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呂思勉 頁數(shù):465 字數(shù):5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很想做一部《新史鈔》,把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事情,鈔出來給大家看看。其原因如下: 中國歷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覽,很不容易。??雌湟徊糠?,則知識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簡要鈔出的書,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鑒》專記“理亂興衰”,《通考》專詳“典章經(jīng)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現(xiàn)在不同。近來所出的書,簡是很簡的了。但又有兩種毛病:(1)其所謂簡,是在全部歷史里頭,隨意摘取幾條,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關緊要的。(2)措詞的時候,隨意下筆,不但把自己主觀摻入,失掉古代事實的真相;甚至錯誤到全不可據(jù)。 因有這種原因,所以我想做部書,把中國的歷史,就個人眼光所及,認認真真的,將他緊要之處摘出來;而又用極謹嚴的法子,都把原文鈔錄(有刪節(jié)而無改易),自己的意見,只注明于后。但是這種書已經(jīng)不大容易做了。就做成了,也不大容易刻。 這一部書,是我歷年在學校里教授所預備的一點稿子,聯(lián)綴起來的。雖然和《新史鈔》的體例相去尚遠。然而其中也不無可取之處。給現(xiàn)在的學生看了,或者可以做研究國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我這一部書,和以前出版的書,重要的異點如下: ◎頗有用新方法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其中上古史一篇,似乎以前出版的書,都沒有用這種研究法的。此外特別的考據(jù),特別的議論,也還有數(shù)十百條。即如中國的各種民族(特如南族近人所通稱為高地族的),似乎自此以前,也沒有像我這么分析得清楚的。 ◎讀書自然不重在呆記事實,而重在得一種方法。我這部書,除掉出于愚見的考據(jù)議論外,所引他人的考據(jù)議論,也都足以開示門徑;可稱是研究史學的人必要的一種常識。 ◎這一部書,卷帙雖然不多;然關于參考的書,我都切實指出(且多指明篇名卷第);若能一一翻檢,則這部書雖不過六十多萬言,而讀者已不啻得到二三百萬言的參考書。且不啻替要想讀書的人,親切指示門徑。 ◎現(xiàn)在讀史,自然和從前眼光不同;總得在社會進化方面著想。但是隨意摘取幾條事實(甚且是在不可據(jù)的書上摘的),毫無條理系統(tǒng),再加上些憑虛臆度之詞;硬說是社會進化的現(xiàn)象,卻實在不敢贊成。我這部書,似乎也沒這種毛病。 以上的話,并不是要自行表揚;只是希望讀者諸君,在這方面注意一點。至于這部書的體制,我還有幾條要說,如下: △本書全用白話,取其與現(xiàn)在人的思想較為接近。但遇(1)文言不能翻成白話處,(2)雖能翻而要減少其精神,(3)考據(jù)必須照錄原文處,仍用文言。 △全書區(qū)區(qū)六十余萬言,于歷史上的重要事實,自然不能完具。但其詳略之間,頗有斟酌。大抵眾所共知之事從略,不甚經(jīng)見之事較詳,有關特別考證之處最詳。 △中國的歷史,和東南洋中西亞各國,各民族,關系極多。要徹底明白中國史,必須于這諸國諸族的歷史,也大略敘述。但為篇幅所限,只得想個斷制之法。其民族遂人于中國,變?yōu)橹袊幻褡逭咴斨F溆啾阒荒苁銎渑c中國關系的事情。我于這一部分,也略有研究。將來若有機會,當再另做一部書,以饗讀者。 △引據(jù)的書,和舉出的參考書,都注明篇名卷第。惟當然可知其在何篇何卷的,不再加注,以避繁瑣。如某君時代某人之事,當然在正史某帝紀某人傳中,某朝的賦稅兵刑制度,當然在某史的食貨刑法志內之類。 △紀年都據(jù)民國紀元逆推。①但若必須知其為某朝某君時之事,或須知其為西元何時之事,則或附注于下,或竟從變例。 △地名除與現(xiàn)今相同者外,均注明其為今何地。惟區(qū)域太大者,其勢無從注起(如郡只能注其治今何地,勢難盡注其所轄之地),請自用讀史地圖等參考。人地名有參照西史的,都于其下附注原文。 △雙行夾注,為吾國書中最善之款式(可使首尾完全,而眉目仍清醒),故本書仍多用之。本書用雙行夾注處,與用夾句號處不同,并請注意。 △凡引用成文處,除提行另寫外,兩頭皆施…’號。刪節(jié)處用……號。其(1)名詞,(2)成語,(3)特別提出的名詞或語句,(4)引用他人之言而不盡照原文鈔錄處,均用‘’號。
內容概要
原版《中國通史》完成于1939年,分上、下兩冊,上冊18章,分門別類地敘述中國社會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fā)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chǎn)、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yè)、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36章,按時間順序敘述中國政治的變革。
為了便于讀者閱讀,我們這次將原書豎排繁體改為橫排簡體;為了版式美觀,將原書的雙行夾注,改為單行;為了便于讀者理解和記憶,將民國紀元統(tǒng)一改為公元紀年。本著對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我們對全書進行了細致認真的點校。除此之外,基本未作任何改動,目的就是讓讀者讀到最原始、最純粹、最璀璨的史學巨著一《中國通史》。本書由呂思勉編著。
作者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多年來潛心于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先后從事雜志編輯、心理醫(yī)生等職業(yè),發(fā)表心理勵志類作品近100萬字。
書籍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
第二章 中國的歷史
第三章 現(xiàn)在研究史學的方法
第四章 本書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tǒng)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jié)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jié) 黃帝和蚩尤的戰(zhàn)爭
第三節(jié)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jié)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jié)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jié)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jié)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jié)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jié)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秋戰(zhàn)國
