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漫遠傳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作者:庾新順 等編著  頁數(shù):553  字數(shù):420000  

內(nèi)容概要

《陳漫遠傳》是經(jīng)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學院立項編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出版的一部傳記著作,由庾新順、朱永來、韋以明、盤福東編著。
傳主陳漫遠是中共七大代表、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十二大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陳漫遠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事指揮員和治國英才。他在1925年投身大革命運動,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7年1月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是從1929
年百色起義走來的開國將軍,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洪流中演繹了他輝煌的人生。
陳漫遠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我軍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奮斗了60個春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陳漫遠傳》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永安之子
一 童年家世
二 嚴父慈母
三 進步啟蒙
第二章 洪流飛舟
四 桂梧求學
五 參加革命
六 虎口脫險
第三章 百色起義
七 奔赴平馬
八 參加起義
九 游擊黔桂邊
第四章 北上遠征
十 河池整編
十一 血戰(zhàn)三役
十二 千里來龍
第五章 中央蘇區(qū)
十三 揚威方石嶺
十四 轉(zhuǎn)戰(zhàn)贛閩粵
十五 悲壯的失敗
十六 痛苦的反思
第六章 偉大長征
十七 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
十八 浴血過湘江
十九 跋涉越城嶺
二十 轉(zhuǎn)兵湘黔滇
二十一 過雪山草地
二十二 會師陜甘邊
第七章 難忘延安
二十三 參加奠基作戰(zhàn)
二十四 東征和西征
二十五 三軍大會師
二十六 北擊南進
第八章 喋血抗戰(zhàn)
二十七 首戰(zhàn)平型關(guān)
二十八 開辟晉察冀
二十九 奉調(diào)回延安
三十 賀龍點戰(zhàn)將
第九章 解放新篇
三十一 運籌晉綏
三十二 攻克太原
三十三 進軍西北
第十章 艱辛探索
三十四 進京議政
三十五 軍管桂林
三十六 創(chuàng)立新政
三十七 清剿匪霸
三十八 建設八桂
第十一章 大學校長
三十九 樹正氣順民意
四十 制訂規(guī)劃規(guī)章
四十一 提高教學質(zhì)量
四十二 開展科學研究
第十二章 農(nóng)墾生涯
四十三 調(diào)查研究
四十四 開發(fā)橡膠
四十五 屯墾戍邊
四十六 改革成效
四十七 “文化大革命”風暴
第十三章 重返部隊
四十八 軍事研究
四十九 莊嚴使命
五十 狠抓班子
五十一 提高教學水平
五十二 培養(yǎng)師資
五十三 編好教材
五十四 促進科研
第十四章 老驥伏櫪
五十五 詩文抒懷
五十六 矢志不渝
五十七 平凡情懷
五十八 悠悠鄉(xiāng)情
五十九 依依惜別
陳漫遠簡歷(1911-1986)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農(nóng)村的地主富戶滿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大多實則為富不仁,男盜女娼,心黑手毒。而陳漫遠的父親陳慶榮,是村中首富,也是蒙山農(nóng)村少有的秀才。他不忘“三綱五?!?,既富又仁,不賭不嫖,不抽大煙,在鄉(xiāng)親眾鄰中德高望重,在當?shù)匾灿兄喈數(shù)牡匚缓褪苋俗鹁?。對于小兒子陳漫遠,陳慶榮是倍加疼愛,寄予厚望。    陳慶榮知道,廣西地處中國邊陲,經(jīng)濟不太發(fā)達,而蒙山又是廣西較為偏僻落后的地方。據(jù)資料記載和老輩人傳說,蒙山除了出過幾位較有影響的武將,不曾出過有名氣的文才。在明清兩朝500多年間,參加鄉(xiāng)試中文舉29人,入京參加會試、殿試數(shù)人,1人中二甲37名進士之外,狀元、榜眼、探花竟無一人得中。蒙山人不甘心,一位先輩萌發(fā)心愿,領頭募捐,集資在縣城南部的鰲山之巔修建了一座青磚紅瓦塔,名為鰲山文筆塔,希望它像一支能占鰲頭的巨筆,能留住、寫出蒙山山川的靈氣??墒?,一代一代地過去,時間一年又一年地流逝,心愿仍然未成事實。于是,蒙山流傳開來一種既通俗又深奧的學說,說是蒙山的地形猶如鍋底,北有新圩旱峽,擋住了斗牛二宿的文光;南有秀水江峽,鎖不住靈氣外泄。蒙山人冥思苦想對策,修路貫通新圩,以破壞旱峽的壁障作用,于城南跨江筑橋一座,以加強江峽的蘊蓄能力。    筑橋修路,實在是大好事,橋通路通財通,但能否破壞旱峽、江峽以及其他什么峽,引來斗牛二宿,人們不得而知。作為秀才的陳慶榮也既清楚又糊涂,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既想說又不敢說,但他在辛亥革命后新學興起之時積極捐資興辦教育,實在造福后代子孫。