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宋] 司馬光 著,黃錦鋐 主編 頁數(shù):1469 譯者:臺灣二十七位教授
Tag標簽:無
前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趙曙,任命龍圖閣直學士侍讀司馬光領銜編纂歷代君臣事跡。命在崇文院內(nèi)設專門機構,允許司馬光任意挑選官吏參加編纂,下令龍圖閣三館珍藏秘籍任由編纂者借閱,編纂所需,盡由庫錢支出。治平四年(1067),剛剛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趙頊,認為司馬光等所編史志,記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記載有議論精要的話言,天人相通的分際,美惡諸事發(fā)端的征兆,權柄福澤盛衰的原因,良將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斷邪曲正直的標準,政事治亂的關鍵,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資治通鑒”。元豐七年(1084),司馬光向神宗皇帝進《進資治通鑒表》,《資治通鑒》完成,歷時十九年。在司馬光之前,歷代史書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體裁各異,布衣尚且“讀之不遍”,日有萬機的人君更是無暇周覽。司馬光因之屬意于編纂一部編年通史,意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以方便君王大臣閱覽、借鑒。后遇英宗皇帝下詔令編寫,得以遍選當時優(yōu)秀史家相助,因緣際會,乃成此三百余萬言大著。司馬光一生勤學博讀,對經(jīng)史尤有心得。編纂《資治通鑒》時,年已近五十,已是當時文史大家。他年僅二十即考中進士甲科,進入仕途,歷任地方、朝廷官職。中國歷代史家所長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馬光這樣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屬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眾史家襄助,編纂之時,正當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改革年代,也是他與王安石等變法派盤旋相抗的十數(shù)年,這種際遇,歷代無兩。他領導當時史家劉攽、劉恕、范祖禹等,歷十九年枯坐,所編《資治通鑒》兼具歷代史家之長,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鑄史事之政治眼光,則是其他史家所缺乏。司馬光主持編纂之《資治通鑒》,其意在于“治道”,故對史事裁選,極為明確: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為世范、與國休戚的人物,都敘述詳明,以作為當時和后世的借鑒。而于騷客吟詠、隱士高蹈等無關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記載,故像屈原、陶淵明、李白這等隱士高才,均不見采。《資治通鑒》貫通歷代之書,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兩晉、南北朝學者所篡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lián)續(xù)古今的大編年史,為中國史學的一大創(chuàng)作。后代史家所作,僅能得其一體,或為專史,或為斷代,氣具規(guī)模,已判然不如。
內(nèi)容概要
《資治通鑒(套裝全4冊)》為《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的第四輯。全書文言原典300余萬言,白話譯文500余萬言。因規(guī)模宏大,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在不改變《通鑒》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將其分為7輯,每輯大致3冊(第四輯南北朝部分4冊,第七輯五代十國部分2冊),共21冊,陸續(xù)推出。本輯所記,起于南朝宋高祖劉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二年(588),講述南北朝時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420 年,宋受晉禪,劉裕登位,號為劉宋。424 年,文帝初立。三十余年,勸學招賢,“民有所系,吏無茍得”,元嘉大治。450 年,效霍去病狼山封胥,偏師數(shù)路,北伐中原,“贏得倉皇北顧”。453 年,劉劭弒父,文帝晏駕,其后皇室慘劇,前后相續(xù),宗室大壞,骨肉離析。479 年,權臣蕭道成,廢順帝自立,是為南齊。道成父子相承,體恤民眾,交通北魏,內(nèi)外差強。爾后諸帝,皆昏庸無狀,國事不堪。502 年,蕭衍代齊,南梁是立。梁武之初,勵精圖治,“五十余年,江表無事”,晚歲崇佛,國事始紊。550 年,侯景之亂,攻迫臺城,南梁經(jīng)營,三吳繁華,毀于一時。元帝即位江陵,討平巨賊,未及三年,西魏襲破江陵,身死異國。敬帝即位,都城南返建康,內(nèi)憂外患,無可收拾。557 年,禪位權臣陳霸先,南陳因立。