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作者:梁明,李力 頁數:270 字數:3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縝于豐富 密于詳盡 梁明教授是我北京電影學院78班上大學時的同學。 印象中,梁明一直是一個勤奮的人。他現在擔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攝影系主任,不僅要給本科生、研究生上課,帶博士生,同時,還撰寫大量的理論文章,出版專著,參加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更活躍在電影、電視創(chuàng)作的第一線。這些一般人無法同時承擔的任務,梁明不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他一直在電影創(chuàng)作和電影教學兩方面辛勤耕耘,那是一種游刃有余地游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的經歷,鍛煉和造就了梁明在學術上的敏銳和執(zhí)著,而他對電影理論、攝影創(chuàng)作、專業(yè)教學的關注和研究,直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電影創(chuàng)作語言及理論教學、研究體系。我認為,現代大學影視教育,非常需要這樣在電影本體創(chuàng)作理論上有成就、有系統專業(yè)知識、有豐富創(chuàng)作成果,同時又有扎實的功底、有自己的學術方法、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 今天,人們對電影文化的體驗,已經從過去的單一模式(露天電影和影院電影)發(fā)展到多元的觀看模式,多方面觀看影像是今天“讀圖”時代受益的主要形式,觀眾從看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影像產品的模式上形成認識、產生愉悅,甚至觀者與影像產生了視覺和心理互動的狀態(tài),人們不但從電影中感受社會和生活,也享受視聽帶來的享受,感染自己多少,完全在于自己對電影的熱愛程度以及對電影語言了解的深入程度。 電影藝術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主流,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大學影視教育,無論是新開設的與電影、電視有關的專業(yè),還是其他文科和藝術專業(yè)開設的與影視有關的課程,無非都是借用影像的方法來進行大學藝術教育、審美教育、制作教育、理論教育。觀看電影、電視成為一種非常主要的教學和交流形式,對電影藝術有一些愛好的學生,大都是對電影表現出來的影像效果有所偏愛,甚至達到癡迷程度的。 電影是一種標準化、工業(yè)化、團隊化的復雜藝術門類。電影攝影所涉及的范圍和內容就有很多,包括攝影技術、藝術、造型、技巧、方法、手段、風格、元素、美學、理論等方面的內涵。認識電影,往往是一個漫長和多元的過程,多數人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但有的人經過多年,仍然還是停留在喜歡的基礎上,這就很遺憾。所以電影的學習,必須從制作和動手的層面上認識才可以真正了解,否則,也就僅僅停留在鑒賞的初級層面。這本書,在這方面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目前,國內從事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和電影技術實踐的專業(yè)人員,很少就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體會進行理論總結和著述,也很少有具有創(chuàng)作經驗的攝影師和具有實際創(chuàng)作經驗的教師出版有關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分析方面的理論書籍?!剁R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從技術到藝術,從實踐到理論的電影攝影專著,屬于急需型和補充型并舉的學術專著,對于專業(yè)學習影視制作的學生和希望從事影視創(chuàng)作的人員以及正在電影創(chuàng)作一線工作的創(chuàng)作者,是一本需要仔細精讀的教材和非常好的參考書。 縝于豐富,密于詳盡,是我讀完這本專著后最深刻的感受。 本書的寫作目標宗旨非常明確,是一本關于電影攝影造型語言分析的專著,結構獨特,內容豐富,頗有新意,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進行電影攝影宏觀和微觀的論述。全書共分五個章節(jié),前四章都是從具體的影片入手,寫作的核心鎖定在對各種造型元素與視覺效果的分析、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方法的分析上。