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陶鵬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基于脆弱性視角的災害管理整合研究》立足于整合式災害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將組織適應、群體脆弱性、災害文化等社會要素納入到災害管理研究之中,構建了災害社會科學整合研究話語體系,并對災害動力學做了社會科學演繹,進而深化了對災害社會屬性的認知,從社會脆弱性視角探索和把握了災害生命周期內(nèi)的相關客觀社會規(guī)律。
作者簡介
陶鵬,管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博士后,美國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災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災害管理、風險理論與治理、災變與群體行為、社會保障與政策。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節(jié)研究緣起與意義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問題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基本概念與研究綜述 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 一風險 二危機 三災害 四災害脆弱性 第二節(jié)研究綜述 一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歷史與范式變革 二災害的脆弱性研究述評 第二章研究框架與理論模型 第一節(jié)整合式災害社會科學研究:理念與視角 一整合式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核心概念 二整合式災害社會科學研究:理論視角 第二節(jié)研究理論模型 一“風—危機”轉化模型 二災害的社會脆弱性:“金字塔結構”模型 第三章組織脆弱性:官僚制與組織災害適應 第一節(jié)現(xiàn)代災害管理組織及其特征 一從社區(qū)走向行政的災害管理模式 二官僚制:現(xiàn)代災害管理組織特征 三診斷官僚制:來自災害管理研究領域的爭論 第二節(jié)情境差距與組織適應 一情境差距 二組織適應類型 三災害管理周期與組織適應 第三節(jié)災害的組織適應局限 一組織災害適應過程模型 二風險感知因素 三結構資源因素 四功能目標因素 第四章群體脆弱性:脆弱性分布及其過程 第一節(jié)理解群體脆弱性 一災害:從自然現(xiàn)象到社會問題 二風險分配抑或脆弱性分布 三自然與社會過程:群體脆弱性分布的兩種形式 四群體脆弱性的分布要素 第二節(jié)群體脆弱性與災害過程 一防災減災與群體脆弱性 二災害恢復與群體脆弱性 第五章文化脆弱性:災害文化影響與適應 第一節(jié)災害、文化與脆弱性 一災害研究的文化范式轉向 二災害社會脆弱性的文化面向 第二節(jié)文化脆弱性與災害周期 一風險文化與防災減災 二災害迷思與災害反應 三社會學習與災害恢復 第六章災害管理的重構:認知與話語 第一節(jié)災害概念再認識:概念結構與結構化概念 一危險源 二關系鏈 三結果 第二節(jié)災害管理制度變遷:災害鏈與危機政治 一框架建構:危機政治與災害鏈的結點 二災害管理制度變遷類型學分析:三類災害鏈作用 第三節(jié)社會脆弱性:一種災害動力學演進分析的新話語 一災害動力學:傳統(tǒng)視閾與新視角 二理解災害事件:基于社會脆弱性的話語方式 第七章災害管理的重構:管理與政策 第一節(jié)組織災害恢復力建設 一動態(tài)治理:樹立災害管理新系統(tǒng)觀 二規(guī)范與自發(fā)之間的平衡:走向災害恢復力組織的變革之道 三組織災害適應管理:應急管理體系非理性擴張及優(yōu)化 第二節(jié)群體災害恢復力實現(xiàn) 一宏觀戰(zhàn)略:非脆弱性社會發(fā)展導向 二群體脆弱性消減機制與服務:以社會管理為手段 三群體災變社會過程與管理政策設計:以災害公共預警為例 第三節(jié)災害社會恢復力的文化培育 一災害文化:災害恢復力建設的重要維度 二減災文化:作為防災減災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反迷思文化:災害危機傳播與研究的歷史使命 四問責文化:災害社會學習的實現(xiàn)路徑 參考文獻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在這段時期,災害社會學依舊遵循災害行為研究傳統(tǒng),通過大量實證研究的積累,逐步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理論,例如,災害迷思、DRC類型學、疏散行為模式等,這些理論使災害社會學形成了獨具災害背景特征的社會學理論。文化人類學視角的災害研究傳統(tǒng)也對當前研究影響較大。在安東尼·奧利弗一史密斯、霍夫曼(Hoffman)、瑪麗·道格拉斯以及阿隆·威爾達夫斯基等人的帶領下,對災難文化、風險文化、災害政治經(jīng)濟學等主題的研究,直接啟發(fā)了隨后興起的災害的脆弱性科學研究。諸多大事件的發(fā)生使得災害研究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災害的社會屬性得到進一步挖掘。而在這段時期內(nèi),各學科仍然保留自身的傳統(tǒng)研究領域。 (三)災害社會科學的轉型期 1990年代末期以來的災害社會科學研究出現(xiàn)了許多新面向,研究取向的改變主要受到兩股變革力量的推動,它們分別來自于理論發(fā)展與實踐需要這兩大層面。 1980年代末期在歐洲興起的風險社會理論,宏觀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不確定性特質(zhì)。貝克、吉登斯、盧曼等人的研究使風險社會理論內(nèi)涵更加豐富。相對于早期的風險心理測量和文化范式的風險研究,風險社會理論則更具有宏觀敘事性。而隨著風險社會理論的興起,在歐洲,關于風險社會的風險治理路徑的分析便逐漸發(fā)展起來,并且與美國社會學界關于組織風險管理的研究遙相呼應,二者最終都將風險研究的視角放在組織層面。與此同時,政治和管理層面的危機管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以羅森塔爾、波恩、康福等人為代表的危機管理研究,更多是強調(diào)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組織領導力、決策結構、應對能力、組織的應災科技等方面的研究。而風險社會理論逐漸改變了早期強調(diào)宏觀敘事的特點,開始逐步強調(diào)組織作為中觀層面的風險治理主體的研究,于是,風險治理和組織內(nèi)部風險控制成為風險社會理論在管理層面的應用,而風險社會理論補強了危機管理理論的基礎。 21世紀第一個十年所發(fā)生的幾件重大事件(例如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2003年印度洋大海嘯和SARS事件、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等)沖擊著傳統(tǒng)災害(或危機)的認識與管理。其中,“9·11”恐怖襲擊改變了美國應急管理的理念與整體組織架構。長期以來面向多災種管理的美國聯(lián)邦緊急管理署(FEMA)被并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災害管理變成了偏重于應對恐怖主義襲擊的管理。
編輯推薦
《基于脆弱性視角的災害管理整合研究》旨在完善我國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改變?yōu)暮ρ芯康乃槠F(xiàn)狀,力圖以脆弱性概念為基礎,通過深入探尋災害危機的社會客觀規(guī)律,為開展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概念話語體系、理論分析框架、經(jīng)典議題、方法論等;主張倡導建立災害的脆弱性科學,完善當前以自然科學為主導的災害風險分析方法,主張將社會科學視角下的脆弱性分析范式納入災害風險管理過程之中;推動災害危機研究與基礎科學、經(jīng)典理論的結合,以便更加深入地揭示災變情境下的各種客觀社會規(guī)律,實現(xiàn)災害研究與主流學術研究的進一步融通;最后,通過對災害問題的多學科視角探析,旨在促成災害社會科學的話語平臺與多學科研究可能,從而為社會科學視角下的災害研究在我國深入開展提供基礎,以便于更好地服務于災害管理實踐,優(yōu)化當前災害管理體系,提升我國災害管理制度績效?!痘诖嗳跣砸暯堑臑暮芾碚涎芯俊愤m合相關政府官員,公共管理領域研究人員,大專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