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雅瑟 編 頁數(shù):396
Tag標簽:無
前言
一談到唐宋散文,多數(shù)人都會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我國散文發(fā)展史上八位杰出散文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疤扑伟舜蠹摇鄙⑽拈_辟了我國古代散文發(fā)展新的高峰,在整個散文史上占據(jù)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崇高地位。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以革新六朝以來駢儷雕飾、專事浮華的文弊,開創(chuàng)嶄新的文風為號召,在文壇上掀起一股改革風潮。宋代的歐、曾、王、蘇等人,繼承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進一步拓展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領域。 可以說,“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作品和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八大家的文章,內(nèi)容上飽含著憂國憂民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形式上融敘事、說理、寫景、抒情為一體,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閃爍著民主性、現(xiàn)實性和文藝性的璀璨光輝?! №n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力健將,畢生以發(fā)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為己任,主張文道并重的作文風格。他的散文氣勢雄奇,善于立意,語言精練,筆力遒勁,以《師說》《原毀》等為代表。《師說》闡述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等精辟的見解,結(jié)構嚴謹,論證有力,是論說文中的典范。同時,韓愈的感懷悼亡的抒情文章,同樣哀惻動人,以《祭十二郎文》和《柳子厚墓志銘》等為代表?!都朗晌摹肥琼n愈為了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韓老成遽逝而寫的悼亡之作。文中寫幼時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離多的感慨、生死無常的哀痛,皆屬真情至性之語,從肺腑中自然流出,造語懇摯,不假雕飾,而又有無限凄愴的情韻?! ×谠晚n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文壇常以“韓柳”并稱。作為杰出的散文作家,柳宗元為文勇于創(chuàng)新,其文章風格雄深雅健,峻潔精奇,尤以山水游記、寓言、傳記及議論體文章為佳。在游記方面,以他貶居永州時期所寫的《永州八記》最為著名。八篇游記散文既各自成篇,又互相連續(xù),就像一卷精美的山水畫長軸,把秀麗的奇山異水描繪得形神畢肖。 在議論文方面,更是以睿智的眼光,立新題,寓新意,故常能發(fā)人之所未發(fā),代表作為《捕蛇者說》。此外,他的寓言多發(fā)揮了諷諭或鑒戒的功能,以《三戒》為代表,凸顯柳宗元關心時政,揭露世態(tài)人情的流弊與病態(tài)的精神,雖大多篇幅簡短,但含意深長。 歐陽修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倡導北宋文壇詩文革新,提出“明道致用”的文學主張。他不僅是古文家,在詩、詞、賦的創(chuàng)作上也極有特色和成就。歐陽修的散文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具有婉約含蓄之風貌。如《醉翁亭記》,寄情山水,從而領會到山水之樂、游宴之樂及與民同樂之樂,筆致清麗細膩,文詞練達,韻致無窮,是山水游記的千古佳篇?! ≡柕奈恼麓己?,頗有平和之氣,在風格上略微接近歐陽修,后人將他們二人并稱為“歐曾”。曾鞏長于議論文,為文講究布局章法,故結(jié)構嚴謹,條理清晰。如《墨池記》是藉王羲之墨池學書之事,來揭明“勉學”的主旨。其語言簡樸凝練,而意境深邃,在詰問轉(zhuǎn)折的語氣中,可得紆徐委婉的韻致,讀來尤能發(fā)人省思?! ⊥醢彩潜彼谓艹龅恼渭摇⑽膶W家。他的文章多涉及政令教化、經(jīng)世致用,其政論文章文筆遒勁,風格則剛峻峭拔。《答司馬諫議書》是一篇就新法答復諫官司馬光的書信,文章理足氣盛,委婉和易的語勢中,充滿勁悍剛銳之氣,其推行新法的堅定決心,昭然可見。不但充分顯現(xiàn)了王安石的文格與人格,也證明了文章風格與作家個性、人格兩者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此外,王安石的游記常深入淺出,蘊含警惕世人的深意。如《游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議論說理取勝的山水游記,其中寄寓了積極進取的襟懷和貫徹志向及理想的精神,并勉學者應“深思慎取”,是一篇借題發(fā)揮的佳文?! √K洵自幼熟讀《戰(zhàn)國策》《史記》,故所作文章簡直老練,頗有先秦古勁之風。他擅長史論、策論一類的議論文章,文章論點鮮明,說理透辟?!读鶉摗肪褪撬氖氛撁唬墙鍛?zhàn)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以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的屈辱政策。文章條理清晰,語言犀利明快,氣勢亦跌宕雄奇,為論說文的上乘之作?! √K軾一生雖然宦途坎坷,但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卻享譽千古。