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陳海慶
內(nèi)容概要
《理解與互動:語篇語用意義闡微》基于語用學和語篇分析界面,將語用學理論研究和語篇分析結合起來,探討語言交際中語篇語用意義的產(chǎn)生、傳遞、理解和接受的過程、機制、方式及效果。內(nèi)容主要包括語言意義探索的歷史淵源與歷程,語篇連貫的基礎、多層面性及其言語行為模式等。
作者簡介
陳海慶,1957年生于山東省濰坊市。1979年考入曲阜師范大學外文系英語本科專業(yè),1983年獲學士學位;1992年考入湖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1995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2005年獲博士學位?,F(xiàn)任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外國語言文學一級碩士點負責人,理論與功能語言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語用學、語篇分析、翻譯、文體學和外語教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在澳大利亞西澳州大學、美國加州富勒頓大學進行過研修。先后在國內(nèi)外語類核心期刊以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發(fā)表學術論文近50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翻譯英語文學名著5部,主編外語教學書籍多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語言形式與言語意義 1.1 語言與言語 1.2 語言工具及其交際的合作性 1.3 語言形式與功能 1.4 語篇研究的言語行為視角 第二章 語篇的概念與特征 2.1 語篇概念 2.2 語篇功能 2.3 語篇特征 2.4 語境概念 第三章 語用學與語言“意義”研究 3.1 語用學溯源 3.2 語用學定義 3.3“語用學轉向”及其“意義”探索之歷程 3.4“語言游戲”說與“用法即意義”觀 3.5 小結 第四章 語篇連貫的語用學闡釋 4.1 前言 4.2 語篇連貫的認知基礎 4.3 語篇連貫的推導及其認知語境 4.4 語篇連貫的言語行為模式 4.5 語篇連貫的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與多維性 4.6 小結 第五章 語篇信息的傳遞與理解 5.1 語篇信息的特征與形式 5.2 語義信息的組織、傳遞與接受 5.3 語用信息的推導與理解 5.4 聯(lián)想附加信息 5.5 小結 第六章 語篇視角與語調(diào)信息功能 6.1 視角及其信息傳遞特征 6.2 英語語調(diào)的信息功能 6.3 韻律結構與語調(diào)的語用功能 6.4 庭審會話語篇語調(diào)特征與信息輸出 6.5 小結 第七章 語篇互動與理解的言語行為闡釋 7.1 言語行為的交際互動觀 7.2 會話語篇的互動機制與取效行為 7.3 文學語篇的互動性與取效行為 7.4 小結 第八章 醫(yī)患會話互動模式的實證研究 8.1 國外與國內(nèi)研究狀況 8.2 醫(yī)患診斷會話序列特征 8.3 醫(yī)患權勢不對稱性與會話模式類型 8.4 醫(yī)患會話分析的言語行為觀 8.5 小結 第九章 文學語篇修辭及語用效果 9.1 修辭、修辭學與修辭觀 9.2 文學語篇中的修辭手法及其取效效果 9.3 中英詩歌“自然”意象及其表現(xiàn)手法比較 9.4 文學語篇翻譯中的話語分析 9.5 小結 附 錄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倫敦學派的領導者弗斯(J.R.Firth)是最早接受馬林諾夫斯基思想的人,并把語境概念引入語言學,使其成為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概念和內(nèi)容之一。弗斯堅持把對語言學中的情景語境研究放在首位,但同時又指出了這一概念作為語言學研究的內(nèi)容來說不夠具體和充分。他主張“情景語境”主要指的是語言交際中具體參與者、參與者的真實活動以及他們在參與過程中的感受和反應。交際者之間的活動包括了言語活動和非言語活動,以及涉及的相關事物和言語活動產(chǎn)生的影響。弗斯對“文化語境”這一概念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盡管他承認語言和交際者所處的文化有密切聯(lián)系,但是他很難相信語言或文化本身是獨立和諧的整體。因此弗斯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典型的語言而非方言或方言變體。另外,他還從社會環(huán)境的角度審視語境概念,他認為人類交際中的語言活動是一種社會行為,是社會行為就離不開對語境的理解,對語境的正確理解有助于對語言意義的理解。 為了追憶弗斯對語言學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ymes))針對涉及言語事件中的語境特征作了具體說明。如同弗斯一樣,海姆斯的關注點放在言語事件的參與人上面。他指出了參與言語事件者,即發(fā)話人(addressor)和受話人(addressee)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區(qū)分了不同類型聽眾(audiences),即實際聽者(actualhearers)和無意聽者(overhearers)的不同。他贊成把語言交際活動看做是一種社會行為,并提出了相關概念和術語,如:話題、環(huán)境、交際渠道、語碼、信息形式、事件、基調(diào)和目的等,這些術語細化并描述了情景語境中的言語事件的諸類因素。在后來的研究中,海姆斯針對交際者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把語境變量歸納為SPE—AKING:其中S指場合(setting);P指參與者(participant);E指目的(ends),即說者的意圖:A指行為序列(act sequence),即信息內(nèi)容和組織形式;K指基調(diào)(key),即說者的語調(diào)和態(tài)度;Ⅰ指的是工具(instruments),即交際渠道;N是相互交流的規(guī)范(norm);G是指語類(genre),即語篇類型。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布朗和尤爾。他們認為,在語篇分析中研究者應當把產(chǎn)生語篇的語境納入分析的視野,因為某些語言成分需要語境信息來幫助解釋,最明顯的就是指稱成分。為了對語篇中的這些成分進行解釋,研究者需要知道誰是說者(作者)和誰是(聽者)讀者,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以及產(chǎn)生該語篇的時間和地點。因此,從語用學角度來講,指稱、預設、含義和推導等概念經(jīng)常用于語篇分析中。
編輯推薦
《理解與互動:語篇語用意義闡微》是作者多年來對語用語篇分析的思考和研究。其中,有的觀點已得到學界的認同,有的則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或討論,雖然微不足道,但可以為當下語用學和語篇分析的交叉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或方法,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