這樣的寫作結構對集中學習電影、研究電影造型語言、了解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均有非常大的幫助。 影片片例的選擇也非常有代表性,除了梁明自己參加攝影創(chuàng)作的影片外,還涉及了不同國家、年代、風格、流派的跨越,是國內外有代表意義的影片。從攝影主要造型元素:色彩、運動、光線、環(huán)境、空間、景別、風格等方面分項展開論述,研究廣度和深度均大大拓展。寫作的思路上比較揮灑自如、任意馳騁,讀起來也比較輕松,文字優(yōu)美,個性鮮明,令人深思,引人入勝。 色彩章節(jié),論述了色彩的抽象和具體含義,將色彩的流動納入了用視覺進行傳達的體系,對彩色與黑白的對立和對位,進行了結構上的解釋與分析,細化了色彩類別中的冷、暖關系,同時,將西方繪畫中的色彩理論引入電影。 在運動攝影章節(jié)中,闡釋了運動鏡頭是一個現代電影創(chuàng)作中非常普及和非常敏感的手段和元素,通過所舉例的影片,細化了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影片中運動攝影所帶來的不同的視覺形式和視覺效果。 在光線一章里,從光影與主題的關系、光影與人物塑造的關系和光影與環(huán)境的關系出發(fā),深入論述了光對人物心理情緒的描寫、光線對人物情感世界的烘托以及光影對生命的表達,光影對人性和人生意義的表達等。 在導演和攝影的主要造型手段——環(huán)境、空間與景別的論述中,對手段、元素、方法、效果進行了綜合的分析和舉例,這些縝密、具體、詳盡、實用的論述,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在構思本書時的出發(fā)點和追求。 第五章的內容為攝影風格,鎖定在曾念平、王家衛(wèi)、杜琪峰、陳可辛(包括梁明本人)等活躍在當代電影舞臺上的創(chuàng)作人員的主要作品上,緊緊圍繞電影的風格話題,談及電影的創(chuàng)作、方法、技巧、風格、理論、技術、藝術等問題,在整個表述過程中,追求創(chuàng)作的直覺,追求文字的個性和鮮活論述。 雖然全書僅僅劃分了五個章節(jié),選擇的影片數量也不多,但作者獨特的選片角度使得研究以少勝多,精益求精。這些影片在藝術上、風格上、制作上都有新意。而由于作者同時自由徜徉在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與大學影視教育兩個領域,是既有豐富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又有非常扎實的理論基礎的攝影師,還是有非常獨特視角和高研究水平的學者,他的寫作風格也采取了自己獨特的撰寫形式,既宏觀大氣,也微觀細致。有思想的活躍,也有理論的探索,還有扎實創(chuàng)作的經驗體會,在全面教學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上下了工夫。作為一個電影專業(yè)教師,他的教學經驗總結,他的深刻理論都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所以,無論對一般學習還是專業(yè)深入,本書都可以給予啟迪。 一般而言,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及理論的研究,可分為一般基礎性理論與應用技巧型理論兩種類型,隨著電影學科分類的科學化和電影學科建設的發(fā)展,攝影理論和攝影美學理論的研究,也越來越顯得重要。這本專著,在論述上沒有截然分開,而是考慮了電影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的普及性,將兩者進行綜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學術意義和教學意義,是值得閱讀、研究、體會、和品味的書籍。 中國改革開放30年,電影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整體性的中國電影產業(yè)也開始在逐步建立。電影對國家形象、民族思想、文化軟實力的宣揚都具有非常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才帶來了產業(yè)格局、產業(yè)投資的變化,并使電影為人們所關注。當下的電影創(chuàng)作呈現一種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追求、不斷繁榮的態(tài)勢,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作,為我們國家電影的創(chuàng)新和走向世界,正在做出努力,也更需要我們培養(yǎng)出新一代優(yōu)秀的電影人才。 今天的大學影視教育,無論是普及型還是專業(yè)型,真正需要的恰恰是這種務實的教師,而不是那些空話連篇、虛詞不斷、詞不搭意、光放空炮的所謂學者。實際上,所有大學教授電影專業(yè)的教師,都應該關注自己的教學,以及如何對學生學習和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起到真正的作用,都應該為這種電影創(chuàng)作與理論的學術建設而努力。 