1913年,他聯(lián)合李、胡、阮、王諸姓共5人創(chuàng)辦了古排初等小學,設有甲、乙兩班,學制4年,不僅富家兒女可以入學,而且貧苦農(nóng)家子弟也可以入學,開設的課程不是以往私塾的課程,而是正宗的新學課本。    此外,陳慶榮積德從善,還做了不少有益于家族和鄉(xiāng)鄰的好事。一一道來沒有必要,就揀其一二說說。當?shù)厝荷骄d延,土匪嘯聚,陳慶榮聯(lián)合自家兄弟慶貴和慶華,打制煉武石鎖3個,兩個重240斤,一個重360斤,號召大家煉武強身,結(jié)果陳氏家族中不少男子可舉起240斤的石鎖,就是360斤重的大石鎖也有人可以舉起;同時,于陳慶榮家屋頭的交通干道邊筑起一座長、寬各約2.5米,高約10米的3層小炮樓,防范和威懾土匪,不僅有效地保障了陳氏家族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也使鄰近的村子有了安全感,更使過往商旅有了安全感。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此話不無道理。陳慶榮既信此話,更熟悉“子不教,父之過”。對十分疼愛的陳漫遠,陳慶榮不僅以自身的言行教育他如何做人,而且以自己所學的知識對他全力灌輸。    陳漫遠呱呱落地,陳慶榮按照家族輩分排列,又依古時傳今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滾滾達三江”寓意,為兒取名陳萬源,企望其官運亨通,光宗耀祖。那時的陳慶榮,每天都把陳漫遠抱了又抱,親了又親。從陳漫遠牙牙學語開始,陳慶榮就教他吟唱《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雖然時興新學,但陳慶榮認為這些知識以后用得著,也是他以前學習過很熟悉的。不過,陳慶榮教的方法和以往塾師教的方法不同,塾師是搖頭晃腦重復教,從不講解意義,學生則仿照先生大聲叫,一個比一個聲音大,一遍又一遍,直叫到學生幾乎能倒背為止。陳慶榮教陳漫遠可不是這樣,他一字一句耐心教,邊教邊逗樂,邊教邊講意義,還要求邊讀邊記邊練字,一天一二字或一兩句,直到陳漫遠記熟懂意義會寫并寫好為止。到五六歲,陳漫遠已經(jīng)開始學習《幼學瓊林》、《四書》、《五經(jīng)》、《千家詩》等,并且父親又經(jīng)常講些故事給他聽,比如岳母刺字、岳飛精忠報國;洪秀全鬧太平天國;馮子材、劉永福、蘇元春等抗擊洋鬼子侵略;孫中山發(fā)動辛亥革命創(chuàng)造民國等的故事。這些,陳漫遠無不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既增長了知識,又潛移默化了心靈。    陳漫遠的母親陳李氏,為人善良樸實,勤儉持家,既“命好”又可憐,是舊中國農(nóng)村典型的賢妻良母,也是眾人稱贊的“善人”、“好人”。她出生在永安州群峰里古排前村的一個李姓貧困農(nóng)家,父母親信奉多子多福,因而她既有兄弟,也有姐妹,圍在一塊一大桌,家里一年四季幾乎每天從天亮起床到天黑躺下,叫喊哭笑不斷,實在“熱鬧非凡”。離前村不遠的華姓富裕農(nóng)家,夫妻喜結(jié)良緣相當時日,可就是未得一兒半女,夫妻倆見陳李氏乖巧清秀,便征得其雙親同意,將她招為養(yǎng)女,實乃希望她“招弟引妹”。嘿,李家女兒實在命好,她在華家當養(yǎng)女不到10年,竟給華家“招弟引妹”好幾個。華姓夫婦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女,欣喜若狂,不僅始終不改李家女兒的姓為華姓,將她視同己生,而且視為華家“大功臣”,對李家接濟不少,使李家家境大大改善。李氏“女大當嫁”之時,華家夫婦擇婿非常慎重,不僅要長相好、家境好,更要人品好。李氏出嫁之日,華家夫婦給予豐厚嫁妝,還明里暗里忍不住流下熱淚。    李家女兒嫁到陳家后,陳慶榮滿心喜悅,待她很好自不必說。但自此之后,按照中國農(nóng)村的傳統(tǒng)習俗,她不再是在李家和華家做姑娘那樣,有名有姓,而是有姓無名,且在姓前加上夫家姓,姓后加上氏,成為陳李氏,以后一直到死都是如此。日常稱呼,按照家族地位,對于公婆是“媳婦”;對于丈夫是“你”,有了孩子后又成了“孩子的媽”;對于孩子,則毫無疑問是“媽”。此外,還要嚴格遵守封建倫理,什么貞呀孝呀德呀,不貞眾人唾罵;孝可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從四德”更得一一遵守,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當了寡婦也不能改嫁,仍要講究“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什么是婦德?“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嚴格遵守下來,于是成為一部謹小慎微無知無識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機器。陳李氏在富有的陳家,吃飽穿暖不是問題,但她幾乎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煮飯燒菜、喂豬養(yǎng)鴨、縫洗掃地以及開導兒女等,除了不下地干農(nóng)活,一天到晚腳不停手不住嘴還不閑。陳漫遠家在村頭,又是交通干道邊,過往行人口渴、歇歇腳,陳李氏不論男女老幼、親疏生熟,都一視同仁熱情接待:搬個凳子、倒杯茶水、問候問候。泗隆鋪及鄰近村莊,哪家揭不開鍋,她總是給不了一斗也要給個一升半升接濟接濟。對小兒陳漫遠,她更是視為心肝寶貝,生怕餓著凍著、磕了碰了,自滿月到獨立行走,她不是抱著就是背著。陳漫遠長到四五歲,她不是牽著小手就用眼睛望著。陳漫遠上小學前后,特喜愛當?shù)匾环N叫“打拐”的小游戲,就是用兩條小棍子架起,再用一條小棍子敲打使架起的小棍子彈跳起來。一次,陳漫遠“打拐”不小心用力稍大了些,一條小拐棍幾乎彈到他的眼睛上,陳李氏見了,急忙扔下手中的活計三步并作兩步跑過去,拉住陳漫遠看了又看,見實在沒傷著便囑咐道:“源源,‘打拐’不好,太危險,萬一傷到眼睛可不得了,以后別打了?!闭婵芍^“可憐天下父母心”。陳漫遠聽話懂事,自此不再“打拐”了。    P4-7