霸先英主,志度弘遠,惜天不假年,北方日強,陳氏子孫,惟保守一隅,只待隋軍大至,金陵瓦解。南朝廢興相繼,北國亦然。386 年,北魏始建,自太祖拓跋跬至拓跋嗣,而至魏太武拓跋燾,俱踔厲奮發(fā),北討柔然,再平夏、燕、北涼。439 年,北方大致劃一,南、北對峙勢成。自此,或南朝北伐,或北朝南掠,各自懷忿。北魏起于云中,為經(jīng)略中原,而至平城,孝文慕漢,再遷洛陽,胡服脫盡,滿朝衣冠,盡是南風。宣武、胡后執(zhí)政,寵奸佞佛,豪門競奢,六鎮(zhèn)、爾朱氏之亂相因,北魏分裂東、西。未及數(shù)年,宇文篡西魏立周,高氏篡東魏號齊,周、齊攻伐連年,江北糾紛未已。齊帝了無才氣,任意荒唐,“小憐玉體橫陳夜,周師已報到晉陽”,國勢由強入蹇。周武雄才,577 年,整齊師旅,振羽入鄴,收齊全境。隨即南向,不料未及出師,赍志而歿。周帝沖幼,皇權旁落。581 年,楊堅廢靜帝自立,隋朝開立基業(yè)。588 年,隋師南下,陳后主未料國運,只知悠游。之后,金陵城門即將洞開,后主擁寵姬狼狽入于胭脂井,南朝風流,至此云散,兩岸混一只在目前,隋唐盛世,即將上演。本輯結束于此,以終南陳,以啟強隋。此百七十余年,山河崩裂,無有寧日。其間立國十數(shù),英主開基于前,子孫毀之于后,每有立新,舊時帝王,概莫能脫。禪位之際,幼帝泣愿“世世勿復生帝王家!”嗚咽慘切,歷歷在耳,陳陳相因,猶然未悟。良臣悍將,或奔競沙場,或構謀幃幕,但有稍息,身死主上之手,長城自毀,南北同慨。百姓“攜白首于山野,棄稚子于溝壑,顧故鄉(xiāng)而哀嘆,向阡陌而流涕”,良可嘆泣。豪杰未易伸展,烝民幾曾開顏,百年血淚,遍灑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讀者到此,寧不戚然?然自東漢末至此,四百余年,中華各族,因分裂而致爭競,因爭競而致交融。胡邊鄙人,熏染儒雅之風,漢家男兒,漸浸胡族健氣,漢胡至此渾然一體,爾后千數(shù)百年,中華少有分裂之虞,皆系此四百年血淚。長夜難明終將明,濁水難清終須清,讀者念及,或有欣然。南北諸國,興替倏忽,人事反復,史跡斑斕。司馬光諸人,整理繁亂,裁汰粗穢,得六十余萬言,占全書五分之一強,將這百七十年余年史事,一一分付,開列井然,文言質(zhì)樸,不掩興亡之嘆,烈士嘉言,盡有英挺之氣?!吧嗪螝g,死亦何懼;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掩卷三嘆,慎惕之心油然?!顿Y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lián)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于“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 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余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xiàn)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臺灣學者黃錦鉉先生領銜主持,集臺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 ∷抉R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最優(yōu)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搪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難以企及。故此,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xiàn)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 ”緯捎梦摹讓φ盏男问?,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第一輯為戰(zhàn)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据嬎?,起于南朝宋高祖劉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二年(588),講述南北朝時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 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鑒》,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鑒》完成。