第一節(jié) 春秋
第二節(jié) 戰(zhàn)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jié) 獯粥
第二節(jié) 東胡
第三節(jié) 貉
第四節(jié) 氐羌
第五節(jié) 粵
第六節(jié)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jié)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jié) 封建
第三節(jié) 官制
第四節(jié)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jié) 兵制
第六節(jié)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jīng)濟組織
第一節(jié) 農業(yè)
第二節(jié) 工商業(yè)和貨幣
第三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經(jīng)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jié)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jié)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jié) 東周以后的學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jié) 豪杰亡秦
第二節(jié)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jié)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jié) 匈奴
第二節(jié) 西域
第三節(jié) 朝鮮?
第四節(jié) 閩粵南越和西南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jié)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jié)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后漢的興亡
第一節(jié)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jié) 后漢的武功
第三節(jié) 后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jié) 官制
第二節(jié)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jié) 賦稅
第四節(jié) 兵制
第五節(jié) 法律
第六節(jié) 學術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jié) 后漢的亂源
第二節(jié) 漢末的割據(jù)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jié) 晉初異族的形勢
第二節(jié) 八王之亂
第三節(jié)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jié) 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jié)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jié)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jié)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jié) 淝水之戰(zhàn)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jié)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jié) 宋篡東晉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jié)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jié)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jié)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jié)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tǒng)一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jié)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jié)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jié)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jié)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jié)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jié)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系
第七節(jié)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jié)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jié)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jié) 印度阿利安人人藏
第四節(jié)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系
第六節(jié)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jié) 官制
第二節(jié)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jié) 兵制
第四節(jié) 刑制
第五節(jié) 賦稅制度和民生
第六節(jié)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jié)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異點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一節(jié) 安史之亂
第二節(jié) 唐中葉后的外患
第三節(jié)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zhèn)
