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曾曉東 編  頁數:237  字數:28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2000~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的頭十年,也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從規(guī)模、數量擴張,走向內涵式發(fā)展和“結構—功能”調整的關鍵時段。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調查與數據分析中心“中國教師隊伍發(fā)展報告”課題組,值此推出《2000~2009年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藍皮書,既是對我國1986年以來,及更長時間里,各級政府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為了保障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師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所做的總結,也是對未來進入內涵式發(fā)展階段進行的起點狀態(tài)的掃描。課題組的全體同仁充分認識到,在基本完成教師數量保障后,教師隊伍建設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問題,面對取舍“兩難”的政策選擇。分析發(fā)達國家走過的道路,無疑可以為我國教師政策的制定提供經驗基礎;而對我國教師隊伍在新世紀頭十年的主要結構性指標的分析,并將這些指標放置在地區(qū)間、國際間進行比較,獲得“我們在哪里”、“我們可能要到哪里去”的認識,可以為我國教師政策的制定提供寶貴的數據基礎。
  本報告采用OECD(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二維矩陣式教育指標設計思路,即教育體系的方方面面作為指標設計的內容,但將其中的政策和國家場景作為解釋性變量,從政策和場景的多個方面建立宏觀指標群(suite
of
indicators),以期將體系的某個特征分別放置到不同的政策和社會環(huán)境中加以認識,增加了指標對于政策和社會環(huán)境的針對性。按照這樣的設計思路,本報告針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諸多方面,如規(guī)模、教師質量、教學時間、教學組織方式等,設計指標對教師隊伍進行描述,同時,將政策、社會背景作為解釋地區(qū)差異和中國與國際比較差異的關鍵因素,著力總結中小學教師隊伍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并將這種階段性特征放到國際背景下加以認識。這些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問題有:我國為培養(yǎng)下一代,投入了多少教師勞動力?
  我國教師隊伍的質量、年齡和性別特征如何?
  他們的工作負擔、工資收入如何?
  不同省區(qū)支撐中小學教師成本的能力差別有多大?
  在配置寶貴的教師資源方面,不同省區(qū)和城鄉(xiāng)間,呈現哪些不同的選擇?圍繞這些基本問題,本報告設置了從A-D共四個指標群。A:中小學教師規(guī)模指標(3個);B:中小學教師隊伍的質量指標(5個);C:教師隊伍的重要結構指標(4個);D: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指標(2個)。同時,還設計了教師工資指數和地方教師支撐能力指數兩個綜合性指數,從不同方面分析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狀態(tài)。
利用這個結構化的指標群,本報告還提供了省區(qū)間比較、城鄉(xiāng)比較和國際比較三個不同的橫向比較視角,為認識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指標數據,提供不同的參照系。在每個指標下,還提供了歷時性比較,以便發(fā)現隨著時間推移,中小學教師隊伍宏觀指標的歷時性變化。旨在回答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和世界主要的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處在哪里;和過去相比,我們到達哪里;我國各個省區(qū)之間相比,分別面臨什么挑戰(zhàn),又將要走向哪里。
為了平衡十年間要突出的關鍵問題和發(fā)展報告的一般分析功能,《2000~2009年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藍皮書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總報告,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十年來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歸納了藍皮書的主要觀點。第二部分是專題報告——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十年,突出了本報告的主要議題,即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階段性特征,從總體上分析教師資源配置由短缺走向富裕的過程,指出教師隊伍建設的內容和措施都面臨調整。
在這一部分,利用分學段數據,描述了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教師次第進入“短缺—均衡—富?!钡倪^程,但是,城鄉(xiāng)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城市化進程使城市教師資源得到充分的使用。從分省區(qū)數據看,從東到西,各省區(qū)次第進入擴大各學段教育機會的進程,中小學教師資源也次第進入“短缺—均衡—富?!钡倪^程。在東部省區(qū)中小學教師資源已經開始呈現富裕狀態(tài)的時候,西部省區(qū)正在經歷嚴峻的教師短缺。
第三部分是本報告的主體部分,是對教師隊伍狀態(tài)的常規(guī)性分析,分四類指標展示中小學教師勞動力投入,中小學教師的質量,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主要結構特征以及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當然,對中小學教師隊伍狀態(tài)的認識,是將它們放置在省區(qū)間比較、國際比較和歷時性比較的維度下,分別加以認識的。和報告第二部分的專題性分析不同,專題報告在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政策主題,但是,技術報告部分對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概覽性分析基本不變。
第四部分是專題討論,它關注更加綜合性的專題,《2000~2009年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關注中小學教師工資指數的變化、地方財政收支對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支撐能力。和第二部分不同,第四部分不對教師工資和地方財政收支的支撐能力作出明確的趨勢判斷和政策主張,只是呈現一些基本的加工信息;和第三部分不同,第四部分需要借助指數(indexing)來綜合分析。專題討論會超越統(tǒng)計分析,引入一些計量模型,或者引入一些社會調查數據,豐富統(tǒng)計分析的涵蓋面,以更加綜合地分析教師政策問題。
教育事業(yè)的宏觀分析和宏觀經濟、宏觀社會發(fā)展一樣,其典型特征就是依賴指標描述體系的狀態(tài)和趨勢。因此,設計出合適的指標,就等于制造了合適的透鏡(lens)去觀察工作對象。適應教育事業(yè)從規(guī)模擴張(educational
planning for expansion)到結構調整(educational planning for
reform)的需要,教育指標也從注重描述體系的變化,轉向分析體系的“結構—功能”狀態(tài)。為了分析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結構—功能”狀態(tài),本報告利用OECD的設計思路進行了一些嘗試,當然,這些指標還不完善,還需要不斷改進,以提高它們的性能。

