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下)

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龔鵬程  頁數(shù):472  
Tag標簽:無  

前言

  出版后記  時隔兩年,龔鵬程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下冊終于要和讀者見面了,讀者從中可以再次體驗到閱讀上冊時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而對中國近一千年的文學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文學史寫作范式的流變,將會有一種全新的認知?! 〉酶Q先生這本劃時代著作的全貌,我們可以從宏觀上來看一看,先生這部百萬字計的文學史到底“破”了什么舊,又“立”了哪些新?! ?983年寫作《試論文學史之研究:以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為例》一文起,先生就開始孜孜以求新文學史的寫作方式。他不滿于傳統(tǒng)文學史如“錄鬼簿”、“馬二先生湖上選文”一般,按時代羅列作家作品,卻忽略文學“這門藝術如何興起、如何精進、如何變通,又有哪些人哪些事促成了它的變化”。為了糾偏,他的文學史寫作“僅及于文學觀念文學現(xiàn)象而止”,“而且只說大勢,并不處理個別人與事等小細節(jié)”。在這種只關注文學本身發(fā)展的理念下,文學的主角就不再是一般文學史撰述者以為的作家和作品,而是觀念。按照這個邏輯,這本文學史著從漢朝講起就不足為怪了,因為我們常見文學史述開篇所講的先秦《詩經(jīng)》、《楚辭》,其實只是到了漢代才被視為獨立的文學文本。  在先生的文學史觀念視野下,中國文學的歷史宛若一條湍急而下的長河,如何切入描述這股洪流而不流于汗漫,端賴于先生認為文學發(fā)展除了歷時性的大勢還有共時性的“內(nèi)在結構”??傮w說來,重要的有文質(zhì)代變、文學與藝術的分合、“文”之意義廣狹的變化、文士身份的變化等結構部件。依時間順序描述這些結構部件的形態(tài)演變,就形成了這部文學史著經(jīng)緯交錯、恢弘擴大的氣勢,頭緒紛雜卻又井井有條的品格?! ∠壬硪粯O力批駁的文學史寫作觀念,是機械性二元對立的論證模式。過多地強調(diào)先進與落后、正確與錯誤、革命與反動、新生與腐朽,將使文學史淪為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只有摘除這些宏大敘事的有色眼鏡,才有可能逼近真實的文學歷史。  關于是否能夠客觀描述歷史真相的問題,先生也有足夠的警醒。先生在“后記”中的一段話,足以代表先生的歷史觀:“歷史存在于詮釋中,因此寫史不是用科學方法去找出真相,也不是考察一件客觀史實或文本在后世的流傳史與接受史,乃是在諸詮釋中探尋詮釋與詮釋者、詮釋與時代、詮釋與文本的關聯(lián),以逼顯文本史實。”這段凝煉精辟的總結,是我們面對任何史述都應該抱持的態(tài)度,足供我們品味咀嚼?! ∠壬鷷性S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觀點,由于篇幅所限或宗旨所規(guī),并未鋪展論述,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夠給予闡幽發(fā)微,這是對先生以一己之力重述中國文學史的努力最好的回饋。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文學史(下)》接續(xù)上冊,起于晚唐,迄于20世紀初,全景展現(xiàn)了中國近一千余年文學歷史的發(fā)展變遷。
  作者秉承自己獨特的文學史觀,通過剖析對文學歷史的各種詮釋之間共時性的互動與抗衡、歷時性的累積與變奏,上推歷史本身,下探對后世的影響。書中具體論述了晚唐的格法之學如何展開“宋詩的基本風貌
”、唐宋文人階層如何擴大、文人的性質(zhì)如何衍變、文學如何成為社會文化的基調(diào),兼論屈原、陶淵明、杜甫、李商隱等人如何成為文學史的重要人物、形塑后世的創(chuàng)作觀點;文與道、駢與散、詩與詞、經(jīng)與文之間的辯證,以及說唱、音樂的文學化;明清之際精致的八股文寫作、文學創(chuàng)作的通俗化,以及文學史寫作的出現(xiàn)。
  作者于兩冊文學史的寫作中展現(xiàn)了“文字─文學─文化”的體系觀,即以文字為基礎的文學世界逐漸擴大,文學自兩漢文人階層的形成發(fā)展到唐宋文學崇拜的社會,最終走向明清之際的通俗化,文人階層的內(nèi)部結構在歷史中不斷變動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要脈絡。