第四節(jié)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jié)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三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節(jié)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jié) 契丹的興起和侵人中國
第三節(jié)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tǒng)一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
第一節(jié)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jié) 宋初的政策和后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jié)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jié)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jié) 元韋占紹圣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第一節(jié)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jié)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jié) 北宋的滅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zhàn)
第一節(jié) 南宋初期的戰(zhàn)事
第二節(jié)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翦除
第三節(jié) 海陵的南侵和韓健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一節(jié) 蒙古的由來
第二節(jié)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節(jié)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jié)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節(jié) 大食盛強以后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jié) 蒙古的西征
第三節(jié) 蒙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jié) 蒙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朝的興亡
第一節(jié)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jié)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jié)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jié) 官制
第二節(jié) 學校選舉
第三節(jié) 兵制
第四節(jié) 刑制
第五節(jié) 租稅制度(上)
第六節(jié) 租稅制度(下)
第七節(jié) 鈔法
第八節(jié) 學術風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第一節(jié) 明朝的武功
第二節(jié) 瓦刺的強盛
第三節(jié) 蒙古的再興
第四節(jié)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一節(jié)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jié)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第一節(jié)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jié)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jié)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jié)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jié) 遼東西的戰(zhàn)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一節(jié)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jié)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jié)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節(jié)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jié) 清朝對待漢人的政策
第三節(jié)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節(jié)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jié) 黃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節(jié) 衛(wèi)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節(jié)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節(jié) 清朝平定衛(wèi)拉特
第六節(jié)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節(jié) 清朝征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一節(jié)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jié)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jié)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島