這本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在電影創(chuàng)作和學術理論研究方面的學術積累、學術醞釀,實質上是對他多年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和造型研究教學的系統總結,也是一種理論上的總結性宣泄。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到他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梁明教授為電影專業(yè)教育教學完成的一項重要學術著作,我們對作者這種極為認真的學術態(tài)度和學術責任表示由衷的敬意。這部專著的出版,對于中國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也對學生學習電影攝影和電影創(chuàng)作有非常多的幫助。攝影理論和創(chuàng)作研究中涉及的問題,都具有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的形象思維,也是作者本身電影攝影藝術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 由衷地感謝作者,感謝出版者。全國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會軍2009年12月1日前 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英語位居第二。但在某種程度上,漢語和英語這兩種偉大的語言,都不如另外一種語言的寬容度大。它超越空間,沒有國界;它穿越時間,鏈接古今;它無需翻譯,全人類通用。 答案即是:電影畫面。 作為人類交流的符號系統,電影畫面與音樂、繪畫一樣,是真正的世界語! 馬賽爾?馬爾丹寫有專著《電影語言》。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造句措辭、語形變化、省略、規(guī)律和文法”。法國先鋒導演讓?谷克多說:“電影是用畫面寫的書法,電影攝影機是一種用視覺語言敘述某種內容的工具,可用來代替紙和筆?!? 電影畫面如此有力,使得所有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和理論家都認為它是一門真正的語言,是一種世界性的通用語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產生共鳴,心靈為之感動。色彩、光線、運動、環(huán)境、空間、景別……它們大聲地說話,它們優(yōu)美地表達,組成了復雜、有趣的電影畫面交響樂。 色彩在表達。 人類的血管里,流淌著相同顏色的液體,那是濃稠而熱烈的紅色,是激情和生命的紅色;當我們抬頭仰望,看到浩瀚的天空,那是平靜、安寧的藍色,是悠遠和流動的藍色……色彩是沉默的語言。自彩色電影誕生第一天起,色彩就在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起著無法被替代的重要作用。色彩之于電影,猶如修辭之于文學,旋律之于音樂,丹青之于國畫,造型之于雕塑。在電影中,色彩是創(chuàng)作者手中的利器,或抒情,或表意,或象征,或擬諷,勾連呼應,統領全局,滲透出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美學訴求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也使觀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思考,在具象畫面的色彩構造中,領悟到抽象的藝術美感。 運動在說話。 運動是電影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主要特征,是自身所獨有的造型手段,是電影語匯的獨特表達方式,也是電影成為藝術的重要標志之一。攝影機的運動意味著畫面內所描述的三維關系的存在與確立。作為影視攝影的重要造型手段,運動鏡頭正是在畫面二維平面上擺脫了“刻板的、固定的畫面內在結構”,進而創(chuàng)造出三維的幻覺,讓觀眾對畫面有了空間位移和變化的感受,創(chuàng)造出銀幕的立體空間??梢哉f,運動鏡頭的使用,增強了電影的造型表現力,大大推進了整體電影語言的演變和進步。 電影運動攝影是一門綜合的、特殊的語言系統。它可以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寓意、象征,它還可制造動勢,營造節(jié)奏、韻律,從而獲得其他任何藝術都無法企及的審美效果。那些上升或下降的旋律,那些簡潔或寬闊的音域,那些急速或舒緩的調子共同書寫了波瀾壯闊或和諧詩意的運動協奏曲。 光線在講解。 光,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它向我們揭示物質世界的面貌,激起我們無限的想象。