作者簡介

  課題組擬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相關教授、研究員為主要學術骨干,適當吸收地方大學研究人員、政府官員,以使課題組成員的構成更為合理、全面。本課題由北京師范大學曾曉東教授、曲恒昌教授擔任報告主編:教育戰(zhàn)略學會常務理事長李仁和研究員、教育部人事司司長管培俊為顧問,成員有:天津大學財經學院張寶貴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李克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曹淑江教授。

書籍目錄

Ⅰ 總報告
 1 教師隊伍建設十年(2000~2009)
  一 教師隊伍建設十年的定性描述
  二 教師隊伍建設十年的定量描述
  三 發(fā)達國家教師政策的兩難選擇
  四 我國公共教育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五 教師隊伍建設的定量指標設計
Ⅱ 專題報告
 2 教師資源配置的階段性特征
 3 2000~2009年分省區(qū)教師資源配置:類型和特征
Ⅲ 教師隊伍概覽
 4 教師勞動力投入
 5 中小學教師的質量
 6 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性別結構
 7 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
 8 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
Ⅳ 專題討論
 9 教師工資指數的變化
 10 財政收入對教師隊伍的支撐能力
 11 未來十年教師需求預測 ——基于中小學教師勞動力隊伍年齡結構數據分析
 12 報告總結