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數(shù)月后去世,時年67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書籍目錄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營陽王景平元年(420~423)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179年(424~427)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七年(428~430)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431~435)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五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436~441)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442~446)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七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447~450)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451~452)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十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大明二年(454~458)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十一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459~464)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十四 宋明帝泰始三年~六年(467~470)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宋蒼梧王元徽三年(471~475)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 宋蒼梧王元徽四年~宋順帝升明二年(476~478)卷第一百三十五 齊紀一 齊高帝建元元年~齊武帝永明元年(479~483)卷第一百三十六 齊紀二 齊武帝永明二年~七年(404~489)卷第一百三十七 齊紀三 齊武帝永明八年~十年(490~492)卷第一百三十八 齊紀四 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卷第一百三十九 齊紀五 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卷第一百四十 齊紀六 齊明帝建武二年~三年(495~496)卷第一百四十一 齊紀七 齊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497~498)卷第一百四十二 齊紀八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卷第一百四十三 齊紀九 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卷第一百四十四 齊紀十 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紀一 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三年(502~504)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紀二 梁武帝天監(jiān)四年~六年(505~507)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紀三 梁武帝天監(jiān)七年~十三年(508~514)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紀四 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十七年(515~518)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紀五 梁武帝天監(jiān)十八年~普通四年(519~523)卷第一百五十 梁紀六 梁武帝普通五年~六年(524~525)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紀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526~527)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紀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紀十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紀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531~532)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紀十二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533~534)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紀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三年(535~537)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紀