第一節(jié)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jié)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jié)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jié)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節(jié)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jié) 嘉慶時的內亂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節(jié)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jié) 基督教初人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jié)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jié)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jié) 五口通商
第六節(jié)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時的大內亂
第一節(jié) 太平軍
第二節(jié) 捻軍
第三節(jié) 回事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一節(jié)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jié)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jié) 中日甲午之戰(zhàn)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jié)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lián)z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一節(jié)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jié)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jié)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jié) 滿蒙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jié) 滿蒙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jié)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jié) 官制
第二節(jié) 學校選舉
第三節(jié) 兵制
第四節(jié) 法律
第五節(jié) 賦稅制度(上)
第六節(jié) 賦稅制度(下)
第七節(jié) 幣制的變遷
第八節(jié) 學術思想的變遷
第五篇 現(xiàn)代史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節(jié)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jié)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jié) 大借款宋案和贛寧之役
第四節(jié) 正式總統(tǒng)的舉出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節(jié) 俄蒙交涉
第二節(jié)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第一節(jié)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回顧
第二節(jié)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第一節(jié) 帝制運動
第二節(jié) 對德宣戰(zhàn)和復辟
第三節(jié) 護法戰(zhàn)爭和南北議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變故
第一節(jié) 皖直戰(zhàn)爭
第二節(jié) 軍政府的絕續(xù)和北方下統(tǒng)一令
第三節(jié) 贛豫陜的戰(zhàn)事和川湘鄂之爭
第四節(jié) 直奉戰(zhàn)爭
第五節(jié)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第六節(jié) 各省的紛擾
第七節(jié)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節(jié) 蒙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第二節(jié)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節(jié) 巴黎和會的失敗
第二節(jié) 華府會議的參與
第三節(jié) 魯案的解決
第四節(jié) 共同出兵和中東路
第五節(jié) 松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第六節(jié)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節(jié) 中國和德奧的新交涉
第八節(jié)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第八章 最近的財政
第一節(jié)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第二節(jié) 中國的內外債
第三節(jié) 新銀行團的復活
第四節(jié) 最近的關稅問題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我可以簡單回答說: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系者也。原來宇宙之間,無論哪一種現(xiàn)象,都是常動不息的;都是變遷不已的。這個變遷,就叫做“進化”。因此,無論什么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法子。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jīng)驗”。一個人的經(jīng)驗有限,要借助于別時代,別地方的人,就要有“紀載”。紀載就是“歷史”。所以歷史是各種學問都有的。但是從前的人,研究學問的方法粗,常把許多現(xiàn)象,混合在一起。后來的人,知道這種法子是不行,就把宇宙間的現(xiàn)象,分析做若干部分,各人研究其一部分,就各部分研究所得,再行想法子合攏起來。這個便喚做“科學”。研究社會進化現(xiàn)象的一部分,就喚做“歷史學”。從前的人,研究學問的方法粗,以為“史者,記事者也”,宇宙間什么現(xiàn)象,都應該記載在里頭。所以《史記》的《八書》,《漢書》的《十志》,什么專門的學問、譬如天文,律歷。奇怪的事情譬如五行。都有?,F(xiàn)在的宗旨,卻不是這樣了?!吧鐣F(xiàn)象”,也是“宇宙現(xiàn)象”之一,他的“變遷進化”,也脫不了“因果關系”的。雖然這種因果關系,不像自然現(xiàn)象那么簡單,因而“斷定既往”,“推測將來”,也不能如自然科學那么正確,譬如斷定既往,不如礦物學。推測將來,不如天文學。然而決不能說他沒有因果關系。研究歷史之學,就是要想“認識這種因果關系”。這便是歷史學的定義。第二章 中國的歷史要明白一種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先要曉得他的“事實”??