光,更是電影的靈魂,是整個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的基礎,它使其他造型手段成為可能。創(chuàng)作者利用光的方向、反射,以及光線這個復雜、精妙的象征語言系統,描繪事物,表達情緒,創(chuàng)造思想,區(qū)隔空間,刻畫人物……可以說,有光,電影藝術才成為可能! “燈光之父”——瑞士人阿爾道夫?阿庇亞說:“燈光是舞臺上色彩的主要來源,燈光是支生花妙筆,可以描繪瞬息萬變的圖像,燈光絕不是靜止的,它隨劇情的進展和人物活動一直變化著?!? 環(huán)境、空間在陳述。 電影里的環(huán)境與空間早已不僅僅是單純的人物表演場地,而是“造型形象的潛臺詞”。它通過光線的運用、色彩的變化、攝影機的運動等造型元素一起構筑環(huán)境,使環(huán)境與主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環(huán)境空間的營造要給人以物化情感的可能,空間環(huán)境如能與人的情緒、心境吻合,人物的情緒就會自然而貼切的找到情感的外在物,內在的情緒便能在環(huán)境中延伸開來。而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缺乏戲劇張力,這時就只能通過光影、色彩、鏡頭的變化來刻畫,于是,在這個空間中表演的人物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情緒。那些大樹,那些小巷,那些深宅大院,那些高粱地和黃土地,那些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它們本身就會說話,它們是形式也是內容,它們能傳達給觀眾直觀的感覺,這就是環(huán)境造型的力量。 景別在呼喊。 特寫放大形象,突出細節(jié),刻畫性格,它能將人物的瞬間表情和信息大聲地傳達給觀眾。這種“愛的自然主義”的特寫語言,更多的作用于我們的心靈,而非我們的眼睛。近景細致地描寫人物表情和細微動作,中景講述人物交流、人物動作和情緒,全景展示人物、事物的空間關系。遠景創(chuàng)造氣氛、抒發(fā)情感、渲染情緒。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不同的景別仿佛不同的語調,營造不同的節(jié)奏,引發(fā)不同的心理反應。景別,意味著畫面的結構方式和一種敘述方式。 風格在書寫。 布努埃爾說:“在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手里,電影是一種重要而危險的武器。它是借以表現思想、感情和本能世界的高級手段?!彪娪罢Z言,在成熟的攝影師手中,獲得了很大的力量感?;蛟诟」饴佑爸凶窇浰扑耆A;或 “專情”于關于“愛”的探討;或將所有的默契和關照,都形成于黑色之中,展現在黑色之上;或致力于傳達出形式及內容的話語;或將視覺語言逐步內化,并最終抵達心靈深處……他們對光影、線條、色彩、運動、角度、環(huán)境等各種視覺元素進行了近乎完美的藝術編碼,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影像語言。風格由此確立。 鏡頭在說話。鏡頭在唱歌。鏡頭在抒情。鏡頭在表意。事實上,光線、色彩、運動、構圖、環(huán)境等攝影造型元素,是電影的詞根,是電影的音符和樂句,它們分段、分部合作,最終形成了有語法邏輯和優(yōu)美旋律的電影交響曲。 “聽到的旋律是甜美的,但聽不到的旋律更甜美”(濟慈語)。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不能為招式所累,不能死背公式、定理,要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使用攝影造型元素。光線、色彩、運動、構圖、空間環(huán)境等造型元素,可類比為武俠小說中的“功夫”。先得“手中有劍”,然后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最終“心中無劍、人劍合一”,抵達“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的自由化境。梁明 李力2009年于北京冬天
內容概要
作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電影專業(yè)教學的經驗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和總結,以二十余部國內外優(yōu)秀影片以及重要導演、攝影師為案例,從電影造型元素與視覺效果、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方法等角度深入研究,詳細剖析色彩、運動攝影、光線、空間、環(huán)境、景別、風格等影像語言的各個要素,幫助讀者認識視覺語言的規(guī)律和解讀影像的方法。