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年(538~544)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紀十五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545~546)卷第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紀十九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紀二十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1~552)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紀二十一 梁元帝承圣二年~三年(553~554)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紀二十二 梁敬帝紹泰元年~太平元年(555~556)卷第一百六十七 陳紀一 陳武帝永定元年~三年(557~559)卷第一百六十八 陳紀二 陳文帝天嘉元年~三年(560~562)卷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陳文帝天嘉四年~天康元年(563~566)卷第一百七十 陳紀四 陳臨海王光大元年~陳宣帝太建三年(567~571)卷第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 陳宣帝太建四年~六年(572~574)卷第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 陳宣帝太建七年~八年(575~576)卷第一百七十三 陳紀七 陳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577~579)卷第一百七十四 陳紀八 陳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卷第一百七十五 陳紀九 陳宣帝太建十三年~陳長城公至德元年(581~583)卷第一百七十六 陳紀十 陳長城公至德二年~禎明二年(584~588)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壹):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起上章涒灘(420)盡昭陽大淵獻(423)共4年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420)是年六月改年號為永初1.春,正月,己亥日(十四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宮中。2.西秦王熾磐立他的兒子乞伏暮末為太子,自己仍兼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赦境內(nèi),改年號為建弘。3.宋王(劉裕)想要接受晉帝的禪讓,即皇帝位,但難以開口,于是召集自己的朝臣,宴會喝酒,從容地說:“桓玄篡位,而使政權被奪,而我首唱大義,要復興晉朝,經(jīng)過南征北伐,終于平定天下,成就功業(yè),而蒙受宋公九錫的封命?,F(xiàn)在我年將衰老(當時六十五歲),而地位竟如此的崇高。凡事、物都忌諱太盛太滿,這是難保長久安好的,因此,我現(xiàn)在要退還被封的爵位,回到京師(建康),退休養(yǎng)老?!背甲觽兌枷蛩韫灥拢恢f話的用意。傍晚,散會,中書令傅亮出了宮外,才領悟,再轉(zhuǎn)回宮,而宮門已關,傅亮就敲門求見,宋王開門接見,傅亮進門只說:“臣該暫時回到京師。”宋王了解了他的意思,不再說其他的話,只說:“要多少人護送你?”亮說:“幾十個人就可以了?!闭f完馬上辭別。傅亮出宮時,天色已晚,看到拖著長尾的星(彗星)貫穿在天空,他手拍著大腿長嘆說:“我常不相信天文的征兆,現(xiàn)在才知應驗了(表示劉裕應天命即帝位)?!备盗恋浇担模脑?,就(以晉帝之名)征召宋王入京輔政。宋王留下兒子義康,為指揮豫司雍并四州軍事的都督、豫州刺史,鎮(zhèn)守壽陽。義康還年幼,以相國參軍南陽人劉湛為長史,處理府、州政事。劉湛從小就有管理事情的愛好,常常自比管仲、諸葛亮,廣泛涉獵群書、歷史,但不寫文章,不喜談論。宋王很倚重他。4.五月,乙酉日(初二),北魏改謚宣武帝為道武帝。5.魏淮南公司馬國璠、池陽子司馬道賜計謀在外叛變,司馬文思告密。庚戌日(二十七日),魏主殺國璠、道賜。并獎賞文思,封他為郁林公。國璠他們的事牽連到平城豪族因而被殺的有數(shù)十人,章安侯封懿的兒子玄之也受連坐。魏主以玄之是燕朝的舊世族,要寬免玄之的一個兒子。玄之說:“我弟弟的兒子磨奴,年小時就沒有父親,請能保全他的性命?!蔽和蹙蜌⑿乃膫€兒子,而寬宥了磨奴。6.六月,壬戌日(初九),宋王到建康,傅亮暗地指示晉恭帝禪位給宋,并備禪位詔書的草稿呈給恭帝,要恭帝抄寫。恭帝欣然執(zhí)筆,向左右的人說:“桓玄的時候,晉司馬氏已經(jīng)失去了天下,而重新由劉公所延續(xù)到現(xiàn)在,已將近二十年;今天讓位的事,本是我甘心的?!庇谑前言t書寫在紅紙上。甲子日(十一日),恭帝遜位于瑯邪府第,百官拜辭,秘書監(jiān)徐廣悲痛哭泣。丁卯日(十四日),宋王設置受禪壇在京師南郊,即皇帝位。典禮完畢,從石頭城乘法駕進入建康宮。徐廣又悲感哭泣,侍中謝晦向他說:“徐公有些過分了吧!”廣說:“你是宋朝的輔佐,我是晉室的遺老,悲傷與歡樂兩事,本來就不同?!睆V是邈的弟弟。