作者簡介

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yè)。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臺灣學生書局總編輯等職。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杰出研究獎等獎項及臺灣校園十大名師、臺灣十大金榜專欄作家稱號。2004年起,歷任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教授?,F(xiàn)為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先生白幼才華橫溢,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文學、史學、哲學、宗教等,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美譽,是當代享譽海內(nèi)外華人世界的知名學者。至今正式㈩版專著70余種,其中在內(nèi)地出版的有:《游的精神文化史論》、《中國文人階層史論》、《文化符號學導論》、《文學散步》、《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

書籍目錄

第51章 句圖與格例 
 格法之學 
 句意關系 
 言意之辨 
 
第52章 文學的崇拜 
 僧徒文士化 
 宗教性崇拜 
 文學的社會 
 
第53章 詩客曲子詞 
 擬代創(chuàng)作 
 美人心事 
 
第54章 傷春的情懷 
 女聲代言 
 舞女唱嘆 
 博奧之美 
 
第55章 平淡的滋味 
 上追詩騷 
 一切皆詩 
 
第56章 志道的追求 
 平淡造理 
 中和美學 
 人文化成 
 
第57章 典范的塑造 
 型塑典范 
 以《詩》統(tǒng)《騷》 
 
第58章 詩教的精神 
 道尊于勢 
 士人典范 
 
第59章 文士的風采 
 文與道俱的新文人 
 文藝聯(lián)結 
 
第60章 文雅的趨向 
 化俗為雅 
 詩化之趨勢 
 審音辨律 
 
第61章 文體的規(guī)范 
 體裁分辨 
 當行本色 
 工力與妙悟 
第62章 風格的建立 
 古今體制之變 
 五律七律之爭 
 無意渾成之境 
 
第63章 江西宗派詩 
 江西詩社宗派圖 
 用功在內(nèi)不在外 
 
第64章 文道的分合 
 復古尊唐之風 
 詩與道漸分 
 
第65章 詩詞的分合 
 詞本艷科說 
 詞法即詩法 
 
第66章 駢散的分合 
 文道雙彰 
 體兼駢散 
 
第67章 經(jīng)文的分合 
 經(jīng)典的文學性 
 托古改制 
 
第68章 藝文的分合 
 文主樂從 
 言說藝術 
 
第69章 新文壇的形成 
 遼金漢化 
 南北綜益 
 
第70章 新風格的出現(xiàn) 
 遺民作家 
 道釋作家 
 
第71章 元文學之面貌 
 詩趨唐調(diào) 
 文人結社 
 
第72章 明初的承與變 
 詩文的典范 
 盛唐的概念 
 
第73章 明文學之主干 
 明代絕藝 
 代圣立言 
 
第74章 分裂中的文壇 
 文道漸分 
 古詩聲調(diào) 
 
第75章 文章評點之盛 
 抹筆、圈點 
 評點、文話、體則文格 
 
第76章 復古論法之風 
 擬議成變 
 才與情 
 
第77章 明人的元雜劇 
 南北曲爭霸 
 原本為標榜 
 
第78章 古史的通俗化 
 通俗推廣的史述 
 以史為鑒的教化 
 
第79章 稗史傳統(tǒng)復興 
 文士炫才 
 出版情境 
 
第80章 文人才子的表現(xiàn) 
 才子佳人 
 審美偏執(zhí) 
 
第81章 化民成俗 
 全面文人化 
 歷史性的道德判斷 
 
第82章 轉俗為雅 
 名教之利器 
 文雅的世界 
 
第83章 審美觀照 
 雜 
 隔 
 
第84章 文人結社 
 話語霸權 
 黨社之爭 
 
第85章 清初的風氣 
 歷史斷裂觀 
 文人意識之沿續(xù) 
 
第86章 天下之興亡 
 隱逸傳統(tǒng) 
 時代哀感 
 經(jīng)世思想 
 
第87章 歷史之意識 
 文人山林氣 
 文學史意識勃發(fā) 
 