同時,本書還是對攝影創(chuàng)作的理論總結,提出了許多極具建設性的意見,結構清晰,文字優(yōu)美,配有大量影片插圖,幫助讀者把握影像創(chuàng)作的竅門,無論對電影專業(yè)的學生,還是對正在電影創(chuàng)作一線工作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一本需要仔細精讀的教材和實用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梁明,第五代電影導演、攝影師,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攝影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78班,后留校任教。1995年獲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制作最高學位,在美曾創(chuàng)辦華夏電視臺并任臺長。任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副會長,北京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導演協會會員,《當代電影》雜志編委,第26、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曾獲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4部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主要電影作品有:《夏天,有風吹過》、《黑樓孤魂》、《黑眼睛》、《兩個人的芭蕾》、《誰主沉浮》、《五顆子彈》、《女帥男兵》等。與李力合著《電影色彩學》(獲高教影視協會著作一等獎)、《影視攝影藝術學》,其他譯著有《電影和電視制作》、《電影故事板的藝術》等。
李力,電影學博士、作家、編劇,中國傳媒大學講師,主講《影視色彩學》。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北京電影家協會會員。曾任《追求》、《時尚》、《深圳都市報》、《人文荊州》等多家報刊雜志專欄作家,發(fā)表影評、書評、小說、散文數十萬字。主要電影編劇作品:《夏天,有風吹過》、《童話》、《等開花》等。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作品:《新中國、新氣象》十集、《新中國、新四季》六集;《北京發(fā)現》三十集,《友誼之路》十集等。曾獲2004年中國廣播影視大獎、2009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和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書籍目錄
序言 縝于豐富密于詳盡
前言
第一章 色彩
《兩個人的芭蕾》:將感動視覺化傳達
一、整體風格:藍灰基調
二、有光、有色,就有舞臺
三、紅色溫暖、象征符號
1.紅綢帶: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2.紅旗袍:母親心中的美夢
《剪刀手愛德華》:彩色童話與黑白寓言
一、影片主要色彩讀解
1.灰黑系列
(1)環(huán)境:深灰古堡
(2)人物:愛德華
2.粉色系列
3.綠色樹雕的美麗與和諧
4.白色冰雕與雪花
二、色彩雙重對比
1.環(huán)境色彩的對比
(1)故事講述與故事發(fā)生
(2)灰色古堡與童話社區(qū)
(3)古堡、社區(qū)自身:內外對比
2.人物色彩比較:服裝與內心
(1)愛德華
(2)小鎮(zhèn)人
(3)愛德華與小鎮(zhèn)人
三、童話性質:憂傷而溫情
《暖》的回憶碎片:一塊冷一塊暖
一、永恒回鄉(xiāng)主題與詩意現實主義影像風格
二、冷暖色調交織、前因后果糾纏的雙時空
三、秋千與鏡子:代表虛幻的造型符號
《我的1919》:一幅歷史的寫生油畫
一、現實主義繪畫和電影
二、形式追求:黑白時空與彩色時空
……
第二章 運動攝影
第三章 光線
第四章 空間、環(huán)境與景別
第五章 風格
跋
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色彩 色彩之于電影,猶如修辭之于文學,旋律之于音樂,丹青之于國畫,造型之于雕塑。在電影中,色彩是創(chuàng)作者手中的利器,或抒情,或表意,或象征,或擬諷,勾連呼應,統領全局,滲透出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美學訴求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也使觀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思考,在具象畫面的色彩構造中,領悟到抽象的藝術美感。 色彩是沉默的語言。自彩色電影誕生第一天開始,電影色彩就在整個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黑格爾曾經說:“一切心靈的東西都要高于自然產品。”看電影不僅是視聽的快感,也是審美主體“靜心”思想的過程,是觀者用“虛靜”心態(tài)通過感悟而達到愉悅心靈的審美體驗。