武帝到太極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初。犯有批評當政議論名教的人,也洗去罪名,給予更新?!襞嶙右罢撜f:古時重華(虞舜)嗣位,驅(qū)逐了四個壞人;武王攻克殷紂,把頑劣的殷人遷到洛邑。因為天下的壞人是相同的,民間的批評和議論也加以赦免,是錯的?!?.尊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優(yōu)待的禮遇,都仿效晉初司馬炎對待魏陳留王曹奐的方法,設王宮于舊秣陵縣,派冠軍將軍劉遵考率兵防衛(wèi),并把褚后降為王妃。追尊皇考(劉裕的父親劉翹)為孝穆皇帝,皇妣趙氏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蕭氏為皇太后(指繼母)?;噬希▌⒃#┦路钍捥髲膩砭秃芫瓷?,到了即帝位后,年紀已大,每天清早入朝中見太后,從未錯過時間。下詔書稱晉朝所封爵位,當隨政權轉(zhuǎn)移而改變。只設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但把爵位降為縣公和縣侯,用以來奉承王導、謝安、溫嶠、陶侃、謝玄五族的宗祀,至于在義熙時出力同患難的人,仍同本階級,不必降級。庚午日(十七日),以司空道憐為太尉,封為長沙王,追封已死的司徒道規(guī)為臨川王,而以道憐的兒子義慶繼承道規(guī)的爵位。其余的功臣徐羨之等人,升官進爵,都有差別。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王鎮(zhèn)惡為龍陽縣侯?;噬厦棵扛袊@懷念穆之。說:“穆之不死,當能助我治理天下??烧f是‘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失去了賢者,是國家的病害。語出《詩經(jīng)?大雅?瞻卬》。)”又說:“穆之死了,人會看輕我?!绷⒒首庸痍柟x真為廬陵王,彭城公義隆為宜都王,義康為彭城王。己卯日(二十六日),改頒歷法,由《泰始歷》改為《永初歷》。8.魏帝到翳犢山,并到馮鹵池。聽到皇上(劉裕)受禪即位,即以驛車召崔浩,告訴他說:“你往年所說的話應驗了,我今天才相信天道的安排?!?.秋天,七月,丁酉日(十五日),魏君主到五原。10.甲辰日(二十二日),下詔以涼公歆為指揮高昌等七郡軍務的都督、征西大將軍、酒泉公;任秦王熾磐為安西大將軍。11.交州刺史杜慧度攻打林邑,殲滅林邑,殺死他們的人過半。林邑要求投降,把他們前后所掠奪的東西歸還?;鄱仍诮恢荩瑸檎毭苤斏?,一如理政行家,官吏人民畏懼而又愛戴他;城門晚上開著,道路上的行人不揀遺失的東西。12.己未日(七月無此日),魏帝到云中。13.河西王蒙遜要攻討涼,先帶兵打秦浩亹;到達后,又暗地把部隊帶回屯駐在川巖。涼公李歆想要乘蒙遜在后方的空虛,襲擊張掖;宋繇、張體順很懇切地勸諫,李歆不聽。太后尹氏向歆說:“你新創(chuàng)建的國家,地小人少,自守的力量都嫌不夠,哪有余力打人!先王(李暠)去世前,諄諄地告誡你,要非常小心用兵,保衛(wèi)國土,安寧人民,以等待時機的變化。這些話還在耳邊,怎么可以丟棄呢!蒙遜善于用兵,不是你所能敵對的,幾年以來,他常有兼并各方的心志。你國雖小,足夠讓你來行美好的政事,修習道德養(yǎng)衛(wèi)人民,冷靜地來對付他,他如果兇暴,人民將歸服你;如果善美,你就要服他,哪里可以輕舉妄動,僥幸去求不是你所能得的東西呢!以我看來,不但軍隊要被消滅,國家也會敗亡!”歆也不聽。宋繇長嘆說:“現(xiàn)在大勢已經(jīng)完了!”歆率步兵騎兵三萬人東出。蒙遜知道這消息就說:“歆已陷入我的圈套中,可是如聽到我調(diào)回軍隊,他必不敢再前進?!庇谑切荚谖鞑咳〉脛倮压タ撕苼?,將再進攻黃谷。歆知悉,很高興,就進入都瀆澗中。蒙遜引兵攻擊他,在懷城激戰(zhàn),歆大敗。有人勸歆退回保住酒泉。歆說:“我違背老母的話,以致失敗,不殺這個胡人,我有何面目再見我母親!”因此聚集軍隊與蒙遜作戰(zhàn),而終于被殺。歆的弟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預、領羽林右監(jiān)密、左將軍眺、右將軍亮等人向西逃到敦煌。蒙遜軍進入酒泉,禁止掠奪,使士民安寧。并任用宋繇為吏部郎中,委托他選舉官吏;涼的那些有才能名望的舊臣,都被以禮加以任用。以他(蒙遜)的兒子牧犍為酒泉太守。原敦煌太守李恂,是李翻的弟弟,與翻等人丟棄敦煌跑到北山。蒙遜就以索嗣的兒子元緒代理敦煌太守。永初元年(庚申,420)1.春,正月己亥,魏主還宮。2.秦王熾磐立其子乞伏暮末為太子,仍領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赦,改元建弘。3.宋王欲受禪而難于發(fā)言,乃集朝臣宴飲,從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業(yè)著,遂荷九錫。今年將衰暮,崇極如此,物忌盛滿,非可久安;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比撼嘉┦⒎Q功德,莫諭其意。日晚,坐散。中書令傅亮還外,乃悟,而宮門已閉,亮叩扉請見,王即開門見之。亮入,但曰:“臣暫宜還都?!蓖踅馄湟?,無復他言,直云:“須幾人自送?”亮曰:“數(shù)十人可也。”即時奉辭。亮出,已夜,見長星竟天,拊髀嘆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绷林两?,夏,四月,征王入輔。王留子義康為都督豫司雍并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zhèn)壽陽。