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之處

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作者:蘇海舟  頁數(shù):250  
Tag標簽:無  

前言

  2002年底教育部批準的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科研項目之一“當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其中有一個子項目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經驗研究”,目前的這套叢書即是這一科研項目的最終成果?! ≈袊伯a黨執(zhí)政經驗研究,可以說是一個新的學術領域。所以言其新,是因大致上說來它成為理論界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在新世紀到來后的事情。學術發(fā)展學術流變反映著社會發(fā)展社會變遷,或者說同社會發(fā)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lián)。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共產黨已經執(zhí)政半個多世紀了,50多年的時間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算不上“長時段”,然而對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卻是值得重視和反思的一段歷程,何況這段歷程中,出現(xiàn)過改變民族與國家歷史發(fā)展方向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出現(xiàn)過驚心動魄令世人瞠目的重大變革和戲劇性變化。其間,既有凱歌行進、激情彭湃的歡樂樂章,也有極左泛濫、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的曲折,更有峰回路轉、經濟騰飛的壯美與輝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各國社會主義事業(yè)處于低谷中徘徊的背景下,特別是在蘇聯(lián)東歐發(fā)生巨變的情況下,惟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成績斐然,為世人矚目。這一切不值得從執(zhí)政的角度加以總結與反思嗎?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此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電子化、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進程令人目不暇接,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環(huán)境安全、信息安全、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等等全新的問題擺在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面前,形成挑戰(zhàn)。

內容概要

  目標設定和實際能達到的程度之間往往會存在距離,由于水平所限,我們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xiàn)或者接近設定的目標,只有等待專家和學者的評判與批評了。這套叢書的總體設計和組稿工作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的楊鳳城教授、王順生教授、齊鵬飛教授負責。借此機會,也特別向中共黨史出版社的領導、審稿者和責任編輯致謝,感謝他們對書稿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和對叢書出版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書籍目錄

叢書序言自序緒論第一章 被展現(xiàn)的與未曾展現(xiàn)的“1978年"第一節(jié) 國家政治視野中的“1978年”的整體性及其意義第二節(jié) 農村與農民視野中的“1978年”的差異性及其內容第三節(jié) 整體性與差異性的“溝通”:農村改革是如何發(fā)動的?第四節(jié) 小結第二章 1978年前后中國農村與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第一節(jié) “運動”過后的農村:政治熱情與溫飽欲望的“糾纏”第二節(jié) “保守主義”的勇氣:變革環(huán)境中的農村與農民第三節(jié) “繭”丟在哪了:改革初期的遺留問題第四節(jié) 小結第三章 1978年前后中國農村改革的局部化與差異性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人口、土地與勞動生產率第二節(jié) 改革意識的啟蒙與農民群體行為第三節(jié) 改革進展的特征及其影響第四節(jié) 小結第四章 1978年前后農村改革局部化的結果第一節(jié) 農村組織性質的變遷及其現(xiàn)代化第二節(jié) 改革過程中的城市與農村的互動關系第三節(jié) 農村改革模式的合理性及其誤解第四節(jié) 小結第五章 真實的“1978年"與被體驗的“1978年"第一節(jié) 三十年前自我看待的“1978年”第二節(jié) 三十年后他者體驗的“1978年”第三節(jié) 后人如何看待前者的歷史結論:兼議研究“1978年”的意義參考資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0世紀30年代以后,以孔雪雄《中國今日之農村運動》為標志的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就是以傳統(tǒng)農村共同體向現(xiàn)代農村社會進化的自然過程受到嚴重挫折為背景展開的:一方面,在國家政治結構受外力強迫逐步向現(xiàn)代形式演進的同時,農村組織結構則出現(xiàn)了“倒流”(農民在受嚴酷剝削的同時更加深刻地依附于土地)。另一方面,國家經濟被強行納入帝國主義經濟體系,而農村經濟則依然深陷于傳統(tǒng)的租賃關系,現(xiàn)代社會意義上的交換與財產關系并未進入農村生活形態(tài)。鄭大華在他的《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一書中較為詳盡地列舉了導致農村經濟“崩潰”的幾點原因如“帝國主義經濟入侵”、“統(tǒng)治階級的地租剝削”、“天災人禍”等①,但是他并未分析當時農村內部的現(xiàn)狀,如農民之間的交換關系、財產與地租的關系等。而這些因素實際上對于我們深刻理解農村自身的組織形態(tài)具有極大的意義?! ”緯J為,當時的中國農村實際上依然處于一種前現(xiàn)代社會的村落結構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類似于歐洲中世紀時期的農村共同體。從經濟維度上看,“集市”在中國農村的經濟交流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紐帶功能。但是,通過“集市”交易所形成的并不是商品意義上的利益或交換,相反,它僅僅是一種基于滿足日常生活必需的較為原始的物物交換。從政治維度上看,中國傳統(tǒng)的農村是以村落為單位。村落絕大部分以宗親關系為基礎,相互之間又存在地緣上的鄰里關系。這種以宗親血緣、鄰里關系為紐帶的組織形態(tài)客觀上就直接弱化了經濟利益關系在生活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民國時期的鄉(xiāng)級政權盡管在區(qū)劃上下轄若干個村,并且通過保甲制度使農村的村落與宏觀的政治建立起聯(lián)系,但是它極少對農村內部的經濟關系進行干預。于建嶸在他的《岳村政治》一書中也使用了“共同體”這個概念,但他顯然并未關注“共同體”與“社會”在經濟關系性質上的區(qū)別,相反他實際上等同了這兩個概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破繭之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