他秉承歐陽修的理念,完成了詩文革新運動,成為新的文壇領袖,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的思想氣度恢弘,才氣縱橫,詩、文、詞、賦、書、畫皆其所擅長。其文章汪洋恣肆,清新自然,千古傳頌?!读艉钫摗肥翘K軾著名的史論,全篇以“忍”字貫串,評價張良的一生,并列舉史實,徹底擺脫世俗陳見,頗能引人人勝?! √K轍在其父兄的熏陶下,個性相對比較沉靜,性情敦厚,所作文章如其為人,立意平穩(wěn),樸實淡雅。蘇轍的文學成就尤以散文為高,其策論更是著稱于世。在記游方面的作品則以《黃州快哉亭記》最具代表性,旨在闡發(fā)其兄蘇軾為亭命名“快哉”的深意,把敘事、寫景、抒情與議論熔為一爐。其文筆秀杰灑脫,風趣悠遠酣暢,足見蘇轍汪洋淡泊,紆徐條暢的風格,令人有超然物外之思。 “唐宋八大家”中的許多人不僅是卓絕的散文家,還是杰出的詩人、詞人。乃至政治家、哲學家、史學家和書畫家。因此,他們的文章也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內(nèi)容之深刻,觀點之精辟,論述之卓越,幾乎達到了當時社會的最前列??梢哉f,八大家的散文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貴寶藏,是國學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個人認真品讀。 本書選編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韓愈39篇、柳宗元35篇、歐陽修32篇、蘇洵11篇、曾鞏13篇、王安石21篇、蘇軾32篇、蘇轍10篇。這些散文立意深遠、可讀性強、意境優(yōu)美。書中涉及的歷史紀年,一般寫明朝代、帝王名稱、年號;同時注明公元紀年,使人了解所發(fā)生的事件在整個歷史時序中所占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散文均有翔實的注釋和精辟的鑒賞,重難點字加注拼音和直音,并在最后配綴后人評價。鑒賞文字除解讀背景、梳理結(jié)構外,還著重說明該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和特點,使大家能盡覽“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相關著作,在此謹致謝意。其中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內(nèi)容概要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中華文化的珍貴寶藏,是國學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認真品讀。
由雅瑟主編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精選唐宋八大家散文193
篇。其中:韓愈39篇,柳宗元35篇,歐陽修32篇,蘇洵11篇,曾鞏13篇,王安石21篇,蘇軾32篇,蘇轍10篇。每篇散文均有翔實的注釋和精辟的鑒賞,以及后人的點評?!短扑伟舜蠹疑⑽蔫b賞大全集》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使讀者盡覽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書籍目錄
韓愈
原道
原毀
雜說一
雜說四(馬說)
師說
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
張中丞傳后敘
祭田橫墓文
祭十二郎文
送窮文
祭鱷魚文
與于襄陽書
進學解
與陳給事書
應科目時與人書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送孟東野序
送區(qū)冊序
送李愿歸盤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楊少尹序
送石處士序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送高閑上人序
送王秀才序
毛穎傳
藍田縣丞廳壁記
贈崔復州序
爭臣論
伯夷頌
答李翊書
荊潭唱和詩序
柳子厚墓志銘
圬者王承福傳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
諱辯
感二鳥賦
論佛骨表
柳宗元
牛賦
囚山賦
封建論
駁復仇議
段太尉逸事狀
捕蛇者說
桐葉封弟辯
羆說
種樹郭橐駝傳
童區(qū)寄傳
箕子碑
梓人傳
蝮蜥傳
憎王孫文并序
哀溺文(節(jié)選)
吊屈原文
三戒并序
謗譽
鞭賈
送薛存義序
愚溪詩序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永州鐵爐步志
游黃溪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
鈷鉺潭記
鈷鉺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與友人論為文書
歐陽修
秋聲賦
朋黨論
縱囚論
瀧岡阡表
黃夢升墓志銘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畫舫齋記
吉州學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菱溪石記
相州晝錦堂記
伐樹記
峴山亭記
釋秘演詩集序
送楊真序
蘇氏文集序
梅圣俞詩集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江鄰幾文集序
六一居士傳
答吳充秀才書
祭尹師魯文
答祖擇之書
祭資政范公文
養(yǎng)魚記
祭石曼卿文
讀李翱文
賈誼不至公卿論
歸田錄(選錄)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新五代史宦者傳論(節(jié)選)