第88章 博學的趨向 
 博學于文 
 “士”的變化 
 
第89章 諧俗的氣息 
 世俗化的文人 
 文學的世俗化 
 
第90章 文字的技藝 
 文人娛樂 
 創(chuàng)作旺盛 
 
第91章 文學的觀點 
 聊齋志異 
 四庫提要 
 
第92章 文風與學風 
 合經(jīng) 
 通史 
 主文 
 
第93章 情性的生命 
 才情 
 性情 
 狹邪文學 
 
第94章 兒女 
 《紅樓夢》與“紅學” 
 歷史或文學 
 情書或悟書 
 剛性或柔性 
 
第95章 英 雄 
 俠義小說的系統(tǒng) 
 推崇俠客的時代 
 
第96章 人心 
 世道人心的關懷 
 戲曲與宗教 
 
第97章 世變 
 文學化的消融 
 游士 
 
第98章 復古 
 本乎心、本乎經(jīng)、本乎古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第99章 通俗 
 傳播差異 
 以文為戲 
 
第100章 革命 
 文學史框架 
 中國文學之消亡 
 歷史中的審美活動 
后記
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格法之學齊梁到唐中葉,是個詩文立法的時代,故詩格詩例大行。王昌齡、皎然以后,格法之學依然甚盛,但已漸由法生出了對意的關注。不過嗣后并沒有只論意不論法,格法之學仍彌漫于晚唐五代宋初,因為立法的活動還沒結束。前一段,摸索出了詩文的格律,創(chuàng)立了新體裁;現(xiàn)在,經(jīng)過長期試驗,亦將做些歸納,確立些新法則。當時論詩法,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句圖、一是格法。所謂句圖,《四庫提要》說始于張為《詩人主客圖》,因它“排比聯(lián)貫、事同譜牒,故以圖名”。實則它的圖是什么樣,現(xiàn)在搞不清楚,只知當時流行這么命名,其內(nèi)容均是摘選秀句以供鑒賞。如李洞集賈島詩句五十聯(lián)及其他人警句五十聯(lián)、惠崇集自己作品一百聯(lián)為詩句圖,以及宋太宗《御選句圖》、《林和靖摘句圖》、黃鑒《楊氏筆苑句圖》、《續(xù)句圖》、《孔中丞句圖》、《雜句圖》等,大抵均輯入北宋末年蔡傳編的《吟窗雜錄》卷三十四至五十。摘句吟賞,起于南朝,《梁書·柳惲傳》:“詔問讀何書對曰《尚書》。又曰:有何美句?”足見當時論文之習慣已然,劉勰、鍾嶸論詩文亦然。唐初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則是專以秀句為標目的選集,后來如杜甫論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王維“最傳秀句寰宇滿”(同上)、李白“李侯有佳句”(《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依然強調(diào)秀句。中晚唐此風更熾,許多人均因某一二佳句得名。句圖就出現(xiàn)于這樣的風氣中,且成為一種正式的評詩體制。但句圖亦僅盛于中晚唐北宋,此后便漸無這類評詩專著了。原因之一,是爾后詩話與選本幾乎完全吸收了這種摘句評選之法,許多選集除了選整首作品外,也選佳句,如晚唐韋莊《又玄集》就已經(jīng)是如此了。句圖漸無單獨再作之必要。另一原因,是句法的討論,已由摘選秀句進而要比較優(yōu)劣、討論句中命意,認為詩人不能僅是貪得好句便罷。例如《能改齋漫錄》卷八說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对S彥周詩話》說王元之“身后聲名文集草,眼前衣食簿書堆”等語好,因為語迫切而意雍容?!秾Υ惨拐Z》卷三說白居易“想得家中深夜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太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等,都是既吸收了句圖之法而又超越了它。詩格方面,首先應提白居易《金針詩格》《文苑詩格》。白氏是中晚唐聲名最大的詩人,據(jù)《因話錄》卷三載“李相國程、王仆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張舍人仲素為場中詞賦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謂其詞賦被人效法,奉為程式。他們自己似乎也有意金針度化,把作文心得總結為一些規(guī)則來教人,故王起有《大中新行詩格》、白居易有《金針詩格》、白行簡有《賦要》、張仲素有《賦樞》。徐衍的《風騷要式》還引了白氏兩句詩,謂:“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笨墒撬麄儗嶋H的行動顯然相反,都是老婆心切,要傾囊相授的。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有關文學史的思考,朋輩中龔鵬程兄可說是先導者。我在閱讀龔著文學史時,文學歷史之鮮活生猛,如在目前。讀文學史至此,夫復何求?  ——陳國球,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主任我覺得這本書是讓老師準備文學史更深更好的材料來源之一。上研究所文學史研討課時,是很好的補充教材?!  逃⒖?,臺灣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