義康尚幼,以相國參軍南陽劉湛為長史,決府、州事。湛自弱年即有宰物之情,常自比管、葛,博涉書史,不為文章,不喜談議。王甚重之。4.五月乙酉,魏更謚宣武帝曰道武帝。5.魏淮南公司馬國璠、池陽子司馬道賜謀外叛,司馬文思告之。庚戌,魏主殺國璠、道賜,賜文思爵郁林公。國璠等連引平城豪桀,坐族誅者數(shù)十人,章安侯封懿之子玄之當坐。魏主以玄之燕朝舊族,欲宥其一子。玄之曰:“弟子磨奴早孤,乞全其命?!蹦藲⑿淖佣赌ヅ?。6.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諷晉恭帝禪位于宋,具詔草呈帝,使書之。帝欣然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彼鞎嗉垶樵t。甲子,帝遜于瑯邪第,百官拜辭,秘書監(jiān)徐廣流涕哀慟。丁卯,王為壇于南郊,即皇帝位。禮畢,自石頭備法駕入建康宮。徐廣又悲感流涕,侍中謝晦謂之曰:“徐公得無小過!”廣曰:“君為宋朝佐命,身是晉室遺老,悲歡之事,固不可同。”廣,邈之弟也。帝臨太極殿,大赦,改元。其犯鄉(xiāng)論清議,一皆蕩滌,與之更始?!襞嶙右罢撛唬何糁厝A受終,四兇流放;武王克殷,頑民遷洛。天下之惡一也,鄉(xiāng)論清議,除之,過矣!◆7.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優(yōu)崇之禮,皆仿晉初故事,即宮于故秣陵縣,使冠軍將軍劉遵考將兵防衛(wèi)。降褚后為王妃。追尊皇考為孝穆皇帝,皇妣趙氏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蕭氏為皇太后。上事蕭太后素謹,及即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嘗失時刻。詔晉氏封爵,當隨運改,獨置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降爵為縣公及縣侯,以奉王導、謝安、溫嶠、陶侃、謝玄之祀,其宣力義熙、豫同艱難者,一仍本秩。庚午,以司空道憐為太尉,封長沙王。追封司徒道規(guī)為臨川王,以道憐子義慶襲其爵。其馀功臣徐羨之等,增位進爵各有差。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王鎮(zhèn)惡為龍陽縣侯。上每嘆念穆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可謂‘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又曰:“穆之死,人輕易我?!绷⒒首庸痍柟x真為廬陵王,彭城公義隆為宜都王,義康為彭城王。己卯,改《泰始歷》為《永初歷》。8.魏主如翳犢山,遂至馮鹵池。聞上受禪,驛召崔浩告之曰:“卿往年之言驗矣,朕于今日始信天道?!?.秋,七月丁酉,魏主如五原。10.甲辰,詔以涼公歆為都督高昌等七郡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酒泉公;秦王熾磐為安西大將軍。11.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林邑,大破之,所殺過半。林邑乞降,前后為所鈔掠者皆遣還。慧度在交州,為政纖密,一如治家,吏民畏而愛之;城門夜開,道不拾遺。12.己未,魏主如云中。13.河西王蒙遜欲伐涼,先引兵攻秦浩亹;既至,潛師還屯川巖。涼公歆欲乘虛襲張掖;宋繇、張體順切諫,不聽。太后尹氏謂歆曰:“汝新造之國,地狹民希,自守猶懼不足,何暇伐人!先王臨終,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寧民,以俟天時。言猶在耳,奈何棄之!蒙遜善用兵,非汝之敵,數(shù)年以來,常有兼并之志。汝國雖小,足為善政,修德養(yǎng)民,靜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將歸汝;若其休明,汝將事之;豈得輕為舉動,僥冀非望!以吾觀之,非但喪師,殆將亡國!”亦不聽。宋繇嘆曰:“今茲大事去矣!”歆將步騎三萬東出。蒙遜聞之曰:“歆已入吾術中;然聞吾旋師,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將進攻黃谷。歆聞之,喜,進入都瀆澗。蒙遜引兵擊之,戰(zhàn)于懷城,歆大敗?;騽耢н€保酒泉。歆曰:“吾違老母之言以取敗,不殺此胡,何面目復見我母!”遂勒兵戰(zhàn)于蓼泉,為蒙遜所殺。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預、領羽林右監(jiān)密、左將軍眺、右將軍亮西奔敦煌。蒙遜入酒泉,禁侵掠,士民安堵。以宋繇為吏部郎中,委之選舉;涼之舊臣有才望者,咸禮而用之。以其子牧犍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與翻等棄敦煌奔北山。蒙遜以索嗣之子元緒行敦煌太守。