蘇洵
心術
六國
項籍
辨奸論
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
張益州畫像記
管仲論
木假山記
仲兄字文甫說
送石昌言使北引
名二子說
曾鞏
列女傳目錄序
戰(zhàn)國策目錄序
南齊書目錄序
贈黎安二生序
送王希序
先大夫集后序
寄歐陽舍人書
禿禿記
墨池記
宜黃縣縣學記
學舍記
道山亭記
越州趙公救災記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節(jié)選)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伯夷
材論
太古
興賢
傷仲永
同學一首別子固
讀孟嘗君傳
書李文公集后
答司馬諫議書
答曾子固書
答錢公輔學士書
芝閣記
游褒禪山記
靈谷詩序
張刑部詩序
祭歐陽文忠公文
答段縫書
王深父墓志銘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蘇軾
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
晁錯論
黠鼠賦
留侯論
賈誼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決壅蔽(策別課百官三)
教戰(zhàn)守(策別安萬民五)
上梅直講書
答秦太虛書
答張文潛書
答謝民師書
喜雨亭記
凌虛臺記
石鐘山記
張君墨寶堂記
超然臺記
放鶴亭記
文與可畫貧答谷偃竹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范文正公集敘
日喻
稼說送張琥
三槐堂銘并敘
書黃子思詩集后
方山子傳
亡妻王氏墓志銘
記游定惠院
記承天寺夜游
蘇轍
墨竹賦
黃樓賦并敘
上樞密韓太尉書
答黃庭堅書
武昌九曲亭記
東軒記
黃州快哉亭記
為兄軾下獄上書
六國論
三國論
章節(jié)摘錄
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岛?!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尤眨骸叭诵小t必有我?gu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钍献芋矗晔?,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稁熣f》一文乃是針砭時弊、有感而發(fā)的論說文?!罢f”,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表明作者的見解,說明寄寓的道理?!皫熣f”,就是談談從師求學的道理。文章闡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疚膭?chuàng)作于唐貞元十八年(802)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針對當時社會上彌漫著一種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錯誤觀念,加之兩漢以來儒家經(jīng)師嚴守師法、故步自封的不良風氣,韓愈寫了此文來說明為人之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同時,本文更是韓愈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他義正嚴詞地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_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非今。同時也暗示,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作者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接著,第二段開始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作者采用對比的方法分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列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箶?shù)第二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為了證明“圣人無常師”的道理,特別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 文末,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安痪杏跁r”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肮诺馈敝浮皬膸煻鴨枴保浴奥劦馈痹谙日邽閹煹牧己脤W風?! 稁熣f》構思精巧,語言雄放疏蕩。文中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從師從教名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等,至今仍有十分積極的教育意義?! 嶋H上,還可以把《師說》看做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chǎn)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主張“文以載道”,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笕嗽u論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薄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