編輯推薦

《中國文學史(下冊)》:縱橫恣肆、議論酣暢、敘事快利,一洗教科書呆板枯澀之氣。取材既博又精于剪裁,鄙棄堆垛知識、鋪排材料、抄來抄去。新見迭出、奇銳精敏、大破俗說,極力拓展文學史討論空間。仿馬遷班固,筆含性靈不掩才情,非編纂排比之文學史能及。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國球,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主任。蔡英俊,臺灣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文學史(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條)

 
 

  •   于無數(shù)文本間勾連縱橫,靈光四溢,方為才子。
    尋章摘句的文學史看多了,緩口氣吧!
  •   第一次拿到的書,內(nèi)頁有十幾頁有折損,提交了換貨申請后,兩天內(nèi)當當派人來換貨了,非常順利。沖著這服務,給個五分,也作為當當以后改進送書質(zhì)量,不至于讓顧客換貨的鼓勵吧。
  •   書不錯,發(fā)貨快,正品,值得一讀。
  •   和大陸很多專家的角度還是不同的!
  •   雖然這類書已有多種,但還是喜歡有特色的、高質(zhì)量的。
  •   一如既往的好書 精品
  •   龔鵬程的中國文學史獨具特色,學術個性極其鮮明。他不滿于舊有的、把文學史寫成政治史和社會史的做法,重新標舉“文學史”的大旗,這種大氣度不得不由衷感佩!……
  •   經(jīng)典作品,作史作教材均可。
  •   作者是臺灣人視角不同
  •   多讀多喜歡
  •   龔鵬程是才子,也是高產(chǎn)者,前人所謂“著作等身”,對他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其著作堆砌起來應該超過他兩倍身高。但也毋庸諱言,諸多著作泥沙俱下,良莠不齊,而且重收現(xiàn)象嚴重,改頭換面就粉墨登場。本書還算不錯,盡管不少內(nèi)容和之前的著述有交叉,但整體框架還是自成一格。但也僅限才子本色,臧否人物,任意揮灑。有其慧眼獨具之處,但也有英雄欺人之處。說是文學史,其實多半是以論帶史,甚或以論代史。對于前人文學史著作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等肆為批判,對于自己的缺點卻輕描淡寫,甚至大言不慚地自以為是。平情而論,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學史其實都不可或缺。一者供人了解史事,一者令人增長史識。史事缺少史識的提升,只是散亂的一些人物、事件和作品;史識缺少史事的鋪墊,則易流入空泛而不切實際。所以本書值得看,但不值得信奉。
  •   今天到貨,還沒有讀,就感覺很不舒服:1,兩本書看上去不象一套書,一套書封面設計不能是兩種風格兩種樣子,封面差別太大。2,上冊的扉頁有明顯錯誤,“上冊”兩個字應該緊跟著書名,卻排在了作者名字的下面。3,依我的淺見,書名不準確,雖然屬于另外的學術問題,或者與大陸方法與習慣不同造成我這樣的感覺,根據(jù)內(nèi)容應該叫史論更恰當些,創(chuàng)新當然無疑,跟大陸學者確實不一樣,但這種體例也不算很新意,林庚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也象是專題性結構,但遵循年代是很明顯的,還有,劍橋的插圖各種史著,不少也是一個個專題結構。一個12年出版一個是09年,有同時出版的版本嗎?
  •   包裝很爛'''封面有破損'''不知道是運輸?shù)膯栴}還是什么''很像二手的''''
  •   很好,推薦,有啟發(fā),開卷有益。
  •   這是我在亞馬遜網(wǎng)店購物,幫朋友買的書,是正版的,價格也挺實惠的,而且快遞超給力。
  •   一本真正的中國文學史,立足于文學本身。
  •   龔鵬程有才子型學者之稱,在臺灣,他的文史類著作已有四五十種出版,且大多是涉獵異常廣博的厚重專著。在這部《中國文學史》中,他指出了自魯迅、胡適以來的中國文學史進入的歧途,那就是不合理地套用西方體例,且后又嚴重受到進步史觀的影響,導致重“史”而不重“文學”,無視歷史中的文學審美。龔鵬程此書可以“洋洋灑灑”來形容,雖為教學之用,但在每一章節(jié)中他從不給一時一派一個文學... 閱讀更多
  •   下冊終于出來了
  •   龔氏絕妙好書
  •   封面不同
  •   龔鵬程作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