季咳祟惿鐣淹氖聦嵉臇|西很多,譬如(一)人類之遺骸,(二)古物,無論工藝品,美術品,建筑物。(三)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都是。記載往事的書籍,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然而最完全最正確的,究竟要推書籍。所以研究歷史,仍得以“史籍”為中心。我們中國的史籍,究竟怎樣?我且舉兩種史籍分類的法子,以見其大概。一種是清朝的《四庫書目》,這是舊時候“目錄之學”中最后的分類。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召令奏議(詔令、奏議)、傳記(圣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史鈔、載記、時令、地理(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職官(管制、官箴)、政書(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目錄(經(jīng)籍、金石)、史評。一種是近人所撰的《新史學》,略參些新科學思想的。見《新民叢報》和《飲冰室文集》。第一正史:(甲)官書所謂《二十四史》是也。(乙)別史如華嶠《后漢書》、習鑿齒《蜀漢春秋》、《十六國春秋》、《華陽國志》、《元秘史》等,其實皆正史體也。第二編年《資治通鑒》等是也。第三紀事本末:(甲)通體如《通鑒紀事本末》,《繹史》等是也。(乙)別體如《平定某某方略》,《三案始末》等是也。第四政書:(甲)通體如《通典》,《文獻通考》等是也。(乙)別體如《唐開元札》,《大清會典》,《大清通禮》等是也。(丙)小記如《漢官儀》等是也。第五雜史:(甲)綜記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是也。(乙)瑣記如《世說新語》,《唐代叢書》,《明季稗史》等是也。(丙)詔令奏議四庫另列一門,其實雜史也。第六傳記:(甲)通體如《滿漢名臣傳》,《國朝先正事略》等是也。(乙)別體如《某帝實錄》,《某人年譜》等是也。第七地志:(甲)通體如《某省通志》,《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也。(乙)別體如紀行等書是也。第八學史如《明儒學案》,《國朝漢學師承記》等是也。第九史論:(甲)理論如《史通》,《文史通義》等是也。(乙)事論如《歷代史論》,《讀通鑒論》等是也。(丙)雜論如《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是也。第十附庸:(甲)外史如《西域圖考》,《職方外紀》等是也。(乙)考據(jù)如《禹貢圖考》等是也。(丙)注釋如裴松之《三國志》注等是也。以上兩種分法,都不十分正確,現(xiàn)在且別評論他。要知道歷史書分類的法子,可以自己把“目錄之學”的書參考。其中應該先看的,是《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四庫書目》四種。我以為歷史的書,從內容上分起來,不過(一)紀載,(二)注釋,(三)批評,三種??加喆蟮謱儆谧⑨?,也有因此而下批評的。其中又以紀載為主,必須有了紀載,批評注釋兩種,才有所附麗,其間有主從的關系。歷史書所紀載的事實,從前的人,把他分做(一)治亂興亡,(二)典章制度兩大類。參看《文獻通考》序。這兩個名詞,不甚妥當,但是一時沒有適當?shù)拿~,姑且沿用他,我以為前一類可稱為“動的史實”,后一類可稱為“靜的史實”。正史中的“紀”、“傳”,是記前一類事實的;“志”是記后一類事實的;二者又皆可出之以“表”,以圖減?。凰哉房煞Q為“紀傳表志體”。各種歷史,要算這一種的體例,最為完全。所以從前把他立于學官,算做正史。編年和紀事本末,是專記前一類的事實。政書是專記后一類的事實。從研究上說,編年體最便于“通覽一時代的大勢”;紀事本末體,最便于“鉤稽一事的始末”;典章制度一類的事實,尤貴乎“觀其會通”;所以正史、編年、紀事本末、政書這四種書在研究上都是最緊要的:因其都能“網(wǎng)羅完備”,而且都有一個“條理系統(tǒng)”。其余的書,只記一部分的事實,或者是許多零碎的事實。只可稱為“未經(jīng)編纂的史材”,專門研究,都是很有用的,初學暫可從緩。我們中國是個文明開化極早之國,歷史一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其余各種材料,卻也不少;譬如鐘鼎碑刻和其余各種古器物,都有合于前說的古物一類。各地方特別的風俗,特別的方言,都有合于前說的風俗習慣、典章制度一類。可惜科學不甚發(fā)達,沒有能夠把他嚴密整理罷了。這就是今后學者的責任了。第三章 現(xiàn)在研究史學的方法現(xiàn)在研究史學,有兩件事情,最應當注意的:其(一),是要有科學的眼光。便是現(xiàn)存的材料,都要用科學方法,去整理他。其中最緊要的有兩層:(一)是把不關于歷史之學的析出,以待專門家的研究;譬如天文、律、歷。(二)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種種科學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說明社會進化的現(xiàn)象。譬如用經(jīng)濟學的眼光去研究食貨一類的史實,就可以知道社會的生活狀況,就知道社會物質方面,物質方面,就是社會進化的一種原因。其(二),是要懂得考據(jù)之學。研究歷史,最緊要的就是“正確的事實”。事實不正確,根據(jù)于此事實而下的斷案,自然是不正確的了。然而歷史上一大部分的事實,非加一番考據(jù),斷不能算做精密正確的。只要看從前人所考據(jù)的便可見。所以考據(jù)之學,實在不能不講,其中最緊要的也有兩層:(一)是要懂得漢學家的考據(jù)方法;這一派學問,是我們中國最新而又最精密的學問。必須懂得這一種方法,一切書才都可以讀,一切材料才都可以使用。不然,就全據(jù)了些靠不住的材料,或者有了材料,不知道用法。(二)是要參考外國的書;從前中國歷史中,關于外國一部分最不正確。譬如朝鮮、安南要算同中國關系最深的,然而紀載這兩國的事情,還是誤謬百出。今后研究,必須搜羅他們自己的書?!端膸鞎俊分浲鈬怂灾臍v史,只有鄭麟趾的《高麗史》等兩三種。這是因為當時朝鮮、安南等,表面上都是我的屬國,暗中卻都是帝制自為,所以禁止國內的書籍不準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就不去考求,可謂于外情了。就是中國的事情,也有要借外國史參考,方才得明白的:譬如元朝在西域一方面的事實,就須參考西史;參看《元史譯文證補》。清朝未入關以前的事實,中國人完全茫昧,反要參考朝鮮人的著述;參看日本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就是個好例。這一層,外國也是如此。譬如朝鮮人,講高麗以前的歷史,就一大部分要借中國書參考。總而言之,世界大通,各國的歷史,都可以參稽互證。試看近人《章氏叢書》中的《法顯發(fā)見西半球說》,就可見得中國的歷史竟可供給墨西哥人參考了。這兩層,是最緊要的。其余應當注意的地方還很多,且待講到下面,隨時再說。第四章 本書的分期從來講歷史的人,因研究的方便,總把他劃分做若干時期。本書也用此法?,F(xiàn)在把本書所分的時期,開列于下。(一)上古史:周以前。(二)中古史:上,從秦朝統(tǒng)一起,到后漢全盛時代止;中,從漢末分裂起,到南北朝止;下,從隋朝統(tǒng)一起,到唐朝全盛時代止。(三)近古史:上,從唐中葉以后藩鎮(zhèn)割據(jù)起,到五代止;中,北宋;下,南宋。(四)近世史:上,元;中,明;下,清中葉以前。(五)最近世史:從西力東漸到現(xiàn)在。