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閻學通 頁數:260 字數:29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閻學通編著的《構建天下有治的國際體系》《清華國際安全論壇研究報告集》所研究的內容是至今仍未能解決國際安全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仍是國際關系界人士的重要任務,而讀者所看到的這本集子便是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為促進國際安全合作所做的一種努力。
《構建天下有治的國際體系》作者在報告中突出了以下特點第一,報告的陔心不僅要對現實的國際安全問題提出看法,更要提出解決這些國際安全問題的具體建議。因此每期報告的題目都突出了政策建議的核心內容,第二,報告的建議不是僅針對中國政府的而是面向國際社會全體成員的,因此政策建議要考慮到國際接受度第三,報告的建議是面向國際社會的,因此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同時發(fā)表。
作者簡介
閻學通:現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秶H政治科學》主編、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政治學博士(1992年)。著有《中國國家利益分析》、《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國際政治與中國》,合著有《國際關系分析》、《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中國崛起國際環(huán)境評估》、《中國崛起及其戰(zhàn)略》、《中國與亞太安全》、《東亞安全合作》、《東亞和平與安全》、《王霸天下思想及啟迪》,編著為《中國先秦國家問政治思想選讀》和《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安全》,譯著為《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五版)》。并在國內外專業(yè)雜志和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兩百余篇。
書籍目錄
建設一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
一核擴散的基本形勢
二核擴散的動因
三“無核世界”還是“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
四“不使用核武器”規(guī)范的生成與延續(xù)
五制定和簽署《不使用核武器公約》
構建A3貨幣聯盟——鄰國貨幣合作勝于全球金融改革
一東亞貨幣合作的歷史嘗試
二東亞現有貨幣合作的不足與障礙
三構建A3貨幣聯盟的緊迫性與可行性
四通向A3貨幣聯盟的路線圖
建設碳排放公正的世界
導論:碳排放的政治化
一碳排放政治的現狀
二減排爭端性質的三種說法
三減排領域的國際話語權爭奪戰(zhàn)
四中國減排環(huán)境的變化趨勢
五建立公正碳排放標準的建議
建立“中美俄東盟安全合作組織”
一東亞進入安全問題集中爆發(fā)期
二東亞多邊安全合作缺乏效力
三東亞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無效的原因
四建立“中美俄東盟安全合作組織”的構想
構建一個和平的中東
一阿拉伯國家政權危機及有關解釋
二美國支持的弱化-
三更加動蕩的中東
四構建中東和平的路徑
構建天下有治的國際體系
一國際社會動蕩不安
二失靈的國際機制與混亂的國際秩序
三愈加動蕩的2012年
四國際制度改革及中國的作用
五結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二)俄羅斯 盡管蘇聯曾是世界上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在冷戰(zhàn)時期,蘇聯很少炫耀它的核實力,或向對手威脅使用核武器。因此,蘇聯對不使用核武器規(guī)范的形成與延續(xù)作出過重要貢獻。從二戰(zhàn)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一直鼓吹將核武器交由聯合國控制,而且支持核國家承諾對其他核國家和非核國家不使用核武器,支持《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無核區(qū)建設,支持西方世界的反核組織向美國等國家施壓。 赫魯曉夫主張與西方和平共存,如果蘇聯公開輸出核技術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反而會破壞這一戰(zhàn)略目標。因而在1957年10月,蘇聯拒絕向當時的盟國中國輸出核技術,甚至不惜以破壞與中國的關系為代價。赫魯曉夫擔心中國掌握核技術后會與美國發(fā)生沖突,而蘇聯又不能置身事外,從而破壞其與西方和平共存的戰(zhàn)略目標。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當赫魯曉夫認識到美蘇雙方有可能爆發(fā)核戰(zhàn)爭而蘇聯又不具備足夠的核實力時,他讓步了。 勃列日涅夫對核裁軍也十分積極。1966年,為促使非核國家加入擬議中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蘇聯向聯合國提議締結一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公約。1972年9月,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建議永遠禁止使用核武器。1982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聯合國裁軍特別會議上宣布,蘇聯承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義務。蘇軍將只在經受第一次核打擊后才實施核報復。蘇聯在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也沒有使用核武器,盡管在戰(zhàn)爭后期它面臨極為不利的局面并最終撤出。當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說,蘇聯攻占阿富汗是為了扶植一個親蘇政權,使用核武器對付阿富汗人無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此外,從戰(zhàn)術上說,用核武器對付以游擊戰(zhàn)擅長的阿富汗抵抗組織也不起什么作用。 蘇聯認為冷戰(zhàn)是一場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競爭,因此十分樂意于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愛好和平并支持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斗爭的國家。如果蘇聯對一個非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那就意味著其數十年國際宣傳的破產,絕對會傷害到自己一直在努力樹立的國際形象和已經獲得的國際聲望,最終導致其無法在道德和意識形態(tài)制高點上壓倒西方國家。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把防止核戰(zhàn)爭和削減核武器當做蘇聯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到他卸任之時,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簽訂了三個具有實質意義的核裁軍和軍控條約,包括1987年的《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88年的《彈道導彈發(fā)射通告協議》和1991年的《第一階段削減戰(zhàn)略核武器條約》。 1993年1月,作為蘇聯核力量繼承者的俄羅斯與美國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這是俄羅斯在核裁軍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一步。很快,俄羅斯就在堅守“不使用核武器”規(guī)范上開始后退。由于俄羅斯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的衰退,葉利欽被迫重新審視核武器在俄羅斯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的地位。1993年11月公布的《俄羅斯軍事學說基本原則》指出,俄羅斯不會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非核締約國使用核武器,但會針對某個核國家的盟國或與某個核國家共同行動的國家使用核武器。在上述兩種情況下,俄羅斯的核武器會用于反擊針對俄羅斯及其盟國的攻擊。由此可見,俄羅斯已經放棄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為加強戰(zhàn)略核武器的有效性,俄羅斯在1993年以后放慢了核裁軍的步伐,重點提高戰(zhàn)略導彈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毀傷能力,加強其機動性能和生存能力。為此,俄羅斯重點研制了陸基的白楊-M和海基的布拉瓦型洲際彈道導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