觀看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好似觀賞一幅氣韻生動的墨染山水畫,一幅瀟灑飄逸或力透紙背的書法作品,一個有著“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韻致的雕塑作品,其審美情境的相通具有某種根源性聯系,這種聯系就在于它們都給審美主體帶來心靈深處不可名狀的觸動和感召,帶來美的感悟。 看電影要學古人庖丁,細細解牛,慢慢分析,體驗各種造型語言所傳遞的視覺感知,所蘊含的豐富寓意。電影中的色彩首先賦予觀者的是視覺上的感知,春之冷綠,夏之赤紅,秋之絢爛,冬之淡雅,自然界的斑斕色彩是電影攝影師取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他們也從繪畫中汲取了大量營養(yǎng),畢加索的濃艷,凡?高的重彩,波蒂切利的典雅,盡皆拿來,有機融合到作品中,描繪出一幅幅瑰麗動人的畫卷,給觀者以視覺上的美感;不僅如此,色彩也是隱喻式表述文化理念的造型手法,是高度凝結象征意旨的符號化語言,仔細揣摩一部電影的色彩寓意,宛如面對達?芬奇的畫作,使觀者有強烈的解碼欲望,進而深刻理解影片色彩構成的創(chuàng)作意圖。 當攝影師拿到劇本以后,他首先要對將來呈現的電影影像有一個風格的確定,即總體立意,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即是色彩風格的確立。黑白還是彩色,冷色還是暖色,高調還是低調,分幾個色彩段落等等?!秲蓚€人的芭蕾》開拍之前,我們就認真考慮、周密布局,將一種抽象的理想主義精神視覺化,才形成了“紅綢帶”、“紅旗袍”等色彩象征符號。整體風格的確立、局部重點場景的構思以至單個攝影造型元素的設計,都是攝影師要事先考慮的。 蒂姆?伯頓在《剪刀手愛德華》里,用雙重對比給我們構筑了一個彩色童話與黑白寓言的世界。一方面,剪刀手愛德華黑灰的外表下卻有著蛋糕一般柔軟、善良的心;另一方面,優(yōu)美的童話社區(qū)里,卻充滿別有用心、搬弄是非的彩色小鎮(zhèn)人。導演用非彩色與彩色區(qū)分愛德華與小鎮(zhèn)人,也區(qū)分了善與惡,那是一條永遠也無法越過的界限。 當色彩這個造型元素日漸被電影人所認識,彩色與黑白的對比使用就常常被用來劃分電影時空、建構電影結構。在電影《我的1919》里,影像造型結構就分成黑白與彩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敘述的主體——影片主要的彩色部分,是主人公顧維鈞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那幾天發(fā)生的事件回憶。第二部分是黑白資料片效果部分,雖然只占了不到10%的鏡頭,但從總體影像造型語言上來講,完全運用了另一種造型方式,是紀實性的資料黑白片效果,追求紀錄性的真實感和歷史感。這兩部分截然不同的造型手法顯然是為了區(qū)別不同的時空。 除了能截然分為彩色與非彩色,色彩還有冷暖、明暗、進退、輕重、漲縮、動靜等區(qū)分形式。其中,冷暖是色彩最為響亮的對比。很多電影擅長用冷暖調區(qū)分不同時空,比如《暖》就是如此。暖色基本屬于過去時空,冷灰的藍則是現實?,F實時空主要使用藍、黑、白色彩,以大面積的藍色系為主色,對背景環(huán)境、場景、道具等進行選擇和加工,如藍黑的巷子,昏暗的屋子。為了突出人物而又不影響色調,導演選擇了淺色作為暖和井河以及啞巴的主要服裝色彩。整部片子在現實時空與回憶段落的后期,基本都是純而冷的基調,始終有壓抑感。而回憶,則是那么的溫暖。攝影師把愛情作為暖這個女孩的人生色彩最亮點,把豐富的色彩作為愛情的象征,在井河關于暖的幸福回憶鏡頭中,都運用豐富的色彩和暖色調加強對比,使現實的不幸和回憶的幸福構成強烈的反差。 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海岸線》從頭到尾使用最多的是紅和綠這兩種顏色,甚至有人說紅和綠在這部電影中儼然變成了黑白片里的黑與白。這種紅與綠的使用幾乎成為這部影片解讀方式的一種外在符號,并貫穿始終。綠色是中性色,有著包容其他色彩的能力,也有著不動聲色的沉重,同時它還能與金基德所熱愛的“紅”構成最具有畫面張力的組合色(二者本身也是互補色)。于是,在《海岸線》里,綠色擔負了一個重要的職責——對個體生存和民族生命力的全新詮釋、主觀構建,以及深度反省。綠色明度很低,而紅,則是金氏慣用的高飽和度紅,色反差很高,紅色成為畫面視覺中心點。每個人選擇了各自應該有的紅色:女人瘋之前是淺紅,那是少女的紅,羞澀青春,美好初戀;驚嚇過后是血紅色的沉淀——女人完成了第一次,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男人死在這血肉間,這是人性最極端的紅,是對生命無限挽留的紅,也是刺向每一個人內心良知的紅…… 英國導演格林納威的《枕邊禁書》以《枕草子》這本平安時期的著作為媒介,人物在三個時空——古代(靜態(tài)彩色)、記憶(黑白京都)、現實(彩色香港)——中自由穿行,單一畫面轉化為多焦點。雖然挑戰(zhàn)觀影者以往的視覺經驗,但1+1>2的拼貼效果,加上導演信手拈來的視聽元素、精美的畫面構圖、繽紛的色彩感覺、典雅的臺詞還有奇異的想象力,與最最獨特而絢麗的人體書寫一起構成了一次行云流水的攝影機舞蹈!