后記

陳漫遠是中共七大代表、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十二大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陳漫遠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事指揮員和治國英才。他在1925年投身大革命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7年1月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是從1929年百色起義走來的開國將軍,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洪流中演繹了他輝煌的人生。    陳漫遠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我軍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奮斗了60個春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投身革命以來,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yè)矢志不渝,百折不撓英勇奮斗。他一生追求革命真理,敢于堅持真理,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始終做到有功不居,有過不諉,勇于承擔責任。他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人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晚年退居二線后,還孜孜不倦地進行軍事戰(zhàn)史研究和革命文學詩詞的創(chuàng)作,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著述和寶貴的史料。他在同病魔頑強抗爭的時候,仍然念念不忘黨和國家大事,體現(xiàn)了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的崇高精神。    最難得可貴的是陳漫遠從小立志,為國、為民奮斗終身,矢志不渝,無悔無憾。他輝煌的人生和高尚的情操激勵我們撰寫這部傳記,歷經(jīng)幾年收集查閱、核實史料,走訪他的老戰(zhàn)友、老同事及親屬,幾易其稿而通過審查付印出版。2011年12月28日是這位開國將軍、治國英才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特以此作為對他永恒的懷念。    《陳漫遠傳》是經(jīng)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學院立項編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出版的一部傳記著作。本書由庾新順、朱永來、韋以明、盤福東編著。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庾新順、農(nóng)業(yè)部政研司原司長郭書田(原陳漫遠秘書)、后勤學院編研室主任吳玉生、覃北喬進行統(tǒng)稿、修改、校對全部書稿。    在編寫、出版這部傳記的過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學院政委張世全將軍和劉懷柱、祝爾堅、靳松;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軍史部副部長支紹增將軍,軍事圖書資料館館長陳浩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教授王聚英等同志給予了多方面的熱情支持與指導。廣西作家王云高提供了珍藏的史料,并予以幫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檢察院梁沛對本書出版給以熱心幫助。中共黨史出版社的領導和責編為出版這部傳記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值此本傳記出版之際,我們謹向上述單位和領導、專家、同志們,衷心地致以誠摯的感謝!    由于我們水平有限,搜集的史料不夠全面,分析評述還欠科學準確之處,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敬請革命前輩和讀者們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2年春

編輯推薦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眾多開國將帥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員,因各種原因與軍銜擦肩而過,沒有能夠佩戴上金光閃閃的將星。陳漫遠將軍就是他們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為中國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人民軍隊正規(guī)化、現(xiàn)代化建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他一生在求索真理的漫漫征途中奮斗不息。    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讓我們翻開由庚新順、朱永來、韋以明、盤福東編寫的這本《陳漫遠傳》,一起來回顧一下陳漫遠將軍的人生經(jīng)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陳漫遠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