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兇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了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fā)神觀?!? ——朱熹溫公作《通鑒》,不特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shù)、天文、地理,尤致其詳?! ∷抉R光所著《資治通鑒》,“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薄 端膸烊珪偰刻嵋菲湔摴沤哉壑灾廉?,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論風俗,皆能窮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 鴩按藭钡角宕酥两裉?,還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 ——錢穆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歷史規(guī)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guī)律行事。 ——金庸“有寫史,有考史,有論史,《通鑒》這三部分都完備?!薄顿Y治通鑒》兼具這三方面的成就。不僅上下千年之歷史流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寫史敘事,亦有獨出之處,如敘述“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安史之亂”等事件,脈絡分明,生動而有條理,千古傳誦。而且能“開滌靈襟”,啟發(fā)讀者之史識;至于“臣光日”之評論史事,曾國藩說:“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論風俗,皆能窮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謂之“折衷至當”;而且,《考異》三十卷,首開寫史兼考史之作法,考辨史料詳贍,亦極具參考價值?! X穆
編輯推薦
《資治通鑒:第4輯·南北朝(文白對照全譯)(套裝全4冊)》看點: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話全譯本。臺灣著名學人黃錦主編,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學者合譯。譯文貼近原著,盡得信達雅之要義。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緊貼原著,逐字逐譯,不以“現(xiàn)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一個“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實為巧辦法?!顿Y治通鑒》之名,眾人皆知,但研讀者比之于《史記》要少很多,考其緣由,一者當數(shù)其編年體例,初讀似乎有煩瑣之嫌;二來其洋洋三百萬言,規(guī)模遠比五十萬言的《史記》巨大,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此二者,細考之實乃《資治通鑒》的過人之處:編年體能將復雜之史實條分細縷,讀之能追根溯源,其源頭、發(fā)展、高潮、結局方能一清二楚;《資治通鑒》敘述了1362年的中國歷史,如此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濃縮于三百萬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屬大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對這段歷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將其一一讀來,則只有將時間浪費在市面上大為泛濫的所謂的中國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讀者想要達到什么目的了。該版本最大的特點有三:一為譯文考究,此點在出版前言中有詳細說明;二為文白對照,“白話語譯”乃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急需,但斷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對宇宙人生之直觀和對歷史命運之體認上具有簡約精準之美,此為白話文所無法企及。因而“白話語譯”只能是一座橋梁,意在讓現(xiàn)在的讀者能通過這一橋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謂“得魚忘筌”者是也。因而我們在編排形式上,盡量做到文白對照,既能得白話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頁之內(nèi)上排原文下排白話文,一一對照,使原文和白話文皆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三為全書的分輯安排,編者考慮到大多數(shù)讀者可能存在的對《資治通鑒》的畏懼心理,將八百萬字的規(guī)模按朝代分成七輯,每輯大致百余萬字,相對而言閱讀起來要輕松許多,且以朝代為分輯原則,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視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購買。全書文言加上譯文凡八百萬言,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按朝代分為七輯,陸續(xù)推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