者都收歸國營。 (三)雖然未能變交易為分配,然而于生產者,販賣者,消費者三方面,亦思有以劑其平,使其都不吃虧,亦都無所牟大利。果能辦到,豈非極好的事?然而國家有多大的資本,可以操縱市場?有多細密嚴肅的行政,可以辦這些事,而不至于有弊?這卻是很大的疑問。而新莽是迷信立法的。他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于是但“銳思于制作”,而不省目前之務。如此大改革,即使十分嚴密監(jiān)督,還不能保其無弊,何況不甚措意呢?于是吏緣為奸,所辦的事,目的都沒有達到,而弊竇反因之而百出。新莽后來,也知道行不通了。有幾種辦法,只得自己取消。然而事已無及了。 新莽尤其失計的,是破壞貨幣制度。原來漢代錢法屢變,其最后民信用的,便是五銖錢。錢法金、銀、龜、貝雜用,原是經濟幼稚時代的事,秦時,業(yè)已進他到專用金屬。漢世雖云黃金和銅錢并用,然而金價太貴,和平民不發(fā)生關系,為全社會流通之主的,自然還是銅錢。所以銅錢,便是當時經濟社會的命脈。而新莽卻把五銖錢廢掉。更作金、銀、龜、貝、錢、布,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行之。于是“農桑失業(yè),食貨俱廢”。大亂之勢,就無可遏止了。 新莽的大毛病,在于迂闊。其用兵也是如此。新室的末年,所在盜起。其初原不過迫于苛政,茍圖救死。然而新政府的改革,既已不諒于人民,則轉而思念舊政府,亦是群眾應有的心理。于是劉氏的子孫,特別可以做號召之具。當時新市,平林之兵,有漢宗室劉玄在內,號為更始將軍。而后漢光武帝,亦起兵舂陵,與之合。諸將共立更始為帝,北據(jù)宛。新莽發(fā)四十萬大兵去打他。軍無紀律,又無良將,大敗于昆陽。威聲一挫,響應漢兵者蜂起,新室遂不能鎮(zhèn)壁。更始派兵兩支:(一)北攻洛陽,(一)西攻武關。
編輯推薦
《大家講史系列:中國大歷史》作者呂思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這本他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作的歷史教科書采用白話形式,敘述亦力求其具體,少作概括之辭,是當年使用面較廣,發(fā)行量最大的一部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涉及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門知識,都是一般工具書里不易查到的。呂思勉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歷史學家。他治學的規(guī)模較為宏達、視野較為開闊,特別注重社會狀況的敘述。作者對史事評述、歷史因果關系的分析,也多中肯平實而發(fā)人深思。史學大家呂思勉通俗講解!民國歷史課本教材完本呈現(xiàn)!一本書讀懂中國史!最權威、最通俗的中國史讀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