后記
電影畫面是一門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它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人的心靈,它可以是精確到緊密咬合的蒙太奇,亦可以模糊成一段留白的空鏡頭。但無論鏡頭在抒情表意時是簡單還是復雜,它都是一門需要全面學習的語言。 《鏡頭在說話》意在引導希望進一步理解鏡頭語言與影像風格的讀者,從電影本體的基本規(guī)律著手,通過色彩、運動攝影、光線、空間、環(huán)境與景別,逐步認識視覺語言的規(guī)律,把握解讀影像的竅門。 全書共分五個章節(jié)。前四章是具體影片的案例分析,主要論述各種造型元素與視覺效果、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方法,影片片例涉及不同國家、年代、風格、流派。第五章的內容為攝影風格,主要論述曾念平、王家衛(wèi)、杜琪峰、梁明、陳可辛等活躍在當代電影舞臺上的創(chuàng)作者的主要作品,觀點明晰,文字優(yōu)美。 然而,這本書不僅僅在于幫助讀者鑒賞影片,它還是對攝影創(chuàng)作的理論總結。書中分析的作品囊括了很多國內的優(yōu)秀影片,還涉及了國內攝影師的創(chuàng)作經驗與體會。作者身兼教師與攝影師,在教學與創(chuàng)作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此,在分析影片的電影造型語言時,作者能夠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剖析得準確、到位,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無論對電影專業(yè)的學生,還是對正在電影創(chuàng)作一線工作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一本需要仔細精讀的教材和非常好的參考書。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我們盡量使全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插圖與文字相匹配,并對重要章節(jié)采用四色印刷,盡管如此,怕是仍然存在不能令人滿意之處,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將發(fā)現的問題反饋給我們,以便在重印時及時修改,作為出版方我們將不勝感激。 歡迎采用本書做教材的老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為您提供教師手冊和章節(jié)提要等相關資料。此外,我們將繼續(xù)編輯出版一系列電影藝術類書籍,敬請關注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半娪皩W院”編輯部后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拍電影網2010年1月
媒體關注與評論
作者同時自由徜徉在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與大學影視教育兩個領域,是即有豐富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又有非常扎實的理論基礎的攝影師。這部專著的出版,對于中國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也對學生學習電影攝影和電影創(chuàng)作有非常多的幫助。 ——張會軍,全國政協委員,托京電影學院院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推薦
《鏡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插圖版)》編輯推薦:第五代導演、金雞獎最佳攝影獲得者,帶你認識視覺語言的規(guī)律、把握影像創(chuàng)作的竅門。從攝影師角度出發(fā)的專業(yè)分析:作者身兼教師與導演、攝影師,并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華表獎等眾多權威獎項,在教學與創(chuàng)作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此,在分析影片的電影造型語言時,作者能夠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剖析得準確、到位,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目前,國內從事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和電影技術實踐的專業(yè)人員,很少就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體會進行理論總結和著述,也很少有具有創(chuàng)作經驗的攝影師和具有實際創(chuàng)作經驗的教師出版有關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分析方面的理論書籍?!剁R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插圖版)》是從技術到藝術,從實踐到理論的電影攝影專著。集案例分析與理論總結于一身:電影攝影創(chuàng)作及理論研究一般分為基礎性理論與應用技巧型理論兩種類型,《鏡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插圖版)》在論述上沒有截然分開,而是考慮了電影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的普及性,將兩者進行綜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影片片例的選擇也非常有代表性,涉及不同國家、年代、風格、流派,還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攝影闡述,以及其他著名攝影師的經驗總結。包含大量影片插圖,文字優(yōu)美:作者根據所討論的畫面內容,截取了大量原始影片的影像資料,幾近于拉片子一般詳細解剖每一幀畫面的光線、色彩、景別等等電影造型元素,即使是非專業(yè)的普通讀者也可迅速理解、體會影像創(chuàng)作的特性、規(guī)律。同時,《鏡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插圖版)》結構清晰、文字優(yōu)美、親切,值得細細品讀。
名人推薦
作者同時自由徜徉在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與大學影視教育兩個領域,是既有豐富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又有非常扎實的理論基礎的攝影師。這部專著的出版,對于中國電影攝影的創(chuàng)作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也對學生學習電影攝影和電影創(chuàng)作有非常多的幫助。——張會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