編輯推薦

  《教師藍皮書: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2012)》是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在2002年開始不定期推出“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內部資料)后,首次公開發(fā)表的年度報告?!  督處熕{皮書: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2012)》努力將中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主要方面,放到國際視野中加以認識。與OECD國家的關鍵教師指標相比較,深入分析當前中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灸甓取敖處熕{皮書”的主題是:中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階段性,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一個十年,教師隊伍建設總體上已完成從短缺到均衡的轉變,目前逐漸向富裕的方向發(fā)展。這在客觀上要求教師隊伍建設轉變長期以來短缺形成的思維定勢,利用事業(yè)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機,重新梳理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制度,包括聘任、考核、專業(yè)發(fā)展、工資晉升和退出機制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是作為工具書買來的,以后做教師專業(yè)成長研究可能用得到。
  •   該書數據詳實,很具有權威性,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看看
  •   讀書時老師常說白皮書、藍皮書,自己買來看看。對老師目前的群體分析值得參考。
  •     本書的一些主要介紹及觀點:
      教師藍皮書以2000-2009年中國教師隊伍的宏觀數據作為基礎,對我國過去十年教師隊伍的狀態(tài)、結構等一些關鍵性的數量問題進行了描述,主要采取兩條路線回答:一是總量和分城鄉(xiāng)的總量分析,二是以省為單位進行分類描述??傮w來說,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中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已經從規(guī)模、數量上的擴張走向了內涵式發(fā)展和“結構-功能”調整的階段。
      教師藍皮書采用OECD國家二維矩陣式指標設計的思路,以政策和國家背景作為解釋變量,構建了教育的宏觀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構建之外,我們還提供了歷時性的比較、地區(qū)間及國際橫向比較,力圖解決中國教師勞動力市場“我們在哪里”、“我們將要走向哪里”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當前中國教師宏觀層面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中國教師政策的制定并沒有建立一個清晰的邏輯基礎和制度路徑,很多問題的解決更多依賴于民間和學界的呼聲,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但是在形成有力量的政聲和民聲之前,問題肯定會存在很久并比較嚴重,這種解決問題的格局不利于建立健康的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環(huán)境。
      本報告的主要發(fā)現包括:
      1、從教師規(guī)模來看,中國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中小學學生規(guī)模,也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但從教師隊伍占勞動力市場的比例來看,我國從事教育的專任教師比例還較小。這是我國勞動力規(guī)模較大而學齡人口規(guī)模相對減少的表現之一。
      從分學段、分城鄉(xiāng)情況來看,我們可以通過教師資源配置的階段性特征發(fā)現教育擴張時間點不同、城鄉(xiāng)人口聚集的不同帶來了不同的階段特征。
      2、教師隊伍越來越呈現女性化特征,可能會對男學生的自身性別意識和學業(yè)表現帶來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從城鄉(xiāng)分布和省區(qū)分布來看,我們會發(fā)現城市教師女性化程度最高,縣鎮(zhèn)次之,農村最低。而從省區(qū)分布來看,京津滬、東部沿海地區(qū)教師女性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區(qū)。這種分布特征事實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政策意義,首先是女性化的特征揭示了教師職業(yè)的本質屬性,即很大程度上教師職業(yè)是替代家庭的社會角色。其次,教師職業(yè)的女性化程度還受到教師職業(yè)和其他職業(yè)的相對收入的影響。
      3、教師工資問題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教師工資達到公務員水平。那么實際上如何呢?
      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我國教師工資在某些年份爆發(fā)性地增長?這種增長顯然不能用教師隊伍的自然變動(如平均年齡、職稱等因素)解釋。由于我國教師年度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是年度教師工資總支出除以教師總數,因此,在教師隊伍規(guī)模不可能大幅減少的前提下,能夠解釋這種增長的只能是各級政府教師工資支出總額的爆炸性增加。如果考察這些年份的制度背景,可以看出在增長發(fā)生的前一年,即1993年、2000年、2006年的重要制度變化,可以發(fā)現1993年的事業(yè)單位工資制度改革、2000年的崗位津貼制度和2006年教師工資保障(《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中小學、中等職業(yè)學校貫徹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國人部發(fā)〔2006〕113號))是能夠解釋這種大幅增長的直接原因。
      從過去16年間的經驗看,教師作為公共部門雇員的主要組成部分,工資上漲主要依賴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共同推出的教師工資政策。毫無疑問,這兩個部門有著提高教師工資的強大動機,但是,能否順利制定政策并實施?這不僅僅取決于這兩個部門的意愿,還取決于教師工資所積累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社會共識。這是中國目前決策依賴政聲和民聲的典型表現。但是,一般來說,在形成有力量的政聲和民聲之前,問題肯定會存在很久并比較嚴重,這種解決問題的格局不利于建立健康的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環(huán)境。從國際經驗看,教師工資上漲應該有一個穩(wěn)定的機制,自動解決問題的機制是我國政府在基本保證教師經濟地位后,應該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4、教師未來的崗位需求預測,我們通過對教師現有年齡結構分析,對未來中小學教師崗位需求進行了預測。當前中國小學階段專任教師隊伍進入了較大規(guī)模的“新陳代謝”階段。未來十年,當年教育擴張時聘用的小學教師逐漸退出小學教師隊伍,小學教師隊伍進入穩(wěn)定的、分布均勻的隊伍建設時期。
      未來十年間,初中階段所提供的教師崗位明顯少于小學階段。應該說,未來十年,初中階段教師崗位供給稀少的特征,對教育決策部門帶來了相當大的決策挑戰(zhàn),如何在招聘恰當規(guī)模初中教師的同時,又能不斷均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成為了政府即將面臨的難題。韓國政府在21世紀初也同樣面臨著初中教師富裕,但是小學教師短缺同時存在的難題。
      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我國教師工資在某些年份爆發(fā)性地增長?這種增長顯然不能用教師隊伍的自然變動(如平均年齡、職稱等因素)解釋。由于我國教師年度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是年度教師工資總支出除以教師總數,因此,在教師隊伍規(guī)模不可能大幅減少的前提下,能夠解釋這種增長的只能是各級政府教師工資支出總額的爆炸性增加。如果考察這些年份的制度背景,可以看出在增長發(fā)生的前一年,即1993年、2000年、2006年的重要制度變化,可以發(fā)現1993年的事業(yè)單位工資制度改革、2000年的崗位津貼制度和2006年教師工資保障(《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中小學、中等職業(yè)學校貫徹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國人部發(fā)〔2006〕113號))是能夠解釋這種大幅增長的直接原因。
      從過去16年間的經驗看,教師作為公共部門雇員的主要組成部分,工資上漲主要依賴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共同推出的教師工資政策。毫無疑問,這兩個部門有著提高教師工資的強大動機,但是,能否順利制定政策并實施?這不僅僅取決于這兩個部門的意愿,還取決于教師工資所積累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社會共識。這是中國目前決策依賴政聲和民聲的典型表現。但是,一般來說,在形成有力量的政聲和民聲之前,問題肯定會存在很久并比較嚴重,這種解決問題的格局不利于建立健康的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環(huán)境。從國際經驗看,教師工資上漲應該有一個穩(wěn)定的機制,自動解決問題的機制是我國政府在基本保證教師經濟地位后,應該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4、教師未來的崗位需求預測,我們通過對教師現有年齡結構分析,對未來中小學教師崗位需求進行了預測。當前中國小學階段專任教師隊伍進入了較大規(guī)模的“新陳代謝”階段。未來十年,當年教育擴張時聘用的小學教師逐漸退出小學教師隊伍,小學教師隊伍進入穩(wěn)定的、分布均勻的隊伍建設時期。
      未來十年間,初中階段所提供的教師崗位明顯少于小學階段。應該說,未來十年,初中階段教師崗位供給稀少的特征,對教育決策部門帶來了相當大的決策挑戰(zhàn),如何在招聘恰當規(guī)模初中教師的同時,又能不斷均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成為了政府即將面臨的難題。韓國政府在21世紀初也同樣面臨著初中教師富裕,但是小學教師短缺同時存在的難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