以上不過是大略的區(qū)劃,其中一切事實,并不能截然分清??偠灾?,是為研究上的便利。至于所以如此分法,讀到后文自見,現(xiàn)在也不必絮煩。第一篇 上古史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總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F(xiàn)在世界上,固然沒有真正單純的“民族國家”。一個國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單純,還宜乎復雜?假如說復雜,可以復雜到怎樣程度?自然也還是一個問題。然而一個國家建立之初總是以一個民族為主體,然后漸次吸收其余諸民族,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則要曉得一個國家最古的歷史,必須要曉得他最初的民族,也是毫無疑義的了。建立中國國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漢族”,這個也是講歷史的人沒有異議的。近來有人說:漢字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不是種族的本名,主張改稱“華族”或“中華民族”。殊不知漢字做了種族的名稱,已經(jīng)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國兵和外國兵,就稱“漢蕃步騎”,這就是以漢字為種族之名的一證。而且現(xiàn)在還是一句活語言?!┤绗F(xiàn)在稱漢滿蒙回藏,豈能改作華滿蒙回藏?況且“種”、“族”二字,用起來總得分別。漢族不能改作“華種”,若稱“華族”,這兩個字,有時候當他貴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稱“中華民族”,四個宇的名詞,用起來怕不大方便。而且現(xiàn)在“中華”做了國號;中國又是五族共和,這四個字,用到最近的時代,意義也容易混淆??偠灾岩芏ǖ拿~,來改通行的語言,極難妥當。所以本書仍舊用漢族兩字。然則漢族還是從“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國本部的呢?還是從他處遷來,人“有史時代”,其形跡還有可考的呢?這便是“漢族由來”的問題。關于這一個問題的回答,要算是“西來說”最為有力。近來人關于這一個問題的著述,要算蔣觀云的《中國人種考》,在《新民叢報》里。最為詳博。但是他所舉的證據(jù),還不盡可靠,我現(xiàn)在且舉兩種證據(jù)如下。當看蒙文通《古史甄微》。這兩種證據(jù),似乎都還謹嚴的。其(一)古書上說昆侖的很多?!吨芏Y?大宗伯》:“以黃琮禮地?!薄多嵶ⅰ贰按恕Y地以夏至,謂神在昆侖者也”。典瑞“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多嵶ⅰ罚骸办氲?,謂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薄妒琛罚骸鞍浮逗訄D括地象》,昆侖東南萬五千里,神州是也。”人神州以后,還祭“昆侖之神”,可見得昆侖是漢族的根據(jù)地。然則昆侖究在何處呢?《爾雅》:“河出昆侖墟?!薄妒酚?大宛列傳》:“《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隱蔽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薄墩f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fā)原注海?!薄端?jīng)》:“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薄渡胶=?jīng)》:“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都以河所出為昆侖。河源所在,雖有異說,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來解釋古書。要講“古代所謂河源”,《史記?大宛列傳》所謂“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而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其說自極可靠。那么,如今于闐河上源一帶。一定是漢族古代的根據(jù)地了。《書?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薄夺屛摹贰榜R云:昆侖,在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薄妒琛罚骸班嵭疲阂缕ぶ瘢哟死?、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嵰岳鰹樯?,謂別有昆侖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边@一個昆侖,在如今西寧縣的西邊青海地方,和前一個昆侖無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經(jīng)注》,也說:“言海內者,明海內復有昆侖山?!边@個“?!笔且男U戎狄,謂之四海的“?!?,不是海洋的海。(二)漢族二字,是后起之稱,古代漢族自稱。他族稱漢族,或說“華”,或說“夏”?!蹲髠鳌啡肿玉x支對晉人,“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襄十四年?!秶Z》“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都是個證據(jù)。近人因此附會到《列子》上頭的華胥之國,固然不甚可靠。列子這部書,本來真?zhèn)螉A雜,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實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亞(Bactria),史記上稱他做大夏,似乎是這地方的舊名。為因漢時西域諸國,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證明他是譯音?!秴问洗呵?古樂篇》:“黃帝令伶?zhèn)愖髀桑鎮(zhèn)愖怨糯笙闹?,乃之阬喻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似乎就是這一個大夏。那么,阿母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漢族的居地。參看近人《太炎文集?論種姓》。以上兩種說法,如假定為不謬,則漢族古代,似居今蔥嶺帕米爾高原一帶,這一帶地方,據(jù)人種學歷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種起源的地方。漢族人中國,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肅的路。近來人多說,“漢族沿黃河東徙”。這句話,似乎太粗略?,F(xiàn)在的黃河上源,在古代是氐羌人的根據(jù)地。見第六章第四節(jié)??偠灾皾h族西來”,現(xiàn)在雖沒有充分的證據(jù),然而蛛絲馬跡是很多的。將來古書讀得更精,古物發(fā)現(xiàn)得更多,再借他國的歷史參考,一定可以大為明白。這就要希望諸位的努力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